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7|回复: 141

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成的 王树昌

[复制链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6 16: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成的        王树昌  
      一切事物都随时间在变!宇宙在变,地球在变,物种在变,我们的语音也在变,记录语音的‘符号’——文字读音跟着变,也就是说,用于诗、词、韵文的那个韵音在变!因此,那写诗填词作曲用的韵书也在变!语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员长期大量流动造成的语音大融合!韵书的变化直接记录了汉语语音的变化!在这近两千年历史中,历代都在修改韵书。朝廷开科取士也几次规定用当时的新韵书!字的读音与时俱进,连封建王朝都认可!
韵书的问题,用韵的问题,实质是语音的问题!韵书的变化就画出了汉语语音近两千年变化的轨迹!

请看韵书的发展变化情况:
《声类》和《韵集》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亡佚。
《四声切韵》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河南汝南安城)著。沈约就依《四声切韵》将汉字读音当乐音写诗,开创了写诗讲‘声律’的新纪元!
《切韵》 :隋代陆法言(河北临漳南)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
《刊谬补缺切韵》 :王仁昫编。大概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 (706)。共195韵部。补正《切韵》的缺失有10多处。最重要的是增补了“俨”和“酽”两个韵,其余或是归并应该归并而《切韵》没有归并的小韵。
(宋之问?——712,沈佺期656——714)
《唐韵》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195韵。
《唐韵》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比195韵的《唐韵》增加11韵。(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
(王昌龄698?——756?,王维701——761)
(李白710——762,杜甫712——770)
(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
(杜牧803——852?,李商隐813——858)
《景德韵略》 :宋真宗景德年间编。《广韵》略本,约与《广韵》同时成书。
《广韵》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江西省南城县)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还有11韵是蒋斧印本增加的。《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
《礼部韵略》 :宋仁宗令丁度(开封)等人修编,丁度等人“刊定窄韵十三处”,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名为《礼部韵略》 。较《广韵》 、《集韵》都简略。分206部,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约1037年完稿。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多注意举子们应试之用,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 开 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 。原书不存在了,只能看到《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
1037年,贾昌朝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 “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王应麟《玉海》)
《集韵》 : 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景德韵略》 、《广韵》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
(柳永980?——1053?,范仲淹989——1052,)
(欧阳修1007——1072,王安石1021——1086)
(苏轼1037——1101,秦观1049——1105)
(周邦彦1056——1121,李清照1084——1151?)
《礼部韵略》的增修本 :是南宋毛晃(浙江衢州江山)增注,他的儿子毛居正校勘重增。此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表进,大约成书就在那个时候。分206 韵部。
洪迈(1123——1202)批评《礼部韵略》‘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后人为四声切韵之学者必强为立说,然终为非是。’(《容斋随笔》)。
(岳飞1103——1142,陆游1125——1210,)
(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
(辛弃疾1140——1207,姜夔1155?——1221?)
《五音集韵》 :金代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韩道昭作。约在1212年。分160 韵部。
《新刊韵略》(1227年) :金代王文郁编。分106韵部。
《草书韵会》(1229年) :金代张天锡编。分106 韵部。
