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3-3-4 07:02 编辑
穿越梅岭先生转介了陈仁德先生的《如何摆脱“装配式”写作》一文,作者所说的“装配式”写作大抵是想要批评意象堆砌的毛病,但从所引之诗例便似有未通之处,首先审题,题是平安夜迎春,这里的平安夜是冬末,换句话来说也即是春将至未至之时,迎是接意,所谓不将不迎,将即是甫始之意,春是春天,迎春也即是接即将到来的春天,哪么,题意便清楚了,平安夜里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如何围绕着这平安夜里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便也就各有各的技法了,既是春天还没有到来,当然便不是都必须实描其景而尽可展开联想、想象而作。
桃花蕊尚孤,--------这句是实写,中国之大,物候之变亦大,桃花之蕊在冬末的南方尚孤根本就不成问题,暖冬之时甚至有桃李梅一齐零星开放的现象,这点我见过,我也载种有桃李梅。
柳絮有还无。----所谓有还无便是心中有眼前无,这句是有联想之意的,柳絮是春夏之交才有的,不过,既是这平安夜里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联想一下柳絮应是还在扣题。
芳草春来绿,开帘听鹧鸪。----展开想象,春天即将到来了,春天来了,芳草就绿了,鹧鸪也快回来鸣唱了,到时就掀开帘子听鹧鸪鸣唱吧。
综上,这首诗并不是在堆砌意象而是在扣题展开联想与想象而作,所谓诗有内外意,这首的诗外之意是表达了以欢欣的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我们读诗不能随意把诗给读死了,除了上面的那首外举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说,如果只读诗句的话,很多人大抵会认为这不过就是一首写景诗,但是,我们是必须认真先去审视题意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有其写作背景的,结合这写作背景来审视的话,这便是一首劝人之诗,也就是说杨万里通过对西湖六月景象的描写在劝告林子方还是留在皇帝身边比较好、比较有前途,这也是诗外之意。换句话来说,首先要大体上领会了作者的意图、诗意、技法等才能去评判一首诗是否在堆砌意象或者说是否在“装配式”写作。
陈仁德先生的《如何摆脱“装配式”写作》一文所涉甚多,不过这里想说明的只是其中之一,余不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