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许传刚

避諱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6: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為避諱回改而致誤例
       章懷注《後漢書》,避太宗諱,民字皆改為人。如《光武紀》“兆人塗炭”, “為人父母”,“祖宗之靈,士人之力”,是也。今本有作民者,則宋以後校書者回改。然有不當改而妄改者,如:“建武七年,詔郡國出系囚見徒,免為庶民。” “十一年,詔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民。”“十二年,詔隴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訟者,及縣官未報,一切免為庶民。”“十三年,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皆一切免為庶民。”“十四年,詔益、涼二州奴脾,自八年以來,自訟在所官,一切免為庶民。”“殤帝延平元年,詔宗室坐事沒入宮者,今悉免遣,及掖庭宮人,皆為庶民。”此庶民悉當作庶人,校書者不知庶民與庶人有別,而一例改之。然“建武五年,詔郡國出系囚見徒免為庶人。”“六年,詔王莽時吏人沒入為奴婢,不應舊法者,皆免為庶人。”此兩處仍未改也。凡律言庶人者,對奴婢及有罪者而言,與他處泛稱庶民者迥乎不同。今本有改有不改者,由當時校書,不出一手故爾。又《崔寔傳》引景帝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民。”此亦不當改而妄改者也。(剛按  庶民,指一般的民眾;庶人,秦以後,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史籍中常見奪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為“庶人”的記載。因此有罪而免的稱庶人而不稱庶民,庶人在此為特指)
       又《宦者傳論》:“三世以嬖色取禍。”注:“夏以末嬉,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世當為三代。章懷注,凡世字皆改為代,宋以後校書者複改之。此三代字,乃范氏本文,校書者以為章懷避諱所改,而回改為世,致有此誤。
      《南史•範曄傳》雲:“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將軍衡陽王義季、右將軍南平王鑠出鎮,上於虎帳岡祖道。”考之《宋書》,本作武帳岡。《通鑒》一二四《宋文帝紀》亦作武帳岡。《漢書•汲黯傳》,上嘗坐武帳見黯。應劭曰:“武帳織成帳為武士象也。”《通鑒》廿四《漢昭帝紀》:“將廢昌邑王。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禦數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元嘉武帳,取此義也。後之校《南史》者,誤以為李延壽避唐諱改作武,實當作虎,遂奮筆改之。而初不知其本當為武帳,並非因延壽避諱改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節  國諱與家諱
                                                    國諱

       國諱:即“為尊者諱”,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了,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原來為整個社會共同使用的某個漢字,一旦被當代皇帝用為名字,就為其所壟斷,臣民再不許使用,這種作法叫作“國諱”或“公諱”。違反了這一條而直呼皇帝名或仍用皇帝避諱的字,就是“犯上”、“大不敬”,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禦諱:皇帝的名字(屬於自諱其名類)。廟諱:封建時代稱皇帝父祖的名諱。小諱:幼時小名﹐多指帝王言。尤諱:猶大諱。指帝王等死亡。敬諱,由於禮制、政治原因而形成的避諱。
      尊祖敬宗的宗法制度和國家權力至高無上產生了國諱(公諱、聖諱、廟諱),這是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權力強令臣民為之的避諱。
       國諱即當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內祖先的名字。包括名、字、號成一整體,而皇帝的具體特稱,還有諡號、廟號、陵號、年號等等,在許多朝代裡,這些名字的別樣表現形式,也都算“國諱”。
       已死的皇帝的名字叫廟諱。後來避諱氾濫,連在位的皇帝的名字也要避,所以皇帝的名字(不論生前死後)便被稱為國諱、聖諱、公諱等。最末一帝傅儀的避諱到唐紹儀後(唐紹儀改儀為怡),便無人問津了。
       敬諱的使用有一定範圍。《禮記•曲禮上》:“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鄭玄注:“辟君諱也。”《禮記•玉藻》:“于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凡祭不諱,廟中不諱,教學臨文不諱。”鄭玄注:“公諱,若言語所辟先君之名。”孔穎達疏:“謂士及大夫言,但諱君家,不自私諱父母也。”《{通志)總序》:《禮》言臨文不諱,謂私諱不可施之於公也,若廟諱則無所不避。”但在實際生活中,士及大夫有時候同樣需要“私諱父母”,甚至是在“教學臨文”之時。特別是敬諱,在書面文獻中體現得相當嚴格。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代字舉例

      1.始皇趙氏政,一作正。避諱例:謂正月為端月。
      父莊襄王子楚,初名子異。改楚為荊,因此謂楚國為荊國。
      2 .二世始皇子胡亥
      3.秦王子嬰
      父扶蘇(胡亥兄)

      西楚(項氏)
      1.霸王項籍字羽(或作子羽)
      祖燕
      父梁
      西漢(劉氏)
      1.高祖劉邦,字季。墓號長陵。避諱例:改邦為國,漢詔引書“協和萬邦”為萬國。
      2.孝惠帝高祖子盈,墓號安陵。避諱例:改盈為滿,《史記》引《左傳》“萬盈數也”為滿數。
      高后雉,避諱例:改雉為野雞,《漢書•杜鄴傳》用雉升鼎耳事,改雉為野雞。
       3.廢帝恭
       4.少帝弘。本名山,更名義,即位後改名弘。惠帝子
       5.太宗孝文帝,高祖子恒,墓號霸陵。避諱例:改恒為常,改恒山郡為常山。
       6.孝景帝,文帝子啟,墓號陽陵。避諱例:改啟為開,稱微子啟為微子開。《漢書》啟母石作開母石。
       7.世宗孝武帝,景帝子徹,墓號茂陵。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或以為延和)、後元。避諱例:改徹為通,改蒯徹為蒯通。
       8.孝昭帝,武帝子弗,初名弗陵,墓號平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避諱例:改弗為不。
       9.昌邑王賀
        父昌邑哀王髆(孝昭帝弟)
       10.中宗孝宣帝,武帝曾孫詢,初名病已,字次卿。墓號杜陵。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避諱例:改詢為謀。
       祖戾太子據(孝武帝子)
       父史皇孫進,追尊悼皇。
       11.孝元帝,宣帝子奭(shì),墓號渭陵。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避諱例:改奭為盛,以奭氏為盛氏。
       12.孝成帝,元帝子驁(áo),墓號延陵。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避諱例:改驁為俊。
       13.孝哀帝,元帝孫欣。墓號義陵。年號:建平、太初、元江、元將、元壽。避諱例:改欣為喜。
       父定陶共王康,追尊恭皇(元帝子)。
       14.元宗孝平帝,元帝孫衎(kàn),初名箕子,墓號康陵。年號:元始。避諱例:改衎為樂。
        父中山孝王興(元帝子)。
       15.少帝嬰。年號:居攝、初始(或作始初)
       曾祖楚孝王囂(宣帝子)
       祖廣戚煬侯勳
       父嗣廣戚侯顯

       新(王氏)
       1.莽,字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祖禁,字稚軍,追尊陽平頃王
       父曼,字元卿,追尊新都顯王