《礼部韵略》 (即《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山西平水人)编写刊行的《礼部韵略》 ,共107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此书早已不存在,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吴文英1200?——1260,周密1232——1298?)
(文天祥1236——1282, 张炎1248——1320?)
《古今韵会》 :简称《韵会》 :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共分107韵。和106韵相比,多了一个「拯」韵。作者于东韵“拢”字下举例说:“且如东韵公东是一音,弓䓖是一音,此二韵混为一韵者也;冬韵攻冬与公东同,恭銎与弓䓖同,此一韵分为二韵者也。”···注明“属某字母韵”,才是作者认为合乎实际的语音系统。如东韵里公、东、通、空、同、蓬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公字母韵”,东韵里弓 、穹、穷、虫、融、隆、戎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弓字母韵”;东韵里雄、熊两字后注“已上属雄字母韵”。这“公、弓、雄”就是作者选用的韵母代表字。这种“某字母韵”,平声韵有67个,入声韵有29个。这种“字母韵”的实际语音意义,是颇值得研究的。(单是平声韵、入声韵的韵母就有96个,古代字的读音好复杂哟!要每字吐音清楚不易呀!)
《韵府群玉》 :宋末元初江西奉新人阴时夫编。106部。在父亲阴应梦(1224—1314)的指导下编撰而成。
《中原音韵》 :作者是元朝的周德清【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约1324年编成。共19韵部,各列平、上、去三声。此书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并取消入声韵部。十九韵部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东钟 、 江阳 、 支思 、 齐微 、 鱼摸 、皆来 、真文 、 寒山 、恒欢 、 先天 、 萧豪 、 歌戈、 家麻 、 车遮 、 庚青 、 尤候 、 侵寻 、监咸 、廉纤分类列出 。很接近现在的汉语拼音(可以说现在的汉语拼音孕育了七百年)。
《洪武正韵》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安徽全椒)、宋濂【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此韵书分平、上、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76部。这76韵分别是:
平声: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咸
上声: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篠巧习马者养梗有寝感琰
去声: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个祃祃漾敬宥泌勘艳
入声: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
宋濂在其编的正韵序文中曾批评《礼部韵略》的韵部“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说明了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
朱元璋对76韵《洪武正韵》不满,又诏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江苏高邮人)编成80韵部(1379年)。80韵本从76韵的支纸置分出微尾未;改换了两个韵部的名称,“荠”改为“济”,“旱”改成了“罕”,都在上声;80韵本的入声韵从质韵中分出术韵来。80韵本支纸置三韵是清一色的齿音字,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
《洪武通韵》 :朱元璋对76韵、80韵《洪武正韵》都不满,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 ,‘命刊行焉’。
《五车韵瑞》 :明代凌稚隆(生卒年不详)著。此书仿阴时夫《韵府群玉》而成。
《佩文诗韵》 :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大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康熙时的《佩文诗韵》大约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同在1716年编辑成书。是张廷玉(安徽桐城人)等奉旨后,以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蓝本增补而成的。共106韵部。
《词林正韵》 :作者是清人戈载(江苏吴县人)(1786—1856)。该书分三卷,平、上、去三声各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于1821年编成。虽称词韵,却比《佩文诗韵》实际得多!
以上时期可能还有别的韵书书目没列出。(所列作者绝不可能用他们逝世后才出现的韵书写作。)
以后的韵书未列。近年来,各家新韵频出。《中华新韵》是当今指导写诗填词用韵的韵书,人们大都按《中华新韵》所列韵部分类以《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用韵。
以上韵书条目除《四声切韵》 、《唐韵》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洪武通韵》、《五车韵瑞》 、《词林正韵》外,均摘编于网上《韵书》 。诗友们可用‘韵书’作条目,在网上一查就知。可核对我摘编的错误。也可用有关韵书作条目查看我增加内容的正误。

