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针叶林

“蜂腰”等八病的历史意义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8: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5-3 00:04
苏轼诗和杜甫诗的区别何在?是因为王力说?还是因为定义说?
杜甫《大麦行》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 ...

杜甫《大麦行》 是古风,苏轼的是古风式律诗。区别很明显。
古风式律诗,入律的古风,是王力先生对古诗进行了细致研究得出的成果。明确界定了一些非古非律古诗的特点。这些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游移于古律的边缘地带,有时还是很难区分的,难怪三羊疑虑重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8: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说一句:蜂腰的意义在于定义了律句的语法结构特点(言诗句分为两个“分句”,前两字是一句,后三字是一句。)。至于声律上二五两字同声与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蜂腰的来源在于“上尾”。
沈约八病之论最有用的病犯就是平头和上尾。其余六病皆已失效。
平头奠定了律句的平仄交替律,上尾奠定了律诗的韵律。

点评

其实“蜂腰”相当于现代逻辑上的“推论”。 永明体发现了上句和下句结尾的声调不一致才好听,一致了会显得单调,于是产生了“避忌上尾病”的理论,即第五和第十字不能同声。这奠定了唐诗的韵律原则:单数句白脚不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5-3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5-3 18:17
-重复说一句:蜂腰的意义在于定义了律句的语法结构特点(言诗句分为两个“分句”,前两字是一句,后三字是 ...

其实“蜂腰”相当于现代逻辑上的“推论”。
永明体发现了上句和下句结尾的声调不一致才好听,一致了会显得单调,于是产生了“避忌上尾病”的理论,即第五和第十字不能同声。这奠定了唐诗的韵律原则:单数句白脚不押韵,双数句是韵脚押韵。
又发现五言句的结构是二三结构才有一致的节奏感,于是把一句分为上二下三2句。因为根据句尾不同声,那么一句内的“两句”句尾也不能同声。于是创建了“蜂腰”理论。
首句可以入韵打破了“上尾”的统一规定,于是蜂腰也产生了“二五同平非病”的说法。实际打破了蜂腰的声律意义。实际在一句之中,二五同声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了唐近体的四种标准律句中的2种的产生: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律诗若没有这两种型式的律句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57

帖子

65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9
贡献
1903
金钱
2332
发表于 2020-5-15 1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蜂腰、鹤膝,是否关系到句中平仄两两交替?

点评

沈约八病前四病是关系到声律的,其中关系到句中平仄交替的应该是平头,关系到句尾字平仄交替的应该是上尾。蜂腰和鹤膝在四省二元化之前关系到仄声不同四声,这在平仄二元化后失去意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5-15 1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2: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雨 发表于 2020-5-15 10:32
蜂腰、鹤膝,是否关系到句中平仄两两交替?


沈约八病前四病是关系到声律的,其中关系到句中平仄交替的应该是平头,关系到句尾字平仄交替的应该是上尾。蜂腰和鹤膝在四声二元化之前关系到仄声不同四声,这在平仄二元化后失去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