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9
注册时间2017-1-9
威望549
金钱4870
贡献4059
金牌会员
 
威望- 549 点
贡献- 4059 次
金钱- 487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5 13: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
廟號 避諱對象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趙匡胤(yìn)墓號永昌陵
年號:建隆、幹德、開寶 匡、筐、洭、眶、恇、劻、眶、胤、靷、引、鈏、酳、邼、軭、戭、濥、朄、螾、椼、 宋人避諱之例最嚴。《容齋三筆.十一》雲:「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多見有祧廟正諱及舊諱並不許犯。
匡改為正,為輔,為規,或為糾,為光,為康。匡國軍改定國,匡城縣改鶴丘。胤改為裔,胤山縣改平蜀,呂餘慶名胤,以字行。
〔聖祖〕 趙玄朗(太祖始祖)真宗時追尊 玄、懸、縣、盷、泫、訇、胘、眩、玹、伭、誸、蚿、
妶、獧、朗、俍、崀、悢、誏、烺、硠、埌、
狼、筤、閬、浪、琅、朖、樃、脼、 、 、 、 、 、 、 、 、 、 、 、 、 、 詔令避聖祖名,同音者亦當回避。
玄改為元,或為真。玄鳥改鳦鳥,玄武縣改中江。朗改為明,朗山縣改確山。
〔黃帝〕 趙軒轅(太祖遠祖) 令禁文字指斥援引黃帝名號,經史舊文則不避。從車從幹以後字及從車從袁冠以帝字之類合行回避,至於如軒冕、軒輊等不系指斥黃帝名不合回避。
〔僖祖文獻皇帝〕 趙脁(太祖高祖)墓號欽陵 脁、眺、洮等從兆之字
〔順祖惠元皇帝〕 趙珽(太祖曾祖)墓號康陵 珽、頲 《唐書》姚珽,缺筆誤作姚班
〔翼祖簡恭皇帝〕 趙敬(太祖祖)墓號定陵,仁宗時改靖陵。 敬、鏡、竟、境 宋初尚不避鏡等字。多見缺筆避諱例。
敬改為恭,為嚴,為欽,或為景。鏡改為鑒,或為照。敬州改梅州,王居敬改居安。
〔宣祖武昭皇帝〕 趙弘殷(太祖父)墓號安陵 弘、殷、宏 《字彙補》、《集韻》以「弘」為偏旁者皆改書他字。又「弘」亦見缺末筆者,「殷」則見有缺左下一筆者。
殷弘改為洪,殷改為商,為湯。弘農縣改恒農,殷城縣改商城,錢俶本名弘俶,趙文度本名弘。
太宗 趙炅(jiǒng)(太祖弟)初名匡義,改賜光義,改為毅,即位之二年,改名炅。墓號永熙陵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炅、煛、 、熲、耿、 、
炯、 、
、昋、莹、扃、
、憬、穎、皛、
、義、光 二字相連並音同者並令回避。
義興縣改宜興,富義監乂又名光改富順,楊美本名光美,祁廷訓本名廷義
真宗 趙恒(太宗子)初名德昌,改元休,又改元侃,及立為太子,改名恒。墓號永定陵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幹興 恒、峘、姮、佷、 、侃 令國中凡犯有真宗諱者悉易之寶元元年翰林侍讀學士李淑奏請毋得連用真宗舊名。「恒」字多見缺末筆者。
恒山改鎮山,恒農縣改虢昌改元休略,畢士安本名士元
仁宗 趙禎(真宗子)初名受益。墓號永昭陵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 禎、楨、貞、偵、寊、媜、征、湞、旌、症、 、 、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從「貞」者亦多見缺末筆以避。
禎改為真,為祥,貞改為正,禎州改益惠州,永貞縣改永昌,諡文貞者稱文正
英宗
趙曙(仁宗從子)初名宗實,及立為皇子,更名曙。墓號永厚陵年號:治平
曙、署、抒、藷、署、尌、裋、樹、襡、澍、屬、屬、贖、豎、墅、紓、抒、豎、侸、暏、濖、 、 、 、 、 、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故常恕、殊遇二切音均須避單名,避兩音者惟英徽二帝。
曙改為曉,為旭,樹改為木,署改為實院,簽署改簽書,都部署改都總管。張孜初名茂實
祖商恭靖王 元份,初名德嚴,後改名元俊,又改名元份(真宗弟)
父濮安懿王 允讓,字益之 讓 讓改為遜,或為避
神宗 趙頊(xǔ)(英宗子)初名仲針。墓號永裕陵年號:熙甯、元豐 頊、勖、勖、朐、旭、珛、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韻略》注呼玉切者皆當回避),另有「畜、慉」二字為私輒回避者。
