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野樵

特拗句与反特拗句是否需要拗救?

[复制链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6 22: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2-16 21:54
“仄平平平仄”不是特拗句,而是出律的古风句,而且无救。

“仄平平平仄”为广义特拗句,可以不救,我帖中已给出卢照邻例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6 2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2-16 22:07
你也认死理。古时不是如现代汉语这样严格按词性确定声调的。说两读就是可平可仄。 ...

可平可仄也要看具体情况,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乱来,比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你能把“思”读仄声吗?

点评

二五不能变,这是最基本常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17 0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8-2-16 2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6 23: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2-16 22:54
拗救也好,孤平也好,孤仄也好……。你们研究分析到如今,有没有考虑过诗人们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不合格律格 ...

前人写诗,后人学习并研究其中的规律。所谓孤平、拗救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东西,前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写诗,如果写得太奔放了,乱了规矩,后人中的理论家就要想出一套理论来给他们圆场,比如什么救孤平、借音入律、平仄两读等等,是不是有点滑稽啊?

点评

唐代格律产生前就有类似拗救的说法了,后来失传,清人靠总结殊途同归,我以前有篇文章,供参考: 在论坛见到不少人不承认拗救,认为拗就不算律,金筑子与三羊把拗救比喻为左胳膊断了,再断右胳膊。这种观点是有条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17 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8-2-17 0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2-16 22:22
可平可仄也要看具体情况,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乱来,比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你能把“思”读仄声 ...

二五不能变,这是最基本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8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2-17 08:4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2-16 23:40
前人写诗,后人学习并研究其中的规律。所谓孤平、拗救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东西,前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只 ...

唐代格律产生前就有类似拗救的说法了,后来失传,清人靠总结殊途同归,我以前有篇文章,供参考:

在论坛见到不少人不承认拗救,认为拗就不算律,金筑子与三羊把拗救比喻为左胳膊断了,再断右胳膊。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条件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里做试帖诗是不能破律的,但是允许小拗,不允许大拗。大拗在酬赠闲咏里是不禁忌的。在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如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皆无碍于应试体,唯大拗不可轻用,若用于酬赠闲咏则工于补救乃见法度之妙。

   律诗讲究的是声势稳顺,唐代元稹说道: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唐代文献《文镜秘府论》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实现声势稳顺的调声术。初唐元兢调声三术里有相承术这样记载:“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这些调节“声势稳顺”的相承术大概是被唐代诗人实践过,留下了很多律诗例子。但是元兢调声三术一类的调声法则随着科举格律的确立而逐渐失传,直到清代,才有诗人取唐人诗的例子来重新研究,他们把唐代诗人按相承术做出来的律诗进行总结,得出一种殊途同归的拗救术,清代李鍈的《诗法易简录》这样叙述:“大凡出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及仄仄平仄仄,或平仄仄仄仄并五字俱仄句,其对句第三字皆拗用平以救之,此定法也,其对句第四字则仍从正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