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金筑子

漫谈近体诗格律越来越严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09: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真空《贯珠集》: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明朝·游艺《诗法入门》:
一三五不论
谓诗句中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或当用平而用仄亦可,或当用仄而用平亦可,不必拘定。
二四六分明
谓诗句中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当用平者,一定用平;当用仄者,一定用仄,不可移易。如五言律,止论第二、第四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0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7-7 09:5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7 08:43
所谓正格,即王渔洋的律诗定体中的正格。我的猜测对了。

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弟子与族人的托名造假!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句,与二四声调交替,没有任何瓜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10: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7 07:19
你举的《吟窗杂录》,谈的不全是近体诗。所以它不是近体诗格律,它只一种四声声律。 ...

    司马光奏折《起请科场札子》说:“至于以诗、赋、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擿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是致举人专尚辞华,不根道德,涉猎抄节,怀挟剿袭,以取科名。”

===================
唐朝近体诗的律句理论,是蜂腰法。
也即:五言诗句,二五俩字,只可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6 13:57
四声,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沈约是在写诗的实践中发现的,沈约的诗句要么是平对上,要么是平对去,要么 ...

四声,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如此说法是错误的!
五声,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中中说法是正确的!

点评

三羊面壁了这么久?有什么新发现? 不过你这贴的说法可是错误的。无论是四声,还是五声,均不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而是音韵学家的理想规范的产物。沈约等发现四声时,可能有部分方言接近四声(或五声),于是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7 2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1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天书史 发表于 2020-7-6 22:09
你不信日本的《文镜秘府论》,中国的《吟窗杂录》总该信吧?《吟窗杂录》是宋人陈应行编辑的一部汇集从初 ...

八 病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
平头一
谓句首二字并是平声是犯。古诗:“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且灭。”   
上尾二
谓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荡子到娼家,秋庭夜月华。”“桂华侵云长,轻光逐汉斜。”内“家”字与“华”字同声,是韵即不妨。若侧声字,同上去入,即是犯也。   
蜂腰三
谓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是犯。古诗:“徐步金门旦,言寻上苑春。”   
鹤膝四
谓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是犯。古诗:“陟野看阳春,登楼望初柳。绿池始沾裳,弱叶未映绶。”言“春”与“裳”字同是平声,故曰犯。上去入亦然。================以上是魏文帝《诗格》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7 1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6 12:35
不看古人书,怎么知道古人说过的我不说?你说的这些沈约论与近体诗声律有矛盾吗?沈约的诗不证明平仄铿锵 ...

光看古人书,自己不摸索,等于闭眼瞎说。谁说老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看书少”,我看老金一向都能以古律今,书读得多,也消化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7 17: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7-7 07:07
近体诗格律与《文镜秘府论》有何关,一码归一码。提醒大家,大家都以为《文镜秘府论》谈的是格律,不对呢。 ...

研究的主要是南北朝至上官时的声律,
-----这明显不是事实。
一,文镜秘府论,不是一部研究型的学术著作,而是以资料整理为主加上一些个人看法的文献性著作。它的主要内容引自唐初一些文人的著作,如元兢“诗髓脑”,王昌龄和皎然的诗论,诗格等著作。
须知空海和尚到中国已经是中唐唐德宗时期,其时李杜早已去世。在世的诗人是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中唐诗人。而且白居易元稹在804--805年时就在长安,而且还去过空海所在的寺院,但没有见面。由此可见空海作为一名研究佛学的为主,并没有进入唐代诗人圈子,他在唐的2年时间很短,也没有收集到多少文学理论著作。由文镜秘府论可知他收集到的只有几部在当时就过时的著作。
但即使这样的几部初唐的著作,也要感谢空海。中国人自己没有传下来,反而依靠日本人才得以流传,不能不说对中国古代王朝的莫大讽刺。说什么历史原因没有用。中国从今应吸取教训,自尊自强,爱惜中华文明。同时也要谴责那些不尊传统不尊重中华文化的欺师灭祖之类人。

点评

你这不就是证明我说的对 “它的主要内容引自唐初一些文人的著作,如元兢“诗髓脑”,王昌龄和皎然的诗论,诗格等著作。”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吧。针版呀,自己掌嘴巴了。我只是根据资料,把他的时间说得更具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7 2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7 19: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去看看《文镜秘府论》里五,七言正律势尖头,看看是谈什么体。-----针先生解释一下北山此问!

