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就想读一读《文心雕龙》,这部书有点古代文论集大成的味道。
以往读到很多古代论家点评诗文时候,通常会使用到“风骨”、“情采”、“器识”之类的概念范畴,让人感到有些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其实,在这部书里都有较为系统明确的阐释论述。所以一直感到还非读不可。但其书体大思精、文义高古,现代人读之有如茫茫深海探珠,颇有些挑战性。想真正读懂读通还要下点功夫。
在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一直号称“体大而虑周”、“深得文理”。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这部书的语言表达也颇有文采,类似六朝的赋体骈文,读来起朗朗上口。作者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人。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说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子齐王刘肥的后裔。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到刘勰20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境遇更加艰难。刘勰“笃志好学”,投身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其间得以遍览儒释群经典籍,广开眼界,学养渐厚。
据说刘勰32岁时,“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在梦里,他手捧红漆的礼器,跟着孔夫子向南走。一觉醒来,他仿佛得到了神启,认定孔夫子托梦于自己,必是天降大任于己身。于是,他发宏愿大誓,提起笔来写《文心雕龙》。其间历时五年,终于书成。这部文艺批评的扛鼎之作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字数并不算多,但分量却不轻。老子《道德经》也不过五千言,却是一个学派的经典。由于刘勰此时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自学成才的年轻人,身名未显。当时学界根本不知其为何方人氏。所以《文心雕龙》文稿杀青后很久还只能躺在抽屉里。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朝庭重臣、文坛领袖沈约先生坐着官驾马车从大街上经过时,正好让刘勰看见了。这位沈约先生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气的。他曾助梁武帝萧衍夺取南齐帝位,连夜启草登基诏书,算是梁朝开国元勋。他更是位著名的诗人,还发明了平上去入“四声”的“八病”规则,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重大影响。这样一位既有真才实学、又位高权重的人物,自然让刘勰心生仰慕之意。
于是,他将自己辛苦著成的《文心雕龙》装进包袱,打扮成一个走行串巷的卖货郎,在沈先生的必经之路边等待。等到沈约的马车再次经过时,他忽然上前冲开护卫,挡住车驾,说是要向沈先生献上奇书一部。沈约大概先是吓了一跳,以为有刺客。听那拦住车驾的莽撞书生说是要献书,心里稍安之余可能也觉得有些好奇:以这样奇特的方式来献书,大概还是有些来由吧。于是便命人把书取来。不料一读之下,大为欣赏。将书带回府中后,他还“常陈诸几案”,不时翻阅。由此,奇书《文心雕龙》很快在南朝士林和文坛流传开来。三十八岁的刘勰也由这本书奠定了文论史上的大师地位,名扬四海。从这件事来看,刘勰还是很懂得炒作之道。以此推之,前面说自己夜梦孔尼只怕也是杜撰的,借重孔老夫子的名头抬高书的分量。不过,这种炒作对于《文心雕龙》本身的重要价值而言,却是非常必要的。此书若是因其藉藉无名而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岂非一大损失!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一职。他还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编选工作。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刘勰奉梁武帝萧衍之命,与沙门慧震和尚一起到定林寺,整理寺中大量散落零乱的佛经。经成后,刘勰居然弃官为僧,法名“慧地”。
一年后,这位慧地和尚去世,终身未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