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ttp://www.hksc888.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3/07/134038lgohoo585gou8qtt.jpg
搜索
查看: 1967|回复: 62

[律绝] 梯田1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发表于 2016-4-13 12: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浪遏飞舟 于 2016-4-16 11:16 编辑

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
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3 13:49 编辑

层层碧水田,处处弄清弦。
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
****************************
好美!
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将一、二句搞成一对吧!

点评

已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4:26
改得好!谢首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4: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3:47
层层碧水田,处处弄清弦。
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
****************************

改得好!谢首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4: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3:47
层层碧水田,处处弄清弦。
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
****************************

已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5: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处弄清弦,写啥?似乎是鸟叫声,处处就笼统点了。

点评

梯田间的流水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5:51
梯田间的流水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5: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5: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碧水指深水,田水远看白光的,近看若无的。

点评

哈哈——问得好!问出了水平!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在没有插上秧苗的时候,大多储水较深,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但也正是通过此夸张,形象地道出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谢谢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5:22
处处弄清弦,写啥?似乎是鸟叫声,处处就笼统点了。

梯田间的流水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5:22
处处弄清弦,写啥?似乎是鸟叫声,处处就笼统点了。

梯田间的流水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3 16:09 编辑

诗的构图须有一定的角度,或远观或近听,不随意乱套,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

点评

生活就是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6:37
如果身处大片梯田之间就可以远与近.视觉与听觉共收了,再者角度是可以转换的,若楠版有兴趣,可以到山村体验一下。谢谢指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3 17:28 编辑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6:08
诗的构图须有一定的角度,或远观或近听,不随意乱套,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 ...

如果身处大片梯田之间就可以远与近.视觉与听觉共收了,再者角度是可以转换的,若楠版有兴趣,可以到山村体验一下。谢谢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6: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3 16:33 编辑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5:25
碧水指深水,田水远看白光的,近看若无的。

哈哈——问得好!问出了水平!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在没有插上秧苗的时候,这种被改造的“梯田”大多储水较深。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但也正是通过此夸张,形象地道出了新农村农田面貌巧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代替了大量的说教语言。作者若无阅历的积累、感情的投入和文学的功底是无法描写出来的。
2、成片的“梯田”养鱼,是农村资源组合的结果。“为有源头活水来”,试想:若无“活水”,成片的梯田能改造成养鱼的吗?既然有了活水,上田流下田,岂无“叮咚”之声?这就是“处处弄清弦”了。

诗词,不可能面面俱到,把话说透了;品味诗词,需要通过字面去领会深层的含义。

——这只是我从作品中领悟
到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不知是否符合作者原意。


点评

种稻养鱼自古山民喜欢,因为鱼可除草吃虫增肥又可盘中餐,至于“碧水”是用了夸张,就说不通了,是对夸张的误解。看作者开首用了“层层”,显然是远看,谁见过?夸张要有现实的基础,海底捞月夸张了点,可有水映月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6:43
首席说得对,我家乡的农田的田埂都是水泥混沙石做的,养鱼兼种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6:19
哈哈——问得好!问出了水平!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 ...

首席说得对,我家乡的农田的田埂都是水泥混沙石做的,养鱼兼种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6:08
诗的构图须有一定的角度,或远观或近听,不随意乱套,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 ...

生活就是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6:19
哈哈——问得好!问出了水平!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 ...

种稻养鱼自古山民喜欢,因为鱼可除草吃虫增肥又可盘中餐,至于“碧水”是用了夸张,就说不通了,是对夸张的误解。看作者开首用了“层层”,显然是远看,谁见过?夸张要有现实的基础,海底捞月夸张了点,可有水映月的事实为基础的。森林成碧海说得通,一颗树甚大也能说碧海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6: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写诗都很讲究身临其境,李白写庐山瀑布用了“挂”“银河”是远看的特有景象,现在有人说李白都写过的,所以凡瀑布都可用之,显然是误会了。作者如果是写水稻翻碧浪就通了,说水田有“碧水”显然是“胸无丘壑”所致,这诗是臆想所得!

点评

先生高才,谢谢指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7: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楠版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一,很好!
大家都能如楠版一样,只要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就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该多好啊!这样,既能活跃版面,又能是各方在讨论中获益,使之共同提高!

点评

是啊,我就从您那的“争论”中学到了,长句停顿的韵律特点和“变体”诗句的平仄调动规律等知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7: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7: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楠版的质疑,我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去吃晚饭,等会再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3 17:20 编辑
浪遏飞舟 发表于 2016-4-13 16:19
如果身处大片梯田之间就可以远与近.视觉与听觉共收了,再者角度是可以转换的,若楠版有兴趣,可以到山村体 ...

呵呵,角度的转换有一定规律的,有多角度的诗如钱塘湖春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是八句的律诗喜欢用的,绝句四句写特定的一个对象为多,用多角度就要推敲精细了!我是从山村的梯田里劳作长大的,田缺口头的流水声熟悉得很,放水通田做田埦撒谷子插秧样样会,田缺口的流水是涓入草丛很少有声音的,倒是田角的小山坑水石间流才有叮咚响声!

点评

先生高才,谢谢指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1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7: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17:14
楠版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一,很好!
大家都能如楠版一样,只要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就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该多好 ...

