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6|回复: 52

现在写折腰体实为东施效颦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07: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9-30 06:55 编辑

现在写折腰体实为东施效颦
律诗格律规定了句间的关系是平仄相对,而联间的接续关系是相粘。这是沈宋定型近体律诗的重大贡献。在律诗定型之前是永明体。永明体是开始律化的诗体,即开始讲究声律。因为沈约等永明体诗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首先律化的是诗句中的平仄交替。原因在于沈约提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声律原理。但联间的平仄接续却无章可循。所以在永明体中是不讲究“粘”的,联联之间接续方式顺其自然。
我们看永明体中的八句诗的情况。永明体中的短篇就很多了,诗的篇幅缩短是永明体的特点之一。其中八句的已经很多了。八句有四联,联和联交接处有3处,交接方式有2种:“粘”和“对”,所以八句诗可能存在的接续方式一共有八种:
1, 粘粘粘,    律诗粘式律
2, 对对对     顺风调
3, 粘粘对
4, 粘对对
5, 粘对粘     折腰体
6, 对对粘
7, 对粘对
8, 对粘粘
------在完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每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八分之一(12.5%),这已被统计所证实。这种情况直到初唐。只有到了沈宋时期(公元710年前后)才彻底改观:粘式律占80%以上。
可见沈宋以后出现的所谓折腰体顺风调等所谓杂体或“变格”,不过是永明体失粘病在律诗中的残留,是诗人的无心之失。现在在格律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写作失粘之作,就有点东施效颦了!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7: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统计概率也说明了永明体中为什么会产生极少量完全合乎近体粘对律的律诗(共有十几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0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等永明体诗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首先律化的是诗句中的平仄交替】?
说话要有依据!不要老是空头套白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姓名  年代                    五言八句平韵诗首数  粘式律首数     合律百分比
庾信(南北朝513年-581年)             81                      4                   5%
李百药(隋唐565--648)                   11                      2                 18%
李世民(598年--------649)             34                      5                 15%
上官仪(608年--------665)               6                      0                   0%
武则天(624   ----—705)                   8                       1                 13%
卢照邻(约636------约680),          33                       6                 18%
骆宾王(约638 ------—684)             54                     21                 39%
五律成熟期: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                 28                    27                  96%
杨炯  (650----------—692)              13                     13               100%
崔融, (653-----------706)                8                       6                75%
宋之问(约656 — 约712)                 90                     78                87%
沈佺期(约656 — 约715)                 70                     63                90%
张九龄(678年----740)                     87                     78                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5: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宋定型,指多数作品反映出的规律,不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见下:
沈佺期五言八句平韵70首 ,失粘失对7首(90%合律)
卷95_12 【饯远】沈佺期
任子徇遐禄,结友开旧襟。撰酌辍行叹,指途勤远心。           失对
秋皛澄回壑,霁色肃明林。暧然青轩暮,浩思非所任。
卷95_5 【凤笙曲】沈佺期
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对)挥手弄白日,安能恋青宫。      失粘
(粘)岂无婵娟子,结念罗帏中。(粘)怜寿不贵色,身世两无穷。
卷95_16 【入卫作】沈佺期
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粘)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对)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2处失粘
卷95_22 【枉系二首】沈佺期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对)吾怜姬公旦,非无鸱鸮诗。       平头
(对)臣子竭忠孝,君亲惑谗欺(粘)。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    失粘失对
卷95_23 【黄鹤】沈佺期
黄鹤佐丹凤,不能群白鹇。(粘)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
(粘)遥忆君轩上,来下天池间。(对)明珠世不重,知有报恩环。  失对失粘
   卷96_55 【题椰子树】沈佺期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对)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失粘
(对)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粘)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失粘
   卷96_60 【天官崔侍郎夫人卢氏挽歌】沈佺期
偕老言何谬,香魂事永违。(粘)潘鱼从此隔,陈凤宛然飞。
(粘)埋镜泉中暗,藏镫(仄)地下微。犹凭少君术,仿佛睹容辉。 失粘失对  
宋之问五言八句平韵90首,失粘失对12首,87%合律:
3卷51_1 【息夫人】宋之问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对)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对)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失对
5   卷51_3 【夜饮东亭】宋之问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失对,失粘
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
1   卷52_39 【送武进郑明府】宋之问
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粘)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粘)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失对
2卷52_27 【答李司户夔】宋之问
远方来下客,輶轩摄使臣。弄琴宜在夜,倾酒贵逢春。       失对
驷马留孤馆,双鱼赠故人。明朝散云雨,遥仰德为邻。
4   卷51_2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失粘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6卷51_26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宋之问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失对,失粘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7   卷52_44 【晚泊湘江】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失粘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8卷52_38 【送杜审言】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失粘
9   卷52_30 【过函谷关】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失粘
10   卷51_30 【长安路(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失粘,失对
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
11   卷51_31 【折杨柳(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失对,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
12   卷51_32 【有所思(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粘)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
园桃绽红艳,效叶柔绿滋。(对)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失粘


