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9|回复: 52

近体诗的起源并不神秘

[复制链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0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的起源并不神秘


    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这一种诗,从它诞生之日起,那是只要识字的喜欢写诗的人一看就会的。它的诞生也许只有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也许同时诞生于多个人,然后是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传开的。它无非是一种形式,人们是不是用这种形来表达自己的内容那又是另一回事,不用这种形式不等于不会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到了唐朝的大量使用并称之为“近体”以示与非近体即古风的区别,并非这种形式产生于唐朝,更非到了唐中宗二至四年(708-710)即沈佺期、宋之问死前之两年才定型。这种诗型从永明体一开始就是那个样子,它不像有生命的个体,是从小到大长到什么时候才定型,以后还会老去。它又不是像某种庞大的建筑物,以至于“须上百年用了众多的劳动集体创造”,到了沈宋临死之前两年才完成的!
    这种形式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变的,更不会随数量的增加发生质变。它只不过是诗人所要用来表达内容的一种载体,它的存在只是内容的存在,而不是这个形式的存在。说“一个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这五十六个字的构架就用了二百年、用了几百个诗人的集体劳动才创造出来,并在沈宋二人临死前两年,在一个皇家修文馆才定型”,这种疯癫理论公然会出现在当今理论界,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到了唐朝,五言八句从唐太宗起就喜欢用这个载体;而七言这个载体,是从杜甫起才开始大量使用的。历史证明,在沈宋死去之前两年即那个修文馆出现以前的几十年里,有包括沈宋在内的大批诗人使用这五言八句即五律载体描要表达的内容;从以后的杜甫、元稹、白居易等更是喜欢用七言八句即七律为载体表达自己的内容。不管是五律或七律,无非是用汉字随时就可以编织起来的一个框,把要表达的内容装进这框里就行了。五言八句框永明体人就会编,唐人照着编而已;七律这个框是唐人在五言框上加两匹篾而已,有什么难的?最难的是看你有本事装什么好东西在里面!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09: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6-28 09:49 编辑

五言律句的【平仄24分明法】,是探索大唐声律的【瓶颈】!

正好不到【瓶颈】,实在是空口无啊!!!

点评

二四四声分明法刘韬已提出。但何时过渡到二四平仄分明法,还没找到古人的理论。二四平仄分明法,沈约等人已大量使用,但还找不到是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唐人只有提倡推广这这二四平仄法,同样还未发现有谁从理论上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8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8 09:48
五言律句的【平仄24分明法】,是探索大唐声律的【瓶颈】!

正好不到【瓶颈】,实在是空口无瓶啊!!! ...

二四四声分明法刘韬已提出。但何时过渡到二四平仄分明法,还没找到古人的理论。二四平仄分明法,沈约等人已大量使用,但还找不到是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唐人只有提倡推广这这二四平仄法,同样还未发现有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李)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沉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李峤出任的是最高等级的「大学士」,大学士下有「学士」,再次才是沉、宋所充任的「直学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6-28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定型,应该是要得到政府官方的认可(比如科举考试中得到认可),否则,就算某人有大量的五言八句诗,也说明不了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0: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6-28 10:02
二四四声分明法刘韬已提出。但何时过渡到二四平仄分明法,还没找到古人的理论。二四平仄分明法,沈约等人已大量使用,但还找不到是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唐人只有提倡推广这这二四平仄法,同样还未发现有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二四平仄法】是律句理论,既然没有理论(或,理论上加以阐述),

何来【提倡】之说?何来【推广】之说??何来【提倡推广】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6-28 10:02
二四四声分明法刘韬已提出。但何时过渡到二四平仄分明法,还没找到古人的理论。二四平仄分明法,沈约等人已大量使用,但还找不到是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唐人只有提倡推广这这二四平仄法,同样还未发现有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二四四声分明法刘韬已提出。但何时过渡到二四平仄分明法,还没找到古人的理论】

三羊早已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6-28 10:12
所谓定型,应该是要得到政府官方的认可(比如科举考试中得到认可),否则,就算某人有大量的五言八句诗,也 ...

对头!
近体诗的定型,来源于【诗赋取士】的唐朝科举制度!

