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4|回复: 77

永明体的分期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2-3 0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明体”开始与“四声”并无关系,当初“永明体”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声律,而不是使用了“四声”。永明体时期从宋末(470年左右)开始到隋(630年),以及唐初,长达200年左右。“永明体”分前后期,前期从470年左右—永明十年492年左右,这时期声律研究的是五音,四声还没出现。“永明体”后期,又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纯四声阶段(从永明十年492年左右-梁代大同年间(535-546)的声律学家刘滔提出平仄),后一阶段是四声为主,平仄为辅时期。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3 0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商,本指音乐的声调:相当于现代的简谱12356。中国古乐器没有半音47。与汉语的四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沈约的四声发现之后,就有古人将宫商附在四声上解释子。我们的古人,还有把金木水火土对应人的五脏的。

点评

说的很对,当时四声分类,没有什么名称可用就借音乐的五音而用。犹如古代汉语中的通借,本无其字,先借用之,造了字后再还。有了四声名称后就舍去五音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54
借用  发表于 2017-12-3 10:45
宫商,本指音乐的声调:相当于现代的简谱12356。中国古乐器没有半音47。与汉语的四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沈约的四声发现之后,就有古人将宫商附在四声上解释子。我们的古人,还有把金木水火土对应人的五脏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0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年间(483—493),永明体必然定型于永明年间。

点评

只要讲究声律就是永明体。不管他是五音的声律还是四声的声律,都叫永明体。只要你不把它当诗体看,便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永明体是时代风格,是讲究声律的风格的时代。你如果硬要认为它就是诗体,可能你一辈子都一无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00
那是自然的,这有什么可争论的?  发表于 2017-12-3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0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十年492年左右,这时期声律研究的是五音,四声还没出现】?
你怎么解释,如下《文镜秘府论》摘抄是四段文章呢?

  洛阳王斌撰《五格四声论》,文辞郑重,体例繁多,剖析推研,忽不能别矣。魏定州刺史甄思伯,一代伟人,以为沈氏《四声谱》不依古典,妄自穿凿,乃取沈君少时文咏犯声处以诘难之。又云:“若计四声为纽,则天下众声无不入纽,万声万纽,不可止为四也。”经以为三王异礼,五帝殊乐,质文代变,损益随时,岂得胶柱调瑟,守株伺兔者也。古人有言:“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易》曰:“一开一阖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甄公此论,恐未成变通矣。且夫平上去入者,四声之总名也,征整政只者,四声之实称也。然则名不离实,实不远名,名实相凭,理自然矣。故声者逐物以立名,纽者因声以转注。万声万纽,纵如来言;但四声者,譬之轨辙,谁能行不由轨乎?纵出涉九州,巡游四海,谁能入不由户也?四声总括,义在于此。

  经数闻江表人士说:梁王萧衍不知四声,尝从容谓中领军朱异曰:“何者名为四声?”异答云:“‘天子万福’,即是四声。”衍谓异:“‘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以萧主之博洽通识,而竟不能辨之。时人咸美朱异之能言,叹萧主之不悟。故知心有通塞,不可以一概论也。今寻公文咏,辞理可观;但每触笼网,不知回避,方验所说非凭虚矣。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魏秘书常景为《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摛光。辞溢流徵,气靡清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浮景玉苑,妙响金锵。”虽章句短局,而气调清远;故知变风俗下,岂虚也哉。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齐太子舍人李节,知音之士,撰《音韵决疑》,其序云:“案《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沽洗为羽。’商不合律,盖与宫同声也。五行则火土同位,五音则宫商同律,暗与理合,不其然乎。吕静之撰《韵集》,分取无方。王微之制《鸿宝》,咏歌少验。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合。窃谓宫商徵羽角,即四声也。羽,读如括羽之羽,亦之和同,以拉群音,无所不尽。岂其藏埋万古,而未改于先悟者乎?”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愚谓钟、蔡以还,斯人而已。

点评

全是492年以后的事。光拿例子有什么用,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0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2-3 09:5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 09:31
宫商,本指音乐的声调:相当于现代的简谱12356。中国古乐器没有半音47。与汉语的四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沈约的四声发现之后,就有古人将宫商附在四声上解释子。我们的古人,还有把金木水火土对应人的五脏的。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也即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分为四类,同时将四类命名为【平上去入】。正如元兢所说: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点评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应该是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归纳】了四声。【创造】了四声的是周颙,其实也不是创造,是【总结】了,因为四声其实早已存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49
汉语四声从有汉语那一天起就存在了,沈约只是发现并应用于诗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3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09:50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也即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分为四类,同时将四类命名为【 ...

