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隋洛文

[诗词理论] 清代何文焕《历代诗话》札记

  [复制链接]

480

主题

361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81
贡献
3877
金钱
5520
发表于 2015-8-21 0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5-3-5 11:17
6.奇才李泌

      李泌善国策韬略,又以谦退处世,曾自比张良。安史之乱,肃宗就采纳了他的计谋,最终才扭 ...

明皇幽默,否则,文字狱。

点评

谢谢北窗先生光临,问个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27 0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07: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窗 发表于 2015-8-21 09:48
明皇幽默,否则,文字狱。

谢谢北窗先生光临,问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07: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5-8-27 07:50 编辑

第六辑.宋《唐子西文录》

      
       唐庚,字子西,师承东坡,文采风流,有小东坡之称。其诗《春日郊外》,收录在《瀛奎律髓》里(但厉鄂《宋诗纪事》未选):
    “城中未省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到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光作药香。疑此江头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瀛奎律髓》有集评,看法不一。
      元代方回:“句句工致,‘水生看欲到垂杨’绝奇。”
      明代冯舒:“不好。”
      清纪昀评:“工而不俗。”
      清代许印芳:“‘光’字与‘香’不甚融洽,‘光’改‘和’。‘有’字复。‘更宜’改‘近知’。”
       ——诗有多种解读不奇怪,笺注倒也有趣。许印芳教过后生怎样写诗,所以批语较细。
       的确,“日暖对风和”才工,但熟而无味。也许是原作经过转抄有误?不好说。因为其他版本没看到,只查过“诗词名句网”,其中作“日暖风来”。
       另,“有”字重,应该不算病,宋诗里多见;然许印芳的“近知”,不如原作的“更宜”。
   
      唐庚作诗的特点,是讲求“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反复数四,然后成篇。”,既然如此,许印芳所谓的“毛病”,他不会没想到。私见之,此句的对偶,好在“如人语、作药香”的隽味,其馀熟词如何摆布不是紧要处,可以略过。
      而况,这首诗如眼前景致,很亲近,好诗都该如此。
      纪昀一向评诗刻薄,说他这首“工而不俗”,评价不算低。

      唐庚的名句还有: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以上都能看出他锤炼得手的功夫。

      唐庚又说:“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近法家,难以言恕矣,故谓之诗律。”
      但同时又说:“律伤严,近寡恩。”
       ——显然是指既要严格诗律,却不能凑泊,否则不近人情,成了死句。对属宽与严的问题都讲到了。
      又说:“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是他从实践得来的经验。
      他举一个很生动的例:
    “皎然以诗名于唐,有僧袖诗谒之,指其《御沟诗》云:‘此波涵圣泽’,‘波’字未稳当改。僧怫然作色而去。皎然度其去必复来,乃取笔作‘中’字掌中,握之以待。僧果复来,云欲更为‘中’字如何,展手示之,遂定交。要当如此乃是。”
      ——僧,未载何名,唐庚只说他“亦能诗者也。”可知此僧当时颇有诗名。僧初见皎然,大概想听几句赞美,听到的反而是批评,于是怫然作色而去,脾气不小。但他虽则自信,并非刚愎不化,二人效法周瑜和孔明故事,各在掌中写一“中”字,他们心领神会,从此成为知交。古人风雅如此。
      
      唐庚称赞杜诗笔法:“虽小而大”,意思是说,以小见大,才是写诗本领。
      他又同时批评某些诗:“虽大而小”。看来笔下空泛、潦草急就,都是写诗的通病,古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譬如,唐庚也称赞荆公的五字诗,得子美句法:“地蟠三楚大,天入五湖低。”全是赞美吗?未必然。因为句法是到荆公手里了,但仅是表皮。假设与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比较,就能看出荆公堆砌的是辞藻,恰恰是“虽大而小”,很难与老杜的大气象比肩。

      唐庚文录篇幅短却很精要。文后一段也醒目:
    “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而陈词,如杜子美《北征》直纪行役耳。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
      ——唐庚的“作家书乃是”,与谢榛《四溟诗话》的“秀才说家常”,都是返璞归真的功夫。
      同样是宋代的《珊瑚鉤诗话》也说:
   “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为下。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混沌死也。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这里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作家书、说家常,怎样才能“因事而陈词”地进入诗意?很可惜,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只能在辛勤地阅读写作中,体味其中的奥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07: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5-9-12 17:30 编辑

