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4|回复: 94

再谈入声派入三声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3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3 20:22 编辑

再谈入声派入三声
       万树在《词律》中谈到入声派入三声的问题。在《南歌子》的《又一體【五十二字】 石孝友》中他有一段议论:
       愚謂入聲可作平,人多不信,曰:“入聲派入三聲,始于元人論曲,君何乃移其說于詞?”余曰:“聲音之道,古今逓傳,詩變詞,詞變曲,同是一理。自曲盛興,故詞不入歌,然北曲《憶王孫》、《青杏兒》等,即與詞同。南曲之引子與詞同者將六十調,是詞曲同源也。況詞之變曲,正宋元相接處,豈曲入歌,當以入派三聲,而詞則不然乎?故知入之作平,當先詞而後曲矣。盖當時周、柳諸公製調,皆用中州正韻。今觀詞中如“不”音“逋”、“一”音“伊”之類,多至萬千,正與北曲同,而又何疑于入作平之說耶?且用韻句,亦可以入為叶,如惜香《醉蓬萊》以“吉”字叶“髻”“戲”,坦菴以“極”字叶“氣”“瑞”等甚多,若云入不可叶,則此等詞落一韻矣。至通篇入叶之詞,有可兼用上去,如《賀新郎》、《念奴嬌》之類,有本是平韻,而以入代叶者,如金谷(刚刚注  指石孝友)此篇之類。雖全用入聲,而實以入作平,必不可謂是仄聲,而用上去為韻脚也。”(此文无标点,我试标之)
       这段意思是说元曲的入声派入三声是词曲同源,指出词中已经有入声派入三声的情况。
       《词林正韵》证明这种说法。《词林正韵》由第三部起,平声五支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十五灰通用之后,列“入声作平声”一项,举“室”、“榁”、“实”、“石”等130多入声字,说可以作平声字用;仄声四纸五旨六止七尾十一荠十四赌五寘六至七志八未十二霁十三祭十四太(半)十八队二十废通用之后,上声字后列“入声作上声”一项,举“质”、“锧”、“礩”、“骘”等170多入声字,说可以作上声字用;去声字后列“入声作去声”一项,举“日”、“衵”、“驲”、“入”等110多入声字,说可以作去声字用。以下第四、五、八、九、十、十二部也有这种情况。
      戈载这样的断定来自归纳法,尊重事实,有事例为根据,他在《词林正韵发凡》里说:
      “实则宋时已有中州韵之书载啸余谱。中不著撰人姓氏。而凡例谓为宋太祖时所编。毛驰黄亦从其说。是高安已有所本。”
      他也指出,并不是元曲才有,宋朝词中已有,而且可能在宋太祖时期已经出现。“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确切来说是中州官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但据《发凡》所言,中州韵在宋朝已有了。
       《发凡》又说:
       惟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字作邱雨切,叶鱼虞韵;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作于句切,又《黄莺儿》“暖律潜催幽谷”,“谷”字作公五切,皆叶鱼虞韵;晁补之《黄莺儿》“两两三三修竹”,“竹”字作张汝切,亦叶鱼虞韵;黄庭坚《鼓笛令》“眼厮打过如拳踢”,“踢”字作他礼切,叶支微韵;辛弃疾《丑奴儿》“慢过者一霎”,“霎”字作双鲊切,叶家麻韵;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字作征移切,叶支微韵;张炎《西子妆漫》“遥岑寸碧”,“碧”字作邦彼切,亦叶支微韵;又《征招》换头,“京洛染缁尘”,“洛”字须韵,作郎到切,叶萧豪韵。此皆以入声作三声而押韵也。又有作三声而在句中者,如欧阳修《摸鱼儿》“恨人去寂寂,风枕孤难宿”,“寂寂”叶精妻切;柳永《满江红》“待到头、终久问伊著”,“著”字叶池烧切;又《望远行》“斗酒十千”,“十”字叶绳知切;苏轼《行香子》“酒斟时须满十分”。周邦彦《一寸金》“便入渔钓乐十字”,“十”字同;李景元《帝台春》“忆得盈盈拾翠侣”,“拾”字亦同;周邦彦又有《瑞鹤仙》“正值寒食”,“值”字叶征移切;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谷”字叶公五切;又《金明池》“才子倒玉山休诉” “玉”字叶语居切;吴文英《无闷》“鸾驾弄玉”,“玉”字同;黄庭坚《品令》“心下快活自省”,“活”字叶华戈切;辛弃疾《千年调》“万斛泉”,“斛”字叶红姑切;吕渭老《薄幸》“携手处花明月满”,“月”字叶胡靴切;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吴文英《江城梅花引》“带书傍月自鉏畦”,两“月”字同;万俟雅言《梅花引》“家在日边”,“日”字叶人智切;又《三台》“饧香更,酒冷踏青路”,“踏”字叶当加切;方千里《瑞龙吟》“暮山翠接”,“接”字叶兹野切;又《倒犯》“楼阁参差帘栊悄”,“阁”字叶岗懊切;陈允平《应天长》“惯识凄凉岑寂”,“识”字叶伤以切;周密《醉太平》“眉消额黄”,“额”字叶移介切。诸如此类,不可悉数。(刚刚标的标点)
      例子之多,不能不令人深思,能说入声字派入三声只是元朝开始吗?如果不是元朝开始,那能说入声字派入三声是因蒙古人造成的吗?但词中派与不派都存在,不派占优势,如《忆秦娥》、《念奴娇》等调有大批的其他入声字。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也指出:宋代声韵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入声开始模糊,而出现这种大量简化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受到晚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是肯定的。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的观点与我《入声的演》化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我说得更具体详细而已。入声派入三声的历史应从唐末五代写起。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叶“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叶“食”、“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这也是证明宋词已开入派入三声的先河。
