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8-30 15:44 编辑
三羊说:德宗贞元十年(794)10首《春风扇微和》中的11个句子,你就是说破天,也不是【24平仄分明】!
分析 德宗贞元十年(794)10首《春风扇微和》中有张彚、范传正、陈通方、栁道伦、公乗亿五人写的是正格格律诗。另五个人诗中有大拗句,其中崔立之的不止三个句子,他有六个大拗句子,如 高低惠风入,(平平仄平仄) 远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 温和乍扇物,(平平仄平仄)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
第一个问题 这种考试诗是不是格律诗
大拗句肯定不能【24平仄分明】。但我们知道,大拗句在古风中是正常的句子,在格律诗中被称为大拗,因此大拗就是古风句。既然它是古风句,当然不在【24平仄分明】范围中。既然它破坏了【24平仄分明】,这种诗还能是格律诗吗?答案是王力把它们称为古风式格律诗,也有人称它们为拗律诗、格律变式诗、格律变格诗、格律別格诗,也就是说,这种诗是杂种诗,是古风与格律混合而成,是一种两性诗,说它是古风也可,说它是格律也可。按照严格的分法,它应脱离格律诗,另成一类。但在唐朝时,许多诗体都是混在一起的,比如格律诗中用韵中的交锁韵诗、间韵诗;用词中的复字体诗、同头诗、重字体、杂名诗(即嵌字体)等多数都是以格律形式出现,还有回文诗等,今天我们都一一把它们分解出来,所以古风式格律诗也应该放到杂体诗中。正因为唐朝时是个大熔炉,格律诗又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当时承认它为格律诗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第二个问题 大拗句肯定不能【24平仄分明】,那么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格律诗符合24律,但这些诗却符合25律(25字为仄时,声调要不同),因此唐朝格律诗用的是25律,不是24律。
刚刚既然承认了上面的考试诗是格律诗,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推理。但这个推理是大前提错了,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正确。因为既然是大拗句,自然不在格律诗研究范围以内,与24律无关。大拗句属古风,与格律诗两种体,它们是混合组队,犹如联军,并未打乱编制,没形成质变,大拗句与格律句叫法清晰。以现在观点看,属于杂体诗,所以不存在大拗句破坏了24律。“因此唐朝格律诗用的是25律,不是24律”的结论子虚乌有。在正格格律诗中【24平仄分明】是正确的,我们在杂体研究中,任何诗体都是把正格和变格分开研究的,格律诗应该也如此,一锅烩是研究不出什么的。
第三个问题 唐朝格律诗是以24律为主还是以25律为主?
答 假如25律确实存在,那么它们的关系是24律为主导,25律为辅导的主次关系,25律是用声律来协调格律的。原因之一是25律适应面窄,不如24律贯穿到底。作为一种诗体的前提是自始至终用一种方法,不能中途而废。中途而废的只能说用了这种方法,不能说是这种诗体。这是我研究杂体诗20年来反反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原因之二是格律诗强调的是节奏点,24为节奏点,5是半个音节,相当于与音乐中| 5 —|,读时要延长一拍才到位,试看|1 2|3 4|5—|,是不是很清楚?
第四个问题 为了更进一步搞清24律与25律的地位,有必要搞清五绝中是221、212,还是23拍。
梅花山人说得对,五绝是221拍,212、23拍都是错误的。 四种基本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全部应该是221拍,原因就是格律诗已定式化了,不可移易,而且24平仄分明一目了然。等于一个饼模式,怎么印,做出的饼都是一个模样,也与机械操作一样每一步都是固定的。
有人反对说,五言三拍不是固定的,可以是221,也可以是212,得根据具体文字而定。也就是说尾三字根据语法结构(即语义结构)有12和21两种情况。此说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但梅花山人指出,今人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人以单音节的字为主,因此它们的结合读出的节奏与古今有不同。另外古人哪有今人这种科学分析,他们更适宜于军事训练似的程序操作,简单明了。 五言诗到底是23拍还是221拍是争论最大的问题。23拍论者最主要的论据是沈约说:“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但这是对古风说的,格律与古风已是两种不同的诗体,古风可唱,故下三字可连。格律只吟,故二字一拍既习惯又整齐,若后三字相连,便显得拖泥带水,节拍涩滞。由此也说明24律的地位至上。
第五个问题 25与24异声。
沈约、刘滔、元兢都提到古风中的蜂腰,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古风不讲平仄,只讲声调,上二下三的节奏中,第二字和第五字不能同声调。不光仄声的三个声调要规避,就是“Ο平ΟΟ平”本也应在规避之中(但永明声律说二五或七十俩字,可以同平),这种句式也是25同声。其原理在于节奏点上(“句末”)要异声不能同声。 格律诗却可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25同平或25同仄,25同仄因为仄有三个声调,在唐朝格律发展中,你还可用蜂腰说(即三羊的25律)来协调音律,25同平怎么办呢?原来节奏已变化成221,2字与5字已隔开了一个节奏,因此不存在25异声问题。但节奏点上(“句末”)要异声不能同声原理同样要用上,所以24异声,于是24律诞生,所以有“246分明”的规则。
第六个问题 格律诗中25律存在问题
按说格律诗用了24律,25律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格律诗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古风中裂变出来的,因此遗传因子还很多,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脱胎换骨。因此在唐朝,25律仍然影响着格律诗,我们可称之为“声律在格律诗中的运用”。人们在写格律诗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声律协调问题,虽然25同仄已隔了一个节奏,但习惯使大家仍按蜂腰处理,这样处理,事实上声律更协调些,唐人的诗读起来比后人的有味,更有音乐感,注意声律是一个原因。声律在格律诗中的运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必为了反对而反对,说25律不存在。当然有没有25律这个名称,那是另一回事。宋朝后,程序简单化,只认平仄,不再重视格律诗中的声律协调,这时,25律便消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