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40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10
金钱28615
贡献2185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10 点
贡献- 21856 次
金钱- 28615 枚
 
|
发表于 2018-12-10 14: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10 14:35 编辑
用概率来推理律句与格律诗的关系(修改稿)
有人认为永明体就是格律诗,其根据就是永明体产生大量的律句(按 蜂腰24平仄分明的句子为律句),律句的比例在70%以上,因此永明体就是格律诗。
它是否正确,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考证,一是概率,二是调查。
先从格律句出现的概率来说。
在五言句的2/4位置上,四声a(平)b(上)c(去)d(入)的组合有:
ab/ac/ad/aa/bc/bd/bb/cd/cc/dd十种,ab/ac/ad三种是符合唐朝平仄要求的,出现的概率是30%。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诗词中似乎概率大于25%的,实例数量一般都扩大,小于25%的,实例数量一般都被压缩,因此古体诗中五言句的律句例子的数量要大于30%。
这种概率用于永明体以前,举例为证:
以曹植诗为例,选他所有的10句以下的五言诗,得10首。总共84句,一首诗中律句最低的占25%,最高的竟然占70%。其中律句总数47句,占55.9%。55.9%的这个平均量甚至比晋朝的陶渊明50%比例还高。
再以晋朝陶渊明为例,选他10句及10句以下的五言诗36首,总数共310句,一首诗中律句最低占20%,最高占75%。律句总数155句,占50%,也远超30%的概率。
以上是魏晋时期。甚至还有的诗符合唐朝诗的相间相对相粘,但他们绝对不是格律诗,因为连四声的概念都还没有出来。就是因为符合后代平仄搭配的概率大,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碰巧”。所以人们称这种诗为古绝,可证律句的多少不足以说明格律诗的产生。
第二阶段,再看看南北朝永明体出现前的例子。
谢灵运的五言诗9,因首数少,再选诗集前面5首杂句五言诗凑数,总数150句,律句72句,占48%。
鲍照,(414年-466年),生存在永明以前,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他的10句及10句以下的诗共60首,总共398句,律句225句,占56.5%。其中整首诗都由律句组成的有5首,有的整首诗与唐朝的绝句无异。
再用他诗集中前五首10句以上的诗来统计。总数106句,律句66句,占62.2%。可见永明体没出现前,诗歌中的律句已非常普遍了。你总不能说永明体出现以前,格律诗已经出现吧。
第三阶段,永明体时期
永明为483-493年,沈约(441-513年),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刘韬是在沈约死后,梁武帝还在位时(513-549年之间),对八病中的蜂腰提出修改,认为24不同调更为重要,他是针对永明体的实践提出来的。梁武帝时抵制沈约的四声说的,他有四次对四声提出疑问,但是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24律的蜂腰说是很赞同的,他有许多作品都符合24律的蜂腰。又如永明体的代表人物何逊(?-518),他与沈约年纪差不多,他有五言句1370句,其中律句1212,占88%。这是一个典型,说明永明体的实践者因24不同调造成的律句远高于永明体的提倡者沈约。从诗歌的发展来看,律句的数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
第四阶段,永明后期到隋朝时期。
自从刘韬提出新的蜂腰后,律句的比例迅速提高,什么原因呢?又得谈律句出现的概率,由于定下24不同声调,因此四声组合中,aa/bb/cc/dd被制止了,只剩下六种组合了,这样平声与上去入声的概率由30%扩大到50%。相应的实例要比50%的概率大多了,因此符合唐朝平仄的律句便稳定在88%-95%之间了,陈隋朝律句基本上在90%以上了,这样,为格律诗的成型只差平仄的名称、三相的明确、对仗的规定了。通过永明后期阴张徐江四子的律句比例就可看出这种发展的趋势。
阴铿(约511-约563年),五言句314句,其中律句297,占94.5%,阴铿是永明体走向格律诗的关键人物,也是律句比例最高的人。
张正见(?-约575年),五言句900句,其中律句836,占92.8%
徐陵(507-583年),五言句336句,其中律句297,占88.3%
江总(519-594年),五言句775句,其中律句704,占90.8%
有人会说这不就证明永明体已是格律诗了?