点评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当然是近体(首句不入韵的平起七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7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7 2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7 17:43
研究的主要是南北朝至上官时的声律,
-----这明显不是事实。
一,文镜秘府论,不是一部研究型的学术著作 ...

你这不就是证明我说的对
“它的主要内容引自唐初一些文人的著作,如元兢“诗髓脑”,王昌龄和皎然的诗论,诗格等著作。”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吧。针版呀,自己掌嘴巴了。我只是根据资料,把他的时间说得更具体些。
我不否认它很杂,但中心是声律,不是格律。十几年前,因为帮刚刚收集杂体,所以不得不看它,说实在话,此书我只看了一遍,它的时代性、中心内容我就给它定性了,也并不认为它怎么了不起。所以不愿看第二遍,也不愿意深入去讨论它。

点评

先看看一些唐人的在世时间,即可说明“文镜秘府论”不止是“研究到上官为至”。 李世民598--649 上官仪608--665 宋之问656--710 王昌龄690— 756 皇甫冉717--770 钱 起722—780 崔 曙704-739 张 谓?--777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7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7 2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7 21:16 编辑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7-7 20:39
你这不就是证明我说的对
“它的主要内容引自唐初一些文人的著作,如元兢“诗髓脑”,王昌龄和皎然的诗论 ...



先看看一些唐人的在世时间,即可说明“文镜秘府论”不止是“研究到上官为至”。
李世民598--649初唐
上官仪608--665初唐
宋之问656--710初唐
王昌龄690— 756盛唐
皇甫冉717--770盛唐
钱  起722—780盛唐
崔  曙704-739盛唐
张  谓?--777盛唐
--------可见上官仪远早于沈宋。上官体诗也不是近体诗,那时近体诗还没有定型,上官体属于永明体(古风)。
而“文镜秘府论”在“天卷 调声”中举的例诗确是王昌龄皇甫冉钱起等的标准的近体诗: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公元717年--770年)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 (722—780),《献岁归山》诗曰:(五言)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
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约 704-739),《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
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
  张谓张谓(?--777年)《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
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472?~519《伤徐主簿》诗曰:(五言)
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
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
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
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
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
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
仙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点评

针板是很认真的人,先夸。 1.上官体属于永明体(古风)。要订正一下,他是转型人物,古风为主,声律研究为主,但已探讨格律,尤其是对仗,其功甚伟。 2.“文镜秘府论”在“天卷 调声”中举的例诗确是王昌龄皇甫冉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7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7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7 19:26
你去看看《文镜秘府论》里五,七言正律势尖头,看看是谈什么体。-----针先生解释一下北山此问! ...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当然是近体(首句不入韵的平起七律,押灰韵)

点评

有必要补充的是: 1,文镜秘府论汇集的诗论和诗例限于初唐盛唐,公元800年之前,但很多著名的盛唐诗人的作品没有提及,比如杜甫。上面这首皇甫冉的七律首句不入韵,其实大量的七律作品证明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8 0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1

主题

8128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92
贡献
7650
金钱
15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7-7 21: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0-7-7 22:14 编辑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7-7 07:26
这说法可大有问题呢。怎么是杜撰,是不断地归纳总结

莲花塘,藕花塘或藕荷塘。作品里用了莲花塘,好好的,难道非要换成仄平平的藕花塘不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7 21: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7 21:09
先看看一些唐人的在世时间,即可说明“文镜秘府论”不止是“研究到上官为至”。
李世民598--649初唐
上 ...

针板是很认真的人,先夸。
1.上官体属于永明体(古风)。要订正一下,他是转型人物,古风为主,声律研究为主,但已探讨格律,尤其是对仗,其功甚伟。
2.“文镜秘府论”在“天卷 调声”中举的例诗确是王昌龄皇甫冉钱起等的标准的近体诗:”不足为证。梁以来符合格律的已50%以上,律句则80%以上,雨梦三羊他们已有帖子证明。但这些诗自由王国,不是必然王国。是趋势,但不是结局。是渐步认识过程,不是自觉理性阶段。平仄律、粘对律的决定才是格律的成熟。
3、你发的诗多合正格,但不合的也有。皇甫冉的“有光汉缙绅”文字没错么,不合对仗呢。崔曙的有拗句,则菲正格。何逊“直荷行罩水,”失粘,何况他那个时代写得再正规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4.“天卷 调声”一明确说是调声,与格律无关,只谈四声,平仄影子都不见,难上格律的船。
5.“齐梁调诗”更明确指出这是声律。
6.真正值得研究的是这段话:“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要细细梳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7 22: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7 10:14
【四声,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如此说法是错误的!
【五声,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中中 ...

