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云闲风静

中华诗歌变迁【待续】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闲风静 于 2020-5-30 20:28 编辑

词比诗的格律更严。词的格律即是词调,词调和音乐关系密切。古代词调的来源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截取隋唐乐曲或用琴曲;二是据民歌、祀神曲或军乐改编;三是从外国和边地传入的;四是宫廷制作的;五是词人自己制曲,如姜虁的《扬州慢》等;其中有的是因袭旧曲或改编,有的则是新的创作。后来在文人大量的创作过程中,词与音乐渐渐脱离,但固定形成的音调音律格式还是被继承下来,词一定要按照词牌的格式写,叫“填词”或叫“倚声”。起初是依照前人的词作或凭记忆来创作,因词调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要有一种注明句式、平仄、韵脚的范本,于是就产生了词谱,诗人们就可按谱填词。
    目前没有发现唐宋时期的词谱,有人断定唐宋时期没有词谱,这点有待考古发现了。但是唐宋文人填词一定是按谱的,只不过他们是以前人的词作来推敲平仄,从而填自己的词。这样,前人的词作就是他们的词谱。一直到明朝,一个叫张綖的诗人出现,这才有了文字记载的词谱--《诗余图谱》
    张綖(1487-1543)字世文,号南湖,扬州高邮人,明代的诗文家,词曲家。正德八年(1513)举人,授武昌通刺,官至光州知州,故又被称为张光州。他学词曲于同乡名家王磐,由此成为名手。著有《南湖诗集》、《杜诗通》、《诗余图谱》等。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他“刻意填词,每填一篇,必求合某宫某调,某调第几声,其声出入第几犯……著《诗余图谱》,词家以为指南”。有如此刻苦近于苛求的作词经历,奠定了他作《诗余图谱》的深厚基础。
    到了清代,词谱进一步完善,最著名的是《白香词谱》 系【清】舒梦兰编写的入门级词谱。另外还有《康熙词谱》又名《钦定词谱》 系【清】陈廷敬,王奕清编写的词谱标准,然亦有疏漏和错误;《词律》系 【清】万树 编写。
       现代的谢映先先生(1926——2012)编撰的《中华词律》一书集中华词律之大成,上起唐宋,下迄当代,共收词1427调、3663体。较《康熙词谱》多601调、1357体。其与诗、曲混淆,存有争议者,则严加甄别,附录存目。词调均溯其来历,举其别名,并附调名索引及同调异名图示。调谱则标明声韵、平仄,倚声填词,学者称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8-13 07: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看下来,啰啰嗦嗦了一大通,就是不知楼主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

主题

766

帖子

26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737
金钱
903
发表于 2019-8-13 08: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8-13 0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想要简述中国诗史不用啰嗦这许多,建议去学习一下胡小伟的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一文;

如果只想说明诗体或韵书或读音的变迁更无须这许多啰嗦,删繁就简了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9: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来踩,天天快乐。

点评

那要看踩什么,踩上该踩 的就好,不该踩 的踩上了,难得天天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7 1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9: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闲风静 于 2019-9-14 17:07 编辑


第一个以词而名的人应该是唐代著名词人(诗人)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是花间派鼻祖。他写了大量的词作,词牌众多。现举名作一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与之齐名的还有韦庄(836年─910年),也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词至五代十国逐渐成熟并开始突破花间派。这时期最有影响的词人有冯延巳(903--960),李璟(916-961年8月12日),李煜(937年-978年)。三人中李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词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初期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始作慢词),张先(990年-1078年)和晏殊(991年-1055年)把花间词发展成婉约词。此派的重要词人有秦观(1049-1100)、李清照 (1084~约1155),(因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还有后来的吴文英(约1200-约1260)等人。
  【婉约是指一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由于宋代词人多用这种方式写作,故明代文人将其归纳为婉约派。其特点是:一   题材上以男女情事及伤春怨别为主。  二   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  三   结构缜密而绮丽,极具阴柔之美。婉约一词最早出处  《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这是大臣伍子胥揭穿越国阴谋的一段话中的节录。这里的婉约有委婉动听,曲意奉承的意思。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是不能直接了当的表达。否则后果适得其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委婉地劝齐王纳谏了。他如果直言,齐王肯定难以接受。弄不好招致杀头之祸。在上古时代,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是直接的。后来社会男尊女悲,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就变得委婉含蓄了。后来诗人们把婉约用到诗词创作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

