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17 07: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11-17 07:23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18-11-16 22:52
很多人都想有生之年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痕迹”,甚至是青史留名。但是一定要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千万不可为了出名而不管不顾。
对于律诗而言,前人已经在“两沈时期”把律诗这座大楼盖好,后人需要做的只是边边沿沿的修补,万不可去砸承重墙,搞大拆大建。远的不说,王力先生就是一位很好的践行者,归纳总结前人的,一直是在踏实的去工作。还有我们身边的人,比如针叶林先生,研究了大半辈子诗词,没有自己的理论,总结的都是前人的。做学问就是要这样甘于寂寞。
有的人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能力都差,从网上搜罗来一堆资料,东拼西凑就急于著书立说,从来不去想自己的学说能否站得住脚,是否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误人子弟。这样的人我们身边也有。
望三羊先生凡事三思而行。
王力本身没有自己的诗词理论,所谓的王力诗词理论,实际是徒有虚名的空壳子,空壳子里面,装满了大清王朝的众说纷纭。王力自己的格律成果,只有两个:一是,声律格式的命名【特拗】;二是,首句邻韵的宋代【风尚】。对于首句邻韵来说,三羊猜测王力应是:只是了解宋代的风尚,并不知道谢榛的孤雁。假定知道,依据王力的为人处世,决然不会弄写个鸡鸣狗盗小家子。
王力《汉语诗律学·序》:
这一部书把汉语诗律的一般常识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杂糅在一起,有些朋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我因此曾经考虑改写。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以后,我觉得改写也有困难。我写这一部书的动机本来是为了教学,所以首先介绍常识。大学高年级的同学们虽然年级很高了,由于从前各种功课都没有讲到诗律,也许还有不少人不懂什么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从常识讲起似乎还是有必要的。
除了一般常识之外,还有比较高深的知识;这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是作者自己研究的成果。但是,一般人是不知道汉语诗律有那么多的讲究的。举例来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诗律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而不知有“救”),有所谓“上尾”等等。而“拗救”之类正是前人所研究的出来的可靠的诗律。再说,常识和非常识之间也很难划清界限。记得我在童年的时候,我的舅父教我做诗不要“犯孤平”。他是一个老童生,可见避免“孤平”是科举时代的一般常识。而现在呢,许多喜欢做旧诗的人也犯起孤平来了。本书所介绍的这一类“非常识”的东西要比一般常识多得多,可以说是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书中可以算是作者研究的成果的,主要是句式和语法。此外,关于韵律方面,也有作者自己的一些意见。例如“平平仄平仄”名拗而实非拗(第九节),律诗首句用邻韵是宋代诗人的风尚(第五节),曲的声调平上为一类,去声自成一类,上声常常可以代替平声(第五十四节),等等。这是书中另一个主要部分。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说:
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