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如观

划分诗体要善于抓主线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25 14:2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1-7-25 11:34
古人的粘与替本是分别有所指的,后来沈宋体定型后,才逐渐用粘取代了替,甚至把“替”这个字淘汰,使得很 ...

先论换头,即拈二,后受此启发才论及四六替。

……
按道理应该先有句律,再有篇律,元兢拈二之前已有专讲句律的《诗章中用声法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25 14:3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1-7-25 13:54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 ...

粘本义是拈二,后来扩展为凡平仄不合都叫失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25 14:3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1-7-25 14:01
粘,替不分的人与真空只知一三五不论而不知拗救的性质是一样的,见识浅。
...

古人诗话里有“粘”的说法,如果你能找到“替”的说法,就厉害了,可以傲视宇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4: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25 14:27
先论换头,即拈二,后受此启发才论及四六替。

……

元兢的成书时间晚,但是换头诗例可并不晚。按逻辑推理也是先论换头,后论及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5 14: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5 15:10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1-7-25 13:54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 ...

徐师曾这里的失粘是广义上的粘,含失对和失粘,失粘即失拈二,是悖律的。

《炙毂子诗格》
背律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金针诗格》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续金针诗格》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双侧双平格。《钓翁》诗:「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依槛云依依。」
        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背也者,悖也;所谓拗体之拗,固相违也,赵执信也叫拗律,都是违律的意思;古诗话一脉相承,谁也犟不过历史的。

所谓变体之变,更也,是在合律的前题下微变下位置,如孤雁格、蜂腰体、偷春体、藏春体、三联均对、四联均对,王力对变的运用很准确,不会把变和拗混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25 14:55
徐师曾这里的失粘是广义上的粘,含失对和失粘,失粘即失拈二,是悖律的。

《炙毂子诗格》

失粘只指违拈二,违了拈二叫拗体诗,或叫杂体诗,怎么还能叫作律诗呢?


失替只指违四六,原则只准出句违四六,对句必须救。对句救了仍被视为律体,不是拗体。

这才是原旨的。  后人粘,替不分,律体,拗体概念混乱,就开始胡整了。

这些王力讲清楚了没?需不需要后人继续厘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5 15: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5 15:28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1-7-25 15:07
失粘只指违拈二,违了拈二叫拗体诗,或叫杂体诗,怎么还能叫作律诗呢?

王力对于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把齐梁体划为古风。

违了拈二叫拗体诗,或叫杂体诗,这是对的,王力并没有把违了拈二的诗体归为近体律诗,连变体都不纳,不必理会个别人瞎扯的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最近读了温庭筠的《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尝违。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不但“楚宫”句失黏而且“台城”句也失对,在这种地方可能是诗人一时失检,也可能是有意突破形式。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如李商隐《齐梁晴云》不但失黏而且失对,失对的两联是“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5: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7-25 06:16
粘,古人对凡不合诗律之处谓之失粘。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
古人的话比今人的值钱,所以北山千方百计去找。


等找出来你们又不认帐了,开始怀疑原作者的理论水平,等等各种借囗。


搜韵只代表他的观点,不是圣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6:0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25 15:16
王力对于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把齐梁体划为古风。

违了拈二叫拗体诗,或叫杂体诗,这是对的,王力并没有 ...

徐师曾说的很明白,违拈二的诗才叫拗体。那推导出来,违四六的诗就不叫作拗体。


所以,粘的定义背后要牵扯出一大堆问题出来。


比如大拗,现在的大拗是指违二四六。但是按照逻辑推导出原旨应是指四六。


违二失粘,按照徐师曾的说法是拗体,不再是律体,连对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大拗应是指违四六,不包括违拈二。违拈二就一票否决了,直接划入拗体,不再是律体。


这就是我主张要区分粘与替这两个概念的原因。虽然没有古人论替的直接证据,但是逻辑推导出来应该是这样,替主要指四六,粘主要指拈二。


牵一发而动全身,概念原旨被擅改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出来。

当今理论界能入法眼的人不多,要不然这些问题怎么不见有人主动提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7:0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25 15:16
王力对于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把齐梁体划为古风。

违了拈二叫拗体诗,或叫杂体诗,这是对的,王力并没有 ...

