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3-17 22:22 编辑
从文学角度看是“黄河之上”还是“黄沙直上”
从唐朝诗人形象思维的运用看“黄河之上”是正确的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以议论起笔,第一句:自古以来人们逢秋必悲,第二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秋比春天还好(转折)。第三句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秋比春好(这里不是转折,而是特写):试看在那白云漂浮一碧万顷的天空中有一只白鹤在扶摇直上,引起了诗人吟诗的欲望。就如载着自己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对比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引起诗人诗情的是什么呢?是黄河!是那从遥远的西方似乎从天空中流下来的万里黄河。只有在晴朗的日子里诗人才能远望黄河源头。举目西望,那里是中国的西方边陲,在那遥远荒凉的古城中驻守着守边的战士。他们在吹奏着充满思乡之情的曲调,似乎抱怨春天永远到不了那里。显然作者此时并不在边关,但曾经去过边关(也可能只是听说),是在内地遥望边关时发出的联想和感叹而已。
显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画面引起了作者的思绪,而不是沙尘飞扬的混沌场面引起诗兴。如果是沙尘暴天气,作者本身就在边关当地,怎么会用“白云间”这样美丽的词汇?作者也不会将所在城市写为“一片孤城”,因为只有鸟瞰才会有“一片”的印象。
看看有“白云间”的诗,都是什么背景?
早发定山诗 沈约: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唐•白行简)
临江一嶂白云间,红绿层层锦绣班。不作巴南天外意,何殊昭应望骊山。
送供奉喻鍊师归天目山(唐•李频)
溪来青壁里,路在白云间。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亭子(唐•杜甫)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脩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现在有些人从玉门关的地理上来否定“黄河之上”才是不懂诗的表现。玉门关不是单指,而是泛指西北边关和塞外之地。就如用“汉”代“唐”,“心在天山”代表“心在军营”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