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5|回复: 87

三羊领教针叶林:《文镜秘府论》里“律句的概念,有”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17 15: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7 15:12 编辑

三羊领教针叶林:《文镜秘府论》里“律句的概念,有


    针叶林《文镜秘府论》里“律句的概念,有”,在下三羊,多次领教,一味无果。特别专贴领教!


针叶林的原话,详见网址如下蓝字:
【新提醒】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306298-1-1.html

--------以上就是“文镜秘府论”关于声律规则和声律的主要内容。与王力规则相对照,从中可以看出文镜秘府论的不完全之处:
1,  律句的概念,有;但律句中平仄交换的想法有,二二交换的规则无明确说法;
2,  句间平仄相沾的规则只明确了第二字,其余字处不明确;例如“蜂腰”“上尾”,说平声可例外,更谈不上有“拗句”的概念;而且不仅内容多重复,而且还有错误,例如“相承”中关于“三平尾”的说法;
3,  押韵只规定到仄声韵脚不同声,首句入韵和韵脚所押什么韵没有规定;
4,  对全篇句数没有任何规定。
-------可见,仅据此书,无法找到准确的写作规则。因此说《文镜秘府论》代表了与王力理论不同的格律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5: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三羊认为:
    身为《诗词理论》副首针叶林,三驳北山《两套格律体系》。三驳北山没驳倒,反而重蹈北山《两套格律体系》之覆辙!不但没有驳倒北山,反而自己误入了一个自己“四不清”的泥潭。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7 18: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句来源于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由此,永明体中讲究音律的诗句叠出。如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的“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该诗除了第5句是后来所谓的“特殊拗句”,其余全是和唐近体诗一样的“标准律句”。
这些律句特点是一句之内平仄两两交换。如该诗平仄变换可表示为如下平仄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第四句是小拗句(135位平仄可不论的源头)。第五句就是后来近体诗沿用下来的特拗句的原型。

由此诗也可看出三羊所谓“二五交换大唐律”的荒谬:沈约八病之一“蜂腰”指五言诗句二五两字“不能同声”,但从本诗可以看出二五两字“同声”肯定会出现:因为
仄仄平平仄   和   平平仄仄平  两个句型的出现是必然的。于是元兢作了一个解释:二五两字“同平非病”,那就只有一种情况二五是同声:仄仄平平仄 句型。
因为仄声有上去入三声,二五两字同四声的自然概率是三分之一。所以三羊理论只能管柱一首诗四分之一句型三分之一的可能性,即十二分之一的可能性------这种“诗律”还有什么用?
   事实是八病到唐初已经被诗的格律所扬弃,特别是“蜂腰”毫无意义了,因为一句之中二五两字同不同上去入实在是无所谓的事,近体诗声律只论平仄已经足够。再谈“八病”已是过时迂腐之论,三羊喋喋不休“大唐二五交替论”实在是不知其可的荒唐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17 18:3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仄仄平平仄,王力说二五的仄声尽可能不同声,可见是在平仄律基础上再附加八病,二四平仄相对在唐代是律句基础,但不是硬性规定,比如也可有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唐代诗律是第二字的粘对,后代才逐渐强化了二四六分明,在唐代失粘对叫“背律”,二四六失替叫“讦调”,背律与讦调轻重应该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7 18: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即声律的根据。汉字语调分四声,即声律的来源。平声=浮声;仄声(上去入)=切响。

什么叫律句?律诗中符合声律的句子。对于律诗而言有四种标准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律诗的构成并不一定全是标准律句i,还可以有“拗句”:
例如:
小拗(13字平仄不论):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特拗句:平平仄平仄 ----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句型,律诗中常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7 20:3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7 18:21
律句来源于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由此,永明体中讲究音律的诗句叠出。如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的“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该诗除了第5句是后来所谓的“特殊拗句”,其余全是和唐近体诗一样的“标准律句”。
这些律句特点是一句之内平仄两两交换。如该诗平仄变换可表示为如下平仄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第四句是小拗句(135位平仄可不论的源头)。第五句就是后来近体诗沿用下来的特拗句的原型。
由此诗也可看出三羊所谓“二五交换大唐律”的荒谬:沈约八病之一“蜂腰”指五言诗句二五两字“不能同声”,但从本诗可以看出二五两字“同声”肯定会出现:因为
仄仄平平仄   和   平平仄仄平  两个句型的出现是必然的。于是元兢作了一个解释:二五两字“同平非病”,那就只有一种情况二五是同声:仄仄平平仄 句型。
因为仄声有上去入三声,二五两字同四声的自然概率是三分之一。所以三羊理论只能管柱一首诗四分之一句型三分之一的可能性,即十二分之一的可能性------这种“诗律”还有什么用?
   事实是八病到唐初已经被诗的格律所扬弃,特别是“蜂腰”毫无意义了,因为一句之中二五两字同不同上去入实在是无所谓的事,近体诗声律只论平仄已经足够。再谈“八病”已是过时迂腐之论,三羊喋喋不休“大唐二五交替论”实在是不知其可的荒唐之论!