       《中原音韵》和《中州音韵》都直接提到了“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不过周德清又提到:“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尔。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就引出了学术界的一个争议:一种看法认为,当时入声在北方方言已经大幅度消亡,仅有少数口语仍然保留着。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入声在当时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是因为当时语音规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周德清按北方方言写的戏剧严格来说不符合规范。于是周德清在著作中特意写出,作为自己的辩护。
       不过,根据学者多方面的拟构,现今留存下来的元代语音资料,确实已经找不到入声的存在的迹象。因此,第二种说法相对可信度比较高。
      《中原音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韵书,周德清完全以北方话的实际语音为基础,如实描写了当时新兴的天下通语的语音系统,开一代韵书之先河,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明确指出:“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元曲用韵是周德清编著《中原音韵》的主要根据,早期元曲本来没有韵书,用韵规律纯粹出于天然之音,把入声字分派到三声,是客观的语言事实。周德清之所以声明还有入声之别,“广其押韵”,是因为当时正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周围本人家乡(南方江西高安)所在地有入声,他无法从根本上否认入声存在。
       入声派入三声,与生母的清浊有直接的关系,全浊的入声归阳平,次浊的入声归去声,清声的入声归上声。关汉卿的作品在《中原音韵》前,关剧中派入平声的入声字97%是全浊声母,而且全归入阳平;派入去声的入声字,86%是次浊声母字。
       语音的发展规律,总是先在语言实际中广泛出现,然后才有可能被研究者发现和总结,绝不会先由某人臆造出一条规律来,然后在语言实际中推广实行。浊上变去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以后才逐渐被人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平分阴阳,是周德清研究了大量语言事实以后才揭示出来。
       《南曲入声客问》作者毛先舒(1620~1688)篇幅很短,仅3000多字,专门回答南曲演唱中的入声字处理问题。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并可以入声押韵。但在实际歌唱时入声字却仍按平、上、去三声作腔,如何解释这个矛盾,作者提出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的论点。因为北方语音中无入声字,已变为平、上、去三声,所以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须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是南北曲相异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此外,由于入声字没有闭口音,也无穿鼻、抵腭韵,演唱时只有吐字、作腔,而无收韵。作者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字的争论,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这段意思是说南方虽有入声,并写在南曲谱中,但唱时仍像北曲一样只有平上去。如此看来今人攻击新韵岂不是冤哉枉也?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09
贡献
1639
金钱
1995
发表于 2018-12-23 1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入声字没有闭口音——此话载《南曲入声客问》原文吗?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09
贡献
1639
金钱
1995
发表于 2018-12-23 21: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那经纬就大了!闭口音是指以收韵 u、ü 为韵腹的字音,可以此为韵的入声,可有过百个吧?不能明白他那原文的意思。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8-12-24 06:4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声之所以能散入三声,与它的特点有关。入声除了自带止音符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它的声调是多样的。因此,当抹去止音符后,它就与周围同声调的字没什么区别了。这些东西没必要成天论来论去,除非你是做语言研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09
贡献
1639
金钱
1995
发表于 2018-12-24 0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多次说了我不懂。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即然不懂,何必附庸风雅?删去不就得了?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08: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8-12-24 06:40
入声之所以能散入三声,与它的特点有关。入声除了自带止音符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它的声调是多样的。因此, ...

