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三羊

三羊与千里单骑,论证246分明的原理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8: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单骑 发表于 2018-6-26 15:19
三羊先生的回帖确实认真或细致,欣赏!    我的学习心得:    1、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从前面的实践中归 ...

1、
元兢《诗髓脑》:“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文字的声调,是借用了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借用之后,文字的宫商角徵羽,与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其内涵就有了不同。如同,文字的四声名称不用【平上去入】,而是用四色【红黄蓝绿】来命名。
2、
刘滔,梁代大同中官任尚书祠部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千里单骑 于 2018-6-27 20:53 编辑

三羊先生的回帖确实认真或细致,欣赏!
    我的学习心得:
    1、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从前面的实践中归纳出的理论,放在后面的实践中去检验,同时用来指导后面的再实践。这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第一个过程。中国诗词理论的发展也不例外。
    先生的“大概源自于六朝刘韬五言诗句的‘二四异声’论”即可谓五言诗第一个过程的理论。“二四异声”的理论也自然来源于提出此理论之前的五言诗的写作实践。六朝刘韬发现了前人五言诗的实践与演唱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有着不可分割密切的关系,且发现了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二四异声”。当时还没有“平仄”的概念出现,所以,这个“异声”不是指“平仄”二分法,而是指“宫、商、角、徵、羽”五音的五分法。也就是说五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不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同一字音。
    2、我还不知道刘韬究竟出生在那一年,但由《晋将军刘韬墓志铭》可见,若《文镜秘府论》中的“刘韬”与《铭》中“刘韬”为同一人的话,那么,“二四异声”的理论应该在晋朝时已出现。而在晋朝前的三国就已有韵书《声类》(魏人李登编著,是我国第一部韵书。《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唐以后亡佚。唐代封演在《闻见录》中说,《声类》共10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在晋朝出现另一部韵书《韵集》(后亡佚。《魏书.江式传》说:“晋代的吕静仿李 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 角、征、羽各为一篇。”)
    由以上内容可知,当时五言诗“二四异声”的理论中的“声”不是指“平、上、去、入”的“声”,更不是指“平仄法”中的“声”,只是指“宫、商、 角、征、羽”五声中的“声”。
    3、谢谢三羊先生指导!
    根据三羊先生指导获知,沈约等人已将“角征宫商羽”五声,分于“平上去入”(如何分,以后再请教先生)。当时文字的四声名称不用【平上去入】,而是用四色【红黄蓝绿】来命名。
    由此可见,沈约等人归纳出来的“永明体”的主要特征“二五异声”以及“四声八病”中的“声”也不是指“平仄二元”中的“声”,而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
    但就算是“永明体”的“声”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也与沈约等人实际创作的“永明体”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在他们的习作中“二五同平声”的句子随处可见。这不是与他们自己归纳出来的“二五异声”原则相违背吗?三羊先生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知可否为我释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6-27 21:01 编辑
千里单骑 发表于 2018-6-27 20:51
3、谢谢三羊先生指导!
    根据三羊先生指导获知,沈约等人已将“角征宫商羽”五声,分于“平上去入”(如何分,以后再请教先生)。当时文字的四声名称不用【平上去入】,而是用四色【红黄蓝绿】来命名。
    由此可见,沈约等人归纳出来的“永明体”的主要特征“二五异声”以及“四声八病”中的“声”也不是指“平仄二元”中的“声”,而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
    但就算是“永明体”的“声”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也与沈约等人实际创作的“永明体”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在他们的习作中“二五同平声”的句子随处可见。这不是与他们自己归纳出来的“二五异声”原则相违背吗?三羊先生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知可否为我释疑?

三羊用元兢的原话来回复你!元兢《诗髓脑》:“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8-6-27 21:0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只不过是对四声的分类,如果涚有区别,也只是平仄论更灵活。以前有个叫四喜丸子的,一直推他的四声传递,以为句中声调越多越好。我则直接怼他:变而有序方为律。咩咩一提到元克克就勃起,根本不知道诗句是讲节奏的,双声一节。还扯什么二+三。

点评

又点赞一次  发表于 2018-6-28 16:22
先生知识渊博,我很佩服!并谢谢先生的指导! 但我是自我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希望别人帮我解决。若能帮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好。 若与我的自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关系不大的知识恐怕我一时接受不了,白白浪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21: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1: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6-27 21:05 编辑
千里单骑 发表于 2018-6-27 20:51
3、谢谢三羊先生指导!
    根据三羊先生指导获知,沈约等人已将“角征宫商羽”五声,分于“平上去入”(如何分,以后再请教先生)。当时文字的四声名称不用【平上去入】,而是用四色【红黄蓝绿】来命名。
    由此可见,沈约等人归纳出来的“永明体”的主要特征“二五异声”以及“四声八病”中的“声”也不是指“平仄二元”中的“声”,而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
    但就算是“永明体”的“声”只是指“平、上、去、入”的“声”,也与沈约等人实际创作的“永明体”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在他们的习作中“二五同平声”的句子随处可见。这不是与他们自己归纳出来的“二五异声”原则相违背吗?三羊先生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知可否为我释疑?


