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1-3
威望786
金钱6700
贡献5759
金牌会员
 
威望- 786 点
贡献- 5759 次
金钱- 6700 枚
|
发表于 2020-8-19 1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8依上面所举的例子看来,五律失粘较少,七律和七绝失粘较多,初唐诗人往往不顾失粘,象陈子昂宋之问杜审言等,都有失粘的例子,盛唐如王维和杜甫,失粘的诗句也不少,(但杜甫有些古风式的律诗,有意地造成拗粘,不在此例)大约粘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粘的规律渐严,但是,失粘不象失对那样容易觉察到,所以仍不免偶然违犯。(说是无意中违犯也可以,说是学陈宋王杜诸人不顾虑失粘也可以。)直到宋代,咱们还可以偶然见到失粘的例子:
游鹤林招隐苏轼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馀妍。bA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aB
睡馀柳花堕,目眩山樱然。bA
西窗有病客,危坐看香烟。bA
(颈联和尾联失粘。)
寄隐居士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
卜居但得林塘幽。AA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aB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aB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aB
(颔联与颈联失粘,颈粘与尾联失粘。)
但是,苏轼和谢逸在这两首诗里,似乎是有意求拗,诗中有许多拗字,又有三平调,又有二四六的拗,谢逸并有拗对,这是故意造成古风式的律诗,不可以常例论的。(注十八)
10·8近代(也许是自宋以后)科场中不准有失对失粘的诗,于是粘对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它是被算入平仄格式以内的,参看上文第六节。
[注十七]补充两个例子: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与颔联失粘,颔联与颈联失粘。)
城西陂泛舟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
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仇兆熬曰: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指城西陂泛舟)“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雅樯动”,仍用平接矣。如李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入处。
[注十八]白居易特意写了一些失粘失对的诗,称为齐梁体。
白痴,看清楚了,王力这是谈律诗的失粘之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