-----证明不是如金筑子所胡说的:“沈宋发现五律这种形式最好,照着写就是。”照着写还会出这么多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官仪研究古风的声律,所以无粘式律,不奇怪。由此也知日本和尚的书是研究声律的不是研究格律的(因为他记叙的是上官仪派的学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启功支持永明体诗平仄说
启功说:
沈约虽倡四声之说,而在所提的具体办法中,却只说了宫与羽(李延寿说宫与商、角与徵),低与昂,浮声与切响,轻与重,都是相对的两个方面,简单说即是扬与抑,事实上也就是平与仄。
  从他们实际注意声调抑扬这现象上看,可知沈约等人在音理上虽然发现了四声,但在写作运用上却只是要高低相间和抑扬相对。从下边所列沈约自己举出的各例句中,可以看出扬处用的是平,抑处用的是上去入。在这里上去入之间并看不出选用的理由和区别,可见上去入在当时实是作一个抑调用的,归结起来,仍是平仄而已。况且辨别四声和运用平仄并不矛盾,能辨别复杂的,未必不使用简单的。后世的种种误解,大约都由于把辨四声认作用四声了。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2000年,中华书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5: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5:46
诗人姓名  年代                    五言八句平韵诗首数  粘式律首数     合律百分比
庾信(南北朝513年-58 ...

这个表格很清晰表现了格律诗的进程,主要在武则天当权期间649(李世民去世)---705(武则天去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时期就有了凡上去入皆算仄声的概念
一、在“调声”中,“上去入”是作为一个整体(即仄声)词组来对待的: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双换头诗。)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上去入代表平之外的三仄声,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两字,无论是否同某一仄声,皆不算换头。
二、在“二十八种病”论述说明中,所举病犯的诗例,无论上去入哪种仄声,皆算同声:
第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 又诗曰:“…
树表【上声】看猿挂,
林侧【入声】望熊驰。”
------ 犯“同声”平头病。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
紫殿【去声】秋风日【入声】,
瞳陇【上声】引夕照【去声】,
晻暧【去声】映容质【入声】。”
徐步【去声】金门出【入声】。”
--------皆算同声犯蜂腰病例。
即“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指不论是那种仄声皆是蜂腰病。
第十,火灭病,谓第二与第七之犯也。即假作《闺怨》诗曰:
尘暗【去声】离后镜,
带永【上声】别前腰。
-------算同声犯火灭。
虽然这些诗例是沈约以后的,但因空海只是解释沈约八病,对此唐代学者并无异议。元兢所补正的内容也与此无关。可见,在沈约时期就有了凡上去入皆算仄声的概念。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转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5:56
启功支持永明体诗平仄说
启功说:
沈约虽倡四声之说,而在所提的具体办法中,却只说了宫与羽(李延寿说宫与 ...

研究永明格律体,启功远远不及何伟棠!

点评

上面的旧帖是说明:律化是从永明体开始的,但粘式律是从沈宋开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9 1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9-29 16:03
研究永明格律体,启功远远不及何伟棠!