三羊面壁了这么久?有什么新发现?
不过你这贴的说法可是错误的。无论是四声,还是五声,均不是汉语发音的客观存在,而是音韵学家的理想规范的产物。沈约等发现四声时,可能有部分方言接近四声(或五声),于是他们规范了四声作为通用语的标准发声,实际上肯定有差距。这就是连当时的皇帝都不懂四声为何物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580

帖子

59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4
贡献
1205
金钱
2284
发表于 2020-7-7 2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 所谓的 四声 来源于驴的叫声,世说新语里边 记载有 很多 学驴叫 的 实际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7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7 22:20 编辑

【转帖】供三羊参考:
沈约、四声与诗律
毗陵乡人 毗陵乡人 2018-08-16 11:00:39
原载:《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2018年8月15日。

六朝史籍经常提及沈约(441-513)诸人在识声律、辩音韵方面的才学。比如:

《梁书・庾肩吾传》(卷四十九):“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踰于往时。”

《梁书・沈约传》(卷十三):“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南史・周颙传》(卷三十四):“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后卒于官。子舍。舍善诵诗书,音韵清辩。”

《南史・陆厥传》(卷四十八):“(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归纳一下,上面几段话的主要意思是:第一,提出“四声说”的,沈约为中心人物,王融(467-493)、谢朓(464-499)、周顒等人,也参与其事。第二,“四声说”就是发现平上去入各自独立,“天子圣哲”四字,声调各异,代表了汉语的四个声调。第三,齐梁时代,写诗讲究识声辨韵,其中“八病”是需要避免的。《南史・陆厥传》只提到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其他四病是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第四,四声又与“五音”、“五声”(即宫商角徵羽)相联系。

一、四声

日僧遍照金刚(774-835)《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说:“东方平声(平伻病别)、南方上声(常上尚杓)、西方去声(祛麮去刻)、北方入声(壬衽任入)。”《文镜》举的四组例字,每组除了按平上去入依次排列,还注意到了用同声母的字。古人很热衷于把四方、阴阳、五行等名词附会于一些跟音韵学有关的术语,四方和四声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纯粹数字能凑得上罢了。

除了“调四声谱”,《文镜》的“调声”、“诗章中用声法式”、“四声论”、“文二十八种病”诸篇都论及四声,其中尤以“四声论”最为详赡。当时与之有关的著作,除了沈约《四声》、张谏《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侯咏《四声韵略》(皆据《隋书·经籍志》,沈、夏侯二氏书,其他著述分别引作《四声谱》《韵略》)之外,还有周顒《四声切韵》、常景《四声赞》、王斌《四声论》(据《南史・陆厥传》,《文镜·四声论》引作《五格四声论》)等,今皆已亡佚不存。其他如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韵决疑》、吕静《韵集》,书名虽然没有冠以“四声”,但无疑也属同类,所以不但被《文镜》所引述,而且后来的陆法言《切韵》(601)也有提及。

总的来说,《文镜》在描述四声时,措辞比较模糊,基本上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式描述,比如“夫四声者,无响不到,无言不摄,总括三才,苞隆万象”之类的话,但该书也指出了与四声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事实,比如:“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顒。”又如:“且夫平上去入者,四声之总名也,征整政隻者,四声之实称也。”

要知道,虽然沈约、谢朓等人已经辨明四声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当时,有此种意识的尚在少数。《文镜·四声论》说:“颍川钟嵘之作《诗评》,料简次第,议其工拙。乃以谢朓之诗末句多謇,降为中品,侏儒一节,可谓有心哉!又云:‘但使清浊同流,口吻调和,斯为足矣。至于平上去入,余病未能。’”同篇又说:“经数闻江表人士说:梁王萧衍不知四声,尝纵容谓中领军朱异曰:‘何者名为四声?’异答云:‘“天子万福”,即是四声。’衍谓异:‘“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以萧主之博洽通识,而竟不能辨之。”

