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1-1
威望102
金钱898
贡献744
高级会员

威望- 102 点
贡献- 744 次
金钱- 898 枚
|
发表于 2017-11-11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11-11 21:02 编辑
鲁迅是本名周树人先生最常用的笔名之一。除了用过如“周豫才”(字)之外,其余笔名另有象征意义,第一字和本人姓氏也基本无关。鲁迅姓周,父名周伯宜,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学名周树人。
据统计鲁迅的笔名有140多个,摘录一部分如下:
“戛剑生”------这是1898年鲁迅第一次以文入世而采用的第一个笔名(《戛剑生杂记》)。戛,击也。此名意即舞剑、击剑之人。
“令飞”,用于1907年12月在《河南》月刊第一号上发表的《人间之历史》一文。“令飞”亦即“奋飞”之意 。
“黄棘”,1912年发表《〈越铎〉出世辞》时首次使用,而后发《哀范君三章》、《张资平氏的小说学》、《考场三丑》、《刀“式”辩》等诗文均以之为缀。屈原《九章●悲回风》中有句云:“借光景之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黄棘”含有以棘策马,驱驰迅行之意。
“鲁迅”,首见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 先生在对友人解释自己这一笔名含义时,曾自说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遂致其后进而简化、派生、衍变出来“迅”、“L.S”、“L”、“旅隼”、“荀继”、“倪朔尔”、“崇巽”等等笔名。
“巴人”,是为小说《阿Q正传》的发表所使用的专用笔名。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署名‘巴人’是取‘下里巴人’,并非高雅的意思。”
“俟堂”,俟,等待;堂,官府办公处之称。当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任职,有个长官想挤掉鲁迅以安插亲信,鲁迅有感于“君子居以俟命”而取名“俟堂”。意谓:本人正拭目以待,端坐在教育部的办公室里等着呢!
“隋洛文”则是针对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一事所起的笔名(事因鲁迅在2月份参加发起了中国自由大同盟)。鲁迅即以敌人送与的污蔑性“头衔”稍加改动用为自己的笔名 。 而后又由此衍生了“洛文”、“乐贲”、“乐雯”、“洛”、“乐文”等。
“它音”,是为发表于《十字街头》旬刊之杂文《沉滓的泛起》所用。
“何家干”,鲁迅曾以此笔名发表杂文24篇,抨击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游光”,首用于杂文《夜颂》(1933年)。鲁迅夫人许广平说:“在《准风月谈》里用‘游光’笔名所写的文章多半是关于夜的东西。如《夜颂》、《谈蝙蝠》、《秋夜纪游》、《文床秋梦》”。“游光”含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之意。
“旅隼”,隼是一种飞行迅疾的小型猛禽。“旅隼”,比喻士卒劲勇,武器锋利,能够深攻入敌且神速勇猛。
“公汗”,迅翁以之为笔名发表了12篇杂文,其十篇写作于1934年5至10月间,南方天气炎热,他“汗流浃背”,“痱子满身”地为公众挥汗写作。
“华圉”,仅见于《门外文谈》(发表在《申报》副刊《自由谈》)。
“越丁”,即“越地一丁”的意思。
“晓角”,是1936年的杂文《立此存照》使用的笔名。
树 人 1903.6.8日诗《题照赠仲弟》。收入《集外集拾遗》附录一。
庚 辰 《译哀尘》,发表于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第5期。
自 树《斯巴达之魂》(小说),发表于1903.6月和11月《浙江潮》月刊第5、9期。
索 子 1903年作《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浙江潮》月刊第8期。
索 士 1903年译《地底旅行》,发表于同年12月《浙江潮》月刊期第10期。
迅 行 1907年作《文化编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7号。
树 1910年8月15日《致许寿裳函》。
周豫才 1912年2月19日《越铎月报.告白》。
周树 1913年11月17日作《〈嵇康集〉跋》,收入《鲁迅全集》1938年6月版第9卷。
鲁 迅 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4卷5号。
唐 俟 1918年作新诗《梦》。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号。收入《集外集》。
俟见于 《随感录.二十五》,发表于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5卷3号。
迅见于 杂文《随感录.三十八》,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月刊5卷5期。
神 飞 1926年12月3日作《阿Q正传的成因》,文内自述。
庚 言 首见于《美术杂志第一期》一文,发表于1918年12月29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2号。
风 声 1921年4月12日作杂文《生降死不降》,发表于1921年5月6日《晨报副刊》。
尊 古 见于杂文《“则皆然”》,发表于1921年11月3日《晨报副刊》。
某生者 1922年9月20日作杂文《“以震其艰深”》,发表于1922年9月20日《晨报副刊》。
雪 之 1923年9月作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发表于1923年9月14日《晨报副刊》。
敖 者 1924年1月23日作杂文《奇怪的日历》,发表于1924年1月27日《晨报副刊》。
宴之敖者 见于1924年9月21日作《〈俟堂专文杂集〉题记》一文。
俟 堂 见于鲁迅手辑的《六朝造象目录》稿本。
L.S 1925年1月4日译《PETDFI SANDOR的诗》,发表于1925年1月12日和1月26日《语丝》周刊第9期。
冥 昭 1925年4月22日作杂文《春末闲谈》,发表于1925年4月24日《莽原》周刊第一期。
凡 见于1925年7月12日《致钱玄同》的信。收入《鲁迅书信集》。
杜 斐 1925年译《从浅草来》一文,发表于1925年12月5日,8日,12日《国民新报副刊》。
楮 冠 1927年8月8日作《书苑折枝》(杂文),发表于1927年9月1日《北新》周刊45-46期合刊。
楮冠病叟 见于《书苑折枝》一文的短序之末。这个笔名是针对高长虹攻击鲁迅的一种回击。
华约瑟 1927年9月23日作:《述香港恭祝圣诞》,发表于1927年11月26日《语丝》周刊第一百五十六期,发表时用致编者的信的形式,刊载在“来函照登”栏内。这个题目是后来加的。
中 拉 1927年12月作杂文《〈丙与甲〉按语》,发表于1927年12月31日《语丝》周刊卷3期。
葛何德 1928年译《生活的演剧化》一文,发表于同年7月20日《奔流》月刊第1卷第2本。
封 余 1928年11月1日作信《关于粗人》,发表于1928年11月15日《大江月刊》。
许 霞 1928年译《访革命后的托尔斯泰故乡记》,发表于1928年12月30日《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本。(“许霞”是许广平同志的小名,鲁迅偶尔用之)。
EL ELEF “EL”是英文“象”(Elephane)的前两个字母,“ELEF”是德文“象”(Elefane)的头四个字母。这两个笔名均用于1929年5月至6月间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
-----由上可见笔名并非“本人姓氏+名字”。金筑子“鲁迅姓鲁”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