上面的旧帖是说明:律化是从永明体开始的,但粘式律是从沈宋等初唐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9-29 16:14 编辑

从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九------永明体到近体诗之量子化跃升
-----驳徐青的渐进论
徐青先生是当代知名的诗词史学者,对中国诗词进化史有精到的研究。但有些观点不敢认同。比如对唐代诗人的贡献有贬低之嫌。我已专文反驳。这里只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等违背文学史的现象?除了研究者的粗心之外,应该和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也即如何客观地评价社会进程?
文体变化其实和社会制度变化有类似之处,即每一次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而不是简单的量变。比如所论永明体到唐近体,徐青认为在永明体中就存在粘式律和对式律之争,到了一定阶段自然是会发展到粘式律,所以认为唐初沈佺期宋之问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认为即使没有沈宋也会发展到粘式律----这才是非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否定了人在推动历史方面所起的作用,违背了了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符合了当今一股取消主义的思潮,否定积极推进社会变革的正能量,这种思想是极为有害的。具体说明如下。
永明体诗歌是在汉魏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由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点在于:
1,        在诗句中讲究四声搭配,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句之内四声悉异。在此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五言律句,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2,        每两句组成句尾上仄下平的一联,每首诗由数联构成。
3,        每联联义多数对偶,形成对称美。
4,        诗作趋向短小精悍,义深境美。特别是五言八句诗作尤多,为后来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但与后来的近体相比,还有下列问题没有解决:
1,        所有诗人没有遵守四声八病之说。比如有一半数量的诗作没有避免平头,即联内平仄失对。
2,        各联之间平仄如何搭配?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每首诗是任意的,随机的。比如诗人们所喜用的五言八句诗来说,是由四联组成的。如果这四联皆是平仄相对的合格律联,那么他们组成一首律诗有八种粘对组成方式:
                  1粘粘粘   粘式律 (符合近体律诗格律)               
                  2对对对   对式律 (所谓“顺风调”)        
                  3粘对粘   混合律 (所谓“折腰体”)                  
                  4对粘对   混合律              
                  5粘粘对   混合律            
                  6粘对对   混合律                 
                  7对对粘   混合律                  
                  8对粘粘   混合律


----而且这八种粘对方式出现的几率是均等的,在沈宋之前所有诗人的诗作中,没有哪一种表现出数量的优势。可见徐青说“出现了粘式律的优势”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也就是说,若无人为有意识 干预,粘式律出现的几率只有八分之一,与其他对式律、混合律没有区别。
3,        约句准篇:律诗多少句最为合适。
4,        对仗句使用的数量和位置。
其中最大难度应是粘对律的确定。因变化多,差异小,没有规律可循。那么如何确定了粘式律?这就属于沈宋的创造性的劳动。似乎他们执行了这样一个原则:简单易记,又富有灵活变化。若从规则的简单来说,显然皆粘或皆对是最易记易操作的。但若皆对,则四联全是相同的拼凑,十分单调。只有皆粘,才显得灵活多变。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创作实验,应该包括互相唱和和评价,终于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共识,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粘式律风靡全国。这就是律诗产生的一次质变。沈宋和杜审言等诗人,自然是这次改革的领军人物。所以《新唐书•宋之问传》有一段话赞扬沈佺期、宋之问对近体诗声律定格的贡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曰沈宋。”大唐史书肯定并记载了这次改革:实际进行了一次文体变化的量子化跃升,沈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管理
点评回复 编辑支持 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9-29 16:1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00
二、在“二十八种病”论述说明中,所举病犯的诗例,无论上去入哪种仄声,皆算同声:
第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 又诗曰:“…
树表【上声】看猿挂,
林侧【入声】望熊驰。”
------ 犯“同声”平头病。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
紫殿【去声】秋风日【入声】,
瞳陇【上声】引夕照【去声】,
晻暧【去声】映容质【入声】。”
徐步【去声】金门出【入声】。”
--------皆算同声犯蜂腰病例。
即“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指不论是那种仄声皆是蜂腰病。
针叶林,就是敢于说话,尤其是敢于说大话、假话、空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5:56
启功支持永明体诗平仄说
启功说:
沈约虽倡四声之说,而在所提的具体办法中,却只说了宫与羽(李延寿说宫与 ...

正好符合三羊的口味。但低与昂,浮声与切响,轻与重,都是相对的两个方面,简单说即是扬与抑,事实上也就是平与仄。是错误的模糊的。仄声中也有轻与重,扬与抑的问题,不如入声重而促,上声与它比就轻了。范畴与外延不是一样的。启功在很多方面没有王力先生严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09
从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九------永明体到近体诗之量子化跃升
-----驳徐青的渐进论
徐青先生是当代知名的诗词史 ...

你针叶林,还好意思【驳徐青】!
须清:徐青乃王力的高徒也!