有的人不懂的东西喜欢硬着头皮谈,喋喋不休。我对不懂得的东西,一是老老实实承认不懂,二是绕着走。比如对入声,这里会读的人多,我也会读,但能谈出道理的几乎没有,有人装懂而已。因此,我除了请教,不主动谈。所以我只探究入声的历史发展,这是个没有解决的课题,值得探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4 1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4 09:25
成天书不读,报不看,就知道用自己的小脑袋瓜一通胡思乱想。

许传刚步吟者后尘已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这货试图从入声的演变去证明新韵也是唐近体的合理性,恁不知诗各有体体各有规么

现代汉语拼音在1955年出笼时面对众多的质疑声音,拼音改革委员会坚持了三个原则,1,现代汉语拼音是普通话的拼音不是古汉字的拼音;2,现代汉语拼音是普通话拼音不是方言的拼音;3,现代汉语拼音是白话的拼音不是文言的拼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4 1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周德清自己就说得很明白,“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尔。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词的入作三声戈载也说得很明白,全是叶音,近体的押韵王力更是论得很明白,开元天宝之后押韵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1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4 10:56 编辑

非我同类,一概不回帖,只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11: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4 11:23 编辑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4 09:22
争什么争?不知道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比如:


提供的文章是好文章。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两篇文章谈的都是入声的历史演变,一不谈入声的声调变化理论,二不谈入声韵尾变化的理论,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版的能力能达到的,可以说本版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入声的理论。你推荐的文章偏偏是谈这两方面的问题,看似看得懂,实际太深奥。所以你“不知道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属于瞎说,与我的文章不搭架。你最大的问题是文不对题,抓到一点靠边的东西便拿出来教训人,不知那是隔山鞭牛,除了给人无知的感觉外起不到什么作用,有时也许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因此提两个建议,听不听随你。一是要提什么看法的话,一定要吃透,有把握才说。二是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而不是以内行、教师爷的口气来教训人。这样才不会像落水狗一样人人喊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2-24 11: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12-24 11:42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12-24 10:29
体的押韵王力更是论得很明白,开元天宝之后押韵书

押韵王力更是论得很明白,开元天宝之后押韵书】?王力论的明白是明白,但是不一定对!开元天宝之前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12-24 11:40
【押韵王力更是论得很明白,开元天宝之后押韵书】?王力论的明白是明白,但是不 ...

我这讨论的是入声派入三声在什么时候出现,有的人的帖子,文不对题,喜欢谈什么就谈什么,这样的讨论一点意思也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38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2695
贡献
11158
金钱
16233
发表于 2018-12-24 15: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4 15:51
你这人有毛病,毛病深沉!这么短的论文都不能读完,没看见文章后面专门说入声三派?
...

“没看见文章后面专门说入声三派”-------自己不把文章读烂,就又急着发言。你说那些文字能帮我说清入声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他是分析入声是怎样内在发生变化的,不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怪不得你写写文章东一锤西一棒的,原来你是这样乱使用资料的。ε=(´ο`*)))唉,可惜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5 07: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入声怎样派入平上去,倒不如追朔四声是怎样形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5 08: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陆法言的《切韵》迄佩文斋《诗韵》其调类都是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分类的标准。故调值及阴阳虽因方言互殊,而四声系统都跟韵书相应。四声主要受声母清浊的影响,演变成阴阳、即分化成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和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但因方言而有多寡。清浊声母什么时候演变为阴阳调,文献无征,未可臆断,但清浊各有四声由来已久,如孙缅《唐韵序后论》说:“切韵者,本乎四声,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至于平声之分阴阳,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可见在元代即已实现。后到明代,范善凑《中州全韵》平去两声遂各分阴阳,而周昂《增订中州全韵》更把阳平阳去分立为阳上,于是平上去入四声演化为阴阳调八声系统遂渐完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5 08: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汉语方音中四声是怎样分化的呢?经研究约有三途:一是清浊声与阴阳调并存;二是平仄皆分阴阳而声母的清浊消失,如闽、粤语和客家话;三是全浊声母平声变同次清而声调阴阳尚分,仄声变同全清而声调阴阳亦混,如北方话,以故方音调类至为参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5 0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古往今来一直解释为:长短、轻重、缓急、疾徐。其实构成调类元素,主要是高低,而这种高低是复合的而非简单的,且复合音中两者彼此的移动是滑的,而非跳的,这就是构成四声的基本条件。辨识阴阳调亦非难事,而辨识平仄与舒促,了解其概念也就行了。所谓平仄,就是平声对上去入,所谓舒促,就是平上去对入声。对当代人来说,平仄易辨而舒促常混,因入声的尾音(-p、-t、-k)在北方话区域已多数消失,且依声母类别而分化于其他三声,所以北方人欲调平仄,宜先认清入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08:06
转一节文字。