主题

766

帖子

26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737
金钱
903
发表于 2019-8-17 1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5: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骄阳似火 发表于 2019-8-17 11:02
那要看踩什么,踩上该踩 的就好,不该踩 的踩上了,难得天天快乐。

呵呵,先生的运气不太好,也怪我拙帖湿了贵足,先前不好意思跟帖回你,这厢向你道歉啦!可先生也要自珍啊,怎么还来踩?

点评

不不,先生误会了,该踩不该踩还没定论,就算是软绵绵的也有可能是毛绒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7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

主题

766

帖子

26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737
金钱
903
发表于 2019-8-17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闲风静 于 2019-9-7 14:50 编辑


继柳永、张先和晏殊之后中华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苏轼(1037-1101),被人誉为“诗神”、“词圣”。
  苏轼继李煜后又一次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推到了巅峰时代,并开创了豪放一派,此派重要词人还有后来的张孝祥(1132年-1170年)和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1125年—1210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宋词和最初的词有了很大区别,词与音乐的关系疏远了,并形成了词谱,文人们可以按谱填词,并以诗以文入词,使词所表现的内容一点也不亚于诗,它不限于言情,也言志言事,这就是词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个事实一直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他们紧抱着词的初衷不放,不承认以诗以文入词,直到今天还有所谓的学者说词只宜言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5: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闲风静 于 2019-9-7 14:49 编辑


宋诗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其诗派还有:
1 江西诗派【代表人黄庭坚(1045年-1105年)】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2 江湖派【代表人戴复古(1167年—?)】
3 花间派(合为花间婉约派)
4 格律派。
  宋代重要的诗人还有:王安石(1021年-1086)( 诗成“王荆公体”,并开豪放词之先声。)、梅尧臣(1002年—1060年),苏舜钦(1008—1048),
  欧阳修(1007年-1072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4: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过后无好诗,宋朝过后无好词,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元朝是蒙古人统治,对于汉文化有很大的压制,诗词创作处于自唐宋以来的最底谷,诗人屈指可数,较有名气的是元好问(1190—1257)、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和蒙古族诗人萨都剌(约1272-1355)。但是曲却一枝独秀。这与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所说的曲,不是乐曲,也不是戏曲。是一种可以入乐的韵文文学体裁。曲和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历来学者们都认为曲在词之后。例如梁扬教授在【曲的起源】中说道:“曲主要源于词,词是曲的父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持否定态度,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 在南朝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此时词还没有定形。
     2 我在前文中说;第一个把曲写得象词的人应该是梁武帝萧衍,而他在《上云乐 凤台曲》中写道:“小序题解古今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说明在他之前就有【西曲】
     3 词的早期名称就叫曲子,曲子词。后来才定名为词。如果先前没有曲,词名何来?
为什么有“曲在词后”说法呢?一是他们没有系统研究中华诗歌的发展,忘记了曲的祖先,认为曲就是元杂剧中的曲词。二是曲的巅峰期在词后,并吸收了词的营养。因为元朝戏曲蓬勃兴起,这时的曲就随之而兴起了。因此我认为:曲与词本是兄弟,后来分家了,词在分家后首先登峰,而曲却停留在民间发展缓慢直到元代时才形成高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4 17: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曲之所以形成高峰,是与戏曲的发展有关。把曲推向高峰的是元曲四大家:
     1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
     2 白朴(1226—约1306)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3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代表作是《汉宫秋》
     4 郑光祖(约公元1264年—?)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在历史上有所争论,是因为另一位著名的作家王实甫(生卒不详)未被列入。而他的名剧《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四大家。王实甫自成一家当之无愧。

