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6 07:50 编辑
老兄,你在月明的夜里去一个茂盛的荷花田里看看就明辨是非了!“层层的叶子”写明“高”,不矛盾。以你之见,作者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那“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才矛盾呢!再说,荷叶有露水面的空隙是真的,作者的立意是不想“同流合污”,自个儿去月下的荷塘发现美,和毛主席为啥写“湘江”不写“长江”“黄河”,不写“东去”而写“北去”,不写“春”而写“秋”,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文学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取材不合中心的就是真美也是多余的败笔。像楼主的诗的中心情感是梯田的美,而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提醒一下,我看过月下的荷塘水,不是暗的就是水底天,就临水潭也看不出水的碧绿来,信不信你去体验一下!有没一个词语叫“暗无天色”的啊? ————楠溪子 ********************************************************************** 楠老弟的这段话的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如“文学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取材不合中心的就是真美也是多余的败笔。”如这首诗的第二句,虽没有偏离中心思想,但已离开了题目中的“看”,即使最美,也只能算是“败笔”。但楠老弟说“像楼主的诗的中心情感是梯田的美,而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对这句话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1、这首诗的中心不是单一地写梯田的美,而是通过对新农村梯田的赞美,抓住其中一些细小特征的改变来描写,从而突出当今新农村风貌的变化。 2、说中心“不是‘养鱼致富’(忘了水稻的功用)而故意写‘碧水’的”,这是楠老弟忘了“春”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了。 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可以长出绿油油的水稻来的夏天,而偏要选择秧苗还没有插下的春天来写诗呢?这就是选材的问题了。 我猜想,作者可能认为选择夏天,也许可以写出水稻长出绿油油的的美景来,但水田种水稻,是自古以来的功用,这个谁都不会忘记,即使能写得非常美,也还是落了就套不新鲜,另外,一首小诗也很难写出“变化”来的。选择春天,错过了人人皆知的栽种水稻的季节,就很容易写出梯田面貌的变化来了。这同《沁园春·长沙》“不写‘春’而写‘秋’”有何不同呢? 那么,一首短短20个字的小诗,既不可能容纳得下对过去梯田泥巴田岸储水很浅的容貌的描写,也不可能容纳得下对当今梯田水泥石子硬化田岸和储水很深的容貌的描写,即使用说明的文字也无法将两者都介绍出来进行对比,突出“变化”来呀!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出这种变化的呢? 我还是猜想,作者可能认为过去的梯田泥巴田岸储水很浅,除了少数有水源的一二丘储水养鱼做秧田用外,大多都是放干了水种麦子或马铃薯的,费时费力,效益不高。这个不需要写出来大家也知道,所以就不写了。只要能写出当今的梯田储水很深就行了。至于为何会储水很深,储水很深有何功用,是不用说出来大家也会明白的,所以也不写了。 那么,作者又是用何词语描写来表达梯田储水很深的呢?这就是炼字的问题了。 大家来比较一下“层层深水田”和“层层碧水田”这两个句子究竟用那个好呢?我想这个就没必要再啰嗦加以分析了。 这里把“层层”可不可以说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因前面已有所提到,不清楚的话,可以留到以后再说。就先说说可不可以用“碧水”吧!可不可以用“碧水”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试想:原来的田储水浅,一般能看到水底下的泥土;用水泥硬化田岸后的水田在储满水时一般是看不到水底下的泥土的,有“深不见底”的感觉,加上蓝天青山绿树倒影的映衬,确实具备了“碧”的雏形。退一步说,即使看不到“碧”,仅凭作者的想象写“碧水”,也是有依据的,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因为水深才碧。为了突出“深”而用形象的“碧”,这个“深”就是“碧”的依据。这和《沁园春·长沙》依据“站得高看得远”和“秋”的特色而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又有何不同呢? 以上只不过是我个人从小诗中猜测出来的想法,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就很难说了。 另外,在楠老弟这个帖子里,我还有一个与这首小诗关系不大的小问题搞不懂,这就是关于“暗无天色”这个词语。在我的印象里,我还真的没读过,打开我身边的字典也找不到,从百度中的网络小说中才找到了它。不知道这是一个过去就有的词语还是最近才在网络上出现的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