只能说从魏晋到南北朝都是格律诗的孕育阶段,它们缺乏格律诗需要的各种材料。
首先永明体它是四个声调排列,这种排列的概率会自然出现符合平仄的句子,但这是自然出现,不是有意排列的,到了刘韬的蜂腰,已经出现有意为之,对24进行了人为的限制,但因为缺明确的分组,还有50%以上可以是上声对去声、上声对入声、去声对入声。只有明确为平仄两组,才会出现100%的律句。而这种工作是在唐朝才出现的,唐朝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提出平仄分组,尚需要考证。
即使出现100%的律句,也还不是格律诗,就好像有一块布,它可以有多种用途,你不能说它就是衣服,要经过裁剪缝合才能定体。光有100%的律句可能是格律诗,也可能仍然是古风,不一样的排列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作为诗体,必须有外在的形体,有固定的格式。因此律句只是格律诗的充分条件,还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律句再多,哪怕句句都是,它也不是格律诗。因此要一一进行规范,这样一步步的便出现了三相原则,对仗位置的规定的原则,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的原则,近体诗的诗体才真正健全了。由此而言,永明体对近体诗诗来说,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唐朝初期,相间相对定下来,所以我们说近体初步成立,沈宋时完成了相粘和对仗,所以近体确立。大历以后对近体的其他细节进行修补,所以说近体诗成熟了。
归纳:
一、永明前代表人物诗中律句比例
曹植10句以下的五言诗,得10首。律句占87.5%的两首,占75%的两首,占66.6%以上的两首,也就是说一首中律句占50%以上的诗占多数。
陶渊明10句及10句以下的五言诗36首,一首中律句占50%以上的有22首,占多数。
谢灵运五言诗9首,一首中律句占50%以上的有8首,占绝大多数。
鲍照五言诗10句及10句以下的诗共60首,一首中律句占50%以上的有51首,占绝大多数。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时间迁移,哪怕在四声没有出现前,律句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二、鲍照五言诗的律句何其多
1.全首由律句组成的有5首
《采菱歌七首一》共4句,律句4句,占100%,《采菱歌七首三》共4句,律句4句,占100%,《采菱歌七首六》共4句,律句4句,占100%,《咏双燕诗二首》共10句,律句10句,占100%,《拟古诗》共4句,律句4句,占100%,
2.由75%以上律句组成的有21首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二》共8句,律句7句,占87.5%,《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五》共8句,律句7句,占87.5%,《绍古辞七首六》共10句,律句8句,占80%,《箫史曲》共8句,律句6句,占75%,《王昭君》共4句,律句3句,占75%,《采菱歌七首五》共4句,律句3句,占75%,《幽兰五首二》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一》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三》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六》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八》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九》共4句,律句3句,占75%,《中兴歌十首十》共4句,律句3句,占75%,《三日游南苑诗》共8句,律句6句,占75%,《答休上人菊诗》共8句,律句6句,占75%,《古辞》共8句,律句6句,占75%,《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一》共8句,律句6句,占75%,《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三》共8句,律句6句,占75%,《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四》共8句,律句6句,占75%,《酒后诗》共4句,律句3句,占75%,《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共4句,律句3句,占75%。
3.由70%律句构成的3首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共10句,律句7句,占70%,《咏白雪诗》共10句,律句7句,占70%,《发长松遇雪诗》共10句,律句7句,占70%。
4.由60%律句构成的有5首
以上共34首。
鲍照,(414年-466年),生存在永明以前,四声还没有出现,居然有这么多的律句。律句多能说就出现了格律诗么?
具体看看鲍照5首全首由律句组成的五言诗
采菱歌七首中有三首
一
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标准的绝句。说明四声概念没出现前,以四声去检查,也会出现无心的绝句,这并不能证明四声出现前已有绝句。
三
暌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愁心不可荡。春思乱如麻。 失对失粘
六
缄叹凌珠渊。收慨上金堤。春芳行歇落。是人方未齐。 失对失粘
咏双燕诗二首中的一首
一
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意欲巢君幕,层楹不可窥。沉吟芳岁晚,徘徊韶景移。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无失粘处,但三处失对。
拟古诗
中坐溢朱组。步柈簉琼弁。礼登伫眷情。乐阕延皇眄。 失对失粘
结论 不可否认格律诗的源流深远,四声出现前亦有相当多的诗句符合律句要求,因此律诗在四声出现前已有了坯胎,但律句只是格律诗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律句的多少来定格律诗产生的时间,也不能因为永明体蜂腰的二四分明而说永明体便是格律诗。
请再提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