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宋濂(1310—1381)与高启(1336-1373)在振兴诗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高启被毛泽东称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848诗词,不为格律而写诗,颇具大唐诗人风范。其代表诗作《青丘子歌》继承李白、李贺诗歌特点,发挥丰富想象和夸张,以清高的节操,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
  继刘基、高启等人之后,明朝诗文出现了众多派别:
     1 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诗文平庸呆板,毫无生气。  
     2 由“前(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后(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七子”倡导并实际参加的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 归有光、唐顺之等主张为文不光要学习先秦两汉,也要学习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因称“唐宋派”。
     4 湖北公安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称为“公安派”。
     5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以古人为归,读书学古,力求深厚,在精神上达到古人的境界。
  总之他们争鸣也好,争吵也罢,明代诗词终不及唐宋。倒是明末爱国诗人使得明代诗词放出一些光芒。
  明代的戏曲作家较为出名的有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高濂(生卒不祥) 代表作有《玉簪记》、《节孝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4: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宋濂(1310—1381)与高启(1336-1373)在振兴诗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高启被毛泽东称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848诗词,不为格律而写诗,颇具大唐诗人风范。其代表诗作《青丘子歌》继承李白、李贺诗歌特点,发挥丰富想象和夸张,以清高的节操,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
  继刘基、高启等人之后,明朝诗文出现了众多派别:
     1 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诗文平庸呆板,毫无生气。  
     2 由“前(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后(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七子”倡导并实际参加的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 归有光、唐顺之等主张为文不光要学习先秦两汉,也要学习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因称“唐宋派”。
     4 湖北公安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称为“公安派”。
     5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以古人为归,读书学古,力求深厚,在精神上达到古人的境界。
  总之他们争鸣也好,争吵也罢,明代诗词终不及唐宋。倒是明末爱国诗人使得明代诗词放出一些光芒。
  明代的戏曲作家较为出名的有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高濂(生卒不祥) 代表作有《玉簪记》、《节孝记》。
明末清初有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濬(浚)、吴嘉纪、屈大均等人。贰臣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他们是从明朝诗歌纷争中走过来的,其中最杰出的两位是顾炎武和吴伟业。
  顾炎武(1613-1682):存诗400余首。其长篇歌行写得激昂慷慨、沉雄悲壮,以抒写强烈深沉的民族情感为主题,或直接抒写不忘国仇、力图恢复的怀抱,或写时事、哀悼为反清斗争而呕心沥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或借历史人物和事件寓现实情感。
  吴伟业(1609-1672):存诗约千首,他不但格律诗写得好,更擅长歌行体,亦有唐人风范,且自具特色。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王士祯(1634年—1711年)以神韵诗倡导者的面目出现的。神韵说以佛家的空灵、道家的虚静为底蕴,崇尚清远、淡逸,并以类似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面目出现,符合广大士人的口味,因而大受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9: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朱彝尊(1629~1709)和陈维崧(1625-1682年)。“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其词境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有晚唐《花间集》的风味。
  提到曹雪芹(约1715-约1763),自然会想到《红楼梦》,其实曹雪芹也是个诗人,他的诗随《红楼梦》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诗风清新,不受格律束缚。但由于局限于小说情节,在思想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可惜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留下自己的诗集。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1716-1797)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
  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他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学者认为“乾隆三大家”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桐城诗派” 和“桐城文派”构成了清代桐城文学“餛鹏”的双翼。“桐城诗派”发端于齐之鸾、方以智(1611—1671)和钱澄之(1612~1693)。确立于刘大櫆(1698~1780)、有姚范(1702—1771)和姚鼐(1731~1815)。至方东树(1772年—1851)发扬光大。桐城派多为枞阳人。
