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8-9-7 10:44 编辑
三平尾的合律化2018.09.07 三平尾指律句的后三字均为平声。王力先生诗论称之为大忌, 由于王力先生在当时诗论书贫乏,一书难求的情况下,率先出版诗词格律普及书,使广大爱好格律诗词者如获甘露,逐渐步入诗词门庭,功莫大矣。 雨梦六四年购得先生【诗词格律十讲】,从此以此置于座右,始得入门,心存感激,难以言表,而受恩入门者,几天下十之九矣。 然历年来,所购书众,且今网络盛行,很多难以一睹之经典也轻而易得,对先生部分论断亦存疑惑,此文专对三平尾讨论,发表一己之见。 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历来诗界认定为大忌,但现在均在典籍及诗作中证明均非大忌。三仄尾及三平尾可算难兄难弟,它们均为单音节改变而定为拗句,但若称大忌实为言过其实,且无典可证。 从律句要求来说,它们一未犯失替,二未犯平仄两两相替之原则,故不宜称作大忌。 三仄尾从唐人诗作来统计,不下于5%。即全唐律诗可犯三仄尾的句式(即平平/平/仄仄)约五万句,按最低5%来计算,则有2500句三仄尾句。以杜甫五律而言为六百多首,三仄尾句为102句,则102/600*2=8.5%,看来唐人是不忌三仄尾了。 三平尾从数量上看仅有250句,由于成见,有些被划归拗律,吳体及古风,但总量亦不算多,约占千分之五。但是否因此而可视为大忌而算非律句呢?雨梦认为无典籍可证(望知者赐教),相反倒有些反证,证明三仄尾可以入律诗。 1.护腰术:护腰术出于释空海【文镜秘府论】之调声术: 其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雨梦按:护腰的腰指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亦言上下句的第三字同平可,同仄不可。 庾信诗: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上句的第三字为仄,而下句的第三字也是仄声,即没有护腰,这种现象不符合护腰的调声术。 为护腰则不能同仄,则下句第三字应改为平声。晨起帐中歌为中仄仄平平,一改就成中仄平平平,为三平尾句了。这表明元竞不把三平尾视作大忌。 2.相承术:相承术出于释空海【文镜秘府论】之调声术: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即“仄”)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下句改用三连平承之。用三连平来相承,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方法,其道理是相同的。 。。。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需三平向上承,即用三连平句相承。 (即把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此例清楚点明三仄尾应由三平尾来拗救。 三仄尾属出句,律对此要求较宽松,即可救可不救。但反思,下句若犯三平尾,上句则可以用三仄尾救之。 所有的拗句均是出现了平仄不合正格,而所有的救即在本句或下句适当位置改动平仄来补救。 何谓“适当位置”呢?分两种情况: 1.本句自救,于病音节之上或下的一、三、五处改换平仄补救; 2.他句补救,于病音节之上句或下句的同位置 换平仄补救; (由于本文论点不在拗与拗救,故略) 【文镜秘府论】虽出自唐时日本僧人释空海,但此书至上世纪初才传回中国。中国儒家不重著书,正象钱谦益诗云 亲憎言禄催偕隐,友贱求名劝著书。 搞什么口口相传,至有关格律知识的书到清以前几乎一片空白,很多论者或未读过,亦或未仔细阅读而忽视之。 三平尾句为什么这样少呢?三平尾全由平声组成,不似三仄尾可由上去入三声组成,缺少抑扬顿挫之感,故诗人不喜用之。 三平尾若实在避不了,可采用调声术以救。根据救然后律原则,即非病句了。 附: 雨梦曾有诗云: 光彩可怜如浪涌,事前谁悯临时工? 原注云:临时工,固定名词,三连平,不可易而不易。但一直耿耿于怀,子夜重诵,何不以三仄尾救之?正可谓学以致用。改一字云: 光彩可怜似浪涌,事前谁悯临时工? 1.此联七言前四字为平仄仄平和仄平平仄,属本句自救的最佳架构; 2.后三字为三仄尾与三平尾互救。 3.可怜似浪涌。如由平改仄采用似字后成拗极句。 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 “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这段话指明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及孤平三仄尾句(仄平仄仄仄)可用对句平仄仄平平救,此正是孤平他救法也。 也就是指诗上句后五字写成:仄平仄仄仄时,(可怜似浪涌)则下句后五字第一字必平补救。雨梦写句为谁悯临时工(平仄平平平),一救三仄尾,二救可字造成的孤平。在格律上是字字俱到,或可称拗救之精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