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野樵

也说《凉州词》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0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3-16 00:51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0:34
如果是一首词,凉州就是题目,是专写凉州的。如果有二首以上凉州词,则不是题目,是一个总称谓。可按此套 ...

唐大曲,一百度就有解释的,前面说过,词或曲,既可写本意,也可填入它意,请留意我的原话,从起源上来看,凉州词主要写凉州之词是对的,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所描写的是不是兰州,我既未肯定也未否定,因为本人对那一带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不甚清楚
.边塞绝句四首

  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来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初、盛唐时期,东北,西北,西南各处国防线上常有战事,唐朝政府不得不派大军守卫边境。统率这些国防军的节度使都是著名的将帅,他们需要带一批文人去掌管文书事务。文人进入节度使幕府,有希望由于长官的举荐而获得一官半职。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许多著名诗人都被收罗在边防节度使的幕下。这些诗人熟悉了边塞风物和将士的生活、情绪,用各种形式的诗歌来歌咏、表现它们,于是唐诗中大量出现了这一类的新题材。我们把这一类诗歌称为边塞诗。我们己讲过了高适、岑参的三首七言歌行形式的边塞诗,现在再选讲四首七言绝句形式的边塞诗。

  第一、二首都题作《凉州词》。“凉州”是当时新流行的曲调。据说有一位龟兹国王爱好音乐,他在大山中听风声水声,和他的乐师们一起谱成许多歌曲,在西域风行一时。唐朝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到这些曲谱,进献给玄宗,玄宗就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中国歌词。就以歌曲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十多个曲调。诗人们热烈欢迎这些新鲜的歌曲,大家都为它们作词,因此许多人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伊州词”或“甘州词”为题的诗歌,它们是唐代新的乐府曲名,不是诗题。

  王翰的《凉州词》写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在临阵以前,僚属给他欢送出征。葡萄酒是凉州名产,夜光杯是最好的白玉酒杯,也是凉州名物。用这一句来概括宴席的丰盛。将军还想多喝几杯,可是军士们已骑上马,不便口头催促,只是拨响着琵琶。将军一听,就知道伙伴们在催促他了。但将军此时已喝得醉醺醺的。他是贪杯酗酒吗?不是。他是贪生怕死吗?也不是。他说:我醉倒在战场上,你们也别笑我。你们看,从古以来,上阵作战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的?这就表现了将军抱着必死之心,喝饱老酒,上马杀敌的豪壮气概。施鸿保评这二句道:“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他的体会没有错,我们应当把这二句看作幽默话。

  第二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就用另外一种边塞风光来谱词了。他先写塞上边城,在高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山下的黄河好象从白云中流出来。他把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勾勒出来了。于是在这里听到有人在吹笛子,所吹的曲调恰是“折杨柳”。这是西北一带的横吹曲。从南北朝以来,人民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的曲子又成为离别时奏的乐曲。现在听到又有人在吹这个曲子,体会到吹笛人一定有怀乡怨别之情。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结合前面二句,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说玉门关外如此荒芜寒冷,身居其地,怀乡恨别之情,极其深刻。“何须怨”不是真的劝他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无用,这是更深刻的反话。羌笛是西羌人做的笛子,吹笛子的人还是守卫边塞的大唐战士,不能理解为羌人在吹笛子。李白有一首《春夜洛阳闻笛》诗,其二句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为解释王之涣此诗的参考。近来有人注释此诗,知道“折杨柳’是曲名,却没有注明这个曲子的意义,因而对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无所知了。

  这首诗最早见于《国秀集》。第一、二句云:“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次序与今本不同。其次是《集异记》所引,第一句作“黄沙远上白云间”。后来在许多宋人书中,都作“黄沙直上白云间”①。“黄河”与“黄沙”,“远上”与“直上”,孰是孰非,引起了后人的推敲。

  许多人主张应以“黄沙”为是,“黄河”为误。理由是凉州城外没有黄河。我以为“河”与“沙”是传写之误,今天已无法确定到底原本是什么。论句法气势,则应当以“黄河远上”为较好。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诗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至于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了“黄沙”,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要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专指凉州。再说,凉州也不在万仞山中,如果认为此诗是描写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

  王昌龄一首题为《出塞》,即出关。在唐诗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征,而“入塞”则表示凯旋归来。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先从字面排列讲: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朝时候的明月;看看雄壮的关城,也还是汉朝时候的国防建筑。第二句接着说:在这个从古到今景色不变的关塞中,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没有回来。于是,诗人不免有些厌恶这种战争。他想,为什么要很远的走出国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象李广一样的飞将军,能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使许多兵士免于死亡吗?显然,这是一首反对侵略战争的诗,写得很含蓄,用“但使”、“不教”两个词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曾引起过许多争议。王世贞以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诗说》)的诗句。吴昌祺以为这地方在秦朝还是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便已有关城了。这都是从字面排列的呆讲,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分为不相干的两部分。其实,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义只是说: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但他不能把诗句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这不成为诗,于是他改作“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是“秦”是“汉”,这两个字都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古”,并不是要把明月和关分属于两个朝代,而是把“秦汉”二字分在二处作状词。这种诗句的修辞方法,称为“互文同义”。卢纶有一首《送张郎中还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汉家郎”。张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汉以来古官名,诗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辞来造句。这可以说是唐人句法,宋以后就不见这样的句子了。