第七辑.葛立方《韵语阳秋》

    (之一)
      葛立方,南宋词家,官至吏部侍郎,得罪过秦桧,被贬,博及群书以文章名世。其词清丽隽永,词论宏富,(仅《韵语阳秋》收录于《历代诗话》里,达171页,十几万字。)
     以《卜算子.席间再作》,叠字用得奇巧而名动一时: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这首词,看出他刻意求新,“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即“陈词旧意,如开过的花要谢而去之;新词新义,如未开之花要启而用之。”在语言的使用上不蹈袭他人,找到别开生面的方法。
      但他同时又说:
      “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至诘之语,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
      ——不用陈言,又不能怪诞,就是不止于摆弄文字,而以语意求新。常用文字就那么多,难免重复使用,就看怎么用,才能体现出“新鲜感”,或“以今述古”、“以古喻今”,或者“朝花夕拾”,则无施不可。即使那些渐行渐远的词汇,也并非完全不能用,或许换个视角,效果自是不同。今古的空间很大,唐与宋是古今,以此类推之,我们只须从历代诗人的传承中仔细比较体会,写出个人的真切感受,不难发现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

      葛立方称赞“池塘生春草”、“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等名句,认为皆得古韵精髓,是以古今以为奇作。
      所以言者何?独到的视野发现,天然去雕饰也。那些“怪怪奇奇不可至诘”的次品,如何能同日而语呢?而且,我们发现,这样的古诗韵味,在后来的近体诗句里,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点我们须格外体会。
      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7: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5-10-10 21:20 编辑

《韵语阳秋》(之二)

      葛立方称赞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人怵心刿目者所为也。”
      他以老杜诗为佐证:“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
      他接着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翠驳剪剔)中来,落其华芬,然后造平淡之境。”
      但同时谈及:“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
      ——显然,不经过“组丽”的雕琢过程,起始就从拙易着手,很可能找不到入手处;此后再回头“怵心刿目”,这是本末倒置,可能会半途而废。
      他又举出梅圣俞的一首诗:
     “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蓤芡(菱角、芡实,皆有刺)。”
      ——此话非自谦,是诫人,若想达到圆熟,不露怯,没有前期的辛苦翻覆,只能自寻烦恼。


      葛立方进一层说: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
      他批评李商隐的“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恨其有斧凿痕也。”
      显然,葛立方认为这般状景,感觉肤浅,嚼来寡味,终有几分勉强;
      又批评石曼卿的“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恨其粘皮骨也。”
      粘皮带骨,是句子发呆,太着题不爽利,没有浑脱之致,因而石曼卿与李商隐的两个诗句,都不算雕琢成功的例子。
      葛立方认为,好的句子应该是“终日行于规矩之中,而其迹未尝滞也。”
      可以看出,葛立方对风骚、魏晋情有独钟。所以他认为:结构匀称、情景浑融、自然天成,才是作诗的要领,也是最难抵达的境       界。既要避免句子“刺口”不爽,还要有妙味:“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的过程虽则辛苦,却不能图省事。

      葛立方推崇陶谢的理由即在于此。或说,古诗到近体诗的长足发展,即便有格律的要求、离不开雕琢,然而,“畏有斧凿痕”,依然是历代诗家的共识。
      譬如,当我们惊叹老杜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时候,感觉难度极大,自然会联想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然则,我们也同样欣赏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同样都是美,但会觉得陶谢的句子更加爽朗。当然,陶谢的句子,也非唾手而得,看似不经意,实则可能也经过了“苦思”,或是灵动妙手。这正是葛立方极力称赞之处。


      那么,近体诗能否也有陶谢的效果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唐代大家的作品里,特别是李杜王孟韩,可以说举不胜举。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诗人的笔法多样,但是,在平淡出奇思这一点上,也是殊途同归。
      譬如: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这些经典律句,与陶谢古风之美,恰争胜于毫厘之间,哪个好?哪个更好?都好,很难判定高下。


      这使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或能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譬如《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喜欢从容的笔致,或因驾轻就熟、涉笔成趣也说不定,相信白氏有这个能力。这种笔法,正对应了葛立方的“终日行于规矩之中,而其迹未尝滞也。”
       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样令我着迷。
       或许,在对白居易的评价中,我们往往过多地注意到白居易通俗的方面,而忽略了他以潇洒的笔调,创造出意味深长的语境。而且,那种凝练含蓄、飞跃式的语言,他并不少用,所流传下来的诸多名篇,在唐诗大家中并不逊色。
       虽然对白氏的批评较多。不过,白氏笔下的俗,私见之,并非低俗,而是因为他一部分作品着眼于讽喻教化,特别想让皇帝大臣以至百姓都能接受,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不免于流俗、多读易厌。
       但讽喻和闲适,是白氏的着眼点,无疑,他的一些新乐府,以及相当一部分闲适题材的律诗绝句,都无愧于唐代诗歌中重要的一席。


