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9-20 10:41 编辑
《词林正韵》能不能用于诗 《词林正韵》专用于词,这没有异议。 《词林正韵》能用于诗吗,反对者众。 能不能用用于诗,得分两步论证, 一、《词林正韵》能用于古风 前提是词的用韵方式同古风。这是刚刚提出来的。因此先得把它的真实性确定下来,才能进行推理。 刚刚说,格律诗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若押韵可用邻韵。但在钦定词谱中,符合这种情况的只有79例,其中45例首句不押韵的,34例首句押韵的。而且大多数本来就是绝句进入词的。按照万树们的看法,不是长短句,不入词门,那为什么有这些格律诗进来呢,那是因为《词律》和《钦定词谱》都有广收这条,所以就让它们混进来了,即使这样,在几千例词中,它们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其他则统统按古风的各种押韵方法进行,所以说词是按古风方式押韵的。这点若获得大家通过,下面的推理就好办了。 《词林正韵》是按千年词的实际情况归纳出来的。既然词是按古风押韵进行的,那么《词林正韵》自然也是古风押韵的归纳。为什么以前没有人这么提出?那是因为以前没有人归纳过词的押韵,于是没有发现这种共性。这样《词林正韵》自然也可以用于古风写作。而且从历史上从唐到清的古风例子,都说明古风与格律诗押韵严格程度是不一样的,古风经常邻韵通押,而且位置不固定,不像格律诗只能第一句从权。 《词林正韵》可用于古风创作没有问题吧。
二、《词林正韵》能用于格律诗 这得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起正确看待,才能搞清楚《词林正韵》能不能用于格律诗,若用偏见的眼光对待,两百年后也还要继续争论下去。 格律诗的用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首句不许押韵。唐朝格律诗是按韵来计算的,一韵为一联,二韵诗就是四句,三韵诗就是六句,四韵诗就是八句。如果让首句也押韵,那出题的叫法就得换名称了,所以有唐一代,首句不得押同韵部的韵。
第二阶段,由于古风押韵的影响、由于诗人们的习惯,由于各方面的反映,对首句进行了松动,可以用邻部韵来押韵,这样既不影响韵数的计算,又让诗人们有回旋余地,何乐而不为。到了后来,具体时代还得研究,尤其是宋朝取消诗歌考试后,邻部押韵变得多此一举,于是首句同部押韵大家也不大去管了。 有人给首句押邻韵取名称为“孤雁出群格”(或称孤雁带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第三阶段,正体格律诗只认可首句的邻部通押,2468句的押韵却是邻部不得通押的。晚唐开始,便不断有人对格律诗的押韵进行改革。晚唐郑谷等人为了拓宽用韵渠道进行了辛勤探索,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新的用韵格式:辘轳格、葫芦韵、进退格。(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昔郑都官与僧齐己、郑损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这些用韵格式是诗人们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而且扩大了邻部韵的外延,把只要韵母相同的都拉入邻韵中,这为后来的《词林正韵》提供了指导。这里对辘轳格的名词要做个说明,古代格与体的概念,有的学者清楚,有的学者模糊,所以常常有辘轳格与辘轳体混淆的。辘轳格是特殊的用韵方法,辘轳体是一种特殊的诗体,二者不是一回事。 郑谷等人虽然制定了三种方法,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诗例确定,于是三种方法的解释始终是混乱的,《沧浪诗话 诗体》、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诗学大辞典》等各唱各调,使人无所适从。南宋周文璞有这样一首诗:“野人无事 回到“八齐”。这是典型的进退格,可周文璞却认为是辘轳格,因为诗题标明《辘轳体》。 为了避免争论(可以另外开主题帖去探讨),本文不给它们做结论,只介绍这三种方法而不说该叫什么名称。 使用这三种方法有一个原则,必须有一个主韵部,也就是说这个主韵部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韵字。(刚刚特意强调,请读者注意) 一种是24句为一组,68句为一组,一组为主韵部,一组为邻韵部。 一种是主韵部和邻韵部的句子交错进行。比如一句主韵部,一句邻韵部,然后又一句主韵部,再一句邻韵部。 一种是对排律的,首先两个同韵部的韵字为第一组,然后由若干个同韵母的另一韵部字组成另一组。 《瓮牖闲评》所引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说明,在正体律诗中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在辘轳格中则可以用来押韵。