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精华15
注册时间2020-9-16
威望994
金钱8977
贡献6367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威望- 994 点
贡献- 6367 次
金钱- 897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4-21 16: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确的平仄说法的最早见于炙毂子诗格,最早早不过元兢的《诗髓脑》,不过话说回来,1,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2,前人文献多有佚失。(这是许多年前我们没有发现武则天定平仄前的观点,但已经认识到理论的滞后性的问题)
从“永明体”出现到唐初的两百多年间,虽然刘滔抨弃了“二四同声”,但残留严重,人们的诗作中不少还是“二四同声”与“二四异声”并用(也就是三羊坚持的看法)。沈佺期、宋之问的写作实践中,据刘滔的“平、彼三声”、元兢的“平与上去入”变“四声分用”为“平仄分用”;接纳了刘滔的“二四异声”;还改造了元兢“换头”、“拈二”论的不谈第四字为一样要考虑第四字同“换”、同“粘”,全用“二四平仄异声”(a ,b ,A ,B ,)诗句的诗作大量出现,成熟定型了全用“二四平仄异声”诗句写成的诗体。
但是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徐青先生的《古典诗律史》等,却都把永明体诗歌声律的基本特征看成是和近体诗的平仄律一样,都是二四字异声的,都是讲平仄的。这样就出现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永明体究竟是古风还是格律诗?
永明体虽属近体的源头,但它的基本声律特征却不同于近体,在对立因素的分类上,它是四声分用、平上去入各为一类,不是像近体平仄律那样把四声分作平仄两类;在用声的位置上,它也不是像近体那样把字声对立位置固定为第二字和第四字,而是节点不固定,可以随意“颠倒”。这种看法最先由清代的纪昀提出。他的《沈氏四声考》在评述永明体的时候写道:“此后来律体之椎轮也。但律体以二四回换,字有定程,此则随字均配,法较后人为疏”。“律体但分平仄,此则并仄声亦各不相通,法较后人为密”。这段文字就是认为,近体五言诗把节点固定为二、四字,是“二四回换”,是“字有定程”;而永明体是节点位置不固定,字声对立回换的位置可以随意安排,即所谓“随字均配”。(何伟裳)永明体节点不固定,比如“2•3”式的节律,后面的3,可以是2•1,也可以是1•2的“随字均配”。
“2•3”式的节律后来又何以转型为近体的“2•2•1”?
这是吟诵层的节律转型。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可以不同于按自然音步组合的节律形式,它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因而会顺应吟诵调子的变化而作出自身的结构调整。至于吟诵调子在永明体诗歌实践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适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实质是使第四字节点化的问题。第四字节点化以后,原先节拍性较和缓的“2•3”两拍展成“2•2•1”三拍。其中第三拍又有“音空”,这无疑会更适于长吟。
由此可知,“2•3”式的节律转变为近体的“2•2•1”,是诗歌吟诵调子的变化带来的,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和写作实践,促使吟诵音节向长吟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用“上二下三”的节律来作出用声的规定,第四字不在节点上,就没有要求它必须与第二字异声。
刘滔新声律理论的发现意义极其重大,证明了梁大同中、后期诗人对永明体声律模式已有明显的突破和超越。这是刘滔声律转型理论发生的时代,突破和超越当和这一转型理论的导向有关。梁大同中、后期是格律诗“过渡期”的开端,此一过渡期的声律,是还没有完善(指在结句成联、接联成篇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却又正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定型的过渡性质的声律。使之上与沈约的永明声病说、下与《诗章中用声法式》及元兢的“换头法”链接起来,就可以窥知永明体到近体在声律演进方面的方向和大势。刘滔的理论解决句子内部的字声组合问题,建立了一个四类16式的句型系统;元兢则专注于解决句与句之间的组合问题,“换头”字面上说的是换句子头一、二字,实质是某种特定句型的选择。稍后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把这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规则一并接纳下来,经研练创制成为一套严密完美的声律规范。于是,近体诗的成熟和定型化就变得可以预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