在下三羊质问的是:你针叶林所说的《文镜秘府论》里“律句的概念,有
到底有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7 20:3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7 18:49
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即声律的根据。汉字语调分四声,即声律的来源。平声=浮声;仄声(上去入)=切响。
什么叫律句?律诗中符合声律的句子。对于律诗而言有四种标准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律诗的构成并不一定全是标准律句i,还可以有“拗句”:
例如:
小拗(13字平仄不论):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特拗句:平平仄平仄 ----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句型,律诗中常用。

六朝沈约永明体的声律理论,是碎用四声,而不是碎用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17 18:39
仄仄平平仄,王力说二五的仄声尽可能不同声,可见是在平仄律基础上再附加八病,二四平仄相对在唐代是律句基 ...

仄仄平平仄,王力说二五的仄声尽可能不同声】?
在下三羊,阅历肤浅,真的不知王力还有如此说法!

点评

这是王步高诗论摘引: 大家注意,有这么一句话要强调一下。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 。。。 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 即上去入不同 尽管它强调的只分平仄,但第二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7 2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7 2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7 20:29
【仄仄平平仄,王力说二五的仄声尽可能不同声】?
在下三羊,阅历肤浅,真的不知王力还有如此说法!
...

这是王步高诗论摘引:

大家注意,有这么一句话要强调一下。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
。。。
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
即上去入不同
尽管它强调的只分平仄,但第二字与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不同声调。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仄声是上声、去声和入声都可以,但是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中要尽可能用不同的仄声,你不能都用去声,也不能都用上声,也不能都用入声。这两个字在仄声里应该分别上去入。
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即上去入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01: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7 23:20
这是王步高诗论摘引:

大家注意,有这么一句话要强调一下。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

王步高探索和研究到这种程度,也算不易!

点评

其引王力说,王力引八病说。作诗者均知,实不难。 二五不宜同声是修辞概念,非关格律,避为好,犯也不算什么大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8 06: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什么是“律句”?它到底有何用?
提问者:大庆市职业学院 李继鹏

我在《律句──语文教师绕不开的基本常识》一帖开头是这样说的:

律句,顾名思义,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满乾坤福满园”的二四六字分别是“仄平仄”;“天门中断楚江开”“天增岁月人增寿”的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离离原上草”“上天言好事”的二四字分别是“平仄”,“走马观花”“锦上添花”的二四字分别是“仄平”……“二四(六)分明”(平仄相间),这样的句子就是律句。

对联中、诗句中、成语中等等,常常见到,想绕也绕不开呀!

先说对联中常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上联二四六字“平仄平”,下联二四六字“仄平仄”,对得很严。春节家家贴对联,都应该是这样“对”得严格的“联”。现在有些对联不讲平仄了,久而久之,对联可能不用律句,因而也就会失去节奏美。常此以往,下几代人还会不会写对联?这可能让人担心。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对联是如何“对”的,想绕也绕不开呀!

再说格律诗句。格律诗(词),要求用律句。一个小学生,会背几十首诗词(曲),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一个语文教师要教几十首、几百首格律诗(词),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有句话说“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自觉地感受它”,不理解律句,如何感受律句的音乐美?

