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8-11-29 12:42 编辑
1、我当然知道,因为我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者。 ——先生既然知道,为何还一再提出ye(爷)和ge(哥)、媳(xi)和侄(zhi)的问题。 2、你若知道《中华通韵》(16韵)编撰团队由哪些大腕儿组成,还敢这么说吗? ——实在搞不清:先生是跟着“大腕儿”转的吗?不是根据本身的规律来做的吗? 3)诗乃心声。若非诗意出乎心,而是舞文弄墨胡拼乱凑,则不写也罢。正因内心难辨真伪,才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嘛。对待声韵改革的态度,就是一块试金石。 ——“心”是长在里面的,只有穿透外“形”,才有可能看得见。我现在连诗的外“形”也还有许多看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先生指明引导,哪来的能力去奢谈什么“诗心”呢?又怎知先生提供的“公式”推导出来的过程是否都是合理的呢?连“公式”推导出来的过程是否合理也不了解的我。先生又何必用填鸭式的方法强灌给我呢?连“公式”推导出来的过程是否合理也证明不了,又怎能奢谈“声韵改革”呢?这不是先生在故意刁难我吧? 4、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无须赘述。但是,必须指出,还有不少人存在糊涂认识,他们只知道抠本本。 ——我连本本中的东西也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新华字典》中的已通过现代拼音固定下来的字可不可以转化成现代人口中发出来的活的声音”这个疑难问题到现在先生仍没有帮我解开,哪有能力说什么“死”与“活”? 如果先生知道就不要再转移话题,直接来回答,帮我解开上面的疑难问题。如果先生你也觉得这是个疑难问题,目前还无法明确的话,也请直接告诉我——知识如汪洋大海之水,无边无际;人生毕竟有限,能获取几滴水,就是了不起的伟人了!先生直接告诉我目前还无法帮我明确这个疑难问题也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