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20 23: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绝无求全责备的浪子野心!只是王力的徒子徒孙为王力的原本没有爆了一锅玉米花!
看看王力自己的说法,王力的千千万万的门生弟子无地自容!王力的所谓诗词理论,就是拗救理论,就是清朝拗救理论的汇集,拗救理论的鼻祖,就是赵执信,就是赵执信的《声调谱》!
王力《汉语诗律学·序》:
这是十年前的旧稿,在付印前只作了小小的修改。十年以前,我认为它是未定稿,想再作更深入的研究,并博访通人,然后敢拿来和广大的读者见面。不料一搁就是十年,始终没有能够重理旧业;解放以前,虽然也请教过几位朋友,但是,解放以后,前辈和朋友们都忙起来了,博访通人成了虚愿。现在变了一个主意:就拿这一本未定稿印出来给广大的读者批评吧。这样,通人就不限于我所认识的前辈和朋友了;领教的范围更加扩大了。
这一部书把汉语诗律的一般常识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杂糅在一起,有些朋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我因此曾经考虑改写。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以后,我觉得改写也有困难。我写这一部书的动机本来是为了教学,所以首先介绍常识。大学高年级的同学们虽然年级很高了,由于从前各种功课都没有讲到诗律,也许还有不少人不懂什么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从常识讲起似乎还是有必要的。
除了一般常识之外,还有比较高深的知识;这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是作者自己研究的成果。但是,一般人是不知道汉语诗律有那么多的讲究的。举例来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诗律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而不知有“救”),有所谓“上尾”等等。而“拗救”之类正是前人所研究的出来的可靠的诗律。再说,常识和非常识之间也很难划清界限。记得我在童年的时候,我的舅父教我做诗不要“犯孤平”。他是一个老童生,可见避免“孤平”是科举时代的一般常识。而现在呢,许多喜欢做旧诗的人也犯起孤平来了。本书所介绍的这一类“非常识”的东西要比一般常识多得多,可以说是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书中可以算是作者研究的成果的,主要是句式和语法。此外,关于韵律方面,也有作者自己的一些意见。例如“平平仄平仄”名拗而实非拗(第九节),律诗首句用邻韵是宋代诗人的风尚(第五节),曲的声调平上为一类,去声自成一类,上声常常可以代替平声(第五十四节),等等。这是书中另一个主要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