       玄漢(劉氏)
       1.淮陽王玄,字聖公。葬霸陵。年號:更始
       祖滄梧太守利
       父子張

       後漢(東漢)(劉氏)
       1.世祖光武帝,高祖九世孫秀,字文叔。墓號原陵。年號:建武、建武中元。避諱例:改茂為秀,改秀才為茂才。
       祖钜鹿都尉回
       父南頓君欽
       叔父趙王良,壽良縣為壽張。
       2.顯宗明帝,光武子莊,初名陽,墓號顯節陵。年號:永平。避諱例:老莊為老嚴,嚴莊助改嚴助,莊安改嚴安,卞莊為卞嚴。
       3.肅宗章帝,明帝子炟(dá)墓號敬陵。年號:建初、元和、章和。
       4.穆宗和帝,章帝子肈(zhào)墓號慎陵。年號:永元、元興。
       5.孝殤帝,和帝子隆。墓號康陵。年號:延平。避諱例:伏隆《東觀記》作伏盛。以隆慮為林慮。
       6.恭宗孝安帝,章帝孫祜,或誤作佑。墓號恭陵。年號: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避諱例:朱祜《東觀記》作朱福。
父清河孝王慶,追尊孝德皇帝。避諱例:慶改為賀,慶純改為賀氏,見《吳志•賀齊傳》注。
       7.少帝懿,一名犢。
       父濟北惠王壽(章帝子)
       8.敬宗順帝,安帝子保。墓號憲陵。年號: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避諱例:保改為守。
       9.孝沖帝,順帝子炳。墓號懷陵。年號:永憙。避諱例:炳改為明。
       10.孝質帝,章帝玄孫纘(zuǎn)。墓號靜陵。年號:本初。避諱例:纘改為繼。
       曾祖千乘貞王伉(章帝子)
       祖樂安夷王寵
       父渤海孝王鴻
       11.威宗孝桓帝,章帝曾孫志。墓號宣陵。年號: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避諱例:志改為意,趙戒字志伯,《孔廟置守廟卒史碑》作意伯。
祖開,追尊孝穆皇帝
        父蠡吾侯翼,追尊孝崇皇帝
        12.孝靈帝,章帝玄孫宏。墓號文陵。年號:建甯、熹平、光和、中平。避諱例:宏改為大。《後漢書•靈帝紀》注引伏侯《古今注》曰:“‘宏’之字曰‘大’。”。
       祖淑,追尊孝元皇帝
       父萇,追尊孝仁皇帝
       13.廢帝辯。年號:光熹、昭寧
       14.孝獻帝,靈帝子協(廢帝辯弟)。墓號禪陵。年號: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避諱例:協改為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國
                             魏(曹氏)
     1.文帝,武帝子丕。墓號首陽陵。年號:黃初。
     曾祖騰,字季興,明帝太和三年追尊高皇帝。
     祖嵩,字巨高,追尊太皇帝。
     太祖武帝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墓號高陵。避諱例:以杜操為杜度。
      2.烈祖明帝,文帝子睿(ruì),字元仲。墓號高平陵。年號:太和、青龍、敬初。
      3.齊王,明帝養子芳,字蘭卿。年號:正始、嘉平。避諱例:芳林園改華林園,見《文帝紀》注。
      祖任城威王彰(武帝子)
      父嗣任城王楷
      4.高貴鄉公,文帝孫髦(máo),字彥士。年號:正元、甘露。
      父東海定王霖(文帝子)
      5.元皇帝奐(huàn),陳留王,武帝孫,初名璜。年號:景元鹹熙。
      父燕王宇,字彭祖(武帝子)

             蜀(劉氏)
       1.先主昭烈皇帝劉備,字玄德。墓號惠陵。年號:章武。
       祖東郡範令雄
       父弘
       叔父子敬
        2.後主,先主子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年號:建興、延熙、景耀、炎興。諱宗,避諱例:以孟宗為孟仁。

                吳(孫氏)
       1.太祖大帝孫權,字仲謀。墓號惠陵。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父堅,字文台。追尊始祖武烈皇帝。墓號高陵。
       兄策,字伯符。追尊長沙桓王
       太子和。避諱例:禾興縣改嘉興。
       2.廢帝,權子會稽王孫亮,字子明。年號:建興、五鳳、太平
       3.景帝,亮兄休,字子烈。墓號定陵。年號:永安。避諱例:休陽縣改海陽,晉平吳,又改海寧。
       4.末帝歸命侯,權孫皓(hào)或晧,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晧宗(或說峼家)。年號: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避諱例:孟宗避孫皓字諱,改名仁,字恭武。
       父和,追尊文皇帝(景帝兄)

              晉(司馬氏)
       1.世祖武帝,文帝子炎,字安世。墓號峻陽陵。年號:泰始、咸甯、太康、太熙。避諱例:《魏志》三國時期經學家孫炎只稱字為孫叔然。
       祖追尊高祖宣帝司馬懿,字仲達。墓號高原陵。避諱例:懿改益,或改壹,《蜀志》稱張懿為張益,《宋書》王懿稱字仲德。
       伯父追尊世宗景帝,宣帝子師,字子元。墓號峻平陵。避諱例:太師改太宰,以師保為保傅,京師改京都,或改京邑。
       父追尊太祖文帝,景帝弟昭,字子上。墓號崇陽陵。避諱例:昭陽縣改邵陽,張掖昭武縣改臨澤,建安昭武縣改邵武。以昭穆為韶穆,昭君為明君。《吳志》稱韋昭為韋曜。
       2.孝惠帝,武帝子衷,字正度。墓號太陽陵。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甯、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附:趙王倫,字子彝(宣帝子)。年號:建始。(按:趙王倫于永甯元年正月篡位改元,四月被誅,惠帝復辟。)
       3.孝懷帝,武帝子熾(chì),字豐度。年號:永嘉
       4.孝湣(mín)帝,武帝孫業,一作鄴,字彥旗。年號:建興。避諱例:建業改建康,鄴縣改臨漳。
       父吳孝王晏,字平度(武帝子)。

                         東晉
       1.中宗元帝,景帝曾孫睿(ruì)。墓號建平陵。年號:建武、太興(或作大興)、永昌。避諱例:《宋書》王睿,以字元德行。
       祖琅邪武王伷,字子將(宣帝子)
       父琅邪恭王覲,字思祖
       2.肅宗明帝,元帝子紹,字道畿。墓號武平陵。年號:太寧
       3.顯宗成帝,明帝子衍(yǎn),字世根。墓號興平陵。年號:咸和、咸康。避諱例:《杜皇后傳》稱王衍為王夷甫。
       4.康帝,成帝弟岳,字世同。墓號崇平陵。年號:建元。避諱例:鄧岳改名嶽,後竟改名岱。山嶽為山岱。
       5.孝宗穆帝,康帝子聃(dān),字彭子。墓號永平陵。年號:永和、升平
       6.哀帝,成帝子丕,字千齡。墓號安平陵。年號:隆和、興寧
       7.廢帝,哀帝弟海西公奕(yì),字延齡。年號:太和。
       8.太宗簡文帝,元帝少子昱(yù),字道萬。墓號高平陵。年號:咸安。避諱例:育陽縣改雲陽。
       9.烈宗孝武帝,簡文帝子曜(yào),字昌明。墓號隆平陵。年號:甯康、太元
       10.安帝,孝武帝子德宗,字德宗。墓號休平陵。年號:隆安、元興、大亨、義熙
       附:楚武悼帝桓氏名玄,字敬道,一名靈寶。年號:建始、永始
       父溫,字元子。追尊太祖宣武皇帝。墓號永崇陵。
       11.恭帝,安帝弟德文,字德文。墓號沖平陵。年號:元熙

                         十六國
                   前趙(趙氏)亦稱漢趙

       1.高祖光文皇帝劉淵,字元海,墓號永光陵。年號:元熙、永鳳、河瑞。國號漢
       祖于扶羅
       父豹
       2.嗣主劉和(淵長子),字玄泰。
       3.烈宗昭武皇帝劉聰(和的庶弟),字玄明,一名載。墓號宣光陵。年號:光興、嘉平、建元、麟嘉。
       4.隱帝劉粲(聰的太子),字士光。年號:漢昌
       5.末主漢中山王劉曜,字永明。年號:光初。改國號為趙。
       高祖追尊景皇帝亮
       曾祖追尊獻皇帝廣
       祖追尊懿皇帝防
       父追尊宣成皇帝綠(光文帝族弟)。墓號永垣陵。

                          後趙(石氏)
      1.高祖明皇帝石勒,字世龍,初名(勹背),墓號高平陵。年號:太和、建平
      祖追尊宣皇帝耶(或作邪)奕於。
      父追尊世宗元皇帝周曷朱,一名乞翼加。
       2.海陽王弘,字大雅,明帝石勒二子。年號:延熙
       3.太祖武皇帝石虎,字季龍。墓號顯原陵。年號:建武、太寧。
       祖追尊武皇帝(勹背)邪
       父追尊太宗孝皇帝寇密
       4.譙王世
       5.彭城王遵(譙王兄)
       6.義陽王鑒,字大郎。(彭城王兄)年號:青龍
       7.趙王祗。(武帝子)年號:永寧
                附:冉魏(冉氏)
       1.武悼天王閔,字永曾,小字辣奴。年號:永興
       祖追尊元皇帝隆
       父追尊烈祖高皇帝瞻,字弘武,初名良。

                       成漢(李氏)
       1.太宗武皇帝李雄,字仲俊。墓號安都陵。年號:建興、晏平、玉衡。
       祖追尊隴西襄王慕
       父追尊始祖景皇帝特,字玄休。年號:建初
       2.哀皇帝班,字世文
       父河間王蕩,字仲平(武帝兄)
       3.幽公期,字世運。(哀帝弟)年號:玉恒。
       4.中宗昭文皇帝壽,字武考。墓號安昌陵。年號:漢興
       父追尊獻皇帝驤,字元龍。(景帝弟)
       5.歸義侯勢,字子仁。年號:太和、嘉寧。

