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ttp://www.hksc888.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3/07/134038lgohoo585gou8qtt.jpg
搜索
楼主: 浪遏飞舟

[律绝] 梯田1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09: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23:20
那么,田中的水究竟“碧”还是不“碧”呢?为何作者用“碧水”而不用“清水”呢?若说是为了律句的平 ...

再说,“碧天”与“碧水”远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4 1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夸张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那么,用夸张修辞格扩大其词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何况,在现实中经过改造的养鱼种水稻双用的农田里“碧水”还是真实存在的,我所在地小学旁边有一块约半亩的农田就是这样的,此处虽没有大海那样碧得广阔无边,也没有溪流深潭碧得那样清幽,但已具备了碧的雏形,十步以外望去,碧蓝的天空和碧绿的田边树木倒映其中,看不到水底的泥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树,哪是水!
    记得我在本帖12楼说过“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这句话,这话不是专指“碧水”一词,而主要是指说“碧水”的这个句子——“层层摇碧水”。在一大片的“梯田”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碧水”,但只要有部分是“碧水”,在作者的脑子里能够形成都是“碧水”这个形象,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夸张的语言反映出来。诗词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是从照相机出来的“照片”,而是从放映机出来的“电影”,“电影”中的镜头是活动的,只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符合人们的感情真实,具体的“镜头”是可以根据所反映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的。更何况诗词还可以用“造景”的方法来表达感情,表现主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4 14: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层层”又是如何录进到作者的脑海,并且和“碧水”连接起来的呢?
正如楠版所说的: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如果站在梯田之中的一丘田中间一动不动来看,确实“顶多只能看上下一两丘而已”
而我认为诗中所反映出来的“镜头”不一定来自一时或一个观察点。作者是将平时生活中积累起来的阅历概括而成的。在远处看到了“层层”;到稍近些就能看到“碧水”了;不是站在某一丘田中间,而是顺着田岸走过去,又倒转到上一层走过来,一层层往上走遍梯田,不是也可以看到“层层”梯田的“碧水”,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吗?作者在平时生活中捕捉到这些“镜头”,回到家中后根据需要确定主题,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一首小诗,这不是也可以的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主席若没有平时生活经历的积累,仅凭当时站在“橘子洲头”,即使能看得到远处的“万山”“层林”,又怎能看得到远处的“红遍”“尽染”?即使能看得到近处的“漫江”“争流”,又怎能看得到“碧透”数得清“百舸”呢?能看得到高处的“鹰击长空”,又怎能看得到低处“碧透”的江中“鱼翔浅底”呢?其实作者心中早已撷取到这些镜头,恰是“胸有丘壑”。当时毛泽东主席“独立”“橘子洲头”不一定就真的能看到上面全部的物象,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选择出自己平时撷取到的镜头,将之拼凑出一幅符合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高度结合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图来,从而引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就行了。谁还会去考究当时毛主席是不是真的“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同时看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整幅画面呢?这些考究是考古学家的事,与诗词的本身无关。
    又扯远了。还是拉回来吧!
    小诗中的“层层”在山区的农田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经过改造后更加明显罢了;“碧水”是原来山区农田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而现在经过改造后,储水深得多了,虽没有大海那么深邃,没有江河那么波浪奔腾,没有溪潭那么清幽,但完全可以拥有略带浑浊的可以映得见蓝天青山绿树而看不到水下泥土的“碧水”的雏形。作者为了反映新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个主题,只要将可以存在的物象有机地组合起来,“造”出一个新“景”来,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创作诗词联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4 1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4 20:14 编辑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
    “碧天”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层层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凝碧的波痕”也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有一丝的颤动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对以上的理解,楠版和我的分歧不大,问题是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好像有所不同。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也许多数人看法和楠版相近,认为荷叶很多很密将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站在作者当时的角度根本就看不到荷塘中的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和前面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互相矛盾的。既然叶子已把整个水面都盖住了,又怎么能看到“出水很高”的样子呢?难道说是作者不小心写出前后矛盾的内容来吗?应该不会吧?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呢?
    我认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出来的;“遮住了”是指叶很密,月光不能透射下来。写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可以结束,没必要再写一句“不能见一些颜色”了,但作者偏偏要补上一笔,是想说看到的水没有颜色吗?不!作者是想说看到的水色和荷叶的同化了,没有“一些”另外的颜色。这从接下来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也可以得到印证——看去一片碧绿,分不出水色荷叶色,好像是叶子把整个荷塘都遮住了,叶子岂不“更见风致”?

