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子规

请高人比较两首《扫树叶》诗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发表于 2022-3-13 22: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3-14 12:52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1-20 15:33
参考帖:
.......
[理論] 觀邁五詩兄一首掃落葉評論,詩無定義出自的是詩無達詁

---------------------------------------------------

引用一

[理论]  观迈五诗兄一首扫落叶评论,诗无定义出自的是诗无达诂 ...

叩心 发表于 2021-12-3 09:57:08      
   
  有人经常喜欢把诗无定形挂在嘴边,吾也算其一,但不知有几个人真正懂的这句话。
诗无定形原本出自的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
   何为诗无达诂?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春秋战国时代,赋《诗经》断章取义成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这在当时典籍的记载中多不胜数。既各取所需而属"断章",借古语以说"我"之情,因此,所引之诗,其义因人而异,所谓"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曾异《纺授堂文集》卷五《复曾叔祈书》)。西汉人解《诗》,如《韩诗外传》,亦用此法。所以说叫做"《诗》无达诂",所谓"《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文《抱经堂文集》卷三《校本〈韩诗外传〉序》)。
  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这一点在中国古文论中也有很丰富的论述。例如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中所说的:"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其子刘将孙所作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说的"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永乐大典》卷九○七《诗》)。"各随所得","别有激发",就是讲的艺术鉴赏中的因人而异。此外,像王夫之在《 斋诗话》卷一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以至常州词派论词所说的:"初学词求有寄托,……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及《复堂词录序》所说:"侧出其言,傍通其情,触类以 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这些论述都在于说明艺术的鉴赏中存在著审美差异性:同一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在艺术鉴赏中,是常见的事实。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转引自钱钟书《也是集》第 121页)。"其于当世西方显学所谓'接受美学'、'读者与作者眼界溶化'、'拆散结构主义',亦如椎轮之与大车焉"(《也是集》),实质上是完全相通的。

当然,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是必须的,却不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不承认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不承认后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同样是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的。

以上官论。

至于为什麽会造成诗无达诂?

原因有四。

仅说其一。

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

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有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人的正常观察顺序来看,六物象中占空间最大的是"月"和"霜",因为霜覆盖面广,铺天盖地,而月华挥洒满乾坤,当然应被首先看到。其次是茅店、板桥,具有规则的平面,在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物象中,也较引人注目。最小的物象是人迹,最不确定的声音是鸡声。然而,诗人却凸显脚印和鸡声,对此采用特写镜头。之后由鸡声写及茅店,又由茅店写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脚印所在之桥板,由桥板再注意到板上之霜。取象顺序与正常的观察顺序刚好相反。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鲜明地突出了人迹和鸡声,使之成为中心视象,于是,在雄鸡啼晓的霜晨,早行人的形象虽未直接见于取景框,却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此诗的"正解"。

迈五诗兄此诗正如温诗一样,首联阶上春秋叶,未成风月诗,却被有人说什麽对比修辞不对。

搞的好像春秋不能做修辞,风月不能做修辞一样。

那按照他的认知,温诗这首也没有修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是名词,哪来的修辞呢?

更可怕的是,请教他何为对比修辞时,他来一句,我没有义务教你。

弟曾经在论坛说过,多辩论有益诗路。然辩论要有依可据,否则信口张来,或者一句我没有义务教你,此非正辩之道。

个人引玉之见,如有不妥,欢迎指正,但只接受有依可据的指正,不接受信口指责。

点评

【阅读思考】 引用二 论証的规则 为了使论证能够正确地进行,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论証共有五条规则,这五条规则既是证明的规则,也是反驳的规则。 第一,论题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命题。 论证的目的就在于确定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3-13 2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发表于 2022-3-13 2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3-14 12:52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3-13 22:41
---------------------------------------------------

引用一

【阅读思考】

引用二

论证的规则

为了使论证能够正确地进行,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论证共有五条规则,这五条规则既是证明的规则,也是反驳的规则。

第一,论题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命题。
论证的目的就在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因此,清楚而明确的论题是论证有效的先决条件。 论题应当清楚而明白是指论题所表达的含义应当清楚而明白,证明什么,反驳什么清楚而明白,不能含糊其词,也不能有歧义,否则,论证就无法正确进行。

论题一般是用命题来表达,但也可以用概念来概括。要想使论题清楚而明确,就必须对论题中关键性的概念加于定义或扼要说明,以明确它的内涵与外延。
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 “论题模糊” 或 “论者不清”。
例如:1951年6月,在朝鲜战争的关键时刻,朝、中代表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商谈停战谈判问题。在商谈过程中,朝、中谈话人把停火、停战、媾和、休战、和约等词汇混杂、交叉使用。于是斯大林要求先弄清各种概念的涵义,用明确的概念表明自己的意图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他指出,停战、停火、媾和、和约等,它们的含义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所谓停火,就是在战斗期间,在前线上,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短暂的停火〈数小时或一两天;时限一过,又继续交战〉。停战则是较长时间的停止军事行动,但双方仍处在交战状态中,战争并非结束,随时仍可复战,所以并非和平局面。媾和,亦即和谈、和解,是交战双方为了取得较长时间的缓和或某种程度的和平状态,经过协商达成停战、缓和状态或和平,但并非巩固的和平局面。所谓和约〈和平条约〉是全部停止军事行动,消除敌对状态,转为和平共处形势,总之,是消除一切战争迹象、战时影响与遗迹。经过澄清后,最后明确会谈的目的就是确定停战方针,并计划开始进行和谈。
朝、中代表在会谈开始时同时混同地使用几个概念,使人听不懂他们的意见,摸不准他们的意图和目的,犯了 “论题模糊” 的逻辑错误。
论题不清的后果,必然是口若悬河,却言不及义,下笔千言,却漫无中心,需要论证的得不到应有的论证,不需要论证的却东拉西扯,大量堆砌,因而也就达不到论证的目的。