是啊,我就从您那的“争论”中学到了,长句对联停顿的韵律特点和“变体”诗句的平仄调动规律等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3 17: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没诗的眼光是看不到生活的诗意美的,我不相信你站在梯田之中的一田里不看远的,顶多只能看上下一两丘而已,至于五觉的转换和观察角度的联系问题,我劝初学诗文写作者要多注意著作的使用规律和多读相关的理论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7: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6:56
古人写诗都很讲究身临其境,李白写庐山瀑布用了“挂”“银河”是远看的特有景象,现在有人说李白都写过的, ...

先生高才,谢谢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19

帖子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278
金钱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7: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子 发表于 2016-4-13 17:18
呵呵,角度的转换有一定规律的,有多角度的诗如钱塘湖春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是八句的律诗喜欢用的,绝 ...

先生高才,谢谢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9: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5 20:55 编辑

我们首先要讨论比喻和夸张两种不同的修辞格。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或把本体直接当成喻体来叙述。
3、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主要作用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二、夸张
1、夸张的特点
夸张就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的夸张。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大、多、快、高、强等方面说。
②缩小的夸张。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低、小、短、轻、弱等方面说。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
延后夸张。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后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
3、夸张的作用
夸张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楠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比喻,而不是夸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中虽主要的修辞格是夸张,但“遥看瀑布挂前川”用的恰恰是借喻的修辞格,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的才是夸张的修辞格。
“三千尺”“落九天”都不是事实,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作者通过这样的夸张,突出强调了瀑布的气势,表达了作者望瀑布而兴叹的感情。

点评

儒兄有点偏,我和作者讨论的是观察的角度问题,修辞不是中心,中心是创作的真实性。既然要提及修辞,我是有所深学的,夸张一词并非修辞专用,写作方法里就有夸张一法。修辞格在句子中往往有多用现象。“瀑布”有本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1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4-15 09:03 编辑

“海底捞月”和“海底捞针”是同义词,都是用作借喻的修辞格,而不是夸张。
他们的区别是:
“海底捞月”比喻目标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海底捞针”比喻目标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20: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森林成碧海”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格,本体是“森林”,喻体是“碧海”,比喻词是“成”。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碧绿”和“广阔”。
说一颗树象碧海自然不妥,因为一颗树没有“广阔”的特点;但如果说这颗树非常茂盛,碧绿的枝叶铺开,遮盖在高岩脚下,二十米外望去,犹如一潭碧水。这样说也许还是可以的。
诗中说的也只是“碧水”,而没有说“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894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山水摇篮特邀评论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97
贡献
10500
金钱
142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4-13 2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田中的水究竟“碧”还是不“碧”呢?为何作者用“碧水”而不用“清水”呢?若说是为了律句的平仄格律的话,作者的原句是“层层碧水田”,写成“层层清水田”也没有出律呀!唯一的理解是此“碧”定含深意。
    我的理解和楠版一样认为“碧水指深水”,但深到何种程度却没有一定的标准。
    荷塘深不深?应该说比过去的水稻田深一些。但既然种着“荷”,也深不到那里去,大概和现在经过改造后养鱼种水稻双用的、秧苗还没有插下,专门用来养鱼时的水田水位高低也差不多吧?荷塘有荷叶碧绿,鱼田有水草也碧绿。
    那么,有谁说过荷塘的水是碧绿的吗?请大家来欣赏鲁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吧!作者为何选用略带夸张的“碧水”而不用别的呢?
    我猜想,这可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
    我们知道:夸张是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的。
    作者捕捉到了过去的农田和经过改造后更适合养鱼种稻谷的农田水位深浅的变化 来进一步突出现间段新农村农田改造的成绩,表达自己的喜悦和赞颂之情。诗句不露“喜”“颂”之字,这正体现了作者的用笔高明之处。

点评

再说,“碧天”与“碧水”远着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09:25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这里的”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09:22
尊重作者的构思,探究作者的立意,是读者的基本素质所在。但创作的语言表达是有通律的,如果诗中写的只是一丘田,也许照映着碧天而成碧水,或许有其另类的构思所在。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碧天,有其特定环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0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09: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23:20
那么,田中的水究竟“碧”还是不“碧”呢?为何作者用“碧水”而不用“清水”呢?若说是为了律句的平 ...

尊重作者的构思,探究作者的立意,是读者的基本素质所在。但创作的语言表达是有通律的,如果诗中写的只是一丘田,也许照映着碧天而成碧水,或许有其另类的构思所在。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碧天,有其特定环境依托的特殊景象是可以的,朱自清说“碧天”非碧水所致,指的是月下莲叶无穷碧的碧,碧叶中间的花就成为“碧天里的星星”了,用的是夸张性的比喻,是经得起读者推敲的。而此诗的“层层”梯田分明是远看总的印象,与朱自清的荷塘近观有角度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窃以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主题

26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84
贡献
2800
金钱
4072
发表于 2016-4-14 0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6-4-14 09:27 编辑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6-4-13 23:20
那么,田中的水究竟“碧”还是不“碧”呢?为何作者用“碧水”而不用“清水”呢?若说是为了律句的平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这里的”凝碧的波痕“是由前文的”微风“带动水中叶所致,并非描述水,因为下文说水被”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了“,作者交代得一清二楚!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作者也许是怕读者误会把“碧”理解为“碧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