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9-30 06:55 编辑
现在写折腰体实为东施效颦 律诗格律规定了句间的关系是平仄相对,而联间的接续关系是相粘。这是沈宋定型近体律诗的重大贡献。在律诗定型之前是永明体。永明体是开始律化的诗体,即开始讲究声律。因为沈约等永明体诗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首先律化的是诗句中的平仄交替。原因在于沈约提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声律原理。但联间的平仄接续却无章可循。所以在永明体中是不讲究“粘”的,联联之间接续方式顺其自然。 我们看永明体中的八句诗的情况。永明体中的短篇就很多了,诗的篇幅缩短是永明体的特点之一。其中八句的已经很多了。八句有四联,联和联交接处有3处,交接方式有2种:“粘”和“对”,所以八句诗可能存在的接续方式一共有八种: 1, 粘粘粘, 律诗粘式律 2, 对对对 顺风调 3, 粘粘对 4, 粘对对 5, 粘对粘 折腰体 6, 对对粘 7, 对粘对 8, 对粘粘 ------在完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每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八分之一(12.。5%),这已被统计所证实。这种情况直到初唐。只有到了沈宋时期(公元710年前后)才彻底改观:粘式律占80%以上。 可见沈宋以后出现的所谓折腰体顺风调等所谓杂体或“变格”,不过是永明体失粘病在律诗中的残留,是诗人的无心之失。现在在格律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写作失粘之作,就有点东施效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