       题外话:
       有个日本儒学家伊藤仁斋(日本江户时期从事汉学研究。这个人或许想从文化上认祖,但骨子里又叛祖,研究的目的十分可疑。日中友好,我从来不信,都出于敌我角斗的谋略才是本质。这个种族恶面大。一笑。)
       他的《白氏文集.跋》这样来评价“白俗元轻”:
      “目之以俗之处,此正白氏不可及之所。但伤稍冗。盖诗以俗为善。三百篇所以为经者,亦以其俗也。诗以吟咏性情为本,俗则能尽其情。俗而又俗,固不可取,俗而能雅,妙之所以为妙也。”
       ——“诗以俗为善”,可以说离题百里。
       究其原因,唐诗的翻译,对于日本人实际上困难而陌生,只好从白居易较为通俗的那一部分作品入手,显然容易翻译:这对后来日本俳句的脱胎,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日本俳句总体不堪读,几乎没有像样的东西,学习白居易,也仅仅摸摸唐诗的皮毛。从空海和尚伊始,嗣后都没机会拜访唐代重要诗人,只搞到了一些零星资料,汇总出来《文镜秘府论》作为唐诗的基础教材。可以想见,日本想从文化上寻根,一是目的不纯,二是找不到白氏“俗而能雅”的门径。
       而况,伊藤上面这段话,也不是独到的发现,显见是从我国历代诗话中借鉴所得,只不过用自己的话重述出来而已。

      不管怎样说,白居易出于教化的目的,是有意地让一部分诗尽量雅俗共赏。他在各样写法的实践、取舍中,最终形成了古诗与近体诗兼收并蓄的诗风。
       白氏的实践总体是成功的,对后来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苏东坡所指出的“白俗”,也许正是白居易的匠心所在。不喜欢是另一码事。
       同样,我们不能要求哪一位诗人的作品建筑群,都达到同一的高度,不可能一律精粹,或者一味平淡。历代名家都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2104

帖子

99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77
贡献
2163
金钱
3599
发表于 2015-10-15 09:1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美文如坐春风听长老言,受益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09: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岫闲风 发表于 2015-10-15 09:16
读先生美文如坐春风听长老言,受益多多。

谢谢先生雅赏,不敢当,遥握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09: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岫闲风 发表于 2015-10-15 09:16
读先生美文如坐春风听长老言,受益多多。

谢谢先生雅赏,不敢当,遥握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5-11-7 10:24 编辑

二老堂诗话》宋.周必大

     苏东坡始名,周必大认为源于白居易的《东坡种花》: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白居易先贬江州,后迁忠州刺史,期间勤政为民,是个好官。后至宋明,有四贤阁(今四望楼)、白公柌纪念他的功德。可惜我暂无机会去拜谒,只能神往之。)
     白居易另有《别种东坡花树》:
     其一: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其二
    “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
     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苏东坡欣赏白居易在忠州的政绩,二人又前后在杭州任职,自然有身世沉浮的认同感。因此,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留有“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的诗句。
     1081年(46岁)四月,苏轼从黄州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躬耕自给,这块地就名之“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一诗记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可以想见,苏轼走在这个废弃的山坡上,依他的性情,并没有行路坎壈的颓废,而是愉快地倾听竹杖敲击荒路的声音。而“野人”的戏称,正是东坡自解苦涩的豁达心胸。
     东坡被贬儋州苦难至极,依然自得其乐: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
     后人所以把苏轼称为“坡仙”,最能概括他难中自适的风神。
     东坡的风度是迷人的。
     不过,东坡虽则心仪白居易的吏治,却因白氏一生风流而幽他一默:
    “惟将老不死,一笑荣枯间。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次京师韵送表弟》
     白居易的风流故事不少。但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大概对谁都一样吧。世无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身上有毛病,我们也有,后人记住他,除了是个好官,还因为他诗的影响力。
     而且,东坡对白氏诗,也有批评。
     所以有批评,以愚之猜想,因为白氏的一些讽喻诗歌,过于倾向大众化。
     譬如作诗念给老太太听,边念边改,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做。
     当然,也许我误解了白氏的本意。
     
     周必大在《诗话》中这样评价东坡:
    “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以此判断,东坡大名可能来源于乐天诗,也可能不是,但目前尚无别考。如是,周必大的“必起于”,我们只能认同;不过说苏轼“独敬爱乐天”,不算很确,这和文前的“苏文忠公不轻许可”,似有抵牾。

      此外,东坡屡被重创时,对陶渊明也神往,为此写了百馀篇“和陶诗”。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这样来赞美东坡: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东坡谪居黄州,躬耕自给,曾饱经忧患而发出“吾生如寄耳”的无奈:
    “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
     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迁居临皋亭》
     以及: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戏作》
     ——尽管如此进退维谷,然而东坡与白、陶所不同的是,他始终在奋然进取,不甘做白氏官场小心斡旋的“中隐”,也更不能如陶渊明那般遁世逃名。就此而言,东坡不愧为彪炳春秋的“百世士”。
     苏轼所做的一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试图以赤子坦荡对抗世间的腐恶:
    “我生即多难,邅回一生中。
     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迁居临皋亭》
     东坡也是孤独的。天才可能都如此吧。
     他不朽的名作《卜算子.黄州慧院寓居作》,词中的孤鸿,无所归依,只能孤独、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这正是他“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自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以超人的智慧勇气、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伟大宽厚的襟怀,完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品格。
     这一些,都是白氏、陶潜尚未抵达的人生高度。
     苏东坡是知识分子悲剧中的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271

帖子

1310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64
贡献
232
金钱
47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11-13 05:4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5-2-24 22:17
谢谢梅岭先生,已改正,遥握问候

唐宣宗:李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0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80
金钱
290
发表于 2016-3-14 19: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学习,问好方家!