  “桐城诗派”推崇杜甫、韩愈、黄庭坚,唐宋兼宗。对明七子并不完全拒斥,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其他如龚自珍、赵翼,郑板桥和秋瑾等人也负有诗名。清末梁启超的“史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其“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  理论的具体实践。方使清诗显出些生气。(也有人认为“诗界革命”巨子为黄遵宪,丘逢甲,其诗亦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1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中晚期直至清朝,文必恪守八股,诗必恪守格律。中国诗歌变成了中国诗词,我作了一般的统计,唐人诗歌非格律诗约占百分之五十,宋人诗歌非格律诗不足百分之三十,到了明代,非格律诗不到百分之十了,而清代呢?非格律诗只占百分之五左右了。由于语言的变迁,文言诗语和百姓语言隔绝了。特别是诗人写的诗词一般的识字人都看不懂,只有文人自己自我吟吟,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阻碍了诗歌的普及和发展。到了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终于清醒了,倡导白话运动。诗歌界也赶上这时代潮流。著名学者胡适带头写了第一首白话新诗《蝴蝶》(写于1916年8月23日)。有资料显示:第一首白话新诗应是发表于1909年5月13日的《民呼日报》,诗题《元宝歌》,署名“大风”。说“大风”就是于右任。总之他们开了好头。
         两只蝴蝶
      【作者】 胡 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作为新诗,还不够成熟,但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胡先生还主张押韵。这是中国诗的传统。早期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等写诗还继承中国诗歌的韵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主张诗要有整齐的节奏,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然后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以成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华新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后来有一批诗人主张解除古体诗歌的一切束缚,单学西方的诗。后来这样泊来品“自由诗”竟成了中国新诗的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0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本人写得一手漂亮的诗词,可他老人家不提倡年轻人写古体诗。他老人家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自此媒体便不开辟诗词栏目。一时自由诗占了主导地位。这期间一些老干部坚持写古体诗词,(这些诗词被后来网络界称为“老干体”)。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兴起,有一批网络人开辟的诗词论坛,古体诗歌在网上悄悄的流行起来。但是官方媒体始终不屑一顾。看看时下的媒体,歌星们汉语夹着英语,情呀爱的直叫,小青年追捧到狂热的程度。有谁见作曲家拿网上的优秀诗词谱曲。电视台偶尔搞个诗朗诵,也都是自由诗,偶尔点缀几首古体诗词。真是:
          杜甫:登楼【七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截前四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4 18: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诗论的变迁
  诗论是文人对诗的看法(即评论)。是随诗歌而生的附属文章。【诗经】是由孔子最后删定而编成的,因此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论诗之人就是孔子。
         (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孔子在编《诗经》时,将诗歌分为三类,即《风》、《雅》、《颂》。这应该是诗的分类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9: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时有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东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毛诗指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又称《毛诗序》,是古代汉族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其中作《诗大序》者另有其人,不详。现摘录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段话:
     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诗:诗:志也。从言寺声。就出自于此吧)
     二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之后毛诗成了一个学派,可见影响之大。对毛诗进行研究的有:郑玄作《郑笺》、《诗谱》;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及孔颖达主编的《毛诗正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梁人钟嵘撰《诗评》三卷,或曰《诗品》。于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以后于今南京写成的。唐宋时期还是两个名称并行。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反对用典、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诗品》对后世汉族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但是《诗品》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虽然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也就是从那里起,诗歌界产生了内斗的根源。许多诗论者以自己的好恶来论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3 07: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勰的《文心雕龙 》是一部综合性的论著,其中《辨骚》,《明诗》,《乐府》等篇就是对诗的评论。“刘勰对诗歌创作的要求组要是体现在内容与风格方面,内容上他要求诗人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感情,突出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独有的风格;风格上他要求质朴、深峻、挺拔,避免浮浅、流靡、纤巧”。[摘自:韩雨恬 胡姝梦论文“试论《文心雕龙·明诗》篇”]
  几乎是同时期的沈约撰《四声谱》一书,并提出“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之说。此说为近体诗奠定了基础,但也为后来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论的百家争鸣时期。对后世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