第二,论题应当始终是同一的。
论题应当始终是同一的,是指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并且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保持不变,始终围绕该论题进行论证,也就是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违反了这条规则就要犯 “转移论题” 或 “偷换论题” 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 或 “偷换论题” 最常见的是用内容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命题替换了原论题。例如,本来要论证的是 “吃鱼能健脑”,而实际上却笔头一转,去论证 “吃鱼可以使你头脑聪明”。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论题。用后者替换前者,就犯了 “转移论题” 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 或 “偷换论题” 的另一种情况,是用近似于原论题的命题替换原论题,或者把它扩大,犯 “论证过多”的错误,或把它缩小,犯 “论证过少” 的逻辑错误。“论证过多” 指论证比原论题断定较多的问题,“论证过少” 指论证比原命题断定较少的命题。例如,本来要论证的是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实际上论证的却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犯了“论证过多” 的逻辑错误;反之,就犯了“论证过少”的逻辑错误。

第三,论据应当是已知为真的命题。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题真实性的根据,论证过程就是从真实性的论据推出论题真实性的过程。如果论据不真,或其真实性尚未证实的命题,虽然不能说论题假,但论题的真实性是未能得到证明的。
如果以虚假的命题作论据,可能是由于认识水平不够,误假为真,也可能是别有用心,以假乱真。科学史上一些错误学说的提出和形成,一般都由于认识水平不够,根据虚假的命题而造成的。“地球中心说” 则是以 “太阳围绕地球转” 这一虚假命题为基本根据的,“燃素说” 则是以主观想像中存在着 “燃素” 为依据的。各种宗教教义、唯心主义体系、政治上的反动派,都要引用虚假命题,甚至制造虚假命题,来论证他们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的谬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假话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最充分地表现了他们错误论证的手段和实质。
如果以其真实性尚未被证实的命题作论据,就要犯 “预期理由” 的逻辑错误。以假说和猜测为论据就必然出现 “预期理由” 的错误。例如,有人说:
地球上出现的不明飞行物,肯定是外星球的宇宙人发射的,因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外星球可能存在着比地球人更高级的宇宙人。他们向地球发射宇宙飞行物是很自然的事。这段议论中的论据 “外星球存在着比地球人更高级的宇宙人” 是一个真实性尚未被证实的假说,以它作论据进行论证,就犯了 “预期理由” 的错误。

第四,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
在论证中,论题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来的,也就是说,论题的真实性是依赖于论据的真实性来论证的。如果论据的真实性还要依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那就等于说,论题的真实性是用论题自身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这种情况等于没有论证。
例如:在证明 “地球是圆的” 这一论题时,以观察到的事实 “ 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的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作为论据的,而当说明这一论据时,又以 “地球是圆的” 作为论据来进行证明,这就犯了“循环论证” 的逻辑错误。

第五,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在论证中,论据与论题之间应当有必然联系,论题应当是按照推理的一般规则,从论据合逻辑地推出来的。
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 “推不出来” 的错误。“推不出来” 的错误有两种形式:
1.论据与论题不相干。这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在内容上毫无关系,即使论据是真的,但对证明论题真实性并无实际意义,因而不能从论据推出论题。
例如:一篇题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的:首先,伟大的理想指引着改革的方向;其次,伟大的理想是推动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后,伟大理想是纠正不正之风,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个由标题表现的论题是虚假命题。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先进份子的理想,它是从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中国无产阶级先进份子的产生则是1919年以后的事,而中华民族的产生和繁衍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近代产生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有近4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当然是错误的。文章提出的三个论据,没有一个是论証论题的,与其说论据是论证论题的,倒不如说是论证了与论题不同的另外一个命题:“论理想与改革的关系”。因此,该论据与论题没有关系,犯了 “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的逻辑错误。
2.违反推理规则。这是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正确,违反推理规则,即使论据真实,也不能推出论题的真实性。例如,有人得出结论说:
某死者是服砷中毒死亡。因为死者体内检出了有砷的残馀物质;如果死者是服砷中毒死亡,那么体内就有砷的残馀物质。
在这个论证中,即使作为论据的两个命题都是真实的,也不能从论据推出论题,因为这个证明使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这是一个非有效式,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的规则。
摘自〈《逻辑学》第九章 第四节 339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逻辑教研室 编 1995.6


点评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像荒夜裡的一盏风灯。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独立思考。” 一一李天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3-13 2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发表于 2022-3-13 23: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3-14 12:52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3-13 23:09
【阅读思考】

引用二

引用三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像荒夜里的一盏风灯。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独立思考。”
一一李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发表于 2022-3-13 23: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3-14 12:52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3-13 23:23
引用三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像荒夜里的一盏风灯。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独立思考。”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