点评

久未来访,问候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 09: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09: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5-3-4 12:51
先生的文章擘肌分理,絲絲入扣,對那個時候的官場和人情世故解析讀了受益匪淺。祝先生闔家元宵節快樂:ros ...

久未来访,问候先生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水一方人 发表于 2016-3-14 19:22
前来学习,问好方家!

久未来访,问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09: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2 09:12 编辑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诗有捷才(之一)
       蒋正子,大概是南宋入元的遗民,生平事迹不详,诗话所记载的,依然是诗人掌故之类,文笔简练幽默,很有欧阳修“以资闲谈”的意思,几乎每一则都可以畅快地阅读。
       虽然,令读者感觉他是一个南宋国破以后,躲过了战争灾难,还能偏安一隅的士子之类,但依然能从文中看出他对故国的怀念。
       开篇第一则,写的是落魄诗人刘改之(刘过)与辛弃疾的会面。
       刘改之生于乱世之秋,虽然是个布衣,却为了参与抗金复国四外奔走、拜访辛弃疾这样的英雄豪杰;晚年还试图投笔从戎,做一名普通一兵。
       那么,一名贫困潦倒的文弱书生,虽则屡试不第,大志却始终不渝,真令我辈肃然起敬。尽管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时,就算还有辛弃疾、陆游这样了不起的抗金复国的志士仁人,又如何能够挽回南宋国力衰竭的覆灭呢?


       辛稼轩帅浙东期间,刘改之经引荐,见到了这位年迈的将军。
       文中载:“改之至,长揖。公问:‘能诗否?’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命赋之。改之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餘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曰:‘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


       又,“辛稼轩守京口时,大雪,帅僚佐登多景楼。改之敝衣曳履而前,辛令赋雪,以‘难’字为韵。即吟出:‘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闻)访戴难。’自此莫逆云。”

       附全诗于下:
       雨涩风斜夜向阑,粉花扑面客衣单。
       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闻访戴难。
       懒逐银杯行处马,静思玉鉴舞时鸾。
       诗成咫尺谁堪寄,当与邦人醉底看。


       当时,改之敝衣曳履,其贫状可见。然其诗大开大阖,脱口而出,又见慷慨之气。辛弃疾喜之,引为莫逆之交,亦足见辛弃疾顾惜才子、不避贵贱的高古之风 ,一时传为佳话。


       私见之,无论诗话文章,行文之妙,一为简净,二属幽默。平庸呆板何足道哉?
       整体读过,蒋正子诗话善诙谐不失风雅,然此段文字,则行文简约活泼令人赞赏。

点评

先向學生問安 辛劉一時豪傑。于窮通之際,命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 09: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9-3 09: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6-9-2 09:04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诗有捷才(之一)       蒋正子,大概是南宋入元的遗民,生平事迹不详,诗 ...

先向學生問安

辛劉一時豪傑。于窮通之際,命也。

点评

谢谢先生回复,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4 10:09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9-3 09:26
先向學生問安

辛劉一時豪傑。于窮通之際,命也。

谢谢先生回复,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0: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4 10:18 编辑

诗有捷才(之二)

      宋代词人张倅,生平不详,从他的交往唱和看,大概做过官(半世侯门?),也会诗词,后来隐退自娱。(所查材料不多,《宋诗纪事》里,也没看到)
      有食客曰刘启之,寄于门下。食客,其身份比佣人高不了多少,好听点说,叫门客,如“信陵君门客三千”,那可都是有本事的人,类似“智囊团”、政治的需要。
      张倅的门客,大概也各有其用,刘启之可能会些琴棋书画之类,供主人家庭消遣(猜想),品德就不得而知了。
      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也许有时不大检点:但是文人么,多是自由分子,平时懂得谨慎自束,不小心又突兀出格,假如不伤大节,其实无所谓。


      问题的出现,是张倅馆内女仆,对刘启之有些看好,生出爱慕之心,发展到付诸行动,私下吩咐小童,将香罗帕转赠以表心意。下一步就可能私奔了。(也是猜想)
      但小童不小心(或者故意)弄丢在地上了。
      张倅得知此事,下了逐客令,还算客气。否则,刘郎怕是有牢狱之灾,甚者性命之忧。