                          前涼(張氏)
       1.成公、威王時追尊太宗成王茂,字成遜。年號:永元
       父威王時追尊太祖武王軌,字士彥
       兄威王時追尊高祖昭王寔,字安遜
       2.文公、威王時追尊世祖文王駿,字公庭。(昭王子)年號:太元
       3.桓公、威王時追尊世宗明王重華,字泰臨。年號:永樂
       4.哀公耀靈,字元舒。
       5.威王祚,字太伯。(明王兄)年號:和平
       6.沖公玄靚,字元安。(哀公庶弟)年號:太始
       7.悼公天錫,字純嘏(初字公純嘏,後去“公”字),小名獨活。(文王少子)年號:太清

                                        後涼(呂氏)
       1.太祖懿武皇帝光,字世明。墓號高陵。年號:太安、麟嘉、龍飛、承康(或作永康)
追尊呂望為始祖。
       父追尊景昭王婆樓
       2.隱王紹
       3.靈皇帝纂,字永緒。(懿武帝庶長子)墓號白石陵。年號:咸寧
       4.建康公隆,字永基。年號:神鼎
父追尊文皇帝寶(懿武帝弟)

                              南涼(禿髮氏)
       1.烈祖武王烏孤。年號:太初
       祖推斤
       父思複鞬
       2.康王利鹿孤。(武王弟)年號:建華
       3.景王傉檀。(康王弟)年號:弘昌、嘉平

                                西涼(李氏)
       1.太祖武昭王暠,字玄盛,小字長生。墓號建世陵。年號:庚子、建初
      祖追尊景公弇
      父追尊簡公昶
       2.後主歆,字士業,小字桐椎。年號:嘉興
       3.末主恂。(後主弟)年號:永建

                       北涼
       1.涼王段業。年號:神璽、天璽
       2.太祖武宣王沮渠氏蒙遜。年號:永安、玄始、承玄、義和、緣禾
       父法弘
       3.哀王茂虔(或作牧犍)年號:承和(一作永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燕(慕容氏)
1.燕王、追尊太祖文明皇帝皝,字元真
父景昭帝時追尊高祖武宣皇帝廆,字弈洛瓌
2.烈祖景昭皇帝儁,字宣英。墓號龍陵。年號:元璽、光壽
3.幽皇帝暐,字景茂。年號:建熙

                             附:西燕(慕容氏)
1.濟北王泓。(前燕幽帝弟)年號:燕興
2.威皇帝沖,小字鳳皇。(濟北王弟)年號:更始
3.燕王段氏隨。(世系無考)年號:昌平
4.燕王顗。年號:建明
父宜都王桓。(前燕景昭帝)
5.燕帝瑤(或作望)。(威帝子)年號:建平
6.燕帝忠。(濟北王子)年號:建武
7.末主永。年號:中興
祖運(前燕武宣帝弟)

                           後燕(慕容氏)
1.世祖成武皇帝垂,字道明(或作叔仁)。(前燕文明帝子)墓號宣平。年號:燕元、建興
2.烈宗惠湣皇帝寶,字道佑。年號:永康
3.中宗昭武皇帝盛,字道運。墓號興平。年號:建平、長樂
伯父追尊莊皇帝全(或作令)
4.昭文皇帝熙,字道文。(成武帝少子)年號:光始、建始

                            南燕(慕容氏)
1.世宗獻武皇帝德,字玄明。(前燕文明帝少子)年號:建平
2.末主超,字祖明。年號:太上
父追尊穆皇帝納(獻武帝兄)

                       北燕
1.惠懿皇帝高雲,字子雨。年號:正始
祖和
父拔,小字禿頭
2.太祖文成皇帝馮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墓號長穀陵。年號:太平
祖追尊元皇帝和
父追尊宣皇帝安
3.昭成皇帝弘,字文通。(文成帝少弟)年號:太興

                          前秦(苻氏)
1.高祖(初稱世宗,後改高祖)景明皇帝(或作明皇帝,無景字)健,字建業。年號:皇始。
父追尊太祖惠武帝洪,字廣世
2.厲王生,字長生。年號:壽光
3.世祖宣昭皇帝堅,字永固,一名文玉。年號:永興、甘露、建元
父追尊文桓皇帝雄,字元才。(惠武帝子)
4.哀平皇帝丕,字永敘(一作永叔)。年號:太安
5.太宗高皇帝登,字文高。年號:太初
父明帝時隴東太守敞。(宣昭帝族子)
6.末主崇。年號:延初

                        後秦(姚氏)
1.太祖武昭皇帝萇,字景茂。墓號原陵。年號:白雀、建初
父追尊始祖景元皇帝弋仲。墓號高陵。
兄追尊魏武王襄,字景國。
2.高祖文桓皇帝興,字子略。墓號偶陵。年號:皇初、弘始
3.末主泓,字元子。年號:永和

                     西秦(乞伏氏)
1.烈祖宣烈王國仁。年號:建義
祖傉大寒
父司繁
2.高祖武元王幹歸。(宣烈王弟)年號:太初、更始
3.太祖文昭王熾磬。墓號武平陵。年號:永康、建弘
4.末主暮末(或作慕末)。年號:永弘


                            夏(赫連氏)
1.世祖武烈皇帝勃勃,字屈孑。墓號嘉平陵。年號:龍升、鳳翔、昌武、真興。
2.秦王昌,字還國,一名折。年號:承光(或作永光)。
3.平原王定,小字直獖。(秦王弟)年號:勝光

                       南北朝
                        宋(劉氏)

1.高祖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墓號初寧陵。年號:永初。避諱例:王敬弘名裕之,謝景仁、褚叔度、張茂度名裕,皆以字行。
祖靖。避諱例:向靖改稱小字彌,孔靖以字季恭行。
父追尊穆皇帝翹
2.少帝,武帝子義符,小字車兵。年號:景平
3.太祖文帝(初稱中宗景皇帝,後改),武帝子義隆,小字車兒。(少帝弟)墓號長寧陵。年號:元嘉
4.元兇劭,字休遠。(劉義隆長子)年號:太初
5.世祖孝武帝,文帝子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元兇劭弟)墓號景寧陵。年號:孝建、大明
6.前廢帝,孝武子子業,小字法師。年號:永光、景和
7.太宗明帝,文帝子彧(yù),字休炳,小字榮期。(孝武帝弟)墓號高寧陵。年號:泰始、泰豫。避諱例:王彧以字景文行。
8.後廢帝,明帝子昱,字德融,小字慧震。年號:元徽
9.順帝,明帝子凖,字仲謀(或作仲謨),小字智觀(後廢帝弟)。墓號遂寧陵。年號:升明。避諱例:平凖令改染署令。

                                南齊(蕭氏)
1.太祖高帝蕭道成,字紹伯,小字鬥將。墓號泰安陵。年號:建元。避諱例:薛道淵改名淵,師道淵但言師淵。蕭道先改名景先。
父追尊宣皇帝承之,字嗣伯
2.世祖武帝,高帝子賾(zé),或作頤,字宣遠,小名龍兒。墓號景安陵。年號:永明
3.郁林王,武帝孫昭業,字元尚,小名法身。年號:隆昌。
父追尊文惠太子世宗文皇帝長懋,字雲喬,小字白澤。(武帝長子)
4.海陵恭王,郁林王弟昭文,字季尚。年號:延興
5.高宗明帝,高帝兄子鸞,字景棲,小名玄度。墓號興安陵。年號:建武、永泰
父追尊始安貞王景皇帝道生,字孝伯。(高帝兄)
6.東昏候,明帝子寶卷(初名明賢,後改),字智藏。年號:元永
7.和帝,明帝子寶融,字智昭。(東昏候弟)墓號恭安陵。年號:中興。避諱例:《梁書•柳惲傳》、《徐勉傳》,于王融皆稱其字元長,而不名。

                              梁(蕭氏)
1.太祖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名阿練(練兒)。墓號修陵。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避諱例:子孫皆呼練為白絹。
父追尊太祖文皇帝順之,字文緯。避諱例:《梁書》稱順陽郡為南鄉,《南齊書》順字多易為從。
2.太宗簡文帝,武帝子綱,字世纘,小字六通。墓號莊陵。年號:大寶
3.豫章嗣王棟,字元吉。年號:天正
祖追尊昭明皇帝統,字德施,小字維摩。(簡文帝兄)墓號安寧陵。
父追尊安皇帝歡,字孟孫
4.世祖孝元帝,武帝子繹,字世誠,小字七符。(簡文帝弟)年號:承聖
5.閔皇帝淵明,字靖通。年號:天成
父長沙宣武郡王懿,字元達。(武帝兄)
6.敬帝,元帝子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年號:紹泰、太平
附:北梁(蕭氏)
1.中宗宣皇帝詧,字理孫。(昭明帝子)墓號平陵。年號:大定
2.世宗孝明皇帝巋,字仁遠。墓號顯陵。年號:天保
3.梁公琮,字溫文。年號:廣運