主题

3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3385
金钱
4742
发表于 2020-2-3 0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闲风静 发表于 2019-6-26 09:05
谢谢先生光临,敬茶。

新 韵(新韵)

旧律旧格旧时宜  新声新韵写新词
春风化雨润桃李  秋实如硕连理枝
形随意合诗文美  自然巧成绝妙辞
盛世盛诗韵律改  新韵大业始于斯
(重阳JM)

点评

谢谢光临留诗,天天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0 16: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6: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20-2-3 09:30
新 韵(新韵)

旧律旧格旧时宜  新声新韵写新词

谢谢光临留诗,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8: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唐不愧为诗的国度,诗论亦与别朝不同。首先诗人们埋头写诗,少评论。即使评论也使用诗句来评。例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诗。其次,有些诗人的诗论写在不是诗论的文章里,要么文序中,要么书信中,例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提出讽喻诗论,主张遵六义之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此类诗论就不一一类举了。
  唐代的诗论专著有:
  1 皎然《诗式》 主张“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 。 认为“沈休文(沈约)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提倡“复古通变”论诗方法基本承接钟嵘的《诗品》。所选诗句以个见为准。
  2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汉族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四诗品》应为诗论之正道。可惜后来诗论偏离此道。
3  其他还有:齐己 《风骚指格》、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李峤、王昌龄、白居易、李洪宣、王叡等人都作过《诗格》。
唐代的诗选集有:
1            殷璠《河岳英灵集》此诗选标举"风骨"、"兴象",提出了"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等重要文学理论观点。该书选篇精到,评论中肯,是现存的唐人选唐诗中最重要的一种。 此集未选杜诗,说明杜甫生前诗名隐抑。
2            芮挺章《国秀集》选诗标准为"风流婉丽"。所选多为音韵和谐的近体,其内容也以应制奉和,送往迎来的应酬之作为多,反映社会矛盾,风格豪放的作品很少。如李白、岑参这些诗人则一首不选。王维入选七首,除"中岁颇好道"外均非其代表作。八十八个入选者中多是不入流的诗人。芮氏集中还选了自己两首诗,并选楼颖五首,楼氏则在《序》中对此选则大加吹捧,开后世互相标榜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7: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初期,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人发起诗文革新运动,目的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所以北宋始终存在诗文路线的斗争。和唐代一样,一些诗人的诗论观点散见于诗(文)中,难以枚举。苏轼论诗之语,散见于他的各种著述中。后人有集其论诗之语者,编为《东坡诗话》。苏轼明确提出:"诗须要有为而作",要"有补于世",并推崇杜甫诗"诗外别有事立"。这些都强调了诗的思想性、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还提出"境与意会","最有妙处"。苏轼还反对沈约的“八病”之说。【见附录】    陆游主张“工夫在诗外”、“文贵自得”。    下面介绍宋代诗论:宋代的诗论基本上都是诗话,诗话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禅宗语录体的流行。
  1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原名就是《诗话》)是中华诗歌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主张艺术真实应与生活真实相一致,欧阳修因此而认为诗歌可以具有史传著作的作用,可以使那些史传不载的人物“得所依托”,而名垂后世。
  2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强调"吟咏情性"、"自然高妙"、"以文 而工,不以文而妙"等观点。
  3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主张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推尊盛唐,以为师法。在《诗辨》里,他开门见山地写道:“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4  李清照也写过一篇短文叫《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词应协音,协声,协律。她批评许多名人之词。例:
        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王安石作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对清照《词论》笔者有议:吟诗赋词,堪为大家风范,词论却是小家之气。是未知文人按谱填词已经和音乐无大关系之缘故吧。】
