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精华2
注册时间2018-1-22
威望171
金钱1717
贡献1495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威望- 171 点
贡献- 1495 次
金钱- 1717 枚
|
发表于 2020-8-18 1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莹莹 于 2020-8-18 13:09 编辑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建安无偶句,西晋颇有之,日盛月加,至梁陈谓之格诗,有排偶而无粘。沉宋又加翦裁,成五言唐律。《长庆集》中尚有半格诗。”
纳兰性德所论条理不清,析为两条:1.粘律2.对偶。按你9楼所引,对偶不属于格诗,“至梁陈谓之格诗”之格诗,应指律句诗而不是对偶诗。
对偶确实是梁陈的特点。“建安无偶句,西晋颇有之”到梁陈时盛行之,无对偶的诗被贬为“吼文”(梁朝湘东王《诗评》云:“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那时的诗人几乎篇篇有对偶,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诗中对偶句占多数,一种是通篇对偶。这种情况唐初继续,然后慢慢减少,到律诗定中二联为正格后,不但律诗超两联对偶的减少,连古风中通篇对偶的都少见了。到明清,通篇对偶的诗已难得一见。
为说明对偶的变化情况,引用刚刚著作《对偶与对仗》中引用别人的一段资料:
通过考察发现,元嘉文人五言诗几乎每一首中都有对偶句,这说明元嘉诗人已经把对偶当做了诗歌创作的必备技法,体现了当时诗人对对偶艺术的崇尚和重视。元嘉诗人对对偶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首首俱对上,还体现在每首诗歌的对句数量多上,他们在诗歌中镶嵌了大量对偶句子,使元嘉文人五言诗具有了通篇对偶的特点。通篇对偶是指在一篇诗歌中,对偶句占据了诗歌大部分篇幅的现象。元嘉诗人的对偶句占据了诗歌大量篇幅,有研究表明,对偶在谢灵运诗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单篇诗歌对偶所占比例较大是谢灵运诗歌大量用对的一个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据考察,谢灵运五言诗通篇对偶的情况是,《登石门最高顶》20句中有12句对,《过瞿溪山饭僧》16句中有10句对,《从游京口北固应诏》22句中有14句对,《七里濑》16句中有14句对,《晚出西射堂》16句中有10句对,《过白岸亭》16句中有12句对偶,《登池上楼》22句中有18句对,《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22句中有14句对,《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26句中有18句对,《道路忆山中》22句中有16句对,《入彭蠡湖口》20句中有16句对,《登庐山绝顶望诸峤》12句中有10句对,《会吟行》32句中有20句对等。颜延之五言诗通篇对偶的情况是:《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22句中有16句对,《从军行》24中有14句对,《应诏观北湖田收》26句中有18句对,《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26句中有16句对,《拜陵庙作》34句中有20句对等。鲍照通篇对偶的五言诗也不在少数,《代东武吟》28句中有20句对,《代升天行》和《代苦热行》分别是24句中有16句对,《登庐山诗二首》其二22句中有16句对,《登黄鹤矶》12句中有lO句对,《自励山东望震泽》10句中有8句对,《和王丞》16句中有12句对,《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22句中有20句对,《观圃人艺植》18句中有12句对,《过铜山掘黄精》20句中有18句对,等。通篇对偶的例子在元嘉其他诗人的五言诗中也十分常见,谢瞻的《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诗》18句中有14句对,《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18句中有10句对。宋文帝刘义隆的《登景阳楼诗》16句中有14句对。谢惠连的《三月三日曲水集诗》12句中有10句对,《泛南湖至石帆诗》10句有8句对,《秋怀诗》32句中有20句对,《泛湖归出楼望月诗》16句中有12句对,《七月七日咏牛女诗》22句中有14句对,《咏冬诗》10句全对。何承天的《朱路篇》20句中有14句对,刘铄的《代收泪就长路诗》10句中有8句对,宋孝武帝刘骏的《游覆舟山诗》12句中有10句对,《登作乐山诗》12句中有8句对,《登鲁山诗》8句中有6句对,《拜衡阳文王义季墓诗》14句中有8句对,《七夕诗二首》其一12句中有8句对,《初秋诗》8句中有6句对,《济曲阿后湖诗》、《秋夜诗》均为8句全对。江夏王刘义恭的《游子移》和《登景阳楼诗》均为16句中有12句对。谢庄的《熏齐应诏诗》12句中有8句对,《和元日雪花应诏诗》18句中有12句对,《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14句中有12句对,《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18句中有16句对等。