      男女之事,最易误会而生疑窦,而况,女仆心仪“俊郎”乎?只不过‘剃头挑子一头热’,似非刘郎之过。
      有趣的是,香罗帕如何到了主人手里?小童当然可疑,曰:“偶然拾得”?从丢在地上,辗转到主人手里,其间定有一番曲折的吧。小童禀告主人的时候,不免杂些没由来的‘簧舌’碎语,或表忠心不二,或图主人打个赏也说不定。

      更有趣的是,刘郎不作解释,别时(等于逃跑)一挥而成“贝锦文”:
      “ 夜深挝鼓醉红裙,半世侯门熟稔闻。
        自是东邻窥宋玉,非关司马挑文君。
        苍头误送香罗帕,簧舌翻成贝锦文。
        幸赖老成持定力,一帆安稳过溪云。”
        我辈见此幽默文字,会心一笑,不得不佩服这个门客,并非吃白饭的,颇有些捷才。


       经此一番演绎,上文倒有些像现代“小小说”了。
       而历代诗话,多有类笔记小说者,都是短章,此篇也是,点到为止,却教人回味莞尔。


点评

张倅有些度量,故有刘郎诗。设若刘郎腹中草草,恐亦难免老头皮。 拜读,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5 0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9-5 07: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6-9-4 10:10
诗有捷才(之二)
      宋代词人张倅,生平不详,从他的交往唱和看,大概做过官(半世侯门?),也会诗词 ...

张倅有些度量,故有刘郎诗。设若刘郎腹中草草,恐亦难免老头皮。
拜读,问好先生。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9-7 0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5-3-23 08:49
11.卢延让笔出偏锋

    《诗话》载:“延让吟诗,多著寻常容易语。      如《送周太保赴浙西》云:       ...

前段時間,有人發起對今語、時語、俗語、網絡語的能不能入詩,怎麼入做了討論。口水成河,訖無定論。我個人不反對上述語入詩,只要運用的好,如盧延讓。

問好先生。

点评

对于成手,大概不是障碍,只是怎么用、想不想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7 14:24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9-7 07:27
前段時間,有人發起對今語、時語、俗語、網絡語的能不能入詩,怎麼入做了討論。口水成河,訖無定論。我個 ...

对于成手,大概不是障碍,只是怎么用、想不想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5: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11 15:58 编辑

诗有捷才(之三)

       福建李邦美,南宋1132年进士。(历史上福建进士多产,仅李家五百馀名,惊叹。)
       文载:李邦美“过句容之乡村,见酒肆粉壁明洁,题云:‘青裙白面斗挑菜,茅舍竹篱疏见梅。’未及后联,店翁怒曰:‘我以此壁为人涂污,方一新之,今而又作俑也。’遂不书。
       有客续至,问翁,翁悔之。一日李再过之,翁请足成,李笑取笔书云:‘春事隔年无消息,一声啼鸟唤将来。’往来知音皆爱之。”


       近体诗延续到宋代,已然圆熟自如,如“秀才唠家常”毫不费力,即成律构。
       曾有所闻:宋代以后的近体诗滑坡,诗不敌唐。总体看,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不可人云亦云,须分别仔细。李邦美这首,行吟中提取眼见耳闻,不涩不僻,我喜欢。至于欧陆苏黄一列大家,我等如何敢轻说一句微词呢?
       不过,艺术圆熟以后,也会生出弊端,一是“熟易滑”,二是“工易拘”,有伤活泼泼的内质,须先有个警觉。


       古人进士及第,自是名贵天下,酒家主人起初不知李邦美根底,后来转嗔作喜,人情之常也。而李邦美“人不知而不愠”,亦见襟怀豁达,原本是个雅士。
     (可惜他的生平资料,手头资料不全,一憾。大约在福建地方志,以及相关的文史资料里有详载。)


       又,壁上题诗是古人雅尚。一则来得快、诗要好;二要字墨妍美流宕,谓之捷才。名气大的,是崔颢的《黄鹤楼》等等。连宋押司这等刀笔小吏,都敢在浔阳楼题诗,两笔刷子也非等闲。
       古代文人,毛笔是写字工具,一生功夫不懈,随意写来,今人得之,即视为墨宝。而时人都用指头写字了,书法已成偏门,偏门对古典又知之甚少——进化地太快了。

       再,触景生情,情转佳句,是古代诗人的本事。李邦美虽未见于宋大家之列,然而这般活泼的诗句——“往来知音皆爱之”,可谓实至名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9-13 07: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5-6-28 07:03
第三辑.陈师道《后山诗话》       摘几句短语:       其一,“诗欲其好,则不能好也。”       其二,“宁 ...

写作前都要充分准备,一是材料的积累,再是福至心灵的冲动。而读书、游历、写作的三段式,三者不可或缺,此为勤于写作者后天得来的经验。

有人問王安石老杜的詩為什麼那麼好?王安石回答道,老杜自己早說了啊,讀書頗萬卷。
先生所言非差,根據我自己這兩年是切身體會,是讀書、遊歷、寫作缺一不可的。再學習先生精論。

点评

先生过奖,问近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28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9-13 07:36
写作前都要充分准备,一是材料的积累,再是福至心灵的冲动。而读书、游历、写作的三段式,三者不可或缺 ...