点评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见,作者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那“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才矛盾呢!再说,荷叶有露水面的空隙是真的,作者的立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21:38
儒兄很有主见,对于毛诗我会背的很多,所举的例子,我到橘子洲头看过。主席也和李白朱自清一样,写作讲究“真实性”,所以一开篇就点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季节是深秋,地点是大江边的山顶上,为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21:08
专家论坛非常精彩,受益不少!请喝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2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42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359
贡献
5314
金钱
6938
发表于 2016-4-14 2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4 15:1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

专家论坛非常精彩,受益不少!请喝茶

点评

哈哈……是摇篮一家人的讨论,竹版说笑了! 希望凡是进摇篮大家庭的人都能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2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4 20:22 编辑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9:1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中虽主要的修 ...

儒兄有点偏,我和作者讨论的是观察的角度问题,修辞不是中心,中心是创作的真实性。既然要提及修辞,我是有所学的,夸张一词并非修辞专用,写作方法里就有夸张一法。修辞格在句子中往往有多用现象。“瀑布”有本体“瀑”和喻体“布”,是暗喻无疑;“银河”以“飞流”为本体,也是暗喻。所以,李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法。至于“海底捞月”有没有夸大其词,我不好说了,在具体的语境里效果会不同的。“飞流”的“飞”,“银河”的“银”,有“拟物”和“借喻”的意味,因为其固定为词了,就不作修辞分析了。至于“海底捞月”“海底捞针”中的“月”“针”比喻什么啊,还原不了,要硬说是用了修辞,只能是借代有所相似。这两个词语只有用到具体的语境里才有了修辞效果,亦比喻亦夸张皆可,我就不细说了。修辞修辞,就是修饰语言,所以修辞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三千尺“用庐山的瀑布行,用永嘉五星潭的就不行。因为是遥看,可观全景长度实在很长可如此夸张,如果到了瀑布底下仰望的感觉就不能用”三千尺“,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修辞的使用正确性。

点评

儒兄有点偏,我和作者讨论的是观察的角度问题,修辞不是中心,中心是创作的真实性。既然要提及修辞,我是有所学的,夸张一词并非修辞专用,写作方法里就有夸张一法。修辞格在句子中往往有多用现象。“瀑布”有本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2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4 2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括苍山竹 发表于 2016-4-14 20:09
专家论坛非常精彩,受益不少!请喝茶

哈哈……是摇篮一家人的讨论,竹版说笑了!
希望凡是进摇篮大家庭的人都能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2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4 15:1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

儒兄很有主见,对于毛诗我会背的很多,所举的例子,我到橘子洲头看过。主席也和李白朱自清一样,写作讲究“真实性”,所以一开篇就点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季节是深秋,地点是大江边的山顶上,为下文的一切描述都打下了基础,虽具体描述的不是一时之景,但都离不开其端。”百舸“如果成为”巨轮“”一舟“呢?行不?深秋的湘江”碧透“是实景,春天就不行,我问过当地的老人;站得高看得远是真,看得远才有”百舸“才有”万山“的夸张依据!开篇写”屹立春秋,湘江一去,登岸抬头“,那后文就变成瞎扯了!

点评

儒兄很有主见,对于毛诗我会背的很多,所举的例子,我到橘子洲头看过。主席也和李白朱自清一样,写作讲究“真实性”,所以一开篇就点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季节是深秋,地点是大江边的山顶上,为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21: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4 21:42 编辑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4 15:1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见,作者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那“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才矛盾呢!再说,荷叶有露水面的空隙是真的,作者的立意是不想“同流合污”,自个儿去月下的荷塘发现美,和毛主席为啥写“湘江”不写“长江”“黄河”,不写“东去”而写“北去”,不写“春”而写“秋”,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文学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取材不合中心的就是真美也是多余的败笔。像楼主的诗的中心情感是梯田的美,而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提醒一下,我看过月下的荷塘水,不是暗的就是水底天,就临水潭也看不出水的碧绿来,信不信你去体验一下!有没一个词语叫“暗无天色”的啊?