上面引过的《南史・陆厥传》还提到:“尚书亦云:自灵均以来,此祕未睹,或暗与理合,非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撰《宋书·谢灵运列传》(卷六十七)也有类似的话。

看来,谢灵运(385-433)的“山水诗”作为咏怀诗的重要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固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体悟与发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方面,沈、周诸人,更胜一筹。

稍晚的刘勰(约465-约532)则“此祕已睹”,且能追随沈、周之流。《梁书·刘勰传》(卷五十)说:“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尝与沈约坐赋,得《咏烛》,甚为约赏。”刘勰撰《文心雕龙》有“声律”一篇,其文学主张与沈约若合符节,《文心》各篇的“赞”用韵严格,可见刘氏也有审音辩韵的卓识(详参: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版)。

“四声论”为什么会不早不晚,在永明年间兴起?《文镜·四声论》有一段文字,可备参考:

萧赜永明元年,即魏高祖孝文皇帝太和之六年也。……及太和任运,志在辞彩,上之化下,风俗俄移。故后魏《文苑·序》云:‘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淹跨曹丕,气远运高,艳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辞罕渊源,言多胸臆,练古雕今,有所未值。至于雅言丽则之奇,绮合绣联之美,眇历年岁,未闻独得。继而陈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畴类,稍革其风。及肃宗御历,文雅大盛,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从此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及徙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谐金石者,盖以千数,海内莫之比也。
上面一段话,虽然所指没那么明确,但大致的意思可以看得出来,说的是文体演进、追求语言的形式美,到了六朝时已经非常明显,其中上层阶级的锐意革新、有识文士的有力践行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写过《四声赞》的常景;尤其是南渡之后,对“动合宫商、韵谐金石”的追求更是蔚然成风。从山水诗,到宫体诗,再到律诗这样型式固定的诗歌形式,与南朝文士发现四声之美必然有直接的关系,但为何在那个时期发现了四声,《文镜》并没有给我们满意的答复。

近人陈寅恪先生独辟蹊径,从文化与语言接触的角度,提出梵文声律对沈约、周颙诸人四声说的发明起到了决定作用:

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求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而周颙、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学说代表人物之故也。(详参:《四声三问》,《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版)
沈、周之流恰在永明之时与善声沙门接触甚密,由此发现梵呗新声与汉语四声的相似之处,固然可以理解,但具体如何与汉语四声对应,也是必须解答的问题。

陈文指出,印度古时声明论有三声,表现为音高的高低区别,从类别上讲,正好可以和汉语的平上去三声相对应。至于入声,它和其他三声性质不同,入声首先是具有[p t k]塞音韵尾,而其他三声只有零韵尾、[i u]韵尾或[m n ŋ]韵尾,这是音段(segment)性质的不同;另一方面,平上去入四声,在韵律(prosody)层面,也各自有别。唐沙门神珙在《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附于《玉篇》卷末)里说:“昔有梁朝沈约,创立纽字之图,皆以平书,碎难寻见。唐又有阳宁公、南阳释处忠,此二公者,又撰《元和韵谱》,……谱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文镜》(西卷)引唐人《文笔式》的说法也完全相同。这段话说明,用现代语音学的眼光来看,平上去入在调形、调值、音高、音高等方面都是各有特点的。

六朝汉语有“四声”固然为事实,那“八调”又如何解释?我们显然不能将此处的“声”和“调”两者相混同;或者说,“八调”的说法至少在当时是不能成立的。具体来说,中古四声可各分阴阳,如平声有阴平、阳平两个,依此类推,共有八类。阴、阳之分根据声母的清浊,清声母(按现代语音学的概念,准确地说应为“带声”、“不带声”)配阴调,浊声母配阳调。然而,六朝隋唐时期,声母虽有清浊之分,却并没有影响到整个字调的高低,所以清平字和浊平字同调,上去入声字亦如此,并没有由四声分化成八调。

二、五音

古书里常被称作“五音”或“五声”的宫商角徵羽,它经常出现,但涵义不定。其一,指声调的,除了上面引的《南史》,还有《文镜・调声》引元兢的话:“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可是,“宫商”是五音,和四声对不上。李季节《音韵决疑・序》说:“商不合律,盖与宫同声也。五行则火土同位,五音则宫商同律。”《文镜·四声论》引此文,并谓:“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李氏的意思是,“四声”之所以不能和“五音”一一相配,是因为宫、商二音都是平声,所以叫做合律;角徵羽三音,则正好跟上去入相配。