仅从以上所列韵书不难看出,三国至今不到两千年,平均每百年就有一部韵书出现!其中总结、研究《切韵》的专著不少。《切韵》到《广韵》是反映南北朝170年大乱后,语音在隋唐融合过程的记载。至北宋中期贾昌朝说‘疑混声’时,唐末五代十国乱后的语音融合开始显现。洪迈批评《礼部韵略》那么坚定,说明当时已使用了百多年的那部韵书已经脱离民众语音的实际情况,‘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了。百多年后周德清将‘东冬’、‘清青’合韵是正确的!明朝将‘东冬’、‘清青’合韵也是正确的!
隋朝《切韵》到清朝《词林正韵》的一千二百多年间,就有二十多部韵书。从《切韵》193韵部增至《唐韵》的195 韵部,再增至《唐韵》增修本、《广韵》 、《集韵》等206韵部的韵书,韵部数目虽达巅峰,其实还可再分!就是到元朝,单是平声韵母、入声韵母就多达近百个,说明那时汉语语音有多么复杂!要准确发出每个字的音有多难!发音不清就影响交流呀!
从193韵部的《切韵》起到206韵部的《广韵》等 ,韵书虽有变化,但人们都把重点放在充实完善、研究《切韵》的工作上,为实际用韵需要才搞点‘韵略’。可是,从北宋中期的《集韵》起,人们就把重点放在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上,开始了韵部根据实际语音变化合并、重分的工作!
历代韵书间的韵部都有分有合。这分、合不完全是简单的韵部加减,它反映着语音的变化和对语音的认识。一些字,在不同时期的韵书中所属韵部不同,同样反映着语音的变化和对语音的认识!《集韵》和《广韵》相比,《集韵》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就和《广韵》不同,《集韵》就记下了不同韵部靠拢合并的迹象。如明内府本《广韵》文韵“独用”,《集韵》文韵“与欣通”。 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独用”,《集韵》吻韵“与隐通”。《广韵》问韵“独用”,《集韵》问韵“与焮通”。《广韵》物韵“独用”,《集韵》勿韵“与迄通”等等。还有许多字,《集韵》和《广韵》不是收在同一个韵部里,如“因”,《广韵》在真韵,《集韵》在谆韵;“多”,《广韵》在歌韵,《集韵》在戈韵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这两部韵书只隔三十一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只能说明前部韵书是总结《切韵》系列的产物,所以很少反映语音早已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集韵》就说明‘唐末五代十国’动乱后语音的融合开始显现出来了!
韩道昭的《五音集韵》 、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的《草书韵会》、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黄公绍的《古今韵会》 、阴时夫的《韵府群玉》 等就应许敬宗、贾昌朝、洪迈所言之类事,接过《集韵》 的‘与某通’之势头,分别将《广韵》 、《集韵》两韵书合并成百六十韵、百零七韵、百零六韵。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72年、隔《佩文诗韵》的蓝本《韵府群玉》十几二十几年的元朝,周德清再将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分部,取消入声韵部,编成《中原音韵》 。又过五十多年后,到《洪武正韵》等也一样据实而为,以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后再分韵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洪武通韵》就符合语音的实际,将‘东、冬’、‘清、青’、‘江、疆’、‘鱼、虞’等韵合并,将以前同韵部的‘灰、哀’、‘元、昏’、‘虞、模’、‘麻、遮’等韵分开了。