点评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见,作者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那“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才矛盾呢!再说,荷叶有露水面的空隙是真的,作者的立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07: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2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5 12:22 编辑

遥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也。作者的“丹青画”是主要意象构思,所以为了“青”,想到了“碧”,而为“弦音”想到了田缺口的流水,有点自圆其说的味道!呵呵,说多了,无者嘉勉啊,不好意思了!

点评

遥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也。作者的“丹青画”是主要意象构思,所以为了“青”,想到了“碧”,而为“弦音”想到了田缺口的流水,有点自圆其说的味道!呵呵,说多了,无者嘉勉啊,不好意思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0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5534
贡献
13601
金钱
21610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4-15 00: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结非常有味!

点评

谢谢许先生鼓励指导,遥祝春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5 2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4 20:21
儒兄有点偏,我和作者讨论的是观察的角度问题,修辞不是中心,中心是创作的真实性。既然要提及修辞,我是 ...

儒兄有点偏,我和作者讨论的是观察的角度问题,修辞不是中心,中心是创作的真实性。既然要提及修辞,我是有所学的,夸张一词并非修辞专用,写作方法里就有夸张一法。修辞格在句子中往往有多用现象。“瀑布”有本体“瀑”和喻体“布”,是暗喻无疑;“银河”以“飞流”为本体,也是暗喻。所以,李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法。至于“海底捞月”有没有夸大其词,我不好说了,在具体的语境里效果会不同的。“飞流”的“飞”,“银河”的“银”,有“拟物”和“借喻”的意味,因为其固定为词了,就不作修辞分析了。至于“海底捞月”“海底捞针”中的“月”“针”比喻什么啊,还原不了,要硬说是用了修辞,只能是借代有所相似。这两个词语只有用到具体的语境里才有了修辞效果,亦比喻亦夸张皆可,我就不细说了。修辞修辞,就是修饰语言,所以修辞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三千尺“用庐山的瀑布行,用永嘉五星潭的就不行。因为是遥看,可观全景长度实在很长可如此夸张,如果到了瀑布底下仰望的感觉就不能用”三千尺“,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修辞的使用正确性。
                                        ————楠溪子
*******************************************************************************
    也许楠老弟的原意确实是想讨论观察的角度和创作的真实性等问题,但自从我在12楼提到“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之后,楠老弟就在15楼、16楼谈修辞了,我还以为楠老弟已将讨论的中心转移到修辞上来了呢!既然楠老弟要讨论的中心不是修辞,那么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就慢慢将中心转移过来。不过老弟此帖的中心还是修辞,我也就跟着谈修辞了。
    1、我认为楠老弟在此帖中谈到的“瀑布”“银河”都只是用比喻式的造词法造出来的词,称不上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这和楠老弟的“因为其固定为词了,就不作修辞分析了”说法是一致的。我说在“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句中用的是借喻(注意:是借喻,而不是暗喻)的修辞格,是因为句中用了一个“挂”字。句中的出现的本体是“瀑布”,喻体是没有出现的“布”(注意:“瀑布”和“布”是不同的物体)。试想:若不是直接把“瀑布”当成“布”来写,“瀑布”能“挂”吗?
2、正如老弟所述说的“(“海底捞月”“海底捞针”)这两个词语只有用到具体的语境里才有了修辞效果”,本身就是一个词语,构不成任何修辞格,但只要和任何词语构成句子时就会是比喻,不会是借代,也不会是夸张。如“你是去海底捞月吧”就是借喻,本体是“(你)做的这件事”。这个句子是把喻体“海底捞月”直接当成本体“(你)做的这件事”来写。但无论和什么词构成句子也不可能成为借代或夸张。因为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的本质是“代”,本体和代体都是指同一事物,只不过用不同的名称来代替罢了;借喻的本质是“喻”,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夸张在25楼已说过,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5 2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4 21:08
儒兄很有主见,对于毛诗我会背的很多,所举的例子,我到橘子洲头看过。主席也和李白朱自清一样,写作讲究 ...