                               陳(陳氏)
1.高祖武皇帝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墓號萬安陵。年號:永定
父追尊太祖景皇帝文贊
2.世祖文皇帝,高祖兄子蒨(qiàn),字子華。墓號永寧陵。年號:天嘉、天康
父始興昭烈王道談。(武帝兄)
3.廢帝,世祖子伯宗,字奉業,小字藥王。年號:光大
4.高宗孝宣帝,世祖弟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墓號顯寧陵。年號:太建
5.後主,宣帝子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年號:至德、禎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朝
                          北魏(拓跋氏,至孝文帝時改姓元氏)

1.太祖道武帝拓跋珪(guī初稱烈祖宣武皇帝,明元帝泰常五年改諡道武,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又改廟號為太祖)。葬金陵。年號:登國、皇始、天興、天賜。避諱例:上邽縣改上封。
祖高祖昭成皇帝什翼犍。葬金陵。年號:建國
父追尊獻明皇帝寔。
2.太宗明元帝,道武子嗣。葬金陵。年號:永興、神瑞、泰常
3.世祖太武帝,明元子燾(tāo)。葬金陵。年號:始光、神(上鹿下加)、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4.南安隱王餘。年號:承平
5.高宗文成帝,太武孫浚(jùn)。葬金陵。年號: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父追尊恭宗景穆帝晃。(太武帝子)避諱例:《魏書》稱慕容皝字曰元真。
6.顯祖獻文帝,文成子弘。葬金陵。年號:天安、皇興。避諱例:弘農郡改恒農。《魏書》稱馮弘字曰文通,石弘字曰大雅。
7.高祖孝文帝,獻文子宏。墓號長陵。年號:延興、承明、太和。避諱例:《魏書》稱崔宏字曰玄伯,苻宏字曰永道,李宏仁字曰容仁。
8.宣武帝,孝文子恪(kè)。墓號景陵。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避諱例:《魏書》稱慕容恪字曰元恭。
9.肅宗孝明帝,宣武子詡(xǔ)。墓號定陵。年號: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避諱例:尉詡改名羽。
10.幼主劍。
祖京兆王愉,字宣德。(宣武帝弟)
父臨洮王寶暉
11.敬宗孝莊帝(初于安定王中興二年諡武懷皇帝,至孝武帝太昌元年改諡孝莊)獻文孫子攸(yōu)。墓號靜陵。年號:建義、永安
父追尊肅祖文穆皇帝彭城王勰,字彥和。(獻文帝子)
12.長廣王(惠哀帝)曄(yè),字華興,小字盆子。年號:建明
曾祖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
祖南安惠王楨(景穆帝子)
父扶風王怡
13.前廢帝(節閔帝),獻文孫恭。年號:普泰
父追尊先帝廣陵王羽,字叔翻。(文穆帝兄)
14.前廢帝(安定王),太武五世孫朗,字仲哲。年號:中興
祖章武王彬,字豹兒。(南安惠王子)
父章武莊王融,字永興
15.出帝(孝武帝),孝文孫修,或作循,字孝則。年號:太昌、永興、永熙
父追尊武穆皇帝廣平王懷。(宣武帝弟)

                                  東魏(元氏)
1.孝靜帝,孝文孫善見。年號: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祖清河文獻王懌,字宜仁。(孝文帝子)
父清河文宣王亶

                            西魏(元氏,至恭帝時複姓拓跋氏)
1.文帝,孝文孫寶炬。墓號永陵。年號:大統
父追尊文景皇帝京兆王愉,字宣德。(北魏孝文帝子)
2.廢帝欽,文帝元寶炬長子
3.恭帝廓,文帝元寶炬第四子,廢帝元欽之弟。

                         北齊(高氏)
1.高祖神武帝高歡(初稱太祖獻武皇帝,後主天統元年改為高祖神武皇帝),字賀六渾。墓號義平陵。避諱例:歡改為欣,《周書•文帝元後傳》張歡,《北齊書•張瓊傳》作張忻。
2.顯祖文宣皇帝(初稱高祖文宣皇帝,後主天統元年改為威宗景烈皇帝,武平元年又改顯祖文宣皇帝)洋,字子進。墓號武寧陵。年號:天保
六世祖隱。避諱例:趙隱以字彥深行。
高祖泰。避諱例:北齊人以宇文泰小字稱曰黑獺。
祖追尊文穆皇帝樹生。避諱例:《北史•隋文帝紀》樹頹縣,《魏書•地形志》作殊頹。
父追尊高祖神武帝高歡
兄追尊是總世宗文襄帝,神武帝子澄,字子惠。墓號峻成陵。
3.廢帝,文宣子殷,字正道。年號:幹明。避諱例:殷州改趙州。
4.肅宗孝昭帝,神武帝子演,字延安。(文宣帝子)墓號文靖陵。年號:皇建
5.世祖武成帝,神武子湛(zhàn)。(孝昭帝弟)墓號永平陵。年號:太寧、河清
6.後主,武成子緯,字仁綱。年號:天統、武平、隆化
7.幼主,後主子恒。年號:承光

                               周(宇文氏)
1.孝閔帝,文帝子覺,字陁羅尼。墓號靜陵。
祖明帝武成初追尊德皇帝肱。
父追尊太祖文帝宇文泰(初尊文王,武成元年追尊文皇帝),字黑獺。墓號成陵。避諱例:蕭泰以字世怡行。黑水改烏水,見《元和志》。
2.世宗明帝,文帝子毓(yù),小字統萬突。(孝閔帝兄)墓號昭陵。年號:武成
3.高祖武帝,文帝子邕(yōng),字禰羅突。墓號孝陵。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避諱例:《北史》鄭道邕,《周書》作鄭孝穆。
4.宣帝,武帝子贇(yūn),字幹伯。墓號定陵。年號:大成
5.靜帝,宣帝子闡(初名衍,後改名)墓號恭陵。年號:大象、大定

                        隋(楊氏)
1.高祖文皇帝楊堅,小名那羅延。墓號太陵。年號:開皇、仁壽
祖禎。避諱例:李孝貞以字元操行。
父追尊太祖武元皇帝忠。避諱例:避忠兼避中字,凡中皆改為內,凡郎中皆去中字,侍中為侍內,中書為內史,殿中侍禦為殿內侍禦,置侍郎不置侍中,置御史大夫不置中丞,以侍書禦史代之,中廬為次廬。中牟縣改內牟。
2.世祖煬(yáng)帝,高祖子廣,一名英,小字阿(上麻下女)。年號:大業避諱例:廣改為大,或為博,廣川縣改長河,廣武縣改雁門。以廣樂為長樂,廣陵為江都。
3.恭帝,煬帝孫侑(yòu)。年號:義寧
父越王皇泰初追尊世宗孝成皇帝元德太子昭。(煬帝子)
4.越王侗。(恭帝弟)年號:皇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李氏)

廟號        避諱對象        避諱字        備註
高祖        李淵,字叔德。
墓號獻陵
年號武德
        淵
        唐制不避嫌名,二名不偏廢。避諱之法本寬,然避諱之風甚。唐始有缺筆諱例,故開成石經,缺筆多而改字少,經典元本,賴是保存焉。
淵改為泉,或為深,趙文淵為文深
〔興聖皇帝〕        嵩,字玄盛,小字長生
                七世祖西涼武昭王。
玄宗天寶二年追尊。
〔獻祖宣皇帝〕        熙。
                高祖。
高宗鹹亨五年追尊。
〔懿祖宣皇帝〕        天賜                曾祖。
高宗鹹亨五年追尊。
〔太祖景皇帝〕        李虎(高祖祖)字文彬
墓號永康陵
        虎         凡言虎,率改為猛獸,或為武,為豹,或為彪,如武賁、武林之類。
〔世祖元皇帝〕        李昞(高祖父)
墓號興寧陵
        昞、炳、丙、秉        皆改為景,如景科、景令,景子之類
〔太子〕        李建成(高祖子)        建、成、城        建城縣改高安,晉城縣改晉安
太宗        李世民(高祖子)墓號昭陵
年號貞觀        世、民        從世者亦避。世改為代,或為系,從世之字改從雲,或改從曳。民改為人,或為甿,從民之字改從氏。
高宗        李治(太宗子)墓號幹陵。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幹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治、稚        治改為持,為理,或為化。稚改為幼。
〔太子〕        李忠(高宗子)        忠、中        中郎將改旅賁郎將,中書舍人為內舍人。
〔太子〕        李弘(高宗子)
高宗上元二年諡孝敬皇帝。中宗稱其廟號為義宗。墓號恭陵        弘        弘農縣改恒農,弘靜縣改安靜 
中宗        李顯(高宗子)曾改名哲。墓號定陵。
年號:嗣聖、神龍、景龍(按嗣聖元年二月被廢,睿宗立,武周神龍元年中宗再次登位,複國號唐。神龍三年九月改元景龍。三個年號並不銜接)        顯,        顯政殿改昭慶,顯德殿章德 
殤帝        李重茂(中宗子)
年號:唐隆                  
睿宗        李旦(高宗子)初名旭輪,又名輪。墓號橋陵。
年號: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景雲、太極、延和。(按載初元年九月,周革唐命,睿宗被廢。後至殤帝唐隆元年六月,再次登位,改元景雲。自載初至景雲,時間並不銜接)              旦、亶        張仁亶改名仁願
玄宗