可到清朝,无视唐末、五代大乱造成语音到宋朝融合完毕的结果,也不顾洪迈的警告;无视从《集韵》起,人们就把韵书的分、合重点放在实际语音的变化上所体现的韵书发展趋势;无视《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洪武通韵》等的努力,居然将韵书已合并约四百年之久的‘东、冬’等再度分开、把韵书已分开约四百年之久的‘灰、哀’等再次合并。仍以四百年前宋末元初阴时夫研究、合并《切韵》系列为106韵部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仿《韵府群玉》的《五车韵瑞》韵书为蓝本,增补成106韵部的《佩文诗韵》作为指导当时写诗填词的韵书 ,顽固地坚持‘东冬、清青至于隔韵’,不管‘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的实情,严重脱离了语音的实际情况。从韵书发展趋势、语音变化实际来看,此韵书很不合时宜,完全在搞到退,太让人们遗憾了!百多年后的戈载编出了19韵部的《词林正韵》 ,才将《佩文诗韵》的大部份错误纠正过来,重新正视实际语音变化情况,才回到韵书发展的正常轨道!
除《佩文诗韵》外,不管是诗韵也好,曲韵也好,词韵也好,它们都记下了汉字当时的读音及读音的变化情况,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语音变化!诗是要朗读的,词、曲虽可唱,但脱离了乐曲就只有可读了。既要读,就得和广大民众语音相合才易传颂,才能让人听得清、听得懂,才能理解得更明白,诗词才有生命力!
整个韵书的变化过程就这样记录着汉语语音的变化轨迹!同时也记录下了韵书中文字读音与广大民众的实际语音是分离还是合一相争的重大问题!
整个韵书的变化过程还揭示了语音由复杂(单是平声韵、入声韵就近百个韵母)向简单(三四十个韵母)变化的过程。人们吐音更易清晰准确,更有益于思想情感交流!
从历代韵书的不同可看出语音在悄悄变化,以前读音不同的字,有些就慢慢变成读音相近、相同的字了!从前有些读音相近的字又慢慢读音差距拉大!可有些人根本就不把近千年来的《集韵》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韵府群玉》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词林正韵》韵书变化过程及趋势放在眼里,不把贾昌朝、洪迈、宋濂等说的实际情况放在眼里,无视字音的变化!不顾‘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等警告,无视早就已将‘东、冬’等韵合并的事实,无视‘灰、哀’、‘元、昏’、‘虞、模’、‘麻、遮’等早就读音大不相同的事实,将文字读音永久停留在某一时段是不对的!不承认部分文字读音在不断变化,不承认从《切韵》到《中华新韵》的所有韵书(《佩文诗韵》除外)基本上就记载着文字读音变化过程的事实是没有出路的!
文字本来就是记‘音’的‘符号’!同‘意义’的‘音’变了,当然就是那个‘符号’代表的‘音’变了。若其‘符号’代表的‘音’不随‘义’的‘音’变,‘符号’就成了一个‘无音’‘图像’,久而久之这‘符号’就和原‘音、义’脱离关系了。再用这种符号写诗填词作曲,就成了谁也不会读出‘音’的‘符号游戏’!这谁也不会读出‘音’的‘符号’也就失去了记‘音’功能!如‘斜’这个‘符号’,古音读‘xiá’,而今读‘xié’。多年后,人们早忘了这个‘符号’读‘xiá’,从此‘斜(xiá)’这个‘符号’就读不出xiá‘音’来。再用这个‘符号’写诗填词,人们就读成‘xié’。现在有些人读古诗词就是这样,往往感到不押韵!含‘斜’的某些诗句读起来不顺口(此‘斜’字还算幸运,有规定的拼音符号为其注音古读为‘xiá’)!再如‘东、冬’两个‘符号’古读是不同韵部的,也就是不同‘音’,若一个读‘dōng’,那另一个怎样读呢?又哪一个读‘dōng’呢?若两个都不读‘dōng’,那它们从前是什么‘音’呢?有人会说有‘老字典’,查‘老字典’就知道了。可是‘老字典’现在就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民间难找。再过些年就是有老字典也没用,因读不出所标的‘某某切’中的那‘某某’的古音而拼不出所查字的古读音了!当博物馆的‘老字典’也坏了时,谁还知道‘东、冬’从前读什么‘音’呢?如此死抱古读不放,其实根本就不会古读,总有一天,诗、词、文都读不出音来,成‘哑’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就有对新韵不满又不会古读者就称他要用平水韵写诗,宁可意会,看着也舒服点!可见现在某些人写的诗他自己就已经不会言传了!