儒兄很有主见,对于毛诗我会背的很多,所举的例子,我到橘子洲头看过。主席也和李白朱自清一样,写作讲究“真实性”,所以一开篇就点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季节是深秋,地点是大江边的山顶上,为下文的一切描述都打下了基础,虽具体描述的不是一时之景,但都离不开其端。”百舸“如果成为”巨轮“”一舟“呢?行不?深秋的湘江”碧透“是实景,春天就不行,我问过当地的老人;站得高看得远是真,看得远才有”百舸“才有”万山“的夸张依据!开篇写”屹立春秋,湘江一去,登岸抬头“,那后文就变成瞎扯了!
                                                 ————楠溪子
****************************************************************************
楠老弟此帖谈的就是文学的“真实性”不是用照相机拍下来的照片,只要有依据,就能顺理成章,适当的夸张是允许的。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5 22: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明天早上再说。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07: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6 07:50 编辑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4 21:38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 ...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见,作者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那“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才矛盾呢!再说,荷叶有露水面的空隙是真的,作者的立意是不想“同流合污”,自个儿去月下的荷塘发现美,和毛主席为啥写“湘江”不写“长江”“黄河”,不写“东去”而写“北去”,不写“春”而写“秋”,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文学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取材不合中心的就是真美也是多余的败笔。像楼主的诗的中心情感是梯田的美,而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提醒一下,我看过月下的荷塘水,不是暗的就是水底天,就临水潭也看不出水的碧绿来,信不信你去体验一下!有没一个词语叫“暗无天色”的啊?
                                  ————楠溪子
**********************************************************************
    楠老弟的这段话的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如“文学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取材不合中心的就是真美也是多余的败笔。”如这首诗的第二句,虽没有偏离中心思想,但已离开了题目中的“看”,即使最美,也只能算是“败笔”。但楠老弟说“像楼主的诗的中心情感是梯田的美,而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对这句话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1、这首诗的中心不是单一地写梯田的美,而是通过对新农村梯田的赞美,抓住其中一些细小特征的改变来描写,从而突出当今新农村风貌的变化。
    2、说中心“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这是楠老弟忘了“春”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了。
    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可以长出绿油油的水稻来的夏天,而偏要选择秧苗还没有插下的春天来写诗呢?这就是选材的问题了。
    我猜想,作者可能认为选择夏天,也许可以写出水稻长出绿油油的的美景来,但水田种水稻,是自古以来的功用,这个谁都不会忘记,即使能写得非常美,也还是落了就套不新鲜,另外,一首小诗也很难写出“变化”来的。选择春天,错过了人人皆知的栽种水稻的季节,就很容易写出梯田面貌的变化来了。这同《沁园春·长沙》“不写‘春’而写‘秋’”有何不同呢?
    那么,一首短短20个字的小诗,既不可能容纳得下对过去梯田泥巴田岸储水很浅的容貌的描写,也不可能容纳得下对当今梯田水泥石子硬化田岸和储水很深的容貌的描写,即使用说明的文字也无法将两者都介绍出来进行对比,突出“变化”来呀!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出这种变化的呢?
    我还是猜想,作者可能认为过去的梯田泥巴田岸储水很浅,除了少数有水源的一二丘储水养鱼做秧田用外,大多都是放干了水种麦子或马铃薯的,费时费力,效益不高。这个不需要写出来大家也知道,所以就不写了。只要能写出当今的梯田储水很深就行了。至于为何会储水很深,储水很深有何功用,是不用说出来大家也会明白的,所以也不写了。
    那么,作者又是用何词语描写来表达梯田储水很深的呢?这就是炼字的问题了。
    大家来比较一下“层层深水田”和“层层碧水田”这两个句子究竟用那个好呢?我想这个就没必要再啰嗦加以分析了。
    这里把“层层”可不可以说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因前面已有所提到,不清楚的话,可以留到以后再说。就先说说可不可以用“碧水”吧!可不可以用“碧水”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试想:原来的田储水浅,一般能看到水底下的泥土;用水泥硬化田岸后的水田在储满水时一般是看不到水底下的泥土的,有“深不见底”的感觉,加上蓝天青山绿树倒影的映衬,确实具备了“碧”的雏形。退一步说,即使看不到“碧”,仅凭作者的想象写“碧水”,也是有依据的,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因为水深才碧。为了突出“深”而用形象的“碧”,这个“深”就是“碧”的依据。这和《沁园春·长沙》依据“站得高看得远”和“秋”的特色而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又有何不同呢?
   以上只不过是我个人从小诗中猜测出来的想法,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就很难说了。
   另外,在楠老弟这个帖子里,我还有一个与这首小诗关系不大的小问题搞不懂,这就是关于“暗无天色”这个词语。在我的印象里,我还真的没读过,打开我身边的字典也找不到,从百度中的网络小说中才找到了它。不知道这是一个过去就有的词语还是最近才在网络上出现的词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07: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6 08:00 编辑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4 21:54
遥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也。作者的“丹青画”是主要意象构思,所以为了“青”,想到了“碧”,而为“弦 ...