正因为在同一首诗中用相邻而不相通的两个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辘轳格。 到南宋时,大诗人杨万里等把辘轳格等发扬光大,进行了大量创作,在诗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杨万里有《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中秋病中不饮用辘轳体》《城上野步用辘轳体》《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等。 元朝时运动在继续深化,“元人律诗通韵尤多。名家之集 如元遗山《望王李归程》乃‘虞’韵,中联用‘徐’。” 应当怎样看待辘轳格、进退格?下面引用别人文章中的论述:有的人不喜欢辘轳格、进退格。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云:“诚斋屡用辘轳、进退格,实是可厌。至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牵白石作先锋。’叫嚣伧俚之声,令人掩耳不欲闻。”翁氏由讨厌进退格、辘轳格,发展到讨厌杨万里用这类格式写出的作品,这不是爱屋及乌,而是厌屋及乌了。有的人认为辘轳格、进退格为律诗的创作增添了人为的限制。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引卷四《白香山诗》云:“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 赵翼正好说反了。从用韵的角度而言,辘轳格、进退格不但没有增加人为的限制,反而是拓宽了律诗的用韵渠道。众所周知,律诗用韵要求很严,这些要求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创作才华不易施展。当这些严格的规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必定要进行新的用韵尝试。另外,当正体律诗的用韵格式被人们用惯、用熟、用腻的时候,诗人们也往往会别出心裁,巧立名目,开辟出新的用韵途径。多一条用韵途径总比少一条用韵途径好。关于这一点,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副卷之一说得好:“唐韵视今之平水韵,‘冬’分‘馇’、‘支’分‘脂’,似乎狭矣,而有葫芦韵用法,辘轳韵用法,进退韵用法,有嫌韵,有兼韵,有通用,有转用,有叶用,作者犹得辗转言情。平水韵似宽,而葫芦等诸法俱废,则实狭矣。”可以说,辘轳格、葫芦格、进退格的用韵方式,是诗人们为了拓宽用韵渠道,达到“辗转言情”的目的辛勤探索结果。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家们长期写作正体律诗,写多了,容易千篇一律,换一种手法,写一些辘轳格、葫芦格、进退格,是一种尝试。从读的角度而言,读者们天天读正体律诗,读多了,容易久而生厌,读一些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作品,换一换口味,也许会觉得新鲜有味。 有了“孤雁出群格”,有人想在末句也用邻韵,于是有“孤雁入群格”(或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初见于唐末多见于宋代。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如 故行宫 元稹 (唐朝)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律诗和绝句是不允许转韵的。有人将辘轳格叫做转韵律诗,会使人们想起古体诗中的换韵方式,这种叫法是错误的。 这场运动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是除了正体格律诗,又产生了几种杂体格律诗(饶少平说法)。 一是它使几个概念的外延发生变化:1.落韵。原来指只要不是同韵部的韵便是落韵,现在改为不是同韵母的韵字便是落韵。2.邻韵。原来指韵母相同,韵部又靠得比较近的韵,现在改为只要是同韵母的韵部字。3.一韵到底的“韵”字。原来指格律诗中韵字是同一韵部一直到底不换韵,现在改为同一个韵母的韵字一直到底不换韵。这些变化,使格律用韵与古风、词的用韵一体化了。(刚刚的归纳) 这种事实已经早已存在而且延续下来,但由于存在正体与杂体的区别,所以直到现在在诗界的影响都不大,有的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到我传达的这个信息吧。 不管它影响大不大,既然与词的用韵一体化了,那么《词林正韵》用于格律诗也就既合理又合法了。所以《词林正韵》用于格律诗写作是天经地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