从韵书出现的时间顺序不难看出,唐诗宋词不是用‘平水韵’写的!用‘平水韵’去评价唐诗宋词用韵、用声情况也是不正确的!最早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那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它诞生在宋末!且此书早已不存在,唐宋人不可能未来先知,唐诗宋词绝不可能按刘渊的‘平水韵’来写!唐宋科举考试中也决不可能规定用刘渊那韵书为准!就是不属宋朝的金代王文郁编的106韵《新刊韵略》也只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二十余年,唐诗宋词更不可能按金国的《新刊韵略》来写来填。其余的‘平水’刻本都在其后。刘渊的韵书是107韵,而唐宋所用韵书从193韵部、195韵部到206韵部,到宋朝灭亡前二十几年才有刘渊那107韵部的韵书!唐宋人所用的几部韵书的韵部 分、合都有所不同,同韵部的字有些也不一样,且各韵书收字及字数都有差异。从唐到五代到宋末六百六十余年,在此期间,从唐初使用的‘切韵’到《唐韵》到丁度的《礼部韵略》 ,以及《集韵》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出现近十部不同的韵书!唐宋不同时期写诗填词规定所用的韵书也不同!唐宋诗词用韵与而今才造出来的‘平水韵’何干?我们被某些人骗得好惨啰!不查韵书的历史,我们将被他们蒙过去,永远受骗!说诗词按现在那几部‘平水韵’来写才有唐诗宋词那个味纯粹是闭起眼睛乱说!有诗友就在此站指出过有的唐诗用韵就不合而今那个‘平水韵’!所以而今在网上风传今人编撰的那几部所谓的‘平水韵’也不是‘总结’唐诗宋词用韵情况来的。而是在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古读的今天,一些人无视洪迈‘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的事实,将不同语音时期的多部韵书东拼西凑剪接而成的。字的读音,就是南宋和唐初比较,有些字的读音就不同了,不是一个语音时代。将不同语音时期汉字读音强行拼凑在一起只能成大杂烩。也就否认了汉字读音随时间在变化!也无法说明古今汉字读音为什么会不同!汉字读音早就在变化,不是现在才发生变化的!
不要再歧视新韵了!
历史发展,社会巨变,北人统治南方,语音融合,人们的语音也发生巨大变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那些现在还坚持用古韵而对用新韵不满的人,就是能够用古韵写出唐诗宋词那个‘味’,又有几个能读出那个‘味’来呢!现在有几人能分清‘东、冬’等字读音的不同啊!又有几个能将‘灰、哀’等字读成韵母相近或韵母相同的音呢?不会古读又强用古音韵写诗填词装门面,除表明自己的立场外,就真的有‘学问’吗?还可能连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会读啊!
《中华新韵》颁布时就说清楚了,现在写诗填词既可用新韵,又可用古韵,实行用韵双轨制,又不是不让用古韵!用古韵,全诗各字都古读。各个时期的‘古’还有不同(如唐朝时‘东、冬’、‘清、青’读音不同,可到南宋时就‘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了)!用新韵,全诗各字就用普通话读。
广大民众的语音变化是缓慢而连惯的。虽然韵书中字的读音变化比民众实际读音总是迟后属正常,但书写用字音与民众当时语音尽量接近才便于交流,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对新韵不满而坚持用古韵写诗填词的人,他们写散文、做工作总结都用古读吗?用当时字的读音写诗、填词、作文天经地义!我们用前人合理的‘诗’、‘词’规矩和理论,具体的音就与时俱进,连封建王朝都如此!
上世纪初拼音语系原理传入我国后,我们用拼音符号标汉字读音,使汉字注音拼音化,加快了汉字读音的统一进程不说,还合并了读音早就相同的‘东、冬’之类的韵母,自然分开了‘灰、哀’等的不同。使汉字读音更加科学化。这《切韵》到《广韵》 、再从《集韵》到《新刊韵略》 、《草书韵会》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韵府群玉》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洪武通韵》、《词林正韵》直至而今的《中华新韵》 ,字的读音虽有变化却顺势而来、一脉相承!韵书的变化就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变化过程!《中华新韵》符合当今绝大多数人的汉字读音情况,使用新韵那里不对呢?某些坚持用古韵的人们何必对新韵那么抵触啊,编出了诗词用平水韵写才有唐诗宋词那个味的谎言来为平水韵呐喊!难道就只知道这世上只有‘平水韵’吗?广大民众的语音在变是事实,要怨就怨贾昌朝、洪迈、宋濂他们不该在几百年前说语音已变的真话,给后人留下了铁一般的依据!不该看穿《切韵》已告一个语音时代的结束,不该预言‘后人为四声切韵之学者必强为立说,然终为非是’!可是,就是他们不说,这语音变化的事实难道就能掩盖得了吗?这语音的变化就能阻挡得住吗? 这文字与民众实际读音脱离成无音符号就有前途吗?这无音符号还能称‘字’么?为保那‘平水韵’,昏到连最基本的‘字是记音符号’都忘了!
任何韵书都带有某地区方言的成份,都有地域性!《切韵》如此,《中原音韵》也如此 、《洪武正韵》还是如此!同样,它们都含有四面八方语音融合的成份!如果说定都何处有偶然性,那四面八方之人汇聚京都,各处语音和京都语音大融合就是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京都语音必然成全国的语音代表!中国政治中心北移好几百年了,而长期是南方经济发达,南北交往密切,南北语音大融合不可阻挡,普通话为全国语音标准势在必然,有什么理由不满呢?南北交融成更大的统一就比只是小地域统一好吗,应为之高兴呀!语音变化是大量人员长期流动时语音融合造成的,绝不会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难道语音搞‘偏安一隅’就有出路吗?前人不是就想‘世界大同’么?连国内南北语音都不能统一,汉族语音都不能统一,那‘世界大同’何来?别忘了从前‘炎’、‘黄’统一才有‘炎黄子孙’之说啊!
百多年来,社会大动荡,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东人西进,西人东来,人们虽吃尽了语音不统一的苦头,但这种人员大流动的结果必定是语音大融合,而今的普通话既是这人员大流动、语音大融合的产物,又是人员再流动、语音再融合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人员的大流动,交通的便捷、通讯的快速又将加快语音大融合!就更加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那些要从文化上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就更是痴心妄想了!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音必将出现在此基础上的新的统一,那时写诗填词的韵部可能有些就又会再变啊!