    遥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也。作者的“丹青画”是主要意象构思,所以为了“青”,想到了“碧”,而为“弦音”想到了田缺口的流水,有点自圆其说的味道!呵呵,说多了,无者嘉勉啊,不好意思了!
                                           ————楠溪子
**************************************************************************
    楠老弟的有些观点我是非常赞赏的。如“遥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就非常准确地指出了这首诗第二句离了题目中的“看”。
    我所赞的这首很“美”,是因为它贴近当今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实际,讨论的只是存不存在“层层”见“碧水”“处处”闻“清弦”的情况(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整展开讨论,今天我有事,只能以后再来说我的看法,但来摇篮的网友可以继续展开讨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说作者“为了‘青’,想到了‘碧’……”是楠老弟的臆想——难道作者会把“丹青”理解成是“青色”吗?
    有则改之,“无则嘉(加的键误)勉”——我赞同!
    但“不好意思”我就有不同的看法了——在网上,大家的地位是相同的,有自己的疑问或看法都可以摆出来供大家讨论,谁又能把自己摆在永远正确的位置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6 08: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儒兄,恕我直言,说梯田为了养鱼水变深了,所以艺术性想象巧变“碧水”,你还是在自圆其说而已。还说和毛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关系到文学的创作的典型形象塑造的普遍意义的问题了。一句话,看见秋字就自然而然想到红叶了,是人们共同认知的,而看“梯田”谁会想到碧水呢?我保留意见,不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6 08: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6 08:38 编辑

呵呵,不好意思,暗无天色一语是我临时想起一用的。不过,既然暗无天色无可查,说明老兄的思想还是随大众的,那你有没有调查过老农民,稻田养鱼的水何时会”碧水“了呢?我知道成语有”暗无天日“,那为什么说就没了”暗无天色“了呢?我想过,自然界的夜空有星月云的颜色!老兄为甚不去查一下”碧水“呢?”层层梯田翻绿波“会想到田水么?”碧波荡漾“会有谁想到”田水”啊?我利用钓鱼之便考究过水成碧的深度问题,一撑篙水深近看不成碧,远看成碧!

点评

我又反对老弟的“不好意思”了!老弟对我太客气了! 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不是故意找茬的,无论对错,都没有“不好意思”的。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透明”才是“无色”,所以觉得“暗无天色”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0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08: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6 09:39 编辑

    接下来,我试谈一下观察的角度问题。
    我认为: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观察点已由“遥看”所规定,是不动的。通观全诗,连观察的视线也只落在“挂前川”的“瀑布”上。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的观察点也是“独立”在“橘子洲头”上不动的,但观察的视线是移动的。
    这首绝句“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虽没有词语规定观察点,但从全诗看来是移动的:在远处获得看到“层层”的印象,到近处获得看到“碧水”的印象和听到“弄清弦”的印象,把这些印象拼凑起来后展开了“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的想象。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读诗后从诗中获得的信息,不知是否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0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6 09:37 编辑