通篇对偶是从元嘉时期才开始的,说明文人五言诗对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精要概括:汉魏以前,排句在一首诗里仅偶占一小部分,对仗亦不求工整,它们大半出于自然,作者并不必有意于排偶,尤其没有把排偶悬为定格。全篇对仗工整的诗在谢灵运集里才常见。我们如果统计他的五言诗,便可以发现排句多于不排句。例如他的《登池上楼》就俨然近似排律,所以还未走到严格的排律者,就因为意义虽排偶而声音却不平仄对仗,平常对平,仄常对仄。这种体格从谢灵运开端之后,在当时极流行。我们试翻阅鲍照、谢胱、王融诸人诗集,就可以见排偶的风气之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谢灵运作为元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通篇对偶在他的五言诗中体现的最为典型,同时,这种对偶方式也影响到了后世如鲍照、谢彤、王融等著名诗人。由此推测,不仅谢灵运和鲍照,通篇对偶已经成了元嘉诗人的一种作诗习惯,他们共同为文人五言诗对偶艺术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谢灵运92首五言诗中,通篇对偶者有6首,占6.52%;鲍照165首五言诗中,通篇对偶者20首,占12.12%。到齐梁时,伴随着永明声律说的产生,永明体诗中通篇对偶者数量激增。首先是齐永明体代表作品五言二韵之小诗———《永明乐》绝大多数通篇对仗,如王融《永明乐》10首均通篇对仗,谢朓《永明乐》10首中8首通篇对仗,沈约《永明乐》存诗1首,也是通篇对仗。在这种创作新风的影响下,齐梁时篇幅较长的五言新体诗中通篇对仗者也逐渐增多。如谢朓141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18首,占12.77%,其中四韵及以上者10首,占通篇对仗诗的55.56%;王融83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34首,占40.96%,其中四韵及以上者13首,占通篇对仗者38.24%;沈约156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42首,占26.92%,其中四韵及以上者13首,占通篇对仗诗的30.95%;萧子良现存五言诗4首,皆通篇对仗,四韵以上1首,占25%;萧纲250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56首,占22.4%,四韵及以上者28首,占通篇对仗诗的50%;庾肩吾85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32首,占37.65%,四韵及以上者15首,占通篇对仗诗的46.88%;萧绎107首五言诗中,通篇对仗者18首,占16.82%,四韵及以上者7首,占通篇对仗者38.89%。对于当时这种累对成章的写作风气,萧子显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所论及: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不过萧子显此论反对的主要是通篇堆砌典实、事类相对的艰涩诗风。他本人也有不少通篇对仗之作,如《南征曲》(二韵)、《桃花曲》(二韵)、《树中草》(二韵)、《侍宴饯陆倕应令》(四韵)等作品,虽然通篇对仗,不过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言尚易了”、“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的艺术特点。与萧子显类似,齐梁其他诗人的一些作品也是通篇对仗,但是由于对法多变,用语清新,音韵天然,有的甚至达到了“圆美流转如弹丸”的绝妙诗境,就成为齐梁诗中的佳制、后人眼中齐梁诗的代表。如,陈徐陵《玉台新咏》、清沈德潜《古诗源》、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张玉谷《古诗赏析》、王士禛《古诗笺》、王闿运《八代诗选》等选集,及隋唐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和《初学记》中所录齐梁五言诗中都有相当比例的通体对仗之佳作,盛唐人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部分所举梁代诗人何逊《伤徐主簿》诗三首也全为通篇对仗。不过,齐梁人较喜采用的这种通篇对仗的写法,在入唐后却渐为人所摒弃。初盛唐人所写五言新体诗更喜采用对起散结的章法,其次是散起散结和散起对结。(邝健行:《吴体与齐梁体》,载《诗赋与律调》,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8页。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分析、统计。)
杜晓勤: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中五律总数通篇对仗数量及百分比:初唐李世民等654(6.15%)、七初唐陈子昂等661(1.52%)、盛唐薛稷等601(1.67%)由此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盛唐时期,人们在创作五言律诗时,已基本放弃通篇对仗的写法。因此,在整个中古五言诗发展史上,齐梁显然是通篇对仗作品最为集中的时期,而通体对仗也就成为齐梁诗歌一个比较鲜明的诗体特征。在岑参本人现存169首五律中,通篇对仗者除了《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外,也只有《苗侍中挽歌二首》(其一)1首:摄政朝章重,持衡国相尊。笔端通造化,掌内运乾坤。青史遗芳满,黄枢故事存。空悲渭桥路,谁对汉皇言。此诗虽然通篇对仗,然系挽歌,风格颇似萧子显所批评过的典重肃穆之作,与占齐梁诗坛主流的清绮佻巧之作风格迥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