那些立志研究古文字者,坚持用古读音写诗填词的又当别论!我还希望他们趁着现在古读音还没忘掉完,尽快抢救文字的古读音,尽快利用人的发音情况整理出有用的古读‘声母、韵母’来,避免因不会古读而不能用‘某某切’,拼不出所查字的古读音而再也不会那字的古读!整理出几套我们能读的不同时期汉字标准古读法,像‘斜xiá’那样记字的古读音,让我们有机会也能欣赏到《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由字音形成的音乐美!认真整理抢救古读音,不让古读音忘失才是真正宏扬古文化的举措!现在还不尽快抢救汉字的古读音,这汉字的古读音势必成为词的乐曲第二,终将忘得干干尽尽!用不会读的无音符号,就是写出再多诗词也因无法朗读而无济于事!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1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奇葩,某些人是不把平水韵恶心死怕是死不瞑目了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就有明确的表述,说唐朝人用平水韵创作诗歌在历史的时间点上就是个笑话,哪有后代韵书指引前代人创作的道理,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唐朝又不是只近体一体,这混迹吾爱的王树昌,首先就题头就不严谨,遑论其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奇谈怪论,说来说去,还是唐朝人用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19: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6 19:08 编辑

这混帐砖家断章取义也罢了,眼还哪么瞎,前面的字就看不到了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就有明确的表述,说唐朝人用平水韵创作诗歌在历史的时间点上就是个笑话,哪有后代韵书指引前代人创作的道理,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