        李隆基(睿宗子)自稱阿暪         亦稱鴉。墓號泰陵。
年號:先天、開元、天寶










        隆、基












        《通典》:太宗時二名不相連者並不諱,至玄宗始諱之。韋慶基改名慶,惠文太子隆范改名范,劉知幾以音類改名子元。又姚崇本名元崇,因避帝號開元改今名,避年號始於此。
隆州改閬州,大基縣改河清,隆康為普康,隆龕為崇龕,隆山郡為仁壽郡。
(讓皇帝)        憲(玄宗兄),本名成器。
墓號惠陵               
肅宗        李亨(玄宗子)初名嗣升,開元十五年封忠王,改名浚,二十三年改名璵,二十六年冊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年改名亨。墓號建陵。
年號:至德、幹元、上元、寶應        亨、紹



        郭紹改名子元,《晁氏讀書志.周易集解十卷》亨皆改為通。

(奉天皇帝)        琮(肅宗兄)本名嗣直;開元十三年改名潭,二十一年改名琮。
墓號齊陵               
代宗



        李豫(肅宗子)初名俶,幹元元年五月冊為太子,十月改名豫。墓號元陵。
年號:廣德、永泰、大曆



        豫







        見有以預代豫或缺末兩筆者。又《文苑.英華錄》錄白樂天〈諷諭詩〉缺字為〈諷詩〉。
豫州改蔡川,豫章縣改鐘陵,蘇預改名源明,以薯蕷為薯及山藥。
(承天皇帝)        倓(代宗弟)
墓號順陵。               
德宗        李適(kuò)(代宗子)
墓號崇陵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適、括        括州改處州,括蒼改麗水 
順宗        李誦(德宗子)
墓號豐陵
年號:永貞        誦、訟        鬥訟津改鬥競律 
憲宗        李純(順宗子)初名淳,貞元二十一年立為太子,更名純。
墓號景陵。
年號:元和        淳、純        淳州改睦州,淳州改為欒州,淳于改姓于,韋純改名貫之,韋淳改名處厚,王純改名紹,陸純改名質,柳淳改名灌,嚴純改名休複,李行純改名行諶,崔純亮改名行范,程純改名弘,馮純敏改名約。 
穆宗        李恒(憲宗子)初名宥,元和七年立為太子,更名恒。墓號光陵。
年號:長慶        恒        恒州改鎮州,恒岳改鎮嶽,以恒山為常山。
敬宗        李湛(穆宗子)。
墓號莊陵
年號:寶曆        湛、諶        鄭茂湛改名茂休 
文宗        李昂(穆宗子)初名涵,即位後改名昂。
墓號章陵
年號:大和、開成        涵、昂        鄭涵改名澣,《舊唐書》作瀚 
武宗        李炎(穆宗子,穆宗弟)初名瀍,《會要》作澧。會昌三年不豫,更名炎
墓號端陵
年號:會昌        瀍、躔        李躔字昭回,改名回,字昭度。賈炎改名嵩 
宣宗        李忱(chén)(憲宗子)初名怡,即位後改名忱。
墓號貞陵
年號:大中                  韋諶改名損,穆諶改名仁裕
懿宗        李漼(cuǐ)(宣宗子)初名溫,大中十三年立為太子,更名漼。
墓號簡陵
年號:鹹通                  
僖(xī)宗        李儇(huān)(懿宗子)初名儼,鹹通十四年立為太子,更名儇。
墓號靖陵
年號:幹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岩        岩多改作岩
昭宗        李曄(懿宗子,僖宗弟)初名傑,文德元年三月立為皇太弟,改名敏,翌日即位,更名曄。
墓號和陵
年號:龍紀、大順、景福、幹寧、光化、天複、天佑(按光化三年十一月,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等幽昭宗於東內,立皇太子裕為帝。昭宗旋復辟)                  
德王
        裕。廢帝為王后更名佑
               
哀帝        李柷(chù)(昭宗子,德王弟)初名祚,即位後改名柷。
墓號溫陵
年號:天佑       

          


武周(武氏)
則天順聖皇后        武曌(zhào)(高宗後)
祔葬幹陵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        詔、照        詔改為制,李重照改名重潤 
(始祖文皇帝)        追尊周文王姬昌
墓號德陵
               
(睿祖康皇帝)        追尊周武王姬發
墓號喬陵
               
(嚴祖成皇帝)        居常(五代祖)
墓號節陵               
(肅祖章敬皇帝)        克己(高祖)
墓號簡陵
               
(烈祖昭安皇帝)        儉(曾祖)
墓號靖陵
               
(顯祖文穆皇帝)        華(祖)
墓號永陵
               
(太祖孝明高皇帝)        士彠(yuē),字信(父)。
墓號昊陵(初稱章德陵,後更名)                
五代
朝代         廟號        避諱對象        避諱字        備註

(朱氏)        太祖        朱晃,本名溫,唐僖宗時賜名全忠;臨即位更名晃。墓號宣陵年號:開平、幹化        全、忠         
        (肅祖宣元皇帝)        黯(高祖)墓號興極陵
       
        (敬祖光獻皇帝)        朱茂琳(曾祖)墓號永安陵        茂、慕、戊、戍、成、誠        詔天下:「凡犯廟諱者各宜改換」開元二十六年書戊、戍字皆缺末筆,又城門郎改為門局郎。茂州改漢州,慕化縣改歸化。戊改為武。
         (憲祖昭武皇帝)        朱信(祖)墓號光天陵        信        信都縣改堯都 
        (烈祖文穆皇帝)         朱誠(父)墓號咸寧陵        成、誠、
誠、城、
承、丞        曲承改名為裕,又成、誠等字見有缺末筆者。成德軍改武順,改城曰“牆”,城門郎改門局郎,城隍改牆隍
        郢王        友珪,小字遙喜。年號:鳳曆               
        末帝        朱瑱(zhèn)(太祖子,郢王弟)初名友貞,即位後改名鍠;貞明中,又更名瑱年號:幹化、貞明、龍德        貞        康懷貞改名懷英。
唐(李氏)        莊宗        李存勖(xù)(唐賜姓李)小字亞子,亦曰亞次。
墓號雍陵
年號:同光                  
        (懿祖昭烈皇帝)         李執宜(莊宗曾祖)                  
         (獻祖文景皇帝)        李國昌(莊宗祖)字德興,本名赤心,唐鹹通中賜名國昌。        昌        季昌改名興,不避「赤」字。孝昌縣改孝感,昌樂縣改南樂
        (太祖武皇帝)         李克用(莊宗父)號飛虎子,又號獨眼龍,又號鴉兒                  
        明宗        李亶(dǎn)(莊宗宗屬),初名嗣源,小字邈吉烈,號李棋沖。即位改名亶。
墓號徽陵
年號:天成、長興        亶、檀        本凡偏旁文字均須缺點畫,後僅須避正文。楊檀賜名光遠
        (惠祖孝恭皇帝)         李聿(明宗高祖)墓號遂陵                  
        (毅祖孝質皇帝)         李敖(明宗曾祖)墓號衍陵        敖、遨        張滶改名翱。鄭遨以字雲叟行
        (烈祖孝靖皇帝)         李琰(明宗祖)墓號奕陵                  
        (德祖孝成皇帝)         李霓(或作電。明宗父)墓號慶陵                 有姓犯廟諱者以本望為姓。
        閔帝(湣帝)        李從厚(明宗子),小字菩薩奴。
年號:應順                  
        末帝(廢帝)        李從珂(明帝養子,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年號:清泰        從         
晉(石氏)        高祖        石敬瑭墓號顯陵年號:天福
        敬、竟、
唐        與帝諱同音者改之。另有不避「瑭」字之說。竟陵縣改景陵,唐改姓陶,錢唐縣改錢江,行唐縣改永昌,福唐縣改南台。析敬字為文氏、苟氏,至漢乃復舊。至宋朝避翼祖諱,複析為文、為苟。
        (靖祖孝安皇帝)         石璟(高祖)墓號義陵                  