关于入派三声。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原音韵时代有无入声;第二,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第三 ...

此文只知《中原音韵》的两可描写,却不知这只是开始。《中原音韵》反映的是入声字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到《中原雅音》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0: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5 10:24 编辑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08:06
转一节文字。

关于入派三声。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原音韵时代有无入声;第二,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第三 ...


关于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何时完成。张玉来认为《中原音韵》的入声已失去塞音韵尾,但独成调类;元、明初北方官话口语中还有入声,但个别方言已经消失;而到明清时期,北方官话口语中入声已消失,分派至三声了。杨剑桥分析了罗常培、陆志韦等人的相关研究材料和结论提出,唐五代的入声虽仍有-p-t -k 韵尾,但已开始失落,到宋代-t -k 都变成了-?,剩下-p 还未变。在1190 年骨勒茂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入声尚自成一类,但塞音韵尾已全失落,或只剩下-?。在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1606)时,古北京话中的入声已经完全消失。
-------------这段与我文章有关,其他的无关。谢谢提供。这段对我疑惑入声的塞音什么时候开始脱落有帮助,也进一步证实我说的入声字派入三声不是蒙古人干的,早在唐末五代就开始了。我从时间上分析,从历史事件上分析,此文从入声的韵尾分析,互相可印证。再次谢谢。希望以后能这样客观的交谈,不要总是剑拔弩张,总像别人欠你什么似的


转载的这段文字来自
20 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综述》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俐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0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2
贡献
144
金钱
205
发表于 2018-12-25 1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学说汉语产生的北方话,从来就没有入声这个音,不是什么“后来才脱落的”,或“五代以后才没有的”。一种语言的声调变化不是某个声调全部变了没了,或新产生了一种什么声调!所谓变化,只可能是某个字音有了变化,而不可能是整个声调消失了或新产生了一个什么声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5 1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08:06
转一节文字。

关于入派三声。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原音韵时代有无入声;第二,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第三 ...

许传刚混淆了入作三声与入派三声的概念,作是当作的意思,派是分派的意思,词的作三声是个别字以叶音的形式姑作三声耳,而中原音韵的派是入声全部分派在其它三声。。。
至于如“不”音“逋”之类完全是音变之故,根本不是塞音尾脱落,不,物韵,弗音,平声从音浮,与今之不音逋相差十万八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江南 发表于 2018-12-25 11:38
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学说汉语产生的北方话,从来就没有入声这个音,不是什么“后来才脱落的”,或“五代以 ...

也许是,但不是想当然,得拿出证据来,所以得钻研,不是脑子发热。等待金老爷子的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5 1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12:05
这人就不是做学问的料,经常概念都闹不清。但不做学问又干嘛啊?诗不会写啊,欣赏水平等于0啊!于是到处 ...



《南曲入声客问》作者毛先舒(1620~1688)篇幅很短,仅3000多字,专门回答南曲演唱中的入声字处理问题。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并可以入声押韵。但在实际歌唱时入声字却仍按平、上、去三声作腔,如何解释这个矛盾,作者提出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的论点。因为北方语音中无入声字,已变为平、上、去三声,所以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须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是南北曲相异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此外,由于入声字没有闭口音,也无穿鼻、抵腭韵,演唱时只有吐字、作腔,而无收韵。作者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字的争论,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
“腔变”是演唱过程中的变调现象,改变声调以适唱腔,故上可代平,入亦可代平,与口吻之间的吐字出音又自有分别,以这段话去从证结论‘这段意思是说南方虽有入声,并写在南曲谱中,但唱时仍像北曲一样只有平上去。如此看来今人攻击新韵岂不是冤哉枉也?’则是风马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12:05
这人就不是做学问的料,经常概念都闹不清。但不做学问又干嘛啊?诗不会写啊,欣赏水平等于0啊!于是到处 ...

