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8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77
金钱28447
贡献21777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77 点
贡献- 21777 次
金钱- 2844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1-14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2、关于赋的成语使用
同样是这篇文章提出“比如循成语而乏妙辞——‘惊鬼斧神工,叹天赐地造’,这些都是熟之不能再熟的成语。如果是做现代文,用几处成语,便算是有了文采。但做辞赋,则可视为笔下无词的表征。”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它又犯了混淆的错误,那便是混淆诗和赋。写诗,确实有人提出尽量少用成语,原因就是诗的字数有限,要扩大容量就要少用成语,一个成语四个字,一句诗只五到七个字,浪费太大。这种看法可做参考,但不是必然的。赋则篇幅长,不存在这个问题,相反,它要典雅,偏偏又是要在运用成语上下功夫。
用典,即引用典故,包括引用古事和古语,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恰当地用典,可以收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的艺术效果。赋要典雅,就要在用词和修辞上下功夫。用词包含了用典,用典是赋体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事和古语就包含了成语,平时我们还会说成语典故,便是把成语当了典故的一个分支。
成语使用有直接运用和化用等方法,我们看些例子吧。
苏轼《前赤壁赋》中共有13个成语:遗世独立,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正襟危坐,舳舻千里,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一毫莫取,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
还有不少近乎成语的词语,譬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斗牛之间,羽化登仙,如怨如慕,余音袅袅,遗响悲风,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洗盏更酌,东方既白……
清•蒲松龄《秦松赋》
盘根错节
清•蒲松齡《傷寒藥性賦》
起死回生
唐•白居易《赋赋》
青出於蓝、华而不艳
宋•李清照《打马图赋》
庖丁解牛,郢人运斤, 流离迁徒
清 余丙照《赋学指南》卷五“论琢句”中说:“运用成语,赋家上乘。能自然而确切,则佳矣。”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有的是直接使用,有的是改造。如
吾德宁《九方皋相马赋》:
其高八尺以上,盍往观乎;不远千里而来,称其德也。
王厘成《受飧返璧赋》:
善为我辞,谁至摽其使者;庶几式食,或亦哀夫王孙。
李锡恭《巡野观稼赋》:
敬尔在公,庆农夫之克敏;所其无逸,信稼穑之先知。
曹振镛《吹竹学凤鸣赋》:
真以气求,虽未学而谓之学;何其声似,假善鸣而使之鸣。
李骥先《抱一为天下式赋》:
为模为楷,虽小民无得而称焉;是经是程,微圣人其谁与归也。
勿叁勿二,陈书曰一哉王言;是训是行,歌诗曰万邦作式。
蒋祥墀《屋上鸣泉赋》:
习坎而入于坎,搏而跃之;善鸣而假之鸣,浏其清矣。
成语是人们高度概括出来的,自然多数是“熟之不能再熟的”,这正如我们说“走路、吃饭”不但是烂熟的词语,而且还熟烂呢,但我们能因为它“熟之不能再熟的”便不用吗?
用词要顺其自然,没有固定之规,成语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不是什么“ 笔下无词的表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