        (肅祖孝簡皇帝)        石郴(曾祖)墓號惠陵               
        (睿祖孝平皇帝)        翌(祖)墓號康陵
               
        (顯祖孝元皇帝)         石紹雍(父),番字臬捩雞。墓號昌陵        紹、雍       
        少帝(出帝)        石重貴(高祖兄子,高祖養子)年號:開運        重        何重建改名何建。
        (宋王)         石敬儒(高祖兄,少帝父)                  
漢(劉氏)        高祖        劉暠(gǎo)本名知遠,即位更名暠墓號睿陵年號:天福、幹佑        遠        魚崇遠改名崇諒,折從遠改名從阮,趙遠以字上交行 
        (文祖明元皇帝)         劉湍(高祖)墓號懿陵        湍、遄、
端、瑞         
        (德祖恭僖皇帝)         劉昂(曾祖)墓號沛陵        昂、卬、
仰、抑       
        (翼祖昭獻皇帝)         劉僎(祖)墓號威陵        巽、譔、撰       
        (顯祖章聖皇帝)         劉琠(父)墓號肅陵       
        隱帝        劉承佑(高祖子)
墓號穎陵
年號:幹佑                 舉國臣君並稱而不改避。
周(郭氏、柴氏)        太祖        郭威,字文仲(或作仲文)墓號嵩陵
年號:廣順、顯德
        威        張彥威改名彥成,李洪威改名洪義,馬令威改名令琮,郭彥威改名彥欽 
        (信祖睿和皇帝)        郭璟(高祖)墓號溫陵
        璟        南唐李璟改名景 
        (僖祖明憲皇帝)         郭諶(曾祖)墓號齊陵
                  
        (義祖翼順皇帝)         郭蘊(祖)墓號節陵
                  
        (慶祖章肅皇帝)         郭簡(父)墓號欽陵
        簡
        世宗        郭榮(太祖養子,本姓柴)墓號慶陵
年號:顯德
生父柴守禮,字克讓        榮        李榮改名筠 
        恭帝        郭宗訓(世宗子)墓號順陵
年號:顯德
        宗、訓        向訓改名拱,張從訓改名崇詁 
 
十國
朝代        廟號        避諱對象        避諱字        備註
吳(楊 氏)        高祖宣皇帝



        隆演,初名瀛,又名渭,字鴻源墓號肅陵
年號:武義
       


       






        (太祖武皇帝)
        楊行密(父),初名行湣,字化源。睿帝幹貞元年追尊。      墓號興        行、荇、密、蜜        滁人呼荇溪曰菱溪,揚州人呼蜜曰蜂糖。
        (烈宗景皇帝)        渥(兄)。字承天。睿帝幹貞元年追尊。      墓號紹陵               
                楊怤(武帝父)        怤、夫        御史大夫改大憲,又作大卿
        睿帝        溥(宣帝弟)墓號平陵
年號:順義、幹貞、大和、天祚       
       
南唐(李 氏)        烈祖



        李誥本名(上日下弁),字正倫,初名知誥,小字彭奴。初為徐溫養子,冒姓徐,稱帝后複本姓。    墓號永陵
年號:升元                  
        (定宗孝靜皇帝)        恪(高祖)               

        (成宗孝平皇帝)        超(曾祖)               
        (惠宗孝安皇帝)        志(祖)               
        (慶宗孝德皇帝)        榮(父)               
        (義祖文宣孝皇帝)        徐溫(義父)               
        元宗        李景,字伯玉,初名景通,既立,改名璟;後避周廟諱,改為景。墓號順陵
年號:保大、中興、交泰        景         
        後主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                  
前蜀(王 氏)        高祖        王建,字光圖,綽號賊王八。墓號永陵
年號: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光天                  
                寬(父)               
        後主        王衍,初名宗衍,及嗣位,去“宗”字,字化源。年號:幹德、咸康                  
        (聖祖至道玉宸皇帝)        追尊周靈王太子王子晉               
後蜀(孟 氏)        高祖        孟知祥,字保胤。墓號和陵
年號:明德        知、詳        《蜀石刻詩經》殘本知字不避 
                 孟察(祖)        察        《蜀石刻詩經》殘本察字缺末三筆 
                 孟道(父)        道        《蜀石刻詩經》殘本道字不避 
        後主        孟昶,初名仁贊。字保元。年號:廣政                  
南漢(劉 氏)        高祖        劉龑,本名岩,   改名陟,又改名龔,後更名龑。墓號康陵
年號:幹亨、白龍、大有        龔(既改名則不避)         

        (太祖文皇帝)        安仁(祖)               
        (代祖聖武皇帝)        謙(父)               
        (烈宗襄皇帝)        隱(兄)墓號德陵               
        殤帝        劉玢,初名弘度,及嗣位,改名玢,小字壽。年號:光天               
        中宗        劉晟,初名弘熙,小字雋(殤帝弟)墓號昭陵年號:應幹、幹和                  
        後主        劉鋹,初名繼興年號:大寶                  
北漢(劉 氏)        世祖          劉旻,初名崇,及稱帝,更名旻。(後漢高祖劉暠弟)年號:幹佑                 
        睿宗        鈞,初名承鈞,後去“承”字。年號:幹佑、      天會               
        少主        繼恩(睿宗養子)               
                生父薛釗               
        後主        繼元(睿宗養子)年號:廣運               
                生父何氏,名無考               
楚(馬 氏)        武穆王        馬殷,字霸圖                  
        (文肅王)        筠(曾祖)               
        (莊穆王)        正(祖)               
        (景莊王)        元豐(父)        元       
        衡陽王        希聲,字若訥               
        文昭王        希範,字寶規(衡陽王弟)                 
        廢王        希廣,字德丕(文昭王弟)                  
        恭孝王        希萼(廢王庶兄)                  
        篡王        希崇(恭孝王弟)                  
吳越(錢 氏)        太祖武肅王        錢鏐,字具美,小字婆留。年號:天寶、寶大、(或作寶太)、寶正(或作寶貞、保貞)        鏐、留、劉、榴、流、        元金履祥先世本劉氏,改為金 
                 錢沛(武肅王曾祖)                  
                 錢宙(武肅王祖)字遵古                  
                 錢寬(武肅王父)字宏道                  
        世宗文穆王        錢元瓘(武肅王子),初名傳瓘,字明寶        傳         
        成宗忠獻王        錢宏佐(武肅王孫)字玄佑        佐、左、宏        凡官名左者悉改為上 
        忠遜王(廢王)        錢弘倧(忠獻王弟),小字萬金,字隆道                  
        忠懿王        錢俶初名弘俶(忠遜王弟),小字虎子,改字文德        叔         
閩(王 氏)        太宗         王鏻,初名延鈞,既立,更名。年號:龍起、永和                 
        (太祖昭武孝皇帝)        王審知,字信通墓號宣陵        沈        閩人沈姓去水為尤
        康宗        昶,初名繼鵬,既立更名昶。年號:通文               
        景宗        曦,初名延曦既立更名曦。(太祖少子)年號:永隆               
        後主        延政(景宗兄)年號:天德               
荊南(高 氏)         武信王        高季興,本名季昌,避後唐諱,更名,字貽孫                 
                義父朱友讓,本姓李名讓,梁太祖養子,易姓名為朱友讓。               
        文獻王        從誨,字遵聖               
        貞懿王        保融,字德長               
        嗣主        保勖,字省躬(貞懿王弟)               
        後主        繼沖,字成和(貞懿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
廟號        避諱對象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趙匡胤(yìn)墓號永昌陵
年號:建隆、幹德、開寶        匡、筐、洭、眶、恇、劻、眶、胤、靷、引、鈏、酳、邼、軭、戭、濥、朄、螾、椼、        宋人避諱之例最嚴。《容齋三筆.十一》雲:「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多見有祧廟正諱及舊諱並不許犯。
匡改為正,為輔,為規,或為糾,為光,為康。匡國軍改定國,匡城縣改鶴丘。胤改為裔,胤山縣改平蜀,呂餘慶名胤,以字行。
〔聖祖〕        趙玄朗(太祖始祖)真宗時追尊        玄、懸、縣、盷、泫、訇、胘、眩、玹、伭、誸、蚿、
妶、獧、朗、俍、崀、悢、誏、烺、硠、埌、
狼、筤、閬、浪、琅、朖、樃、脼、 、 、 、 、 、 、 、 、 、 、 、 、 、        詔令避聖祖名,同音者亦當回避。
玄改為元,或為真。玄鳥改鳦鳥,玄武縣改中江。朗改為明,朗山縣改確山。
〔黃帝〕        趙軒轅(太祖遠祖)                 令禁文字指斥援引黃帝名號,經史舊文則不避。從車從幹以後字及從車從袁冠以帝字之類合行回避,至於如軒冕、軒輊等不系指斥黃帝名不合回避。
〔僖祖文獻皇帝〕        趙脁(太祖高祖)墓號欽陵        脁、眺、洮等從兆之字         
〔順祖惠元皇帝〕        趙珽(太祖曾祖)墓號康陵        珽、頲        《唐書》姚珽,缺筆誤作姚班 
〔翼祖簡恭皇帝〕        趙敬(太祖祖)墓號定陵,仁宗時改靖陵。        敬、鏡、竟、境        宋初尚不避鏡等字。多見缺筆避諱例。
敬改為恭,為嚴,為欽,或為景。鏡改為鑒,或為照。敬州改梅州,王居敬改居安。
〔宣祖武昭皇帝〕        趙弘殷(太祖父)墓號安陵        弘、殷、宏        《字彙補》、《集韻》以「弘」為偏旁者皆改書他字。又「弘」亦見缺末筆者,「殷」則見有缺左下一筆者。
殷弘改為洪,殷改為商,為湯。弘農縣改恒農,殷城縣改商城,錢俶本名弘俶,趙文度本名弘。
太宗        趙炅(jiǒng)(太祖弟)初名匡義,改賜光義,改為毅,即位之二年,改名炅。墓號永熙陵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炅、煛、 、熲、耿、 、
炯、 、
、昋、莹、扃、
、憬、穎、皛、
、義、光        二字相連並音同者並令回避。
義興縣改宜興,富義監乂又名光改富順,楊美本名光美,祁廷訓本名廷義
真宗        趙恒(太宗子)初名德昌,改元休,又改元侃,及立為太子,改名恒。墓號永定陵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幹興                        恒、峘、姮、佷、 、侃        令國中凡犯有真宗諱者悉易之寶元元年翰林侍讀學士李淑奏請毋得連用真宗舊名。「恒」字多見缺末筆者。
恒山改鎮山,恒農縣改虢昌改元休略,畢士安本名士元
仁宗        趙禎(真宗子)初名受益。墓號永昭陵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        禎、楨、貞、偵、寊、媜、征、湞、旌、症、 、 、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從「貞」者亦多見缺末筆以避。
禎改為真,為祥,貞改為正,禎州改益惠州,永貞縣改永昌,諡文貞者稱文正
英宗