来源于武则天的科举诏令!诏令的颁布,唐近体的声律必定定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文中不是已有答案吗?
“  留下最多律诗的是李峤,而非沈、宋,同时李峤不論在“黏比”与“律诗比”的项目中都超过沈、宋。这很可能意味着李峤对于律诗的兴趣与专注超越沈、宋,也超越同时代大部分诗人。李峤不但留下了最多换头律诗,而且他有一套共一百二十首的咏物诗组是专门依据律诗格律写成的,初唐最早的八句律诗创作。
    李峤对律诗普及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政坛与文坛的地位远比沈、宋來得高。此外,李峤还是以文学知名的宰相,李峤出任的是最高等级的“大学士”,大学士下有“学士”,再次才是沈、宋所充任的“直学士”。从武后到中宗朝,李峤在文坛与政坛的地位都高于沈、宋。特别在文坛,李峤实居于領导的地位。
    然而传统上論律诗定型均称沈、宋而不及李峤,这是为什麽呢?有人提出,我们从文献耙梳中得到一些线索:首先,沈、宋很可能更直接地探讨甚至提倡声律理論,或是在写作上特别擅长诗歌调声之术,前引《新唐书.文艺传》說沈、宋“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元缜在其《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說:“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此而后,文变之体极焉。”又《新唐书.文艺传》中有另一段记载說:“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这段话直指二人“回忌声病”,前兩例說“研揣声音”“研練精切”,是不是二人对于律诗音律的协调配置有特别独到之处呢?或是他们曾经探讨并提倡声病論呢?其二,“律诗”定型于“沈、宋”之說也有可能是因为兩人提出了“律诗”这个新的名词來指称当时这种新兴的诗歌形式。其三,则牵涉到律诗篇幅的问题,沈、宋可能提倡过六韵十二句的律诗,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五言诗)历五千载,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文中說律诗到沈、宋时“始裁成六律”,是不是他们曾特别推崇六韵十二句律诗,或者是赋予六韵律诗特别的意义呢?在确立以六韵试诗的常例之前,考试的篇幅相信是经过一番琢磨与讨論的,沈佺期曾于长安二(702)年知贡举,宋之问于景隆(707-710)中任考功员外郎45,时间距離换头律诗兴起尚不久,当时试诗的风气还未成熟,不过,下文研究唐代科举试诗情况的结果将显示,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约在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杂文试诗就越來越频繁,往后几呈常态。沈、宋会不会在这个议题上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答案就是绝老说的考试
“在确立以六韵试诗的常例之前,考试的篇幅相信是经过一番琢磨与讨論的,沈佺期曾于长安二(702)年知贡举,宋之问于景隆(707-710)中任考功员外郎45,时间距離换头律诗兴起尚不久,当时试诗的风气还未成熟,不过,下文研究唐代科举试诗情况的结果将显示,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约在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杂文试诗就越來越频繁,往后几呈常态。沈、宋会不会在这个议题上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此文的分析值得着重研究。特别是沈宋提倡六律于考试,唐书是否指六律而言?如果是指六律而言,那近体为沈宋定型就真是一个厉史的大玩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6-28 1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0:26
这个答案就是绝老说的考试
“在确立以六韵试诗的常例之前,考试的篇幅相信是经过一番琢磨与讨論的,沈佺期 ...

近体五律、七律都是四联八句,而唐代科举考试多是六联十二句(不能少于六联),那么说近体律诗(四联八句)定型于沈、宋,似与常理不合也(官方考试并未采纳四联八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1: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6-28 10:42
近体五律、七律都是四联八句,而唐代科举考试多是六联十二句(不能少于六联),那么说近体律诗(四联八句 ...

律只管联,而联所谓多少是不论的,于是有2联的绝句,4联的律句,6联以上的排律,考试不考4联的,一般是六联十二句(不能少于六联)的短排律,没有四联八句的。民间练笔和习惯才用四联八句的。这一点都不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试从来都是排律,一般12句,或16句。三羊曾有过详细的介绍。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而否认。因为近体诗并不是专指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是指格律,有六言律、四言律、三言律、六句律、十句律十二句以上的各种排律。五律七律五绝七绝,那是后来形成的趋势,优胜劣汰而形成的。事实上考试用短排比五律七律科学,承转等打分更好考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6-28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1:14
考试从来都是排律,一般12句,或16句。三羊曾有过详细的介绍。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而否认。因为近体诗并不是专 ...

“事实上考试用短排比五律七律科学,承转等打分更好考察”?也不尽然吧,比如祖咏写了两联就喊意尽了。后人最终普遍选择了四联八句,这才是最科学的选择。超过四联,除非叙事诗,否则多是凑韵敷衍而已,并无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0:23
我文中不是已有答案吗?
“  留下最多律诗的是李峤,而非沈、宋,同时李峤不論在“黏比”与“律诗比”的项 ...

