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7-2
威望1038
金钱6012
贡献4594
金牌会员
 
威望- 1038 点
贡献- 4594 次
金钱- 6012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26 1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1-12-26 22:27 编辑
题说 “近体诗” 中 的 “比兴”〈临屏稿〉
一
“比兴” 一词为《诗》六义中 的并称。其中 “比” 指 “比喻”;“兴” 指 “起兴”,亦简称 “兴”, 是传统诗歌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喻” 的定义以及形式等,坊间《修辞学》有详细的介绍,无庸赘述。剩下的是:如何辨别 “兴” ? “兴” 常指 “起兴”,稍具阅读并创作 “近体诗” 能力者,经由分析或直觉 “近体诗” 整首,或一段落﹝不排除较长篇幅如排律中运用的可能性﹞,开头出现显然的 “比喻”,或隐然地托以 “此物” 引出或多或少相关的下文一一 “彼意” 。“比显而兴隐”,前者我们称为 “比起”,后者叫 “起兴”。为方便理解,我们姑且称上述两种用法为狭义的 “比兴”。
我们知道,上述 “比兴” 两种表现手法用诸诗歌开头外,罝于篇中而包含 “比兴” 意义的句子比比皆是。“诗之失比兴,非细故也。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明末清初 吴乔《围炉诗话》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 “比兴” 的表现手法,广泛存在于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各部份的原因。
二
1.《汉语大词典》【兴2】:“﹝1﹞譬喻。《论语.阳货》:“诗,可以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 曰:“兴,引兴连类。”《汉书.刘向传》:“更生伤之,乃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凡八篇,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也。”颜师古注:“兴谓比喻也。” ﹝2﹞《诗》六义之一。乃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写作手法。《〈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回于彼。”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是诗之三纬。”
2.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3. “《诗》之兴全无巴鼻,后人诗犹有此体。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如:“高山有涯,林木有枝;忧来无端,人莫之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那末比兴怎么分呢?这就造成混淆了,所以还是刘勰讲的 ‘比显而兴隐’ 比较好。”,现代的周振甫《修辞·兴起》梳理古今众多有关 “比兴” 的素材后如是说。一般的《修辞学》作者,干脆只言比喻而不再说 “兴” 了。究竟古人为何 “这就造成混淆了”?常识告诉我们、语言学有关语言的性质告诉我们,但凡含混〈Vagueness〉的词语,如冷、热;清、浊等等等等,只有相对的界限,并不能以定量的方式确定它们的意含边缘。这也是《文心雕龙》作者说的 “比显而兴隐”, 令人辨别 “比兴” 较特殊例句的困难之处。
所以,外星人说:若诗词爱好者遇上似是而非的所谓 “比兴” 诗例時,我们一时难以辨别亦不必强解,就让它 “含混” 地、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没事。诗、书内外,上下数千年,某渔父、村姑、骚人墨客等等等等,也许即 “兴” 即唱而已,并不可能都是后来者的精神食粮或教材,况包括网民在内的读者并非是,亦不必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遇上一时不明所以的诗句,美不胜收的知识海洋断不会因此就成了地狱。逝者如斯,“先读最好的书,否则你会发现时间不够!”
可以预见,诗词爱好者不会停止诸如什么是 “比兴” 等有趣的争论,只是,“在我发问什麽是 “X” 之前,首先要明白 “X” 一词是什么意思。” 其一;传承过程的缺失以及人类语言的功能等等等等因素使然,并非所有历史的、文化乃至诗歌 “比兴” 的问题,通过争论便都可预见会有最后的定论其二。因此,继续深入地讨论之前,首要不忘歌咏者初心,并且不忘提醒自己,我们活在并且仅仅活在全知与无知之间。
三
相关阅读:1. 周振甫:修辞·一兴起
问题思考:1. 辨别并举出 “近体诗” 开头 “比起” 或 “起兴 ” 例子。 2. 辨别并举出 “近体诗” 开头之外,“比显而兴隐” 例句。
来源 >> 题说 “近体诗” 中 的 “比兴”〈临屏稿〉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