        趙曙(仁宗從子)初名宗實,及立為皇子,更名曙。墓號永厚陵年號:治平
        曙、署、抒、藷、署、尌、裋、樹、襡、澍、屬、屬、贖、豎、墅、紓、抒、豎、侸、暏、濖、 、 、 、 、 、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故常恕、殊遇二切音均須避單名,避兩音者惟英徽二帝。
曙改為曉,為旭,樹改為木,署改為實院,簽署改簽書,都部署改都總管。張孜初名茂實

祖商恭靖王        元份,初名德嚴,後改名元俊,又改名元份(真宗弟)               
父濮安懿王        允讓,字益之        讓        讓改為遜,或為避
神宗        趙頊(xǔ)(英宗子)初名仲針。墓號永裕陵年號:熙甯、元豐        頊、勖、勖、朐、旭、珛、 、 、
         廟諱本字及同音字並當避(《韻略》注呼玉切者皆當回避),另有「畜、慉」二字為私輒回避者。
頊改為玉,勖改為勉。旭川縣改榮德,李遵勖撰《天聖廣燈錄》,《宋•藝文志》
去勖字

哲宗        趙煦(xù)(神宗子)初名傭,及立為太子,改名煦。墓號永泰陵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煦、昫、朐、蚼、酗、姁、呴、欨、休、咻、 、 、 、         令曰:《韻略》注籲句、籲玉切者俱避。
徽宗        趙佶(jí)(神宗子,哲宗弟)   自稱主道君皇帝。墓號永佑陵年號:建中靖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佶、姞、郅、鮚、芞、趌、吉、咭、狤、 、 、         與上諱音同或近者均避,其吉、極乞二切音均須避。單名避兩音者惟英徽二帝。
欽宗        趙桓(徽宗子)初名亶,改名炟,又更名桓。墓號永獻陵年號:靖康            桓、梡、瓛、捖、完、丸、院、峘、紈、垸、芄、雚、鸛、羦、豲、獂、荁、脘、皖、貆、狟、垣、洹、汍、蒝、莞、雈、萑、 、 、 、 、 、 、 、 、 、萈、 、 、 、鵍、 、 、 、 、 、 、山丸、絙、綄、        與上諱音同或近者均避,舊諱二字皆合回避。《日知錄》雲:宋板書「完」字多缺筆。
桓改為亙,為威,或為魋。齊桓公改又名烜威公,桓魋改威魋
  
