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30 2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诚《挽曹雪芹》的底稿其实很杂,应是想起一句就赶紧在纸上记录一句。所以在1763年只是在“朋友圈”中发表了一下。
挽诗有时效性,仅限人去世后很短的那段时间,隔年再写就应叫作凭吊诗了。
但是第二年(1764年),郭诚在清明时节凭吊曹公的时候却没了诗兴,故只好把前一年写的挽诗底稿拿了出来,胡乱拼凑了一首。因为毕竟1763年在“朋友圈”中发表过,故不好意思再改诗题,好在时间也不太长,仍沿用《挽曹雪芹》这一诗题。但是编者一看诗题中有个“挽”字,便以为此诗是写于1764年,便自作主张帮郭诚加注了“甲申”二字。郭诚本人本是改的前一年原挽诗拼凑为凭吊诗而成,心中有愧,故不愿说破,便将错就错。
后纪晓岚慧眼,校注时发现此破绽。虽如此也不愿意道破,便把“甲申”二字删除了事。
此诗中的“旧坰”明显与首联的“哀旌一片阿谁铭”不谐,按古人规矩,哀旌在停尸时悬挂,出殡后便扔入棺木之上。故此句是描写出殡时的情景,而尾联“故人惟有青杉泪,絮酒生刍上旧坰”是描写上坟情景,旧坰,至少隔年才能称之为旧。故,此诗改痕明显,便可证明是如上所述的真实性。
此后郭诚对此事一直难以放下、耿耿于怀。便在他的另外一本诗集《鹪鹩庵诗集》中,把他《挽曹雪芹》的另外一个备选底稿稍加整理,编入此本诗集中,成为了真正的挽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