先生过奖,问近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16 09:59 编辑

《诗法家数》元·杨载

       杨载是元代著名诗人,善律诗绝句,元诗四大家之一。
       近体诗发展到元代,笔法很成熟了。
       但杨载所论,虽称谓“家数”,其实并无多少创见,多是对前人的归纳与自家经验的契合:重复中有删繁就简,或借题发挥,或换个说法,实际上八九不离十,还是经典的传承。

    (愚之见,梳理较全面的,应是《诗人玉屑》,其中《初学蹊径》一章,选取了诸家作诗“千虑之一得”,易于领会。)


       这篇杨载的“家数”,很像一篇粗略的教诗提要。如果拿给初学者读,其概念罗列较多,还嫌泛泛。
       若遇见“练家子”,却可能被认作是常识:行家成竹在胸,无所谓读、无所谓不读。


       这实际牵扯到“论与写”的矛盾。
       譬如,就算把这篇“家数”诵得滚瓜烂熟,能笔下生花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理论千言,并不提供一句现成的诗句。
       那么,理论的价值在哪?
       譬如有初学者问如何写诗,怎么回答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读古人的作品,且不限于一种诗歌体裁,由泛读进入选读和精读。其间,当然也要了解各种诗体的基本要求,找一本《诗词格律概要》之类,以及相关的韵书参照(《佩文诗韵》、《诗韵合璧》),已然足够,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才情了。


     (譬如《诗人玉屑》所引《漫斋语录》里,就有“学诗须是熟看古人诗,求其用心处。盖一语一句不苟作也。不问追及与不及,但只是当如此学,久之自有个道理。”)


       进言之,习诗者必等作品积累到相当数量,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再去看他人的理论,可能会在比较中,有所醒悟、自行修正。
       也许,理论只有这一种“提个醒”的作用。
       这就是很多古代诗话,(包括当代理论)大凡涉及写诗的经验,莫不大同小异的缘故:“法不孤生自古同。”


       无论古今,所谓“诗作法”之类,本身就是个“空架子”。假如此类“作法”果然百试不爽,倒能卖个好价钱。可惜一厢情愿而已。“作诗机”倒是有了,可怜的是,输出来的,都是列列僵尸。

       虽说“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沧浪诗话》,细思之,诗家不是工匠,与其它实用工艺不可并谈,因此,作诗之法起始各循其道,实则殊途同归。


       但杨载的“家数”,尽管来自前人,毕竟提取了学诗的部分精要。
       譬如他说:
       其一,“赋比兴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成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其二,诗之戒有十:不可硬碍人口、陈腐不新、差错不连贯、直置不婉转、妄诞事不实、绮靡不典重、蹈袭不识使、秽浊不清新、砌合不纯粹、徘徊劣弱。
       其三,“大抵诗之作法有八(选其四点):承句要稳健、首尾相应、转折要不着力。”
       其四,“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则又访诸善诗之士,以讲明之。苟为不然,我见能诗者鲜矣。是犹孩提之童,未能行者而欲行,鲜不仆也。”
       其五:“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这几点是经验之谈,初学者虽难窥蹊径,但对成手而言,可谓一拍即合。


       再看几则空泛的“概念”。
       其一,律诗要法:“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飙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二,“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建、高远;五言:沉静、深远、细嫩。”
       其三;“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连珠不断,方妙。”
       ——不过,尽管如此,读书正是“披沙拣金,闷闷而后得之”(《诗人玉屑》),总会开卷有益,这也是本人坚持把《历代诗话》读完的原因。


       附:杨载诗二首


       其一:《宿浚仪公湖亭》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雨馀不遣浓云散,犹向前山拥翠微。


       其二《赠孙思顺》
       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7: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25 07:05 编辑

范德机《木天禁语》

      首提:“古今论者,类多言病而不处方,是以沉疴少有瘳日。”
      ——此句,大概是从前代诗话里得出的个人看法,也可能是翰林院(木天)诸公较为一致的闲谈:显然对前人诗论不甚满意。对不对,且由他这么说。

      在前言的《内篇》里,范又提出所谓“秘旨”,只对“后之君子,为好学有志者之告。授其非人,适足招议,固又当慎之。”
      假设果然“好学有志者”,就能“闻一悟十,犹寐而寤,犹醉而醒。”
      ——显见这个“秘旨”,并非有教无类。如果碰到的是“专执己见,而不知信”者,当然学门紧锁不纳。
      所谓“禁语”,此之谓乎?