汉语四声从有汉语那一天起就存在了,沈约只是发现并应用于诗句。

点评

汉语四声的前期,是五声宫商角徵羽。 四声,不是声调,而是五个声调宫商角徵羽的分类。 【宫商为平】的平,不是声调,是声调的分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2-3 10:4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 10:17
汉语四声从有汉语那一天起就存在了,沈约只是发现并应用于诗句。

汉语四声的前期,是五声宫商角徵羽。
四声,不是声调,而是五个声调宫商角徵羽的分类。
【宫商为平】的平,不是声调,是声调的分类。所谓的平声,是调类。平声的调类,包括“宫、商”两类。
也即,古今的诗人,只能读出平声中的宫调或商调来,但是读不出平声的调值来。
依据普通话来说,我们只能读出阴平或阳平来,但是读不出平声来;
同理,我们可以读出上声或去声来,却读不出仄声来!

点评

说了五音已不清楚,不要纠缠,没有任何人能搞清的。节约生命吧。不相信你就去折腾吧  发表于 2017-12-3 1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0: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个王斌,估计在沈约后

点评

关于汉语四声理论的提出者,学界一直存在着周颙、沈约两种说法。近来又出现了“王斌首创四声”这一新说。本书中“辩误”一节通过追根究底的考辨,指出齐梁时期至少有三个王斌,一为曾任吴郡太守之琅琊王斌(一作琅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0: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09:50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也即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分为四类,同时将四类命名为【 ...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应该是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归纳】了四声。【创造】了四声的是周颙,其实也不是创造,是【总结】了,因为四声其实早已存在

点评

这是【借用】还是【归纳】?就连【平上去入】的名子,也是沈约酿造的!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0: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0:49
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创造】了四声。----应该是沈约不是【发现】了四声,而是【归纳】了四声。 ...

这是【借用】还是【归纳】?就连【平上去入】的名子,也是沈约酿造的!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点评

无法与你说,东拉西扯,你头脑总是不大清晰的。名归名,实归实。 周颙前的永明体期间,大家研究的是李登创造的五音,这时的五音不是四声,是按音高低排列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五音。具体情况,已经失传,只有一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 09:31
宫商,本指音乐的声调:相当于现代的简谱12356。中国古乐器没有半音47。与汉语的四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 ...

说的很对,当时四声分类,没有什么名称可用就借音乐的五音而用。犹如古代汉语中的通借,本无其字,先借用之,造了字后再还。有了四声名称后就舍去五音了。

点评

汉字声调的宫商角徵羽,的确是借用了音乐音阶的宫商角徵羽。 音乐的音阶,是恒量,其声音是不变的; 汉字的声调,是变量,其声音是可变的。 例如,上声。先由“高”到“下”,在由“低”到“昂”,这就是古人“高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0:46
有两个王斌,估计在沈约后

关于汉语四声理论的提出者,学界一直存在着周颙、沈约两种说法。近来又出现了“王斌首创四声”这一新说。本书中“辩误”一节通过追根究底的考辨,指出齐梁时期至少有三个王斌,一为曾任吴郡太守之琅琊王斌(一作琅邪王份),一为曾任吴兴郡太守之琅邪王彬,一为“反缁向道”之洛阳(或略阳)王斌,三人生年均晚于沈约,其中前二人未见有论四声之作,沙门王斌虽撰有声病著作,然生年可能比刘勰、锺嵘还晚,更遑论周颙、沈约了,所以如果按照年长者方有可能首创四声之目的逻辑,此三人都不可能早于沈约提出四声之目。这一考辨中最精彩的是发现王份与《续高僧传·释僧若传》中之王斌实为同一人。如果没有细读史料的耐心和敏感,是很难注意到这一点的。

点评

那就更没什么可辩的了。  发表于 2017-12-3 1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09:43
永明年间(483—493),永明体必然定型于永明年间。

只要讲究声律就是永明体。不管他是五音的声律还是四声的声律,都叫永明体。只要你不把它当诗体看,便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永明体是时代风格,是讲究声律的风格的时代。你如果硬要认为它就是诗体,可能你一辈子都一无所获。
体:1.风格2.诗体

点评

永明体,就是格律体。古人,也叫声体,声体,大概就是声律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09:49
【永明十年492年左右,这时期声律研究的是五音,四声还没出现】?
你怎么解释,如下《文镜秘府论》摘抄是四 ...

全是492年以后的事。光拿例子有什么用,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再去细看帖子吧

点评

【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必定在永明时期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1: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0:54
说的很对,当时四声分类,没有什么名称可用就借音乐的五音而用。犹如古代汉语中的通借,本无其字,先借用 ...

汉字声调的宫商角徵羽,的确是借用了音乐音阶的宫商角徵羽。
音乐的音阶,是恒量,其声音是不变的;
汉字的声调,是变量,其声音是可变的。
例如,上声。先由“高”到“下”,在由“低”到“昂”,这就是古人“高下低昂”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1:00
只要讲究声律就是永明体。不管他是五音的声律还是四声的声律,都叫永明体。只要你不把它当诗体看,便没有 ...

