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发表于 2020-4-18 21:3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4平仄相对的律句应该先于律诗而形成,文镜秘府讲第二字粘对是诗律,而每句字数与平仄用韵不作说明,意味着这些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说明,直到清代讲诗律,仍然是用着文镜秘府论的敘达方式,即只说明每句第二字的仄平平仄粘对,其他不说明。
二四平仄应相对,在唐代也是有理论的,先是刘滔在二五异声的蜂腰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二四异声比二五异声重要,刘滔进一步说明一句中平仄的用法,他说:“‘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这些也具二四平仄相对律句的邹形,律诗的平仄形式大概最终是沈宋确定的,因为历代如此传说,至于沈宋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律诗为世人接受,已不可考,虽有各种说法,但无过硬实证。
现在律诗平仄格式是自唐代传下来的,虽有细微不同,但大至不差,或许描述有变化,比如一千年前日本《作文大体》保存下来的平他谱与现在基本一样,但有些论述就与现在不同了,明代贯珠《真空集》也保存了平仄谱,清代则是王士禛《律诗定体》,民国则《学诗百法》等,现代则是王力启功的《诗词格律》,都是历代转述,没有大的变异。
三羊的二五律,是受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中二五异声的启发,并曲解为近体也是讲二五异声,但三羊一点文献证据也拿不出来,无法否认上述有文献支撑的二四平仄的律句。
关于律句,律诗形成的研究,在理论界一直有人探讨,因文献不足,大多是推测,这是受西方实证思维影响下的现代学,与考证红学是同一类作学问方式,与古人的作学问方式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