徐师曾认为,只有违了拈二才叫拗体,违了四六不叫拗体。四六替是沈宋律要求的,为什么违了四六还仍视为律体呢?

因为在沈宋律之前还有一种更为宽松的诗律,叫元兢律。所以,徐师曾认为,律诗的底线是守拈二,不是守沈宋律的四六替。


徐师曾时代也是《诗髓脑》失传时代,但是他也可通过当时存世的其它书籍知道换头术。这种情况与赵执信不知《诗髓脑》但知古体的调声术相同。


所以从徐师曾这段话也可以看出,他认为的律诗底线也是守拈二,而不是还要同时必须守沈宋律的四六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6 07: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1-7-26 07:09
徐师曾认为,只有违了拈二才叫拗体,违了四六不叫拗体。四六替是沈宋律要求的,为什么违了四六还仍视为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1-7-26 0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师曾说的很明白,违拈二的诗才叫拗体。那推导出来,违四六的诗就不叫作拗体。
。。。
第二字决定句式类型,故此正格不饱违此,杏则即变体戓拗格。

強调二字即強调此句二四六字,即耍求用平起或仄起句式系列的律匄!強倜末字更徊化一步。便有平起仄收,平起平牧,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四大系列律句。四六不合律者基本为非律句。-一強调,岂厷啰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1-7-26 08: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25 14:39
古人诗话里有“粘”的说法,如果你能找到“替”的说法,就厉害了,可以傲视宇宙。 ...

唐人没有替的概念,凡失律统称失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9: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7-26 08:42
唐人没有替的概念,凡失律统称失粘。

按照北山的规矩要用古人的诗话,书籍举证,不举证是不算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9:2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7-26 08:36
徐师曾说的很明白,违拈二的诗才叫拗体。那推导出来,违四六的诗就不叫作拗体。
。。。
第二字决定句式类型 ...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
“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其它的字也要尽量“平顺稳帖”,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第二字。


“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如果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若有一处(第二字)失粘,(则)皆为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7-26 08:36
徐师曾说的很明白,违拈二的诗才叫拗体。那推导出来,违四六的诗就不叫作拗体。
。。。
第二字决定句式类型 ...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
四六失替叫大拗,大拗对句救了之后,整联叫拗律句,对应的整诗叫作拗律体,不是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6 0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6 09:52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1-7-26 06:04
徐师曾说的很明白,违拈二的诗才叫拗体。那推导出来,违四六的诗就不叫作拗体。

你读歪了,徐师曾这段所论的仅仅是体且仅仅所有失对、失粘的都是拗体,拈二只论及前二。拗体归杂体

所谓拗句、拗律句、拗律体是赵执信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7-26 08:42
唐人没有替的概念,凡失律统称失粘。

粘,拈二,黏。失粘,违拈二,失黏。

替,取代,替换。平仄替换。

粘是粘连,没有替换含义。替才有替换含义。

古人惜字如金,粘与替有各自的含义与用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26 09:48
你读歪了,徐师曾这段所论的仅仅是体且仅仅所有失对、失粘的都是拗体,拈二只论及前二。拗体归杂体

所谓 ...

我的意思是徐与赵的论述不矛盾。

违拈二才叫拗体,违四六叫拗律体。

如果徐说的失粘是指二四六,那么违四六也是拗体,而不是拗律体。这便与赵所说的相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6 10: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6 10:23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1-7-26 10:07
我的意思是徐与赵的论述不矛盾。

违拈二才叫拗体,违四六叫拗律体。

赵执信所指的拗律体是半古风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一类,如八月九月芦花飞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3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26 10:15
赵执信所指的拗律体是半古风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一类,如八月九月芦花飞一类 ...