永明体,就是格律体。古人,也叫声体,声体,大概就是声律体

点评

概念分属概念和种概念,属概念大,种概念小,声律包含四声说和格律说,是大概念。四声说和格律说是种概念,声律是属概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24
那你去坚持吧,不要和我辩论。声律体不是格律体。二者是包容关系,估计你没学过语法和逻辑,无法谈论的  发表于 2017-12-3 1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1:02
全是492年以后的事。光拿例子有什么用,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再去细看帖子吧 ...

【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必定在永明时期之中!

点评

虽然都在永明中,但有分期问题,不同时间研究的任务不同。这里的分期把历来大家把王融周颙沈约都当做是研究四声的分开了。把永明的声律分作两大块了。使永明的研究更加清晰更加深入。岂是你一句“必定在永明时期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30
具体时间牵涉分期,马大哈同志  发表于 2017-12-3 11:36
不和你说了,太费劲  发表于 2017-12-3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2-3 11:27 编辑

【声律学家刘滔提出平仄】?
六朝时期,哪里有五声两分法?五声宫商角徵羽,或四声平上去入的两分法,最早记录是明朝中期。

点评

内容已存,说法不同,后人把他清晰说出来,不能认为以前便不存在。你一直纠正不了这种错误思维。要学会剖析  发表于 2017-12-3 11:38
胡扯  发表于 2017-12-3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1: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10:53
这是【借用】还是【归纳】?就连【平上去入】的名子,也是沈约酿造的!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 ...

无法与你说,东拉西扯,你头脑总是不大清晰的。名归名,实归实。
周颙前的永明体期间,大家研究的是李登创造的五音,这时的五音不是四声,是按音高低排列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五音。具体情况,已经失传,只有一点记录可寻,所以不必去深究。后人一是误以为古代有五种声调,被沈约这家伙并了一种。一是误认为五音就是四声,是四声没有定名前的借用,这种认为起源很早,陈朝时。因此影响很大。
有了反切后便自然有四声,所以四声早已存在。
到周颙发现了这种现实,所以不能说创造,只能说总结。沈约说四声是周颙创造的,是他那时的认识,今天我们不能这么看,因为不符合事实。
周颙提出四声说,但没有具体化,沈约把它具体分出来了,所以他是归纳。
【平上去入】的名字是沈约去的,不能因为他取了名便是他创造的。很浅显的例子,比如你原来是有名字的,现在我给你取了三羊的网名,你能说你就是我创造的么。所以名归名实归实。

点评

不同字调搭配,最早是司马相如。音乐的宫商角徵羽,是音阶,可以说成是【音高低】排列,但是,字调借用之后,或字调的宫商角徵羽,就不单单是【音高低】排列了! 沈约的《四声谱》,洛阳王斌撰《五格四声论》,难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2:00
很对,四声沈约命名为平上去入。他也可命名为一二三四。甲乙两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3 11: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3 11:47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1:29
无法与你说,东拉西扯,你头脑总是不大清晰的。名归名,实归实。
周颙前的永明体期间,大家研究的是李 ...

很对,四声沈约命名为平上去入。他也可命名为一二三四。甲乙两丁。但是,他得把所有的汉字按他认为的读音分类,成一本韵书。当时也有别地域的人也按自己对汉字认为的读音分类,另成一本韵书。这就是陆法言说的“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此同为永明体各作家的用韵不尽相同。

点评

是的,假如后人改了他的名称,而且大家都用后来改的名称,三羊就会不承认原来的事实了。这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1: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 11:38
很对,四声沈约命名为平上去入。他也可命名为一二三四。甲乙两丁。

是的,假如后人改了他的名称,而且大家都用后来改的名称,三羊就会不承认原来的事实了。这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点评

五声,合并为四类,这是一个改名的问题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1:29
无法与你说,东拉西扯,你头脑总是不大清晰的。名归名,实归实。
周颙前的永明体期间,大家研究的是李登创造的五音,这时的五音不是四声,是按音高低排列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五音。具体情况,已经失传,只有一点记录可寻,所以不必去深究。后人一是误以为古代有五种声调,被沈约这家伙并了一种。一是误认为五音就是四声,是四声没有定名前的借用,这种认为起源很早,陈朝时。因此影响很大。
有了反切后便自然有四声,所以四声早已存在。
到周颙发现了这种现实,所以不能说创造,只能说总结。沈约说四声是周颙创造的,是他那时的认识,今天我们不能这么看,因为不符合事实。
周颙提出四声说,但没有具体化,沈约把它具体分出来了,所以他是归纳。
【平上去入】的名字是沈约去的,不能因为他取了名便是他创造的。很浅显的例子,比如你原来是有名字的,现在我给你取了三羊的网名,你能说你就是我创造的么。所以名归名实归实。

点评

不同字调搭配,最早是司马相如。音乐的宫商角徵羽,是音阶,可以说成是【音高低】排列,但是,字调借用之后,或字调的宫商角徵羽,就不单单是【音高低】排列了!
沈约的《四声谱》,洛阳王斌撰《五格四声论》,难道晚于隋朝的《切韵》不成吗?