既然哪么眼瞎,俺也学着放大字体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9: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这混帐砖家抓到什么稻草了吗,语文还真是体育老师教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1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这厮还自吹是语法砖家呢,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体育老师没教过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38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2695
贡献
11158
金钱
16233
发表于 2018-9-26 19: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6 19:44
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 ...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0: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6 20:08 编辑
塞外秋来 发表于 2018-9-26 19:48
所以不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律和韵要分开,岂可混为一谈。 ...

就历史时间而论当然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前面的因;律和韵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哪有律按其它韵书押韵却按切韵的理

砖家抓住你这话象是捞到了根救命稻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26 19:59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

脑短路俺可不负责赔医药费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王树昌就只知道这些未免也太可悲了,只新唐书所记载的字书韵书就多多了去

顾野王《玉篇》三十卷

  李登《声类》十卷

  吕静《韵集》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又《辨嫌音》二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张谅《四声部》三十卷

  赵氏《韵篇》十二卷

  陆慈《切韵》五卷
。。。
李腾《说文字源》一卷阳冰从子。

  僧慧力《像文玉篇》三十卷

  萧钧《韵音》二十卷

  孙愐《唐韵》五卷

  武元之《韵铨》十五卷

  玄宗《韵英》五卷天宝十四载撰,诏集贤院写付诸道采访使,传布天下。

  颜真卿《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

  李舟《切韵》十卷

还只就新唐书所记之冰山一角耳

点评

老头知道的还不少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6 2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新韵》颁布时就说清楚了,现在写诗填词既可用新韵,又可用古韵,实行用韵双轨制,又不是不让用古韵!用古韵,全诗各字都古读。各个时期的‘古’还有不同(如唐朝时‘东、冬’、‘清、青’读音不同,可到南宋时就‘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了)!用新韵,全诗各字就用普通话读。
--------------
这厮玩甚偷换概念,中诗学会明确提出的知古倡新对于古韵的认定明明是平水韵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1: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厮说了一大篇废话,归根结底就是花花等人的平水韵是哑巴韵,全国语音要大一统,作近体要以新韵为主平水韵要退位的翻版,除了炫耀听闻过几部韵书外没啥新鲜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9-26 2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6 20:40
这王树昌就只知道这些未免也太可悲了,只新唐书所记载的字书韵书就多多了去

顾野王《玉篇》三十卷

老头知道的还不少嘛。

点评

食古不化的一条书虫而已,毫无用处  发表于 2018-9-27 07: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2: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规迷蝶 发表于 2018-9-26 22:08
老头知道的还不少嘛。

不老,知道得也不多,唐及之前的韵书消失殆尽,近现代出土了一点残卷,宋以后的韵书就多了

老万万献初先生知道的才真叫多,仅论一个闭口韵m母演变为n母就举了百部韵书,在这些真学者面前俺可没啥可称道的本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6 2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7 00:28 编辑

1.3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如下:
  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後,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後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丁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於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1,6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4.1我们在导言(1.5–6.)里说过,唐宋诗人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切韵》或《唐韵》,凡韵书中注明“同用”的韵就可以认为同韵;到了元末,索性把同用的韵归并起来,稍加变通,成为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后代所谓《平水韵》,也就是明清时代普通所谓“诗韵”。由此看来,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

--摘自王力汉语诗律学,王力的表述比较严谨,这厮,还哈哈个锤子

谁还不知道口语语音的流变性么,格律诗用韵依韵书【切韵一脉】不依口语也不与时俱进稳如泰山,诗韵的反切注音直到佩文韵府还照广韵的反切,搬出一个混迹于诗词吾爱的王树昌就想变天,就妄图混淆近体格律诗用韵也可以用中原音韵、词林正韵、新华字典,做梦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韵学大家评《切韵》音系的性质——为词心先生开拓眼界/毕罗

    词心先生(“救救诗词”与“救救诗心”两马甲的合称)也许是只知有郑张,不知有音韵学大师,也许是故意拿郑张为虎皮,用来吓唬不明所以的网友,反正他对音韵学界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观点只字不提,似乎那位“自学成材”的郑张先生已经用一篇信口雌黄的访谈颠覆了整个音韵学界对切韵音系性质的共识,竟然把切韵音系当成“中古时期通行全国的普通话”。

    是故有必要略叙音韵学大家们的结论性意见:

    太炎先生称“切韵是古今万方语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同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原注:且如‘东’‘冬’于古有别,故《广韵》两分之,在当时固无异读,是以李涪《刊误》以为不须区别也。‘支’‘脂’‘之’三韵,唯‘之’韵无合口,而‘支’‘脂’开合相间,必分为三者,亦以古韵不同,非必唐音有异也。若夫‘东’‘锺’‘阳’‘唐’‘清’‘青’之辨,盖由方国殊音,甲方作甲音者,乙方则作乙音,乙方作甲音者,甲方又或作乙音,本无定分,故殊之以存方语耳。)”

    显而易见,太炎先生把《切韵》看成一个书面的综合音系,而非现实语音的总和的音系。而任何一代的官话都是现实的口头语音,只能是一个单一的语音系统。

    罗常培先生说:“《切韵》的性质本来是一部兼综‘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音汇,它于当时的方音虽然无所不包,却没有一种方音能够跟它完全符合。”

    陆志韦先生说得更明白:“《切韵》代表六朝的汉语的整个书面,不代表任何一个方言。”

    王力先生总结说:“他们的话是对的。”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明确地说:“《切韵》并不代表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