      通篇地看,范德机的“秘旨”,自有特别之处。但给我的感觉,多是例诗的解析或欣赏,对“古今论者,类多言病而不处方”,也并无几颗解药,或许是启发式教学也说不定。

      如《篇法》说:七言律诗有十三法:
      “一字血脉、二字贯穿、三字栋梁、数字连序、中断、钩锁连环、顺流直下、双抛、单抛、内剥、外剥、前散、后散”。
      ——说实在的,这些概念作何解读?不免一头雾水。即使参照了例诗,除非“本家”出来详解,旁人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许,这就是所谓“秘旨”,个中诀窍秘而不宣吧。

      其实,所谓的“秘旨”,没必要这般神秘:历代的近体诗浩如烟海,哪一首不是今人学习的范本?只要锲而不舍,终有所成,我们不就是这样做的吗?除了必要的格律入门小册子,我们只能循序渐进,从古诗的阅读中汲取营养,要说方法,此为不二法门。


      令我感到新鲜的是,范德机也主张声韵改革:“惟中原汉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习说。声音散布各能相入,是以诗中宜用中原之韵。押韵不可用哑韵,如五支、二十四盐,哑韵也。”
       ——这与今人力挺普通话韵,何其相似。所谓“中原音韵”,就是曲韵,这与元曲的风行,关系甚密。当然,这个愿望大概没人响应,等于自言自语,各路诗家不买账:“外甥打灯笼——照旧”。
      大约,这也是“秘旨”之一。当然,此题外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8: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9-30 08:48 编辑

王世懋《艺圃撷馀》

      王世懋,明嘉靖进士及第,官至太常少卿,与其兄王世贞,皆是高才。他的诗潇洒从容,圆转自如,颇有魅力。而这篇诗话,所涉及的,多是创作谈,不卖关子,不罗列概念,要言不烦,值得认真地读。


      如谈到诗的“用事”:“今人作诗,必入故事。然病不在故事,顾所以用之何如耳。善使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可意悟不可言传;可力学得不可仓促得也。”
      文中也指出了宋人用事最多(当然不是全部),“而最不善使,故诗道衰”,并希望后来者“必有厌而扫除者。”
      ——这些都是灼见。
      学养深厚,加上作诗天赋,用不用事,如何化典,应该不是难事。只怕卖弄有限的学问、往句中硬塞典故,损害诗味。

      其次谈到律与古的关系:“律诗句有必不可入古者,古诗字有必不可为律者。然不多熟古诗,未有能以律诗高天下者也。初学者不知苦辣,往往谓五言古诗易就,率尔成篇。因自诧好古,薄后世律不为。不知律尚不工,岂能工古?徒为两失而已。”
       ——可见作诗必要深厚功夫,熟知越多越好。古诗与律诗的习作,一如水涨船高,兼而习之,不可偏废。

      “律尚不工,岂能工古”的提法,自有其实践的体验。一般而言,习作时可先古后律,也可先律后古,哪个是捷径,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律诗熟练了,回头写古诗,解掉平仄的限制,可能有轻松感。然而,要把古诗的意境提至高处,同样会难上加难。
      古诗与律诗,哪个写来容易?其实并无难易之别,皆“可力学得不可仓促得也”,好与差,只能从艺术高度进行具体的比较。
      譬如写古诗,袁枚认为“势如卷轴”;王世懋则说“到老摇手”,细想都是自家经验,彼此并不矛盾。


      再是,下笔时首要辨体,古与律,一家自由,一家严谨,不可混淆。
      唐以后的律与古,若非有意为之,或意到句成,律句自不可轻易“入古”;古诗的散句,也不可随意“入律”。虽然律诗成熟以后,律句与古诗句,会有交汇点,只要彼此不失大体,则不必苛责:唐代律诗的正格与变格,就摆在那里。唐代的古风乐府,也摆在那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习唐人就行了,只要你写的好。所以言者何?因为唐诗的各种形态就是样本。


       轮到我们作诗,其态又如何?
       王世懋说:“每一题到,茫然思不相属,几谓无措。沉思久之,如瓴水去窒,乱丝抽緖,种种纵横坌集,却于此时要下剪裁手段,宁割爱勿贪多。如数万健儿,人各自为一营,非得大将军方略,不能整顿慑服。”
       ——其中的关键,其实就是“以意领句”,把诸绪繁丝剪掉,归为一意,不可旁生枝节。无言七言,字数有限,自然要去芜存菁。
       然而,他又说:“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
       王世懋举出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五,然古今目为绝唱。”
       ——这当然是艺术发挥的极致了。换成我辈,很可能学不来。

      谈诗论道,往往会眼高手低。不过,从高从严,没有不妥,“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沧浪诗话》
      ——这个应该没有异议。