【到周颙发现了这种现实,所以不能说创造,只能说总结。沈约说四声是周颙创造的,是他那时的认识,今天我们不能这么看,因为不符合事实。周颙提出四声说,但没有具体化,沈约把它具体分出来了,所以他是归纳。】
如此说法,岂不成了无头案了吗?

【名字是沈约去的,不能因为他取了名便是他创造的。很浅显的例子,比如你原来是有名字的,现在我给你取了三羊的网名,你能说你就是我创造的么。所以名归名实归实。】
这种说法,岂不是没有根据的?假定,沈约将周颙的四类名称改名的话,周颙的四类名称叫什么呢?你有依据吗?!!!

点评

讲的那么清楚,你硬要鸡箩里寻骨头,那就没办法了  发表于 2017-12-3 13: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2: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1:42
是的,假如后人改了他的名称,而且大家都用后来改的名称,三羊就会不承认原来的事实了。这叫知其一不知其 ...

五声,合并为四类,这是一个改名的问题吗?

点评

不存在五声,哪来合并  发表于 2017-12-3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3: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11:06
永明体,就是格律体。古人,也叫声体,声体,大概就是声律体

概念分属概念和种概念,属概念大,种概念小,声律包含四声说和格律说,是大概念。四声说和格律说是种概念,声律是属概念

点评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诗,是格律诗;赋,是格律赋!反之,不是格律体。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包括:节律、韵律、声律三个部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3: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2-3 13:40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3:24
概念分属概念和种概念,属概念大,种概念小,声律包含四声说和格律说,是大概念。四声说和格律说是种概念 ...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诗,是格律诗;赋,是格律赋!反之,不是格律体。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包括:节律、韵律、声律三个部分。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有【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四个项目。
唐近体,完全继承了永明体的【上尾】、【蜂腰】两个项目。也就是四声律。
修缮或修改永明体的【平头】、【鹤膝】。同时,将四声律改为平仄律。

点评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x讲究声律的文体,可以是格律诗,也可以是古风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包括:节律、韵律、声律三个部分。x 还是分不来种属 百度: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3: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11:08
【要研究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必定在永明时期之中!

虽然都在永明中,但有分期问题,不同时间研究的任务不同。这里的分期把历来大家把王融周颙沈约都当做是研究四声的分开了。把永明的声律分作两大块了。使永明的研究更加清晰更加深入。岂是你一句“必定在永明时期之中”可明白的。你只会打边鼓,不会打细点子,希望静下心去钻研。

点评

没有你的如此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3: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3:30
虽然都在永明中,但有分期问题,不同时间研究的任务不同。这里的分期把历来大家把王融周颙沈约都当做是研 ...

没有你的如此说法!

点评

不要你相信,到你相信时历史又碾过了一个世纪。研究是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是你东抄西抄出来的。你肯翻阅是优点,但不善于发现,脑子不会转弯  发表于 2017-12-3 13: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3: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13:29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诗,是格律诗;赋,是格律赋!反之,不是格律体。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 ...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x讲究声律的文体,可以是格律诗,也可以是古风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包括:节律、韵律、声律三个部分。x
还是分不来种属
百度: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声律
1.五声六律。指音乐。-----------音乐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诗词

点评

百度的说法,并不准确。可见何伟棠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2-3 1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2-3 13:51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3 13:44
讲究声律的文体,才是格律体。x讲究声律的文体,可以是格律诗,也可以是古风
格律诗,或格律赋的格律,包 ...

百度的说法,并不准确。可见何伟棠的说法!
顺便再说说【浮声切响】的百度或词典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浮声,并不一定就是平声,切响,也并不一定就是仄声。

点评

估计词典你也不相信 《新华词典》:声律,诗词歌赋的声调和格律。--------声调当然指的是四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3:58
就是三羊正确  发表于 2017-12-3 1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3: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2-3 13:49
百度的说法,并不准确。可见何伟棠的说法!
顺便再说说【浮声切响】的百度或词典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浮 ...

估计词典你也不相信
《新华词典》:声律,诗词歌赋的声调格律。--------声调当然指的是四声

点评

声律,诗词歌赋的声调和格律。--------声调当然指的是四声 格律,包括:节律(节奏)、韵律(押韵)、声律(声调变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4: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