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2-20
威望933
金钱3450
贡献2280
金牌会员
 
威望- 933 点
贡献- 2280 次
金钱- 3450 枚
|
本帖最后由 放棹江湖 于 2018-4-9 21:55 编辑
写在前面:
该帖子不讨论关于黄河远上、黄沙直上的问题,诗友们如果想交流、探讨,前提是认同黄河远上、浪漫主义、比兴手法,在这里不谈黄沙直上,谢谢诗友们理解、见谅,问好。
前几天我发了《浅说唐音:王之涣之凉州词》的帖子,在与诗友们的交流中,我对这首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主要在第一句上,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先后跟帖做了两次补述。
起初发帖是出于这几点,第一,结合唐朝地图,感受唐代诗人的襟怀浩渺,领略盛唐诗歌的雄浑瑰丽。第二,诗人写的戌边将士所在的孤城,在更远的西域边疆、安西都护府。第三,这首诗为当时的唱曲而作,结合诗的语境,去做分析为黄河远上。
昨天我百度了《王之涣墓志铭》,根据墓志铭,对黄河远上白云间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解读,该帖说的新解唐音:王之涣之凉州词,主要是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读该诗,从《王之涣墓志铭》讲起,撰写墓志铭的是当时一位名叫靳能的基层同僚官员。《王之涣墓志铭》里写道:“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由此可知,王之涣是盛唐时期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倜傥不羁,狂放豪迈,有侠士之风。然而,才华埋没大唐盛世,人们并不熟知和重视,诗作流传也仅6首。
《王之涣墓志铭》又写道:“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气高□时,量过于众。异毛义捧檄之色,悲不逮亲;均陶潜屈腰之耻,□于解印。会有诬人交构,公因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由此可知,王之涣受人诬谤,辞去官职,改变生活态度,寄情与山水之间,漫游于黄河上游边关地区数千里,以出游散心的方式,慰藉自己的高风亮节。
言归正传,解入正题。
题目,《凉州词》,我们都知道是唐代流行的一首曲子的名字,这首七绝是王之涣为曲子写的唱词。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黄河自己能远上吗,能逆流而上吗,答案是不能,大河向东流,这才正确,黄河远上就是诗人王之涣“化游青山”,“夹河数千里”,是人沿着黄河远上,戌边的将士沿着黄河远上,再而远上,到哪里,目的地白云间,白云间这里是虚指,是浪漫主义、比兴手法,白云间和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在一起。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一片孤城在哪里,我以为,不在黄河,不在凉州,不在玉门关,而在唐朝更远的西域边疆、安西都护府的一个边关塞城。万仞山指的就是安西都护府所辖境内的天山、或者昆仑山,昆仑山是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所以,我说第一句的白云间也有一点神话的味道。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句略过,大家都知道,也好理解。何须怨,可以理解成作者第一人称对边关将士的劝慰,也可以理解成边关将士互相的安慰,提振士气,慷慨悲壮。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明代诗人杨慎《升庵诗话》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照此,春风的意思就是指皇恩。玉门关是两汉、隋唐时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在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极具战略意义。第四句可以理解为春风只能吹到玉门关,而吹不到玉门关以外的西域边疆、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离首都长安太遥远,鞭长莫及,朝廷皇上的恩泽一般顾及不到这里,需要将士们各自保重,扬我汉家铁血精神,保我大唐万里边疆。
从诗的整体上看、从艺术上看,第一句,黄河远上是实写,是诗人王之涣或者边关将士沿着黄河上游方向远上,到往目的地白云间,白云间是对高远望不见的西部边疆的形象描写,是浪漫、起兴,到往西域边关这一段路程很遥远漫长,白云间下面就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第二句,因为戌边之地离家乡太遥远,地处西域高原大漠,一座孤单的城堡又在万仞之山,更添在西部边疆保家卫国的单调孤独和危险艰辛的处境。第三句,何须怨,表明不得还乡之怨情之强烈而又能自我宽解、互相安慰。第四句,春风只能吹到玉门关,而吹不到更远的西域边疆,皇上的恩泽鞭长不及,一般顾及不到这里,所以还是好好的各自保重,守卫疆土、保卫祖国吧,悲壮苍凉,慷慨壮烈,的的是我汉家精神、唐人风骨。这是一个四句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意境开阔、大气磅礴,正所谓唐音、盛唐之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征人苦情含蓄不露”,“深情蕴藉”。
这首七绝用现在的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来讲就是,我王之涣沿着黄河、朝着上游的方向出游边塞,来到了西域边关安西都护府辖内的一座戌城,处在高原大漠的万仞之山间,处境单调而孤独、危险而艰辛。看到有的将士在用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表达戌边的艰苦、思乡的情绪,我劝慰他们无须怨诉,提振士气,做我汉家好男儿,有军人的牺牲精神。我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西域边疆,这里没有杨柳自然植被,客观环境就是这样荒芜、苍凉,又离首都长安太遥远,朝廷鞭长莫及,皇上的恩泽到得了玉门关,一般顾及不到西域。我们彼此各自保重,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保家卫国,守护疆土,扬我汉家精神,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盛唐时期高适有一首七绝《塞上闻笛》,又做《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如下: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题目里的王七是指谁,民国时期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里说是指的诗人王之涣,《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如果是这样,那这首诗里的一片孤城的地址就在玉门关附近,因为题目就是玉门关听吹笛。
但是,王七真的就是指王之涣吗,王之涣在家中排行第七吗,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公即浚仪第四子,幼而聡明,秀发颖晤”,王之涣在家中排行第四,而不是第七,高适的《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里的王七不大可能指王之涣,尽管在用韵上和王之涣《凉州词》同属于一个韵部,那也不具说服力,高适还有一首诗是《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这里的题目名字是王之涣。
百度搜索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可知古人行第排名,不是按行一父所生的兄弟长幼次序计算,而是按曾祖所出而定。比如清代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父一辈家中排行老四,在祖父一辈大家庭中排行老九,所以,我们经常说曾国荃为九帅。
《王之涣墓志铭》是20世纪30年代有人意外发现,墓志铭里讲到王之涣在父一辈家中排行第四,没有讲到在祖父一辈大家庭中排行第几,是个未知数。
百度里的《唐人行第录》讲到,盛唐诗人岑参称呼当时的朝廷官员王季友曰“王七季友”、“王七录事”、“王录事”。由此可知,高适诗题里的王七并不一定指的就是王之涣,很可能指别人、别的王七什么。
综上所述,我还坚持我的看法,就是王之涣《凉州词》里的一片孤城的地址不在玉门关附近,而在更远的西域边疆、安西都护府。
另外,根据诗仙李太白诗句,来分析感受王之涣《凉州词》第一二句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不是说作品风格,而是盛唐诗人们通过作品表现了他们的浪漫精神、浪漫气度。
诗仙李太白有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来”三字这很浪漫。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为实指,是诗人沿黄河上游远到西域边关,“白云间”就是对西域高原的浪漫说法,想象一下,白云下面就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诗仙李白又有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万仞山”指的就是西域边疆、安西都护府辖内的天山或者昆仑山。天山、昆仑两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都带有神秘色彩,照应第一句“白云间”三字,不仅浪漫,而且带有神话味道。
放棹江湖
2018年3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