怎么配呢?应该是角配入、徵配上,羽配去。宋本《广韵》(余迺永新校互注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羽”字有上、去两读,并引《晋书・乐志》“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之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又音禹”。需要说明,“宫,中也”这类训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声训,因为训释字和被释字只有韵母相同,声母就不一定管了。

其二,指声母的,比如神珙《辨五音法》说:“宫,舌居中。商,口开张。角,舌缩却。羽,撮口聚。徵,舌柱齿。与今字母多异。”敦煌出土的《守温韵学残卷》“辨宫商角徵羽例”、南宋《切韵指掌图》“辨五音例”,也将“宫商”指称声母。郑樵《通志・七音略》批评了南朝文士把“宫商”等同于四声的做法,指出“江左之儒,知纵有平上去入为四声,而不知横有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

其三,指韵母的。上引《晋书・乐志》解释“宫商”的用字只管韵母不管声母,即是明证。还有如宋本《玉篇・五音之图》,都是用反切来注音,看起来很繁复,但却安排巧妙。具体如下:(括号内是反切,其左为被切字)

宫:宫(居隆)、居(宫闾);
商:商(书阳)、书(商余);
角:角(古岳)、古(角伍);
徵:徵(陟里)、陟(徵力);
羽:羽(于矩)、于(羽俱)。

以“宫”音反切上下字“居隆宫闾”为例,“居宫”、“隆闾”两两双声,“居闾”、“宫隆”两两叠韵,其余四音也可依此类推。笔者曾在《试释宋本〈玉篇・五音之图〉与“宫商”“五姓”之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此处“宫商”的内涵,“不能以声母作为区分标准,也不能单凭韵母主元音,更不能只看韵尾或声调,而应该着眼于韵母主元音与韵尾搭配后的发音状态,即‘韵’的语音性质。”

三、平仄

今人高友工在《中国语言文字对诗歌的影响》一文中说:“在齐梁时期四声开始有意识成为诗律的成分,渐而四声简化为平仄真正为新节律铺了路。以前节律的基础只是音节,也就是字节。一字一音,或二字或三字构成节律的基本单位。在平仄作为对立的根据以后,音节律又加上了平仄律,看上去只是叠床架屋的形式主义的枷锁,但其于节奏意义之转变实有极深的象征性。”

在《律诗的美学》一文中,高氏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沈约通常被誉为声调的发现者,也许他只是许多关注着声调规则的诗界中人的一分子。谢朓与王融也属于这一集团。但是最重大的贡献则是将声调系统由四声体系简化为一种两分法,它使声调与诗歌的结合成为现实。”(详参:《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版)

我们要问的是,周、沈之流在当时是否已经有意识地将汉字音节的四分(四声)转变为二分(平仄)了呢?从目前所及文献来看,当时最多有那么点朦胧的感受,而绝没有像四声那么绝对的分野。

《南史・陆厥传》:“大旨欲宫商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列传》“舛节”写作“互节”;“宫商”则作“宫羽”。)“宫商”的问题上文已作了分析,在这句话里头无疑应该指的声调(或者说是韵律)的差别;可以注意的是“低昂”、“轻重”等描写,似乎也应该跟声调有关。“宫商”或者“宫羽”之间,应该就是低昂的不同。上文已经指出,李季节说“宫商同律”,而且宫、商二字确实都是平声调,谈不上“低昂舛节”,所以《宋书》“宫羽相变”的说法是可靠的。

再者,从古人和今人对六朝隋唐声调的认识来看,平声低沉、上声高昂,确实和《南史》等的记载相符。反过来也说明,若将汉字音节作二元分立,字调的高低区别可能就是“平仄”之分的一种表现。

梁慧皎《高僧传》谓:“平调牒旬,殊有宫商。……时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无余界,薄能转读,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可能是有关平仄的最早文献。《说文》:“仄,倾侧也。”又:“倾,仄也。”可见“仄”、“侧”本来就是同义字;读音上,中古又都是庄母职韵。从字面理解,“仄”即为不平、倾侧之意。落实到声调层面,平声“哀而安”,那么仄声应该就是除此以外的其他韵律表现。高低固然是其中的一种,但长短、平曲、升降等特点,也都可以区分平仄。

由此可见,沈约作为永明体文学运动的主将,他对四声的发现、诗律的演进影响甚巨,在中国文学史、汉语史、文化思想史上无疑都是值得浓墨重书的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22: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7 22:04
三羊面壁了这么久?有什么新发现?
不过你这贴的说法可是错误的。无论是四声,还是五声,均不是汉语发 ...