元兢《诗髓脑》: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

点评

“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疑也已释!谢谢! 待慢慢学习中有疑再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2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8-6-27 21:02
平仄只不过是对四声的分类,如果涚有区别,也只是平仄论更灵活。以前有个叫四喜丸子的,一直推他的四声传递 ...

你是无知无理,外加不谦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1: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用元兢的原话来回复你!元兢《诗髓脑》:“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
**************************************************

谢谢三羊先生耐心解答!我已释“平上去入”与“角征宫商羽”对应关系之疑!
老实说,我没有学过元兢《诗髓脑》,手头也无《诗髓脑》资料可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8-6-27 21:2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7 21:06
你是无知无理,外加不谦虚!

咩咩只知元克克,却不知这货已经被时代抛弃。拿他的垃圾理论来套近体诗,无异于刻舟求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7 21:03
元兢《诗髓脑》: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 ...

“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疑也已释!谢谢!

待慢慢学习中有疑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1: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8-6-27 21:02
平仄只不过是对四声的分类,如果涚有区别,也只是平仄论更灵活。以前有个叫四喜丸子的,一直推他的四声传递 ...

先生知识渊博,我很佩服!并谢谢先生的指导!

但我是自我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希望别人帮我解决。若能帮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好。 若与我的自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关系不大的知识恐怕我一时接受不了,白白浪费了先生的时间和精力,有负先生的一片苦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1: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单骑 发表于 2018-6-27 21:28
“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疑也已释!谢谢!

待慢慢学习中有疑再提! ...

蜂腰法则的意思,也即:

二五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点评

这个我已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8-6-27 22:0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歌的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在真正成熟。之前的各种理论都只是阶段性成果,咩咩的荒唐之处就在于此,他拿老皇历来看日子,然后说大家都是错的。他连基本的近体诗体裁要求都不甚了解,动辄拿古风来当近体看,叶公好龙的典型。

点评

说的在理  发表于 2018-6-28 16:24
谢谢先生的好意! 学习理论要要一步一步来,我目前还没有学到唐代近体诗真正成熟的间段,当学到唐代近体诗真正成熟的间段时,我一定会来向先生请教的! 到时还请先生不惜赐教为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8-6-27 22:07
中国诗歌的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在真正成熟。之前的各种理论都只是阶段性成果,咩咩的荒唐之处就在于此 ...

谁也不如你有能耐,你能拿着公制称,耀武扬威的去衡量唐朝的十六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6-27 22:36 编辑
千里单骑 发表于 2018-6-27 21:40
先生知识渊博,我很佩服!并谢谢先生的指导!
但我是自我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希望别人帮我解决。若能帮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好。 若与我的自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关系不大的知识恐怕我一时接受不了,白白浪费了先生的时间和精力,有负先生的一片苦心!
疑难问题,随时等待你的提问!在下三羊,非常乐意与你交流与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7 21:59
蜂腰法则的意思,也即:

二五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这个我已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这个】,自然就会明白:唐人的平平仄平仄,为啥合律了!
平平仄平仄,不在于【三拗四救】,不在于【四拗三救】,二在于【二五异声】也!

点评

“平平仄平仄”还有疑,今天先消化前面的,“平平仄平仄”之疑以后再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2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2: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8-6-27 22:07
中国诗歌的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在真正成熟。之前的各种理论都只是阶段性成果,咩咩的荒唐之处就在于此 ...

谢谢先生的好意!

学习理论要一步一步来,我目前还没有学到唐代近体诗真正成熟的间段,当学到唐代近体诗真正成熟的间段时,我一定会来向先生请教的! 到时还请先生不惜赐教为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8-6-27 22:4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7 22:29
谁也不如你有能耐,你能拿着公制称,耀武扬威的去衡量唐朝的十六两!

你的固执与无知只能当海军司令用,你连一首诗都不敢写,对格律根本不了解,拾到一本书就把它当神经,神的经书,四处攻讦。也不看看近体诗的体裁是什么,纯粹的不学无术的装13派。

点评

哈,一本书主义  发表于 2018-6-28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8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
贡献
144
金钱
197
发表于 2018-6-27 2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7 22:40
你知道【这个】,自然就会明白:唐人的平平仄平仄,为啥合律了!
平平仄平仄,不在于【三拗四救】,不在于 ...

“平平仄平仄”还有疑,今天先消化前面的,“平平仄平仄”之疑以后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