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里单骑 于 2018-6-26 15:20 编辑
三羊先生的回帖确实认真或细致,欣赏! 我的学习心得: 1、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从前面的实践中归纳出的理论,放在后面的实践中去检验,同时用来指导后面的再实践。这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第一个过程。中国诗词理论的发展也不例外。 先生的“大概源自于六朝刘韬五言诗句的‘二四异声’论”即可谓五言诗第一个过程的理论。“二四异声”的理论也自然来源于提出此理论之前的五言诗的写作实践。六朝刘韬发现了前人五言诗的实践与演唱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有着不可分割密切的关系,且发现了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二四异声”。当时还没有“平仄”的概念出现,所以,这个“异声”不是指“平仄”二分法,而是指“宫、商、角、徵、羽”五音的五分法。也就是说五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不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同一字音。 2、我还不知道刘韬究竟出生在那一年,但由《晋将军刘韬墓志铭》可见,若《文镜秘府论》中的“刘韬”与《铭》中“刘韬”为同一人的话,那么,“二四异声”的理论应该在晋朝时已出现。而在晋朝前的三国就已有韵书《声类》(魏人李登编著,是我国第一部韵书。《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唐以后亡佚。唐代封演在《闻见录》中说,《声类》共10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在晋朝出现另一部韵书《韵集》(后亡佚。《魏书.江式传》说:“晋代的吕静仿李 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 角、征、羽各为一篇。”) 由以上内容可知,当时五言诗“二四异声”的理论中的“声”不是指“平、上、去、入”的“声”,更不是指“平仄法”中的“声”,只是指“宫、商、 角、征、羽”五声中的“声”。 3、(正在学习中,心得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