【沈约等发现四声】,抬杠的又来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7 2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7 22:16
【转帖】供三羊参考:
沈约、四声与诗律
毗陵乡人 毗陵乡人 2018-08-16 11:00:39

【宫、商、角、徵、羽】,难道不是五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8 06: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8 06:2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7 21:14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有必要补充的是:
1,文镜秘府论汇集的诗论和诗例限于初唐盛唐,公元800年之前,但很多著名的盛唐诗人的作品没有提及,比如杜甫。上面这首皇甫冉的七律首句不入韵,其实大量的七律作品证明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可见空海和尚的视野很狭窄(也许这诗例引用者是王昌龄,不是空海)。
2,要正本清源,谈格律必须限定时间段,应该以唐代为准。其实现有格律在唐诗中就已经包括完全了,不需要等到清代。唐诗虽然有些格律灵活,但规律的总结是按统计学原理,必须有充足的样本数目才能上升为规律。所以吴体,古风式律诗,孤平,三平尾,等等诗病都是格律之外的。在这方面王力总结的是比较到位的。
3,同意金筑子说的不要东施效颦的意见(“只有少数无能之辈,才以古人可以有我为什么不能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行”为由,洋洋得意于招摇过市”):不能说古人有的就可以模仿。正因为其数量较少,不在格律之内。比如名诗“黄鹤楼”半古半律,你不能说律诗的格律可以“半古半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8 06: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
关于“有所本”。
上面所讨论的是指近体诗的诗律。
词的情况不同。现代人填词,只要词谱有所本即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不懂音律,无法再新创词谱(自度曲),所以填词只能按已有的词牌。而有的词牌本身作品就不多,甚至孤篇,所以你要填也只能按这孤篇照猫画虎。这一点与诗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08: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先生提供的资料相当重要!六朝时期诗人在理论上只有四声说,没有平仄说。但六朝人的诗句绝大多数都是以平对上、或平对去、或平对入成句,实际上已是平仄相对概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8 08: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8 08:28
针叶林先生提供的资料相当重要!六朝时期诗人在理论上只有四声说,没有平仄说。但六朝人的诗句绝大多数都是 ...

元兢的理论,你金筑子为何选择性失明呢?
你只是选择元兢的换头理论,为何只字不提元兢律句理论:
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

点评

元氏的理论谁承认它是律诗理论?二五不能同上去入,二五又可同平,有什么道理?张三李四王五不可一伙,周六周七同伙则无妨,这是什么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8 0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0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8 08:56
元兢的理论,你金筑子为何选择性失明呢?
你只是选择元兢的换头理论,为何只字不提元兢律句理论:第二字 ...

元氏的理论谁承认它是律诗理论?二五不能同上去入,二五又可同平,有什么道理?张三李四王五不可一伙,周六周七同伙则无妨,这是什么道理。

点评

附:“平仄相对与优待平声” (针叶林)供参考: (谈“二十八种病”) 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是唐代格律诗的基础。为了理解格律,研读一下永明体的一些说法是有益的。自南朝沈约提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8 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8 09: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8 09:13
元氏的理论谁承认它是律诗理论?二五不能同上去入,二五又可同平,有什么道理?张三李四王五不可一伙,周 ...