次说成语或短语。很多成语或短语,节奏明快,是因为它自身平仄相间。比如“走马观花”“锦上添花”二四字都是“仄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二四字都是“平仄”,当然有些更复杂,但具有节奏美。

上述“平仄规律”,指“二四六分明”,指合乎声律定式。凡是合乎声律定式的“句”都是“律句”。律句语音修辞严格,说起来更顺口,听起来更悦耳。学习律句是宏扬“国学”的重要内容。讲诗词联,不知律句,如同想写文章但不会造句;也讲不清“对仗”之中是如何平仄相对的。

论坛上有几人,开始时不承认有“律句”这个词,后来认为律句只适用于近体诗,不承认词(长短句)中也用律句,他们填词不用律句;有人认为标准对联也不用律句,有人有进步,认为诗词联中用律句,但他认为律句至少是两句;开始时不承认律句,认为律句只是近体诗独有的某些人,又提出“谈律句离不开诗词曲联”,认为律句没有独立性。认为“律句离不开诗词曲联”者就是对前者的否定。下面重点谈谈律句有无独立性:

假如律句没有独立性,那么律句离开诗词曲联就不是律句了。事实上,“天门中断楚江开”离开近体诗《望天门山》,它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她在丛中笑”离开《卜算子》词,仍是律句,声律定式仍是“仄仄平平仄”:“天增岁月人增寿”离开对联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枯藤老树昏鸦”离开《天净沙》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平平”。它们都不因离开诗词曲联而改变声律定式,说明它们仍是律句。

一首绝句中有四句,句句都有能独立存在;一首七(五)律中有八句,每句都能独立存在,并无“至少两句”才能存在之说。

“走马观花”“羊毛出在羊身上”“七剑下江南”“美在龙江”……做“语”时合律,当“句”时仍然合律,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合律的成语、俗语、广告语、网名当“句”时,因其合乎声律定式,也是律句。
2012-02-28  人教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8 0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18 07:09 编辑

上文中律句的定义是广义的:符合声律的句子(即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语句)都是律句。和三羊的定义差不多。
所谓广义,就是定义域是开放的。反之也可称为“狭义”,即定义域是封闭的。律句的定义域本来就限于诗赋。在南朝就是限于诗(永明体),到唐就限于诗了。
现在有人扩大到词,对联,其实都是广义了。词律中只是借用律诗中律句名称而已,词律其实就是词谱。对联是联律----和诗律大有不同。如果把词句和联句也叫“律句”,就严重混淆了诗中律句的概念。所以对于诗词界来说,还是明确区分和界定“律句”“词句”“联句”概念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07: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8 07:2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06:26
上文中律句的定义是广义的:符合声律的句子(即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语句)都是律句。和三羊的定义差不多。
...

符合声律的句子(即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语句)都是律句】?
你怎么老是爱好自以为是乱弹琴呢?
三羊领教:什么叫【平仄两两交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08: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06:22
【转帖】什么是“律句”?它到底有何用?
提问者:大庆市职业学院 李继鹏

针叶林,你转载这篇文章,与《文镜秘府论》里是否记载“律句的概念,有”有和关系呢?

点评

文境秘府林 载有沈约有关论述,就是永明体诗产生律句的原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8 10: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18 10:09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4-18 08:22
针叶林,你转载这篇文章,与《文镜秘府论》里是否记载“律句的概念,有”有和关系呢? ...


文境秘府论 载有沈约有关论述,就是永明体诗产生律句的原因。虽然没有“律句”二字,但内容已明确。

点评

汉诗【孔雀东南飞】就产生了五言32种句式,通称古诗句。沈宋摘取其中合其声韵交替者为律句。(律句正格4式,拗格20式,32句式中有非律句8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0: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8 10:4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10:08
文境秘府论 载有沈约有关论述,就是永明体诗产生律句的原因。虽然没有“律句”二字,但内容已明确。 ...
律句的名称没有,律句的内容是什么呢?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请你将你【1,律句的概念,有;但律句中平仄交换的想法有,二二交换的规则无明确说法】的原话,连起来说说,沈约是如何有【律句中平仄交换】的想法的?沈约【律句中平仄交换】的节点是两个还是三个呢?
二二交换的规则无明确说法】,你认为【二二交换的规则】应该如何说明呢?!


点评

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诗词向来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律句虽然出现很早,永明体中比比皆是,到唐初沈宋更是完全律化,但“律句”这一称谓到白居易时才在诗中初见(“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8 11:2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7 18:49
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即声律的根据。汉字语调分四声,即声律的来源。平声=浮声;仄声(上去入)=切响。
什么叫律句?律诗中符合声律的句子。对于律诗而言有四种标准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既然【汉字语调分四声】,怎么浮声切响,又成了平仄两声呢?退一步讲,既然【平仄两声】,讲究二五用声的永明体,其律句就只有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两种。
请问: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是怎么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8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8 01:10
王步高探索和研究到这种程度,也算不易!