    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得清楚:“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舒缓。”《切韵》就是在上述五部韵书的基础上,经过综合整理而成的一部韵书。它当然只能反映六朝时期的书面语音,而不能反映任何时期的现实语音。

    可见,音韵学大师们公认《切韵》不是任何朝代的官话。

------为花花开开眼界也为王树昌及其随从开开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6: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6 20:05
脑短路俺可不负责赔医药费哈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9-27 07:12 编辑

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仿照推理
因钓叟的太爷爷早已去世,据老一代人说今天的钓叟特征与他太爷爷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他的太爷爷就是钓叟生出来的。
大家评论,我仿的是不是原汁原味?:
T
大家由此明白钓叟的逻辑水平如何了吧,查查看为什么会出这么古怪的逻辑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两段话,看看本质区别在哪?
1.由此看来,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
2.因唐及之前的韵书已经遗失了,今天的我们按平水韵去校验唐人的律诗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7 07:53 编辑

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王力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教出来的砖家的水平,後来切韵改称唐韵.说是变成了官书,王力这里的可说是是什么意思,唐韵并不是官韵却为唐科考所用,故有一定的官韵性质,所以说可说,这砖家语文水平哪么烂,还以为抓了根救命草,真是笑死人了

点评

自己烂透家了,却不知自己什么地方烂了,可悲呀可悲呀  发表于 2018-9-27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7 07:52
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 ...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哈,高水平呀高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8: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7 11:19 编辑

因钓叟的太爷爷早已去世,据老一代人说今天的钓叟特征与他太爷爷倒也绝大部分吻合,所以可以说他的太爷爷就是钓叟生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混帐砖家是如何混帐的
因钓叟的太爷爷早已去世,据老一代人说今天的钓叟特征与他太爷爷倒也绝大部分吻合,这里的前题是什么呢,特征吻合,特征吻合能得出什么结果呢,所以可以说钓叟和他的太爷爷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钓叟是他太爷爷的翻版,这是正常的逻辑,但是,混帐砖家的所谓生出来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大脑短路混帐出来的

这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可真是够混帐的

点评

哈哈还是请别人评吧。别自己又当选手又当裁判好不好?拜托了  发表于 2018-9-27 0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8: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27 08:05
所以可以说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哈哈哈哈,高水平呀高水平
...

九斤老太的水真高呀

点评

你已经脑中长瘤,不止九斤啦  发表于 2018-9-27 0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8: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王力
请问高水平的钓叟,唐韵是平水韵吗?
如果像下面这样推理,那会是什么情况:
狮子长得有些像老虎,老虎长得有些像豹子,豹子长得有些像狼,狼长得有些像狗。因此狗长得像狮子。
狗会像狮子吗?知道什么环节出问题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7 08:29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8-9-27 08:11
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王力
请问高水平的钓叟,唐韵 ...

唐宋诗人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切韵》或《唐韵》,凡韵书中注明“同用”的韵就可以认为同韵;到了元末,索性把同用的韵归并起来,稍加变通,成为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后代所谓《平水韵》,也就是明清时代普通所谓“诗韵”。由此看来,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

砖家,你不识字还是不会逻辑,还想用什么混帐逻辑去混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9-27 08:43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7 08:28
唐宋诗人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切韵》或《唐韵》,凡韵书中注明“同用”的韵就可以认为同韵;到了元末,索 ...


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你把大家当白痴哄弄到老鼠窝中去?
你不行就是不行,说得再多也是不行。看看有谁愿为钓叟辩护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8: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子长得有些像老虎,老虎长得有些像豹子,豹子长得有些像狼,狼长得有些像狗。因此狗长得像狮子。
狗会像狮子吗?知道什么环节出问题么
------------------
这混帐逻辑正好拿来怼混帐砖家的词林正韵的押韵是古风式等同于古风,近体的押韵用词林正韵是天经地义,近体的押韵也等于古风的押韵,够混帐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0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27 08:35
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唐人诗律是按平水韵去创作的??????????????????? ...

这是等于的关系吗,混帐砖家,环节呢,混没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2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