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2 16: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22 16:23 编辑
趋炎附势的理论
金筑子说:“拗救理论者又生出新花样: 把平平仄平仄挑出来,说是第四个平声是为了救第三个仄声。那为什么没有仄仄平仄平这个句子用第三个平声救第四个仄声?”(金筑子《荒唐不过拗救论》)
-----是王力在他的著作汉语诗律学中用了一章“平仄的特殊形式”来专门讲了平平仄平仄这一句式,称他是特拗句,准律句,宋代以后使用得“形成风气”,而且介绍了是怎样四拗三救的。而“平仄平”句式只是说“古体诗的常规”。 原因只在于近体诗中用的少!
其实仄仄平仄平在永明体诗中用的很多,如:
谢朓:
善诱宗学原
永志能两忘。
白水田外明
徒使春带赊
即趣佳可淹
樵采咸共同
兰色望已同
----但显然没被沈宋选中。
古风中也有,如:
李白:美酒聊共挥。行乐须及春
在律诗中也有用的,但极少: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沈佺期 【饯远】:任子徇遐禄,结友开旧襟。
沈佺期【别侍御严凝】:七泽云梦林,三湘洞庭水。
仄仄平仄平只因用得少,拗句都不叫,而仍称为古风句,意思是用这种句子的接近古风类。
可见拗救论是一种趋炎附势之论,只追捧大牌,而冷落露宿街头者。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可能是上句比较灵活,这句是平声结尾的下句,通常对于平声的使用比较严格。另外古代诗人选择句子的喜好和传承,随大流。前人不用后来用的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