留下最多律诗的是李峤,而非沈、宋,同时李峤不論在“黏比”与“律诗比”的项目中都超过沈、宋。这很可能意味着李峤对于律诗的兴趣与专注超越沈、宋,也超越同时代大部分诗人。李峤不但留下了最多换头律诗,而且他有一套共一百二十首的咏物诗组是专门依据律诗格律写成的,初唐最早的八句律诗创作〇〇。
——许传刚

留下最多律诗的是李峤,而非沉、宋,同时李峤不论在“黏比”与“律诗比”的项目中都超过沉、宋。这很可能意味着李峤对于律诗的兴趣与专注超越沉、宋,也超越同时代大部分诗人。李峤不但留下了最多换头律诗,而且他有一套共一百二十首的咏物诗组是专门依据律诗格律写成的,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集合。
——杨文惠



点评

原文中已有“有人提出,”所以不必认为是我偷的  发表于 2018-6-28 14: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8 10:58
似曾相见赝归来!

李峤对律诗普及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政坛与文坛的地位远比沈、宋來得高。此外,李峤还是以文学知名的宰相,李峤出任的是最高等级的“大学士”,大学士下有“学士”,再次才是沈、宋所充任的“直学士”。从武后到中宗朝,李峤在文坛与政坛的地位都高于沈、宋。特别在文坛,李峤实居于領导的地位。————许传刚

李峤对律诗普及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政坛与文坛的地位远比沈、宋来得高。此外,李峤还是以文学知名的宰相,李峤出任的是最高等级的“大学士”,大学士下有“学士”,再次才是沉、宋所充任的“直学士”。从武后到中宗朝,李峤在文坛与政坛的地位都高于沉、宋。特别在文坛,李峤实居于领导的地位。————杨文惠

点评

原文中已有“有人提出,”所以不必认为是我偷的  发表于 2018-6-28 14:11
这也要评,你真叫吃饱了撑的  发表于 2018-6-28 1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0:23
我文中不是已有答案吗?
“  留下最多律诗的是李峤,而非沈、宋,同时李峤不論在“黏比”与“律诗比”的项 ...

然而传统上論律诗定型均称沈、宋而不及李峤,这是为什麽呢?有人提出,我们从文献耙梳中得到一些线索:

首先,沈、宋很可能更直接地探讨甚至提倡声律理論,或是在写作上特别擅长诗歌调声之术,前引《新唐书.文艺传》說沈、宋“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元缜在其《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說:“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此而后,文变之体极焉。”又《新唐书.文艺传》中有另一段记载說:“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这段话直指二人“回忌声病”,前兩例說“研揣声音”“研練精切”,是不是二人对于律诗音律的协调配置有特别独到之处呢?或是他们曾经探讨并提倡声病論呢?

其二,“律诗”定型于“沈、宋”之說也有可能是因为兩人提出了“律诗”这个新的名词來指称当时这种新兴的诗歌形式。

其三,则牵涉到律诗篇幅的问题,沈、宋可能提倡过六韵十二句的律诗,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五言诗)历五千载,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文中說律诗到沈、宋时“始裁成六律”,是不是他们曾特别推崇六韵十二句律诗,或者是赋予六韵律诗特别的意义呢?〇〇〇〇在确立以六韵试诗的常例之前,考试的篇幅相信是经过一番琢磨与讨論的,沈佺期曾于长安二(702)年知贡举,宋之问于景隆(707-710)中任考功员外郎,时间距離换头律诗兴起尚不久,当时试诗的风气还未成熟,不过,下文研究唐代科举试诗情况的结果将显示,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约在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杂文试诗就越來越频繁,往后几呈常态。沈、宋会不会在这个议题上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力呢?————许传刚


首先,沉、宋很可能更直接地探讨甚至提倡声律理论,或是在写作上特别擅长诗歌调声之术,前引《新唐书 文艺传 杜甫传赞》说沉宋「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元缜在其〈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又《新唐书.文艺传》中有另一段记载说:「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沉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沉、宋。」这段话直指二人「回忌声病」,前两例说「研揣声音」「研练精切」,是不是二人对于律诗音律的协调配置有特别独到之处呢?或是他们曾经探讨并提倡声病论呢?

