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8-25 18:44 编辑
四声二元化是从唐人开始的吗?
好像公开提出永明体讲四声,即二五异声;到唐人,二五异声转化为二四平仄的,是何伟棠。他认为声律是从句子四声平上去入分用,再向句子二元(平对上去入)转化的。也就是说,永明体是四声分用的句子,近体诗是平仄相对的句子。网上最信奉何伟棠理论的是三羊。 我则认为永明体句子自己就是平仄(上去入为仄)二元化的,根本不存在“永明体四声向近体诗二元转化”的过程! 我们从一组沈约的近似近体诗结构的句子进行分析: 饯谢文学离夜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效古 可怜桂树枝。单雄忆故雌。 岁暮异栖宿。春至犹别离。 山河隔长路。路远绝容仪。 岂云无可匹。寸心终不移。 初春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伤谢眺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寃。一旦同丘壤。 句子中凡是用仄声的地方,或用上,或用去,或用入,是任意的,并没有用上的地方不得用去,或用去的地方不得用入的区别。例如: 分手易前期。 非复别离时。 明日难重持 何以慰相思? 第二字用上声或用入声,与第四字平声相对。没有任何四声分用的痕迹。 再看上句: 可怜桂树枝。 岁暮异栖宿。 山河隔长路。 岂云无可匹。 第一句“怜”对“树,”平对去。第四句“云”对“可”,平对上。同样不存在四声分用的痕迹。第二句“岁暮异栖宿”,“暮”对“栖”,入对平。二入五入,也不存在二五异声。 可见,在永明体句子中凡用上去入的地方是任意的,这就说明凡用上去入的地方已合为一元,这一元如与平声相对,就构成了二元化,根本不存在有什么转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