点评

徐青在对沈宋的评价上是错误的,和谁的高徒无关。像你三羊尽管是反王力干将,但有的观点也不见得都是错误的一样。比如你说押韵一是看平仄,而要看韵尾就是正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9 16: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00
沈约时期就有了凡上去入皆算仄声的概念
一、在“调声”中,“上去入”是作为一个整体(即仄声)词组来对待 ...

刘滔在沈约死后20年提出平仄。时间仍在永明,所以人们泛指永明时已出现平仄。其实沈约活着根本不知道平仄是怎么回事。如果分期的话,沈约入梁是永明的中期,核心期,沈约死后是永明期的晚期,一直到隋朝。你看怎么样

点评

是这样的。沈约的“浮声”“切响”实际就是讲抑扬顿挫,等于将四声“平”与“上去入”分为对立的两声,为品古仄二元论打下基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9 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9-29 16:17
你针叶林,还好意思【驳徐青】!
须清:徐青乃王力的高徒也!

徐青在对沈宋的评价上是错误的,和谁的高徒无关。就像你三羊尽管是反王力干将,但有的观点也不见得都是错误的一样。比如你说押韵一是看平仄,二要看韵尾-----就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22
徐青在对沈宋的评价上是错误的,和谁的高徒无关。像你三羊尽管是反王力干将,但有的观点也不见得都是错误 ...

这个也不是三羊的!
你针叶林认为是三羊的,实属你针叶林无知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在“调声”中,“上去入”是作为一个整体(即仄声)词组来对待的----------
你可能只注意了句中,再去查查押韵,似乎上去入不能同组,起码入声不会与上去同组。因此还不能说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过我没去查,你们精力旺盛,提出来供你研究用,也不难得出结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29 16:20
刘滔在沈约死后20年提出平仄。时间仍在永明,所以人们泛指永明时已出现平仄。其实沈约活着根本不知道平仄 ...

是这样的。沈约的“浮声”“切响”实际就是讲抑扬顿挫,等于将四声“平”与“上去入”分为对立的两声,为平仄二元论打下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27
是这样的。沈约的“浮声”“切响”实际就是讲抑扬顿挫,等于将四声“平”与“上去入”分为对立的两声,为 ...

分为对立是对的,但不是平仄的对立,是更细的对立,四声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之间都有抑扬顿挫的。其实四声是精工细描,平仄是黑白脸

点评

也不否认这种对立对后来分为平仄的启示作用  发表于 2018-9-29 16: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27
是这样的。沈约的“浮声”“切响”实际就是讲抑扬顿挫,等于将四声“平”与“上去入”分为对立的两声,为 ...

六朝时期,你见有论述平仄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22
徐青在对沈宋的评价上是错误的,和谁的高徒无关。就像你三羊尽管是反王力干将,但有的观点也不见得都是错 ...

针叶林真的进步了,不再是还口相讥、恶言相向了。继续努力,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9-29 16:06
上面的旧帖是说明:律化是从永明体开始的,但粘式律是从沈宋等初唐开始的。 ...

【律化是从永明体开始的】,千万不要说成,【平仄的律化是从永明体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6: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最早提出仄声概念的是元兢,是元兢的《诗髓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6: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9-29 16:42
六朝时期,你见有论述平仄的吗?

刘滔虽提出两分法,但没有正式提出平仄问题,具体的平仄(侧)不知从谁开始,但从梁武帝的后期写作似乎已开始有平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17: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9-29 16:51
历史上最早提出仄声概念的是元兢,是元兢的《诗髓脑》!

元兢是唐人,平仄的提出应该比记录更早,这是常识。所以平侧的提出应该更早点。我拟测在刘韬提出两分法不久就出来了因为还是讨论阶段,所以没有人记录下来。对不对供大家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韬的平仄二元化,理论何在?
原话的复制过来!

点评

你怎多看出平仄二字呀,我的帖子只有两分法三字,不是五个字,我可酌词酌句写出的哟,千万别像某叟添词加菜的让人不好回答哟  发表于 2018-9-29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9 1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29 16:54
刘滔虽提出两分法,但没有正式提出平仄问题,具体的平仄(侧)不知从谁开始,但从梁武帝的后期写作似乎已 ...

【刘滔虽提出两分法】,在哪里刘韬提出平仄两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20: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9-29 17:30
【刘滔虽提出两分法】,在哪里刘韬提出平仄两分法?

只提出二分法,不是平仄两分法。二分法就是你说的24律,平仄就是从这里面演化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