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1-25 17:30 编辑
三羊试论: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在于虫子不在于声律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全联符合声律的,应是在于虫子;全联不合声律的,也是在于虫子。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在于虫子不在于声律。对偶与对仗的区别问题,字典词典没有分清,网络文章也未分清。网文两篇附后,以利方家研究。
★沈佺期
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 (孤鹤点评 对仗)
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
【1】唐诗原句:
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仗)
【2】三羊改句:
陇山飞落叶,紫雁度寒天。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既对偶,又对仗】
【3】三羊原句:
春风辞旧岁,春雨刷新天。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仗)
【4】三羊改句:
春风辞旧岁,时雨刷新天。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既对偶,又对仗】
【5】毛泽东词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偶)
【6】刘克庄词句:
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偶)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7】蒋捷词句:
江上船摇,楼上帘招。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偶)
【8】苏东坡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偶)
【9】陆游词句:
眼明身健,茶甘饭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偶)
【10】毛泽东词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平仄平平,平平仄仄。【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仗)
【11】毛泽东词句: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既对偶,又对仗】 (孤鹤点评 对偶)
通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12】毛泽东词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13】刘克庄词句:
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14】岳飞词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15】岳飞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既对偶,又对仗】(孤鹤点评 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16】《易经》句: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仗)
【17】《诗经》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对偶】(孤鹤点评 对偶)
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麻伦《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子洲县实验中学/2001年。
韩敬体《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个常见的我国传统的语文现象,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
对偶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用两个字数相等、语义相关和结构相类的语句或语言单位并列起来,对称地表达相反、相对或相关的意思。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现形式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在文献中出现较早,先秦古诗文已有不少对偶句,比如,《易传·乾》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人们常举的例子。
对仗是对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语文运用时间上也晚于对偶,一般认为是魏晋后的骈文及至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的语文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对仗首先要求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就是说,一要相对的语言形式应该类同,结构对称,如以单纯词对单纯词、合成词对合成词;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二要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三要词语的意义也要相同或相近,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相近,如同属天文、地理、器物、动物、植物、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语方可为对。除与对偶要求相同外,对仗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语音上平仄相对,而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形式上避免重复。我们可以说,一切对仗都是对偶,而只有讲究语音节奏和平仄格律的对偶才成为对仗。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语音上看,“下笔”二字是仄声,“千言”二字是平声;“离题”二字平声,“万里”二字仄声。仄仄平平与平平仄仄相对。从词性、语义、句法上看,下、离都是动词,千、万都是数词,笔、题、言、里都是名词。千言、万里分别形容文字多与距离大。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也是相互对应的。再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前后两个分句也是对仗的。语音上,“空谈”二字都是平声,“误国”二字仄声,“实干”二字仄声,“兴邦”二字平声。在词性、词义上相应位置的词也是相对的。律诗中处于颔联、颈联的句子也是很讲究对仗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都是对仗句。在词曲、骈文、联句,特别是楹联、对子中都很讲究运用对仗,对仗充分表现出语言文字具有的整饬美、对比美和节奏感、音乐美。
对仗在六朝至唐宋的骈文中,对上下句中的虚字重复并不避忌,而在格律诗中,避免雷同就较为严格了。初唐诗人王勃,写下了传世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其中的对仗句十分精彩。现抄录文中的一段于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请,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伍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一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尤为令人称道。从这段文章中,不难看到“于、之、而”等虚词在对仗的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使用的现象。但在格律诗中,到了中唐格律诗走向成熟以后,诗中对仗句就很少有这类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用同一个字的情况了。——2017-07-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