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8 2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2-28 21:19 编辑
沈约四声论对律诗形成的贡献
单看看沈约蜂腰说的贡献吧!
1, 诗句上二下三句法结构的确定,是律句的基础: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2,平仄两两交替声律的确定:五言中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声。
刘氏曰: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3,句内平仄均衡论。
刘滔又云:“征整政只、遮者柘只”(平上去入)是也。
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平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2个平声),凉风夺炎热(3个平声)。”此其常也。
五言2平句: 五言3平句:
24交替律句
仄仄平平仄 (标准律句) 平平仄仄平(标准律句)
仄仄仄平平(标准律句) 平平平仄仄 (标准律句)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仄仄平平平(三平尾)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孤平) 平仄平平仄
24不交替句
平仄平仄仄(大拗句) 仄平仄平平(古风句)
平仄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古风句) 平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古风句)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平声)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单平句:仄平仄仄仄
四平句:平平平仄平
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全平:平平平平平
全仄:仄仄仄仄仄
-------可见对于五言诗各种句型都讨论到了,因此产生了律句,为唐近体诗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关于近体诗鼻祖的讨论,可以说沈约就是唐近体诗的鼻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