      附:王世懋二首律诗,欣赏其圆转流美的笔法。
      其一
     《助甫中丞为楼汝水之上顔曰绿波赋》
      百尺清波泻鸭头,美人新筑在河洲。
      风流张绪偏临水,恨别江淹独倚楼。
      柳外晴过休汝骑,门前春系下淮舟。
      近来麟阁能争胜,闲杀眠沙数点鸥。
      其二
     《复出莆阳即事因之有怀家兄》
      五马骖驔又复东,剧怜行色有壶公。
      江潮不雨常生白,山叶无霜也自红。
      野店风腥鱼市近,官桥石老砺房空。
      亦知橘柚荣堪寄,只是长天少片鸿。


点评

说实话,在网络上好的律诗绝句不在少,网络律诗好手不少。但古风、歌行一类我真的没有读到过一篇真正的佳作,在中华我看过几篇精华古风,多是模仿古人,几乎少有自己的东西,用几个感叹语······也许我的阅读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2:55
轮到我们作诗,其态又如何? 王世懋说:“每一题到,茫然思不相属,几谓无措。沉思久之,如瓴水去窒,乱丝抽緖,种种纵横坌集,却于此时要下剪裁手段,宁割爱勿贪多。如数万健儿,人各自为一营,非得大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2 20:02
每次讀先生的文章都有收穫。王家兄弟自是矯矯不群,學習,問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2 1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92

帖子

5802

积分

栏目顾问

一壶诗梦版主兼诗词交流专版首席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215
金钱
237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隋洛文 于 2016-10-5 10:01 编辑

朱承爵《存馀堂诗话》


       朱承爵是明代罕见的藏书家,精于金石书画。传闻他以妾换书,见其“书大于命”。是否果然如此,难以细考,且姑妄信之。
       朱承爵此文,有一些诗作的考索,但量不大,只能看几则。

       如其一
      “诗非苦吟不工。信乎?古人如孟浩然眉毛尽落;王维走入醋缸,皆苦吟之验也。”
      ——眉毛尽落、走入醋缸,可能是个传说、一个幽默。但这般痴迷,诗家并不觉得意外,没有这番辗转入迷的功夫,想写出好诗来,就只能是个假说。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作诗的辛苦滋味一言难尽,也只有知音,才能体会得到。因此,贾岛被称谓“苦吟诗人”也是当之无愧的。

      其二
      张继的《枫桥夜泊》,前有评家,认为夜半钟声不实,连欧阳修也发生疑问。但朱承爵引孙仲懿(南宋孙觌)的《过枫桥寺》: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夜半钟。”
      ——如此说来,寒山寺夜半钟声,可能属实,也许当时的常人听惯不觉、而很少有心人罢了。

      其三
      朱承爵认为:诗词虽同一机杼,但略有不同,词的特点是:“句欲敏,字欲捷,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而气自流贯乃得。”
      他举的例子,是黄庭坚的《咏茶》词: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 孤另。爱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 心下快活自省。”
       ——一般而言,词要跌宕有致、不碍口为佳,所以又叫曲子词,原是用来唱的,必要“气自流贯”,不然弦不好弹、人唱不出口。张中行很幽默地说:“词是歌女摸索出来的”,大约当初的“曲子词”有这个情况吧。(待细考)


      其四,朱承爵特别称赞谢朓的五言诗:举出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属于“吞吐日月之句”,并引出李白对谢朓的评价:“恨不携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
      可见朱承爵的眼光是很高的。


      遗憾的是,暂时没找到朱承爵的诗词作品(这应该有),只好付之阙如。想是他的精力,主要在版本的收藏,对自己写的东西没当一回事,已经散佚。不过,历经几百年,他的收藏还能辗转保留,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我们有理由纪念他非凡的功绩。


点评

好像就是那個朱大招吧,我在一篇文章有提及他以妾換書,郁郁而死的故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2 2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10-12 19: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6-9-30 08:24
王世懋《艺圃撷馀》
      王世懋,明嘉靖进士及第,官至太常少卿,与其兄王世贞,皆是高才。他的诗潇洒从 ...


每次讀先生的文章都有收穫。王家兄弟自是矯矯不群,學習,問好先生。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10-12 2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洛文 发表于 2016-9-30 08:24
王世懋《艺圃撷馀》
      王世懋,明嘉靖进士及第,官至太常少卿,与其兄王世贞,皆是高才。他的诗潇洒从 ...

   轮到我们作诗,其态又如何?
       王世懋说:“每一题到,茫然思不相属,几谓无措。沉思久之,如瓴水去窒,乱丝抽緖,种种纵横坌集,却于此时要下剪裁手段,宁割爱勿贪多。如数万健儿,人各自为一营,非得大将军方略,不能整顿慑服。”
       ——其中的关键,其实就是“以意领句”,把诸绪繁丝剪掉,归为一意,不可旁生枝节。无言七言,字数有限,自然要去芜存菁。
       然而,他又说:“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
       王世懋举出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五,然古今目为绝唱。”
       ——这当然是艺术发挥的极致了。换成我辈,很可能学不来。
說的太好了,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8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