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写的是空性,也就是所谓的胜义谛,而不是无常空。
------------------------------------------------------------
圣言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阐述现前的事物不违背现量。现前,也即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五种感官能感受到的东西。佛在描述现前的时候,不能违背现量。所谓现量,即五种感官。如果佛陀在描述某个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时,却与我们或绝大多数众生的感官结论有所矛盾,就可以说这个佛经是有漏洞的。
第二,阐述隐蔽的事物不违背比量。隐蔽,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推理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佛在宣讲隐蔽事物的时候,不能违背比量。如果违背了比量,就是有漏洞的,不能成为圣言量。所谓比量,也即推理。因明的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讲的由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等等构成的逻辑,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推理方法没有错,其结论也不会有错。但若深究,则因为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感官提供的信息自然也有错误。我们的意识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就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第三,阐述最极隐蔽的事物不自相矛盾。最极隐蔽,即最终极、最隐蔽的东西。比如善恶因果等等。由于这些东西非常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仅我们的感官无法证明,逻辑也无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观察佛陀所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没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颠覆自己语言的内容。如果没有,就可以确定佛陀说的是对的。
所有的了义佛经,都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都不是圣言量。
凡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现量、不符合感知、不符合理智的内容,都一概不承认是了义的。如果在佛经当中出现这样的话,那也是不了义的法。
----------------------------------------------------------------------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写的这句“夜静春山空”明显地违反了我们俗地凡夫的现量认知,因此一漏就可以断定他所说的不是胜义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