附:“平仄相对与优待平声”    (针叶林)供参考:
(谈“二十八种病”)
   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是唐代格律诗的基础。为了理解格律,研读一下永明体的一些说法是有益的。自南朝沈约提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四声理论,并发明“八病”说以后,从南北朝到隋朝直到唐初沈宋定型近体诗之前,二百多年间产生了种种关于声律的理论,这从空海编的“文镜秘府论”即可看出,比如沈约的“八病”变成了“二十八种病”。这里有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多数病犯并没有被后来的近体诗采纳。但有些说法,却值得思考甚至参考。
在此先看看八病之第一病“平头”及与其相关的“第九水浑病、第九(又)木枯病、第十火灭病及第十(又)金缺病。这五种病都是关于上下两句五言诗平仄要相对的规则的。
第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
第九,水浑病:谓第一字与第六字相犯也。
第九(又):木枯病,谓第三字与第八字之犯也
第十,火灭病,谓第二字与第七字之犯也。
第十(又):金缺病,谓第四字与第九字之犯也。
    细读文二十八种病原文,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所谓“犯”即同平或同仄,而不是四声分别不同。比如平声,不分“宫”“商”,仄声不分三声,任何仄声相同都是病犯。
2,句中第一第二两字最重要,第一字最好是平声。
3,第一第六字可以同平但不能同仄。
4,第二三四字必须平仄相对。
5,第五字平仄也是相对的,但由“第二上尾”决定。这里牵涉到韵律。
这里一个说法:第一第六字为什么可以同平?以及第五字第十字为什么首联可以相同(用韵)?这些皆反映了诗人对平声字的重视。也许诗人们认为平声是宫商调,嘹亮激越,特别能提高诗文的文彩,所以特别优待,允许首联平声连韵,首字允许同平不是病,在元兢对“蜂腰病”的解释中也允许“同平不是病”-----等于五言一三五位都有条件地可以多用平声字。所以才会有忌孤平不忌孤仄之规定,这都反映了诗人们重视平声超过仄声。
    附:文二十八种病有关病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8 0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8 09:13
元氏的理论谁承认它是律诗理论?二五不能同上去入,二五又可同平,有什么道理?张三李四王五不可一伙,周 ...

古贤就是这样规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8 0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8 09:28
附:“平仄相对与优待平声”    (针叶林)供参考:
(谈“二十八种病”)
   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是唐 ...

这才是【八病】的定义!八 病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
平头一
谓句首二字并是平声是犯。古诗:“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且灭。”   
上尾二
谓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荡子到娼家,秋庭夜月华。”“桂华侵云长,轻光逐汉斜。”内“家”字与“华”字同声,是韵即不妨。若侧声字,同上去入,即是犯也。   
蜂腰三
谓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是犯。古诗:“徐步金门旦,言寻上苑春。”   
鹤膝四
谓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是犯。古诗:“陟野看阳春,登楼望初柳。绿池始沾裳,弱叶未映绶。”言“春”与“裳”字同是平声,故曰犯。上去入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8 1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期圣明代,平平仄平仄。不管王力还是李力
就是四声25交替,决然不是平仄24交替!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状元帖】诗曰:==================【4】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平平仄平入,仄去仄平平,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入,仄去仄平平。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点评

终期圣明代 飘飖宕渠域 ------这两句平仄是“平平仄平仄”是两句“特殊拗句”,是自汉代古风传承下来的句型,广泛保留在近体诗中。和“蜂腰”病犯没有任何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8 11:01
三羊不会读书。抓不住要点,曲解原意。元兢从来没说过什么“二五交替”。请看原话: 刘(善经,南朝人)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8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8 10: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8 10:50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7-8 10:01
终期圣明代,平平仄平仄。不管王力还是李力:
就是四声25交替,决然不是平仄24交替!


三羊不会读书。抓不住要点,曲解原意。元兢从来没说过什么“二五交替”。请看原话:

刘(善经,南朝人)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请注意:“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是第三第六字为蜂腰,而不是二五字。可见蜂腰“其义”是指“分句之末不同声”,而不是“交替”。“交替”的说法出现在唐近体诗格律指“句中平仄两两交替”,而不是“二五交替”。诗律中根本不存在二五交替。因为律句中“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句型占一半,这岂不全犯蜂腰病么?
    沈约八病“蜂腰”的历史意义在于永明体诗句分为两个分句,这为唐近体诗律句的语法结构要求打下了基础。即五言句可分为“二三”两个相对独立的语法结构,七言则是“四三”两部分。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远上//白云间”,不是这种结构的则不是律句,例如“把栏杆//拍遍”(三二结构)就不是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8 1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8 10:01
终期圣明代,平平仄平仄。不管王力还是李力:
就是四声25交替,决然不是平仄24交替!

终期圣明代
飘飖宕渠域
------这两句平仄是“平平仄平仄”是两句“特殊拗句”,是自汉代古风传承下来的句型,广泛保留在近体诗中。和“蜂腰”病犯没有任何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8 1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8 10:48
三羊不会读书。抓不住要点,曲解原意。元兢从来没说过什么“二五交替”。请看原话:

刘(善经,南朝人) ...

你弄这些无用的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05: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