頊改為玉,勖改為勉。旭川縣改榮德,李遵勖撰《天聖廣燈錄》,《宋•藝文志》
去勖字
哲宗 趙煦(xù)(神宗子)初名傭,及立為太子,改名煦。墓號永泰陵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煦、昫、朐、蚼、酗、姁、呴、欨、休、咻、 、 、 、 令曰:《韻略》注籲句、籲玉切者俱避。
徽宗 趙佶(jí)(神宗子,哲宗弟) 自稱主道君皇帝。墓號永佑陵年號:建中靖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佶、姞、郅、鮚、芞、趌、吉、咭、狤、 、 、 與上諱音同或近者均避,其吉、極乞二切音均須避。單名避兩音者惟英徽二帝。
欽宗 趙桓(徽宗子)初名亶,改名炟,又更名桓。墓號永獻陵年號:靖康 桓、梡、瓛、捖、完、丸、院、峘、紈、垸、芄、雚、鸛、羦、豲、獂、荁、脘、皖、貆、狟、垣、洹、汍、蒝、莞、雈、萑、 、 、 、 、 、 、 、 、 、萈、 、 、 、鵍、 、 、 、 、 、 、山丸、絙、綄、 與上諱音同或近者均避,舊諱二字皆合回避。《日知錄》雲:宋板書「完」字多缺筆。
桓改為亙,為威,或為魋。齊桓公改又名烜威公,桓魋改威魋
南宋
廟號 名諱 避諱字 備註
高宗 趙構(徽宗子,欽宗弟)字德基。墓號永思陵年號:建炎、紹興(按建炎三年三月,扈從統制苗傅、劉正彥等逼高宗遜位懿太子,改元明受;四月,高宗復辟,仍稱建炎) 構、覯、遘、冓、媾、購、傋、篝、韝、構、煹、逅、姤、骺、詬、鴝、句、玽、軥、怐、佝、雊、夠、鉤、呴、袧、岣、彀、穀、豰、鷇、瞉、 、 、 、 、 、 、 、 、 、 、 、 、 、 、 、 、 、 、 、 、 、言句 禮部《韻略》去聲五十候部內避高宗諱,古候切二十字俱不收,其它廟諱禦名不收者並同此例。見有「句」改為「勾」或「苟」、「鉤」等,亦多見以缺筆避之。
姤改為遇,勾當改幹當,管勾改管幹
元懿太子 旉。年號:明受
孝宗 趙眘(shèn)(太祖七世孫宋高宗養子)初名伯琮,後改名瑗,立為太子,更名瑋,賜字元瓌,及立為皇太子,又賜名燁,旋更名眘,賜字元永。墓號永阜陵。年號:隆興、幹道、淳熙 慎、蜃、蜄、鈏、
脤、鋠、螾、靷、
戭、眘、 、 、 、 、 、 《宋史》:孝宗舊諱從伯從玉從宗,考國朝之制,祖宗舊諱二字皆著令不許並用,故若孝宗舊諱二字連用者須避。又令:廟諱舊諱正字皆避,故哲宗孝宗之舊諱單字者凡三,皆著令改避,唯欽宗舊諱二字,一則從回從旦,一則從火從亙,令皆用之不疑。注文:舊諱內二字連用為犯,若文雖相連而意不相屬者非,故太宗仁宗英宗神宗之舊諱一字者凡八,皆著令不許並用,唯孝宗舊諱從伯從玉從宗者,聯書自若,甚以為名。
慎改為謹,慎縣改梁縣
(秦康惠王) 六世祖德芳(太祖少子)
(英國公) 五世祖惟憲
(新興侯) 高祖從郁
(華陰侯) 曾祖世將
(慶國公) 祖令譮
〔僖秀王〕 趙偁(孝宗父) 偁
光宗 趙惇(dūn)(孝宗子)墓號永崇陵。年號:紹熙 惇、敦、墩、鐓、
驐、鶉、蜳、錞、
撉、邨、 、 、 、 、 、 、 、 、 、 、 、 、 、 與廟諱同音者須回避。
惇改為崇,或為孝。蔡惇撰《祖宗官制舊典》,《宋•藝文志》稱其字為蔡元道
甯宗 趙擴(光宗子)墓號永茂陵。年號: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擴、廓、郭、漷、 、 、
霩、鞹、 、彉、㗥、霩、
㨯、籗、 、、 、
理宗 趙昀(yún)(太祖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九世孫)初名與莒,立為甯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又立為甯宗皇子,賜名昀。小字烏孫。墓號永穆陵。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昀、勻、畇、馴、
巡、 、 筠州改瑞州,李伯玉初名誠
追封(榮王) 希瓐(太祖九世孫)(父)
度宗 趙叡(一說諱基,理宗從子)本名禥(qí)初名孟啟,改名孜,及立為皇子改名禥。字長源,初字邦壽。小字德。墓號永紹陵。年號:鹹淳 叡、孜、睿、禥
〔嗣榮王〕
與芮(理宗弟)(父)
恭帝 趙顯(度宗次子,端宗趙昰的弟弟)年號:德佑
端宗
昰(shì)(度宗庶子)年號:景炎 走福州,文天祥等立之,溺香山縣海中。
少帝(末帝、衛王) 趙昺(bǐng)(度宗第三子,恭帝的弟弟)年號:祥興 至廣東之厓山,陸秀夫負以入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