其引王力说,王力引八病说。作诗者均知,实不难。
二五不宜同声是修辞概念,非关格律,避为好,犯也不算什么大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8 11: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4-18 11:2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10:08
文境秘府论 载有沈约有关论述,就是永明体诗产生律句的原因。虽然没有“律句”二字,但内容已明确。 ...

汉诗【孔雀东南飞】就产生了五言32种句式,通称古诗句。沈宋摘取其中合其声韵交替理论者为律句。(律句正格4式,拗格20式,32句式中有非律句8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8 11: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句平仄安排,【作文大体】有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8 11:19
其引王力说,王力引八病说。作诗者均知,实不难。
二五不宜同声是修辞概念,非关格律,避为好,犯也不算 ...

二五不宜同声是修辞概念,非关格律,避为好,犯也不算什么大病。将永明体声律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错误的认作是【修辞概念】,始作俑者你是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8 11:24
汉诗【孔雀东南飞】就产生了五言32种句式,通称古诗句。沈宋摘取其中合其声韵交替理论者为律句。(律句正 ...

【沈宋摘取其中合其声韵交替理论者为律句】?你有可信的史料依据吗?沈宋是怎么【说的】,沈宋是怎么【摘取】的?

点评

沈宋是怎么【说的】,沈宋是怎么【摘取】的? -----这都是可笑的诘问。沈宋怎么用的律句,有他们的诗在,还用得着说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8 11:25
律句平仄安排,【作文大体】有解释。

你知道《作文大体》这个资料,最初是由谁传上网络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8 12: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8 10:36
律句的名称没有,律句的内容是什么呢?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诗词向来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律句虽然出现很早,永明体中比比皆是,到唐初沈宋更是完全律化,但“律句”这一称谓到白居易时才在诗中初见(“双声联律句”,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唐·白居易)。但实际在文镜秘府论中的律诗范例包括元兢的一首就做出了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8 11:19
其引王力说,王力引八病说。作诗者均知,实不难。
二五不宜同声是修辞概念,非关格律,避为好,犯也不算 ...

王力何时【引八病说】?你雨梦的【王力引八病说】,从何而来?
王力从未提及沈约的【蜂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8 11:25
律句平仄安排,【作文大体】有解释。

雨梦老哥:别拿垃圾大体


日本鬼子的《作文大体》,诗例总计13首,10首犯中国王力。
符合中国王力声律的百分比:3÷13=23%
【1】含丹在头亲。平平仄平平。
【3】批阅有疑拭眼花。通仄仄平仄仄平。
【3】暮过林崔注文加。仄平平平仄平平。
【4】三途苦时多。平平仄平平。
【5】病容近秋思,仄平仄平仄,
【6】欲倾夜雨中。仄平仄仄平。
【7】落耀留不得,惆怅仰纤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8】华影水文浅亦深。平仄仄平仄仄平。
【10】相赠有言莫自轻。平仄仄平仄仄平。
【11】与我染毫欲晓更。仄仄仄平仄仄平。
【12】石危自动心。仄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8 12: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8 11:50
【沈宋摘取其中合其声韵交替理论者为律句】?你有可信的史料依据吗?沈宋是怎么【说的】,沈宋是怎么【摘 ...

沈宋是怎么【说的】,沈宋是怎么【摘取】的?
-----这都是可笑的诘问。沈宋怎么用的律句,有他们的诗在,还用得着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12:04
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汉字语调分四声】,怎么浮声切响,又成了平仄两声呢?退一步讲,既然【平仄两声】,讲究二五用声的永明体,其律句就只有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两种。
请问: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是怎么来的呢?

点评

讲究二五用声的永明体,其律句就只有〇平〇〇仄和〇仄〇〇平两种 -----这只羊真吃了迷魂药了。永明体怎么成了“二五用声”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8 1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12:11
沈宋是怎么【说的】,沈宋是怎么【摘取】的?
-----这都是可笑的诘问。沈宋怎么用的律句,有他们的诗在, ...

沈宋诗的律句,必定就是四声律,决然不是平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2: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8 12:5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8 12:04
永明体的律句,能等于是近体诗的律句吗?

------答案是肯定的。

《文镜秘府论》里的近体范例诗:
元兢《蓬州野望》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崔曙《试得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难道不是【25四声律】?
《文镜秘府论》里,有【24分明】说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