  至宋起诗论始终脱不开“摘句论诗”的套子。较之大唐,宋代诗论(《诗话》)数量剧增,流派剧增,批评泛滥。宋代诗论有“扬杜抑李”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存诗少,诗论更少。最著名的诗论应该是《论诗三十首》。为金-元好问所著。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
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元代的诗话有:《吴礼部诗话》 作者:吴师道;  《梅磵诗话》 作者:韦居安。
  诗格有:《诗法家数》 作者:楊載 ;《诗学禁脔》《木天禁语》 作者:范德機。著名的起承转合理论就是他提出的。
  诗集有:《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两代的五、七言律诗,故名"律髓"。方回编选。赞扬杜甫夔州以后的诗达到了"剥落浮华"的境界。方回选诗,并不只凭一己偏爱,而是注意到不同流派。如入选宋诗,有江西派、四灵体、江湖派,也选西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1: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诗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集中体现了李东阳的诗学观点。例如:“《李太白集》七言律止二三首,《孟浩然集》止二首,《孟东野集》无一首,皆足以名天下传後世。诗奚必以律为哉?”就主张诗不必为格律所困。  此外杨慎的《升庵诗话》又名《乐府诗话》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三唐优秀诗歌学习,批评盲目尊唐,对宋诗亦予以肯定。论诗主张“天然”、“清新”,推崇王维、韦应物,看重诗歌之“言外之意”与“含蓄蕴藉”,不满“直陈时事”,强调诗必有出处。
  明代作诗论的还有:王世贞、王世懋、谢榛、瞿佑、徐禎卿等诗人。其影响远不及李、杨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2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及近现代的《诗话》比前朝各代都多,且大都拾前人牙慧,说有不同,即语言比前人的好懂一些。其中较为出名的《诗话》有:
  王夫之所著的《姜斋诗话》、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和《续诗品》(是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续)、沈德潜的《说诗晬语》。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西洋美学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对后来及当今诗词界的影响很是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语:
  历代诗论从根本上来说,忽略了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推动作用,这是最大的缺憾。另外大多数诗论都有明显的负作用,束缚了诗人的创作思维。并且诗论所选的诗句以婉约派居多。许多大诗人代表作中的名句往往被忽略。明清以来犹为突出,对格律过分推崇,以致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偏离了正统的“六义”之道。正如钱良择《唐音审体》中论及晚唐七律时说:“昔人谓七言律诗莫工于晚唐,然自此作者愈多,诗道愈坏。大抵组织工巧,风韵流丽,滑熟轻艳,千手雷同;若以义求之,其中竟无所有。”
  纵观当今网上诗潮,“复古”之声高涨,追求“古色、古香、古味。古韵”。能用今字的偏选用古字代替,用偏典僻字的大有人在,用现代语作诗者常被扣上“俗、直白,打油”等帽子。评诗者常用语有“出律,三平尾,不粘,犯某韵”等词语。以知道诗有“八病”为荣。这些人有的是在卖弄学问,有些竟不知“古”字的含义,韩愈的“复古”的“古”是指先秦汉魏晋;宋代的“复古”多指盛唐及以前各代;可现代人之“复古”则以古之格律、繁体字及平水韵为楷模,荒谬至极。许多诗友都想振兴中华传统诗歌,前几年提出口号,让诗词走进中学校园,谈何容易!首先得不到国家、文化部及宣传部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能得到上述部门的支持就好办了,中学开设诗词教学课,高考考作古体诗词,宣传部发行传统诗歌刊物,歌星们必须唱传统诗歌谱成的歌曲。只有这样大力推广,中国传统诗歌才能普及,才能深入国人之心。再者,诗人也要与时俱进,写出普通知识分子能看得懂的诗歌来。试想一下,如果中学语文老师都看不懂你写的诗,这个国家能称得上“诗的国度”吗?
  其实我们已经找到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那就是自由体诗,【这里的自由体诗不是那种不讲押韵的“泊来体诗”】,可喜的是网上许多诗友在探索,例如:新韵诗词,新格律体诗,再别康桥体诗及歌体新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诗歌终将回归到沿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正轨上来。

赋得新韵新中华词贺新郎一首【读者切莫以贺新郎词谱来对照】
             贺新郎
     上下诗歌路。猛回眸,几多坎坷,几番烟雾。秦汉风骚传魏晋,铸得宋唐大柱。升太白,炼成工部。吟到离离原上草,野火烧,涅槃群英谱。星灿烂,月相妒。         待到金元遭劫数。看明清,残花弱柳,暮春难护。踏遍青山人未老,银汉迢迢怎渡。把秃笔,龙飞心语。欲使华车开正轨,恳儿曹争作新凤翥。同立志,天不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4

主题

279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7
贡献
3964
金钱
8082
发表于 2020-10-1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猿由何而来?毛泽东如果知道了现代生物学,肯定不会说人由古猿来。生物是由低级细胞分裂,进化到高级所形成的,细胞源于深海,说到底,是深海的有机水化合而来。

点评

海水从何而来?从天而降也. 这样推上去,无非两个结果,一个是神造人,一个是粒子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2 0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