  第三句的“龙城”与“飞将”,注释家也有许多意见。龙城是汉代匈奴的都城,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直捣龙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都城。所谓都城,只是指匈奴各个部落首领所在地,或者说军事主力所在。飞将军是汉代将军李广,他驻防边疆,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形容他用兵神速。这里是两个典故的合用,“龙城飞将”只是说能打败敌人的名将,并不实指某处某人。有些注释者太拘泥于历史事实,考证出龙城应当是卢龙塞,飞将应该是卫青而不是李广,因为李广与龙城无关。这样讲诗,真是“固哉”!试参看唐诗中用这两个名词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讲。杨炯《从军行》云:“铁骑绕龙城。”卢照邻《战城南》云:“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沈佺期《杂诗》云:“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虞世南《从军行》云:“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这几位诗人都在王之涣以前。如果要把他们诗中的“龙城”确定在某一地方,那么一会儿在雁门,一会儿在涂山。后来温飞卿有诗云:“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这个龙城,又在榆关外了。岂不是也很难解释?“飞将”也是唐诗人常用的语词,只是猛将、勇将的意思,不必牵扯到卫青或李广,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联系考索。贺朝诗云:“天子金坛拜飞将,单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杂诗》云:“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都和王之涣同样用法。

  最后一首岑参的诗。用另外一种手法来表现他旅居边塞的寂寞。“故园东望”即“东望故园”,因为调声关系,把它们倒装了。东望故乡,路程遥远,被怀念家乡的情绪所激动,两个袖口抖索地擦不干眼泪。恰巧路上遇到一个回京城击的使者,就想托他带一封家信回去。可是随身没有纸笔,无法写信,只好托他带个口信回家,说自己身体健康,平安无恙。这首诗是平平直直的叙述,没有寓意,全用赋的手法。因为所叙的事实深刻地表现了边塞征人的怀乡情绪,尽管是质朴的素描,也仍然很能感动人。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这两首诗,唐人小说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同在旗亭上游春饮酒。恰有几个歌妓在侍候贵人,唱歌劝酒。他们三人便约好,听这些妓女唱什么人的诗最多,借此评定三人中谁最有名。第一个妓女唱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第二个妓女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第三个妓女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又是王昌龄的诗。于是王之涣指着一个最美的妓女说:“如果这个姑娘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做诗了。”后来,轮到这个妓女唱,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黄沙远上白云问”。接着,她又唱了两支歌,也都是王之涣的诗。这个故事见于薛用弱的《集异记》,它说明二王、高、岑诸人,在当时同样著名,不易分别甲乙,而小说的作者是以王之涣为第一的。

  这些绝句,直到后世,还有人评比。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这四首。施鸿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诗之为唐代七绝最高作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了。

  一九七八年五月八日

  【增记】

  唐时玉门关外没有杨柳,故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想到王之涣这两句诗,就命令各地官员在天山南路大道两旁种了几十万株扬柳。当时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幕下诗人、将军都作诗歌颂。

  邓廷桢诗云:

  羽林壮士唱刀环,齐裹貂褕振旅还。

  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过玉门关。

  又杨昌浚诗云: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近来从清人笔记中见到这两首诗,我以为可作唐诗佳话,故附录于此。

  一九八四年八月五日记

  ①《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均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全唐诗》亦用此句。


------原来你们争论的源头在这里,说你黄沙直上一通乱整有点过了,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3-16 0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3-16 00:48
唐大曲,一百度就有解释的,前面说过,词或曲,既可写本意,也可填入它意,请留意我的原话,从起源上来看 ...

王之涣的肯定不是第一首。因此王诗写的是玉门关。

点评

另,如果是黄沙直上的版本也不应跟沙尘暴龙卷风相联系而应理解为沙漠,黄沙之漠,省略了之漠,仍然是视角转换的笔法,个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01:15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是第二首,余参阅施氏之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0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0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0:52
王之涣的肯定不是第一首。因此王诗写的是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是第二首,余参阅施氏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0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3-16 01:22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0:52
王之涣的肯定不是第一首。因此王诗写的是玉门关。

另,如果是黄沙直上的版本也不应跟沙尘暴龙卷风相联系而应理解为沙漠,黄沙之漠,省略了之漠或用黄沙借代其沙漠,仍然是视角转换的笔法,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08:2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黄沙远上白云间把黄沙理解为沙漠:或黄河,也未尝不可。但若是黄沙直上,就不好理解。除非龙卷风似的沙柱会直上。但龙卷风决非沙漠的常态。:

点评

即便是黄沙直上版,个见认为也是视觉之错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3-16 09: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3-16 08:23
如果是黄沙远上白云间把黄沙理解为沙漠:或黄河,也未尝不可。但若是黄沙直上,就不好理解。除非龙卷风似的 ...

