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发表于 2018-10-2 16: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8-10-2 18:56 编辑
在世间去寻求圆满是很难做到的。格律诗虽然最能体现诗词的核心价值,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象排律写作起来难度就很大,不能长篇叙事与咏颂,此时还是需要其它诗体来替代。但是格律诗好比是我们诗词王国的国王,他的地位不可否定,不必事事亲为,治理国家有文官、领兵打仗有武将。所以人数再少也要有活体传承。
艺术是世俗社会的必需品,所以也不能赶尽杀绝。比如京剧《苏三起解》,故事情节如用文字来叙述几十个字就能讲清楚,几分钟就能读完。但是用京剧来唱,没有个把个小时下不来。所以要有那个功夫,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们都是我们的文化名片,要多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共同认同的东西,而不是去破坏。
说起古诗词,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所以要写好诗就要学好传统文化。写诗不可能只叙事咏物吧?难道不抒情、不议论?此时哲学就在背后发挥了作用。在儒释道之中能够参研一下佛法就更好了,参研完之后你就会发现世间法到处是漏洞,什么叫“通感”?这定义本身就有问题,不了义。你们所说的一些话,到处都是漏洞。这要是在古印度的辩经会上,早被人踢下讲坛无数次了。这就是如观来诗坛“有恃无恐”的原因。
当然对于所谓艺术类的诗词来说要求不能这样高。但是艺术是诗词的唯一价值吗?不是,它应该承载更多的功能。比如它的内容要富含哲理性,行文体现其整齐划一的韵律,要赋予其更高的社会意义。这也是诗词能够在现代社会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有人说唐诗的辉煌我们无法再超越了,那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衡量的。宋代以后人们经过反思认识到艺术是把双刃剑,带给人“享受”的同时也会给人的思想带来错乱。所谓的模糊性思维,模糊表达,夸张比拟,在艺术的领域就经常发生,这些都与严肃的哲学思维背道而驰。极端者会产生一些精神上的疾病,这些我以前专门论述过。所以宋代以后诗词是更多地向富含哲理性来发展,从而使其所谓的艺术性减退。所以不能说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进步。
艺术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是一种攀缘。而哲学则不同,它存在的意义要远大于艺术。所以诗词如上述的发展不是一种退步而是进步。
连唯物论也承认唯心与唯物是矛盾统一体,量子力学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叠加态的所谓“物质”通过人的“观察”成为了坍缩态。那它究竟是叠加态还是坍缩态?这个问题人类回答不出来。人的“意识”其实是在画地为牢,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尘牢。所以在没有把问题弄清楚以前还是不要武断地去否定所谓的“唯心主义”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