赵执信的理论比较杂乱,缺乏整理。
按道理,小拗,大拗对句救了,整联应叫作拗律句,那么对应的整诗应叫作拗律体。

他讲的比较笼统,也看不出对应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6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6 10:55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1-7-26 10:33
赵执信的理论比较杂乱,缺乏整理。
按道理,小拗,大拗对句救了,整联应叫作拗律句,那么对应的整诗应叫 ...

孤平、小拗、大拗,对句救了,那是律联,律诗常用,无关拗律体。

所谓拗,前面已经说了,固相违也,无论孤平、小拗、大拗、特拗都是违律的,但本句自救了的就一定还是律句,叫拗而仍律【大拗本句不可救】,对句救了的是仍是律联,小拗本句未救的赵执信叫落调,不叫失律,它于对句是可救可不救的,但一般会去救。

但拗体和拗律体说的是篇章上的问题,拗体和拗律体在诗体的分类上有所不同,譬如所有失粘的、如折腰体是拗体,是违律的,所有半古风律即拗律体跟折腰没多少关系,但也是违律的,这才是徐师曾与赵执信的不矛盾,王力也不矛盾,大而归之,古风,徐师曾大而归之,杂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756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5
贡献
8305
金钱
10924
发表于 2021-7-26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26 12:52 编辑

《唐诗正声》:“五言古诗,汉魏而下,其响绝矣。六朝至初唐,止可谓之半格。”,这跟朱熹说的六朝至初唐自为一等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律格》
李白云,梁陈以来,艳藻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唐宋之问传曰,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则律格之始,原于约信,而成乎沈宋也。
-------齐梁的叫律格,唐人叫齐梁格,又叫齐梁体。

《近体歌行》
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虽近体却歌行,古风也

《近体律诗》
按律诗者,梁陈以下,声律对偶之诗也。盖自X风有觏闵既多,受侮不少之句。其属对已工。尧典有声,依永律和声之语,其为律已具。梁陈诸家渐多俪句。唐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号为律诗。其后寖盛,

混不来的就不要去混,不要见到近体就全都是近体,这体那体是不同的,见到个律就都是律,这律那律是不同的。


问:刘坡公者何许人也?答:未知何许人也,刘坡公还说过‘’近人作诗,皆奉梁沈约诗韵为标准‘’,用刘坡公的东西作凭据还不如用三羊的高论作凭据,大唐25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0: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1-7-27 00:17 编辑

《炙毂子诗格》里,失黏被称之为“背律体”。
背律,顾名思义,与律背道而驰,那还能是律体吗?

宋代把背律体改称为拗体,故可证凡失粘之诗称为拗体,而不是律体,也不是拗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0: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 》中有两段话,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1、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这首诗全篇是:

其中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这是另一种大拗句式,是必须救拗的拗体诗,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应平用仄(仄,唐朝人称作侧),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样,对句第五个字(五言诗第三个字)必须平声:苔。 另:得,是常见的入声,常作诗应该记住。

这种句式最有名的诗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这一联诗就是后五个字五连仄句式,上面讲过了,不在复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0:1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称失粘为失黏。称失替为讦调。
失粘失替是宋人的称谓。

可见粘与替唐宋有明确的区分。凡是粘,替不分的人皆可认定学识浅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门常擅篡诗律原旨,误后学甚矣。

诗门外事不决问王力,内事不决问百度。不思进取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粘的诗体唐称为背律体,宋以后改称为拗体。

失替的诗体唐称为讦调体,宋以后改称为拗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26 21:3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1-7-26 21:07
失粘的诗体唐称为背律体,宋以后改称为拗体。

失替的诗体唐称为讦调体,宋以后改称为拗律体。

拗体和拗律体有何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1: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26 21:32
拗体和拗律体有何不同?

失粘(违拈二)的诗体称为拗体。

失替(违四六)而对句救的诗体称为拗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0 1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