正是沙漠龙卷风不是常态,恰恰被王之涣碰上写成了诗。只有特殊性才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总之这种传世名篇不是亲历亲见很难写出来的。居在在钱塘江边的人。潮水最大也不看。而从未见过大潮的人就会发出惊叹,写出:万马奔腾声浩大,千军滚进水疯狂   的诗来。

点评

万马奔腾声浩大,千军滚进水疯狂--------------这是唐朝哪位大诗人的力作?其余两句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11:38
這詩被俺踹呀、踩呀... 一文不值,唐某還敢拿來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10:16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语意就可能涵解不上了,余参考施氏之文 第二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就用另外一种边塞风光来谱词了。他先写塞上边城,在高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山下的黄河好象从白云中流出来。他把这个国防重镇的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16 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09: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3-16 10:25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我们有过大海边的体验就会知道,即便你用平视,极目处的那条海平线怎么看都象是高于你脚下的土地的错觉,对于大沙漠来说,道理应是一样的,何况中国之地势本西高东低,极目之处的那端与白云似乎相连接似乎接入白云之间也就不难理解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谓平沙莽莽黄入天具有类似的意境,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是视觉差所造成的一种错觉之描写,这些描写能带给我们很美的联想画面之感受,至于隋唐时的玉门关附近能否看到黄河,大概只有熟悉哪一带地理环境的人士比较明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只须理解诗中的意境就够了,根本不必枉费力去当什么考据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09: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3-16 08:23
如果是黄沙远上白云间把黄沙理解为沙漠:或黄河,也未尝不可。但若是黄沙直上,就不好理解。除非龙卷风似的 ...

即便是黄沙直上版,个见认为也是视觉之错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3-16 1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3-16 10:21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9:21
正是沙漠龙卷风不是常态,恰恰被王之涣碰上写成了诗。只有特殊性才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总之这种传世名篇不 ...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语意就可能涵解不上了,余参考施氏之文

第二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就用另外一种边塞风光来谱词了。他先写塞上边城,在高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山下的黄河好象从白云中流出来。他把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勾勒出来了。于是在这里听到有人在吹笛子,所吹的曲调恰是“折杨柳”。这是西北一带的横吹曲。从南北朝以来,人民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的曲子又成为离别时奏的乐曲。现在听到又有人在吹这个曲子,体会到吹笛人一定有怀乡怨别之情。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结合前面二句,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说玉门关外如此荒芜寒冷,身居其地,怀乡恨别之情,极其深刻。“何须怨”不是真的劝他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无用,这是更深刻的反话。羌笛是西羌人做的笛子,吹笛子的人还是守卫边塞的大唐战士,不能理解为羌人在吹笛子。李白有一首《春夜洛阳闻笛》诗,其二句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为解释王之涣此诗的参考。近来有人注释此诗,知道“折杨柳’是曲名,却没有注明这个曲子的意义,因而对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无所知了。

施氏首先以黄河远上进行解释,这是一种大环境之勾勒,其次以黄沙解释,可见其大漠之意;从气势和画面联想的角度来说,黄河远上比较好,画面感也更具美感,从诗意涵解来说,黄沙远上或黄沙直上都是大漠之描写,言关外之荒凉,与关内【守边将士之家乡】的春天景象暗行比对,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言恩泽不到也,这样的版本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之前让你们沙尘暴龙卷风啥的误导得实在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10:0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黄沙版也应是远上。这就可以推测原作应是黄河,后来传抄成了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2186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712
贡献
2552
金钱
383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1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8-3-16 10:18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9:21
正是沙漠龙卷风不是常态,恰恰被王之涣碰上写成了诗。只有特殊性才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总之这种传世名篇不 ...

"錢塘江大水"?這詩被俺踹呀、踩呀... 一文不值,唐某還敢拿來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11: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3-16 09:21
正是沙漠龙卷风不是常态,恰恰被王之涣碰上写成了诗。只有特殊性才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总之这种传世名篇不 ...

万马奔腾声浩大,千军滚进水疯狂--------------这是唐朝哪位大诗人的力作?其余两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3-16 1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3-16 10:06
若黄沙版也应是远上。这就可以推测原作应是黄河,后来传抄成了沙。

如描写沙龙卷,毫无疑问用直上,远看近观不论。直上有强大的震撼力!远上则轻松愉快。黄河远上也轻松愉快,同下面三句的苍凉凄美不合调?所以不会是王之涣写的。是那些三脚猫改的。黄河远上往白云上去了,绵延不断的高山峻岭,有诗情画意,有羌笛在吹奏春风杨柳的美妙曲子,一幅塞外江南的水墨画。殊不知此诗完全不是这种意境?此诗要表达的是边塞环境荒凉凄寒,极度艰难险阻。同时隐含着对守边将士的不怕环境艰难困苦的尊敬和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12: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塘江大潮
塘水茫茫黄入天,雷公一线忽横穿。
遥观欲待手掩耳,人落堤消全坠渊。
考考:有人从中看出了点什么东西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3-16 12: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3-16 10:06
若黄沙版也应是远上。这就可以推测原作应是黄河,后来传抄成了沙。

难道诗的真假是靠投票解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