其二,「律诗」定型于「沉、宋」之说也有可能是因为两人提出了「律诗」这个新的名词来指称当时这种新兴的诗歌形式。

其三,则牵涉到律诗篇幅的问题,沈、宋可能提倡过六韵十二句的律诗,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五言「诗)历五千载,至沉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文中说律诗到沉、宋时「始裁成六律」,是不是他们曾特别推崇六韵十二句律诗,或者是赋予六韵律诗特别的意义呢?…………在确立以六韵试诗的常例之前,考试的篇幅相信是经过一番琢磨与讨论的,沉佺期曾于长安二(702)年知贡举,宋之问于景隆(707-710)中任考功员外郎,时间距离换头律诗兴起尚不久,当时试诗的风气还未成熟,不过,下文研究唐代科举试诗情况的结果将显示,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约在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杂文试诗就越来越频繁,往后几呈常态。沉、宋会不会在这个议题上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力呢?————杨文惠

点评

原文中已有“有人提出,”所以不必认为是我偷的  发表于 2018-6-28 13:50
感到他不对,你可驳斥。不要谈什么我抄袭他的。简史就是众人之说的取弃。各种诗体简史都如此,你以为都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  发表于 2018-6-28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6-28 11:30
“事实上考试用短排比五律七律科学,承转等打分更好考察”?也不尽然吧,比如祖咏写了两联就喊意尽了。后 ...

祖咏写了两联就喊意尽了,那是它意尽了,考试不管这些,除非得试官青眼,并为他力排众议,否则百分百不及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2: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6-28 14:26 编辑

可以这样说,本文没有我自己的一点东西,都是别人的,但又可以说本文全是我自己的东西。懂不懂这个道理?
遍地是散钱,你能用一根根钱串子把它们穿起来,挂在那儿,那就属于你的了,这是清人小学的惯例,你不懂的话可以告诉你。

当然文章最后应注一下参考文献。我若写成书就会做这步工作省得被人砸死。我会注明本文引用以何伟裳、杨文惠、孙则明的为主。
为什么说又全是自己的东西呢?因为你要做大量的功课,看许多人的文章,进行比较,你个人的取舍显示了个人的观点,并没有随波逐流,写出是非不清,公说公有理婆说有理的东西。于是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三羊的许多看法我不采纳,老金的许多看法我也不认可,我有我的看法,这便是我自己的东西。
为了做功课,我踏踏实实的收集诗例,只有在这些诗例的基础上,我才敢认同谁的说法对,谁的说法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4: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1:14
考试从来都是排律,一般12句,或16句。三羊曾有过详细的介绍。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而否认。因为近体诗并不是专 ...

盛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古木卧平沙》
古木卧平沙。摧残嵗月賖。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盛唐:玄宗开元二九(738)《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霜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浄光难灭。云生望欲无。还知圣明代。国宝在名都。【状元帖】

中唐:德宗贞元十四(798)《青出蓝》吕  温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
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

中唐:德宗贞元十四(798)《青出蓝》王季文
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青。
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翻覆依襟上,偏知造化灵。

晚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宫池产瑞莲》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鳯池先。【大拗句
圣日临防丽。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顺便提及:沈宋初唐定型的近体诗,眼看就要【出唐】到大宋王朝了,怎么还是【大拗不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4: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6-28 12:38
可以这样说,本文没有我自己的一点东西,都是别人的,但又可以说本文全是我自己的东西。懂不懂这个道理?
...

何伟裳、杨文惠,以及你为提及的很多探索大唐声律的文章,尤其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三样基本都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28 14: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6-28 14:45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8-6-28 14:32
盛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古木卧平沙》
古木卧平沙。摧残嵗月賖。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 ...


考试什么时候出现八句,我不清,你是权威。但例子是玄宗后,不算数。拗句不奇怪,就如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是一步步规范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这样去钻唐朝的诗词,是钻到老鼠洞里去了,方向不对,要抓关键的东西去研究。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纯属于礼节性的给你回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7: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刚刚都冷静下来讨论。无关讨论的帖我删了,删起也太费力,望两兄只谈学术,不说气话!

点评

是谁挑起的嘛,本来我们都难得这么平心静气的讨论  发表于 2018-6-28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6-28 17:37
三羊、刚刚都冷静下来讨论。无关讨论的帖我删了,删起也太费力,望两兄只谈学术,不说气话! ...

金珠子,你就是不分是非的和稀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8 1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6-28 17:37
三羊、刚刚都冷静下来讨论。无关讨论的帖我删了,删起也太费力,望两兄只谈学术,不说气话! ...

有关抄袭的帖子,为何删除?!

点评

对胡说八道的人为什么不处理,太宽容啦  发表于 2018-6-28 22: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6-29 1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8 14:32
盛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古木卧平沙》
古木卧平沙。摧残嵗月賖。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 ...

唐诗中大拗不救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6-29 1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6-29 10:13
唐诗中大拗不救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问题是,大拗句为什么合律?

点评

不合律才名曰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9 1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1: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6-29 11:23
问题是,大拗句为什么合律?

不合律才名曰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1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