       败军之将喋喋不休,只惹人讨厌。
    格老也会写诗,却总见被人打得落花流水,还没见过赢过一场,尤其在刚刚面前丢尽了颜面。
    格老也会写文章,却总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东拉西扯,不知说了些啥。逻辑混乱常常自扇耳光而不自知。甚至有所谓的理论文章,居然整个一段的概念全部是错误的。不知是“到处抄袭拼凑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拿来吓唬无知少年”呢,还是在“无知少年”面表演傻逼与沙雕?
    至于欣赏水平嘛,据说非常高,但是往往看到的是人家反驳他,他不回答,却又信口开河继续他的“欣赏”,别人对他这一套,还真是无可奈何。而他对别人的质问,却非得别人回答不可,谁不愿回答说就是“耍流氓”,真不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感谢格老也之流,没有他们的口水,我的楼层砌不到这么高。这可都是燕子的口水砌成的呀。我以前的主题帖多半是孤零零的没有回帖,现在不愁了,只要格老也不死,我建的楼都会往上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0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2
贡献
144
金钱
205
发表于 2018-12-25 14: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25 12:39
也许是,但不是想当然,得拿出证据来,所以得钻研,不是脑子发热。等待金老爷子的证据。 ...

词在宋代是依谱填词的,词是可以唱的。然而入声音一入唱腔即发生音变,因而根据谱之需要可“入作平”、“入作上”、“入作去”,词只当文字看的时候,入声依然存在。这与北方话入已派入三声(即语言本身就无入声音)是切然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4: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5 15:05 编辑
格老也 发表于 2018-12-25 13:06
做学问没有十年以上踏实的功夫根本不可能。许传刚有吗?少年武斗串联,中年疲于养家糊口,晚年才改邪归正 ...


你还真门缝里看人。我中年获得的成绩可有案可稽的,比你光彩夺目多啦。吹吹牛皮吧
我抄一段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编写的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人物词典》中华卷中的一段吧:许传刚“所教班级语文高考成绩多次获全年级第一,所教学生有11名考取大学少年班。----学生发表习作70多篇,还发表了不少对联、谜语。学生获得市级以上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奖共302项(刚刚注  到退休时已达320项)。1996年“新星”文学社获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第二届年会的全国优秀社团奖。他担任了《中学生主题作文选》和《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副主编,另外,发表了教学论文十几篇。他获得园丁奖7项,伯乐奖1项。伯乐精英奖2项,优秀辅导奖数十项。1996年评为全国中学生社团研究会优秀指导老师。-----他的事迹在《抚州宣传》、《临川报》上报道过。入选《中学骨干教师辞典》第二卷、《中华当代人才大全》等(刚刚注大约有十几本辞书吧)-----”(这是90年代的,以后的成绩就不谈了)官虽然不大,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中学校长还是当过,什么小报的记者、大学资料研究的特邀研究员、教育督导员等也过了番瘾。
老了无所用,过了把出书瘾,虽不多,六七本还是有的。而且一年一本,2019年的已在印刷厂。2020年的已在编辑中。
草药医师,比得过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5: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江南 发表于 2018-12-25 14:32
词在宋代是依谱填词的,词是可以唱的。然而入声音一入唱腔即发生音变,因而根据谱之需要可“入作平”、“ ...

对,有一个渐变过程,应承认词与曲的区别。但当词在苏东坡之前是可以唱的,苏东坡创作不入乐的词,词才慢慢与乐分离,最后独立为一种文体。那么入乐的词唱腔与曲关系紧密,便是你所说的入会派入三声。
入声入三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乐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参与讨论的人不要以此攻彼,更不要见什么都反对,这样不利于理论版的发展。提出质疑是为了解决、完善,不是为了打倒。思想不端正,理论版的人会走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5: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江南 发表于 2018-12-25 14:32
词在宋代是依谱填词的,词是可以唱的。然而入声音一入唱腔即发生音变,因而根据谱之需要可“入作平”、“ ...

“词只当文字看的时候,入声依然存在。”对于这一点,目前还不能肯定,看到研究者有几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你这种说法,一种是元朝时北方语言中确实没有了入声字,但各地方言入声入哪个声调是不一样的。入声入三声,从《广韵》中已有端倪,《中原音韵》反映的是入声字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到《中原雅音》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6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