    我个人对这首绝句的看法是总体肯定局部否定。
    肯定:作者捕捉到贴近农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农田改造后的画面,从小处着手,调动视觉听觉神经,由远及近,将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转结句通过想象设问提升了主题(设问的答案不需言明也可猜想得到,留有无穷余味)。
    否定:诗中的第二句“处处弄清弦”如果仅拿单句来说也能形象的表现出通过硬化后的田坎与原来长满青草的不一样,是能突出主题的;但除了离开题目的“看”外,也是游离在全诗之外的,在转结中根本就没有囊括到“听”。所以,即使将题目改成“新梯田”,第二句也是败笔。

点评

谢谢首版指导,我把原稿发上了,这样承句确是离题。在汉唐风云版块发的题目是《梯田)),结句改为:春光画满天。是否好些,再请指教,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09: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6 08:31
呵呵,不好意思,暗无天色一语是我临时想起一用的。不过,既然暗无天色无可查,说明老兄的思想还是随大众的 ...

    我又反对老弟的“不好意思”了!老弟对我太客气了!    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不是故意找茬的,无论对错,都没有“不好意思”的。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透明”才是“无色”,所以觉得“暗无天色”这个词语前后矛盾不能成立。但这个“觉得”我自己还不能肯定,故有以上的疑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一一50多楼了,高楼大厦啊,诸多精彩的专业的帖子,使我真正地感受到什么是“抛砖引玉”。
其实这是一篇几年前的习作,取材自永嘉西北山区的农村梯田的“沟坑养鱼”。这里是典型的山地,很多梯田修建在陡坡上,田坎很高一一1米到几米不等,记得最高的比两层楼还要高,田形弯窄长短大小不一,当然也有修建在缓玻的田坎不很高的垟田。一个村梯田范围不是很大,而且还有几湾几垅,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层层梯田及梯田中的水,当然向上是看不到的。这里水资源丰富,适合沟坑养鱼(选面积较大的田种稻与养田共同发展,田里留一部分不种稻,挖得较深,水可过膝),大多沟坑养鱼的田都活水长流,一般沟坑是入水处。引水方法也有所不同,有些从上田“水域”直接流往下田,有些从上田或水渠或水坑里用长长的竹筒引入沟坑,也有的用塑料管引入。梯田是一道风景,流水声更给人以听觉的享受,水刷田坎声,横空竹筒的水凌虚而下,冲击沟坑的通通声,还偶尔有皮管发出的不规则的咕咕声等混合着引水渠的流水声…
沟坑养鱼是当时农村三农的一个亮点,一种希望,农民们个个信心十足,农科部门也经常下村考察指导。记得那年晚春那个年轻的小眼镜到现场考察时还兴奋地说:且喜农田翻碧浪,更期犁笔绘新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即使不能在一个点上无法看到:层层摇碧水,而一层层地去看,尔后总结其特点去写也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老师的关注,因我很忙,不能一一回贴,还请海涵,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6 09:33
我个人对这首绝句的看法是总体肯定局部否定。    肯定:作者捕捉到贴近农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农田改造 ...

谢谢首版指导,我把原稿发上了,这样承句确是离题。在汉唐风云版块发的题目是《梯田)),结句改为:春光画满天。是否好些,再请指教,谢谢!

点评

我认为将题目《看梯田》改为《梯田》,诗中的第二句“处处弄清弦”就不离题了,我看好得多。 但仍然是游离在全诗之外,没有被转结句所囊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1: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许先生鼓励指导,遥祝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5534
贡献
13601
金钱
21610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10: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梯田》比《看梯田》好!

点评

好,谢谢先生!这就改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5534
贡献
13601
金钱
21610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4-16 10: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欣赏“春光画上天”!

点评

再谢许先生耐心地指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耀平 发表于 2016-4-16 10:50
感觉《梯田》比《看梯田》好!

好,谢谢先生!这就改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耀平 发表于 2016-4-16 10:52
我欣赏“春光画上天”!

再谢许先生耐心地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