南宋
廟號        名諱        避諱字        備註
高宗        趙構(徽宗子,欽宗弟)字德基。墓號永思陵年號:建炎、紹興(按建炎三年三月,扈從統制苗傅、劉正彥等逼高宗遜位懿太子,改元明受;四月,高宗復辟,仍稱建炎)        構、覯、遘、冓、媾、購、傋、篝、韝、構、煹、逅、姤、骺、詬、鴝、句、玽、軥、怐、佝、雊、夠、鉤、呴、袧、岣、彀、穀、豰、鷇、瞉、 、 、 、 、 、 、 、 、 、 、 、 、 、 、 、 、 、 、 、 、 、言句        禮部《韻略》去聲五十候部內避高宗諱,古候切二十字俱不收,其它廟諱禦名不收者並同此例。見有「句」改為「勾」或「苟」、「鉤」等,亦多見以缺筆避之。
姤改為遇,勾當改幹當,管勾改管幹
元懿太子        旉。年號:明受               
孝宗        趙眘(shèn)(太祖七世孫宋高宗養子)初名伯琮,後改名瑗,立為太子,更名瑋,賜字元瓌,及立為皇太子,又賜名燁,旋更名眘,賜字元永。墓號永阜陵。年號:隆興、幹道、淳熙        慎、蜃、蜄、鈏、
脤、鋠、螾、靷、
戭、眘、 、 、 、 、 、         《宋史》:孝宗舊諱從伯從玉從宗,考國朝之制,祖宗舊諱二字皆著令不許並用,故若孝宗舊諱二字連用者須避。又令:廟諱舊諱正字皆避,故哲宗孝宗之舊諱單字者凡三,皆著令改避,唯欽宗舊諱二字,一則從回從旦,一則從火從亙,令皆用之不疑。注文:舊諱內二字連用為犯,若文雖相連而意不相屬者非,故太宗仁宗英宗神宗之舊諱一字者凡八,皆著令不許並用,唯孝宗舊諱從伯從玉從宗者,聯書自若,甚以為名。
慎改為謹,慎縣改梁縣
(秦康惠王)        六世祖德芳(太祖少子)                 
(英國公)        五世祖惟憲               
(新興侯)        高祖從郁               
(華陰侯)        曾祖世將               
(慶國公)        祖令譮               
〔僖秀王〕        趙偁(孝宗父)        偁       
光宗        趙惇(dūn)(孝宗子)墓號永崇陵。年號:紹熙        惇、敦、墩、鐓、
驐、鶉、蜳、錞、
撉、邨、 、 、 、 、 、 、 、 、 、 、 、 、 、          與廟諱同音者須回避。
惇改為崇,或為孝。蔡惇撰《祖宗官制舊典》,《宋•藝文志》稱其字為蔡元道
甯宗        趙擴(光宗子)墓號永茂陵。年號: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擴、廓、郭、漷、 、 、
霩、鞹、 、彉、㗥、霩、
㨯、籗、 、、 、          
理宗        趙昀(yún)(太祖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九世孫)初名與莒,立為甯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又立為甯宗皇子,賜名昀。小字烏孫。墓號永穆陵。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昀、勻、畇、馴、
巡、 、         筠州改瑞州,李伯玉初名誠 
追封(榮王)        希瓐(太祖九世孫)(父)               
度宗        趙叡(一說諱基,理宗從子)本名禥(qí)初名孟啟,改名孜,及立為皇子改名禥。字長源,初字邦壽。小字德。墓號永紹陵。年號:鹹淳           叡、孜、睿、禥         
〔嗣榮王〕
        與芮(理宗弟)(父)               
恭帝        趙顯(度宗次子,端宗趙昰的弟弟)年號:德佑                  
端宗
        昰(shì)(度宗庶子)年號:景炎                 走福州,文天祥等立之,溺香山縣海中。
少帝(末帝、衛王)        趙昺(bǐng)(度宗第三子,恭帝的弟弟)年號:祥興                 至廣東之厓山,陸秀夫負以入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遼(耶律氏)
〔肅祖昭烈皇帝〕        耶律耨裡思(高祖)                 天祚帝幹統三年追尊。
〔懿祖莊敬皇帝〕        耶律薩刺德(曾祖)                 天祚帝幹統三年追尊。
〔玄祖簡獻皇帝〕        耶律勻德寔(祖)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追尊。
〔德祖宣簡皇帝〕        耶律的魯,字撒刺的,      一曰斡裡(父)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追尊。
太宗        耶律德光(太祖子),字德謹,小字堯骨,本名耀屈之。墓號懷陵。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光        《遼史.百官志》:「崇祿寺」本「光祿寺」,太宗諱改。周廣業案:「史言諱者止此一事。」 
改晉天雄軍節度範延光為範延廣,改光祿大夫為崇祿。
〔欽順皇帝〕        小字李胡,一名洪古,字奚隱(弟)                聖宗統和中追諡。興宗重熙二十一年更諡章肅,後又改為和敬。
世宗        耶律阮(太祖孫)小字兀欲。葬顯陵。年號:天祿                  
〔讓國皇帝〕        耶律倍(世宗父,太祖長子)小字圖欲。墓號顯陵。                       興宗重熙二十年又尊為義宗文獻欽義皇帝
穆宗        耶律璟(太宗長子)後更名明。小字述律,時號睡王。葬懷陵。年號:應曆                         
景宗        耶律賢(世宗子)字賢寧,小字明扆。或謂初名明記,更名賢。        墓號幹陵。年號:保寧、幹亨                 宋慶曆三年賀國母正旦使李維賢,更名寶臣 
聖宗        耶律隆緒(景宗子)    小字文殊奴。
墓號慶陵。
年號:統和、開泰、太平                 道宗嘗改年壽隆,當時本未避聖宗諱,但以廟諱為年號恐無是理,故又改年壽昌。
興宗        耶律宗真(聖宗子)字夷不 ,小字只骨,又名木不孤。
葬慶陵。
年號:景福、重熙                        真        改女真為女直 
道宗        耶律洪基(興宗子),或作弘基,字涅鄰,         小字查剌。
葬慶陵。
年號:清寧、鹹雍、大康、大安、壽昌                 宋明道元年賀國母生辰使王德基,《遼史》作王德本 
天祚帝        耶律延禧(道宗孫)字延甯,小字阿果,又字阿適。年號:幹統、天慶、保大                           禧        改興宗重熙年號為重和,姚景禧改名景行 
〔順宗大孝順聖皇帝〕        耶律浚(天祚帝父,道宗長子)小字耶魯斡                  
 附   北遼(耶律氏)
1.宣宗淳,小子涅裡。墓號永安陵。年號:建福
父宋魏王和魯斡,字阿輦。(遼興宗次子)
2.德妃蕭氏普賢女(?)(宣宗妻)年號:德興
3.梁王雅裡,字撒鸞。(遼天祚帝次子)年號:神曆
西遼(耶律氏)
1.德宗大石,字重德。年號:延慶、康國
追尊嗣元皇帝。名無考(祖)(遼太祖六代孫)
2.感天皇後蕭氏塔不煙(德宗妻)年號:鹹清
3.仁宗夷列。年號:紹興
4.承天太后普速完(仁宗妹)年號:崇福
5.末主直魯古(仁宗次子)年號:天禧
金(完顏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完顏旻,本名阿骨打。墓號睿陵(初稱和陵,熙宗皇統四年改稱)。年號:收國、天輔        旻、閔、憫        史例唯最後一名書諱,初名、本名、別名、皆不書諱,遼金二史俱阿魯圖修胱胱總裁,而遼書小字,金書本諱,蓋循舊史之文,今亦仍之。
洪遵《松漠紀聞補遺》:金人廟諱尤嚴,不許人犯。
周廣業:金自章帝以後,二名嫌名皆避,與宋法同,所異者兼避諱小字耳,蓋小字是其本諱,有在位積久而始改者,有身後追改者,故必嚴其禁也。
宋紹興十二年,改岷州為西和州
〔始祖懿憲景元皇帝〕        完顏函普。(七世祖)墓號光陵                  
〔淵穆玄德皇帝〕        完顏鳥魯(六世祖)。墓號熙陵                  
〔和靖慶安皇帝〕        完顏跋海(五世祖)。墓號建陵                  
〔獻祖純烈定昭皇帝〕        完顏綏可(高祖)。墓號輝陵                  
〔昭祖武惠成襄皇帝〕        完顏石魯(曾祖)。墓號安陵                  
〔景祖英烈惠桓皇帝〕        完顏烏古乃,時人名之活羅(祖)。墓號定陵                  
〔世祖神武聖肅皇帝〕        完顏劾裡缽(父)墓號永陵                  
〔肅宗明睿穆憲皇帝〕        完顏頗刺淑(叔父)墓號泰陵                  
〔穆宗章順孝平皇帝〕        完顏盈哥,字烏魯完(叔父)墓號獻陵                  
〔康宗獻敏恭簡皇帝〕        完顏烏雅束,字毛路完(兄)墓號喬陵                 章宗紀泰和元年令文字須避始祖以下廟諱、小字,犯者論如律,後又禁廟諱同音字。周廣業案:以上十帝皆太宗天會間追諡,熙宗皇統初複加尊諡兼上陵名,至章宗申嚴諱禁。《日知錄》所謂「仿宋制也」。史稱景祖以前尚無文字,天輔以後漸啟文明,至泰和始定律,避諱法之密可知矣。
太宗        完顏晟(太祖弟)本名吳乞買。墓號恭陵(初號和陵,熙宗皇統四年改稱)年號:天會        與「晟」同音之字       
熙宗(初稱閔宗武靈皇帝,後改諡、廟號)        完顏亶(太祖孫)本名合刺。墓號思陵。年號:天眷、皇統                  
〔徽宗景宣皇帝〕        完顏宗峻(熙宗父,太祖子)本名繩果。墓號興陵。        浚        皇統八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史》誤作避宗雋改 
煬帝(廢帝)        完顏亮(太祖孫)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亮         
〔德宗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        完顏宗幹(煬帝父,太祖庶長子)本名斡本                  
〔太子〕        完顏光英(海陵王子)                 改鷹坊為馴鷙坊,改英國為壽國,應國為杞國 
世宗        完顏雍(太祖孫)初名褎,又名烏祿。墓號興陵。年號:大定        雍        改雍丘縣為杞縣,雍國為唐國 
〔睿宗立德顯仁啟聖廣運文武簡肅皇帝〕        完顏宗堯(世宗父,太祖子)初名宗輔,本名訛裡朵。世宗大定上尊諡,追上今名。墓號景陵。        宗、堯        初不甚諱,泰和間始厲禁之。
改宗氏為姬氏,宗州為瑞州,宗安縣名宗輔為里安,宗國為萊國
章宗        完顏璟(世宗孫)小字麻達葛。墓號道陵。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璟、景、燝        明昌元年定制,省元就禦試者,所試文卷唯犯禦名廟諱,不成文理者黜之,餘並以文字之優劣為次。
張燝改名煒,改景州為觀州,改景國為鄒國
〔顯宗體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完顏允恭(章宗父,世宗次子)本名胡土瓦,又名允迪。墓號裕陵。        允、恭、共、龔、功        令式:顯宗諱如正犯字形,只書斜畫。
衛紹王允濟更名永濟,尹安石改姓師,侯師尹改名摯。恭改為敬,宗室思恭改名思敬,白彥恭改名彥敬,改共城縣為河平,龔縣為甯陽,武功縣為武亭
衛紹王        完顏永濟(世宗子,顯宗弟)本名允濟,章宗時避顯宗諱更名。小字興勝。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永、濟、
詠        章宗時避顥宗諱,詔改充為永,大安元年則詔曰:自今于朕名不連讀,及昶詠等字,皆不須別改。
改永興縣為德興,永濟縣為豐閏,濟國為遂國,張永改名特立,《中州集》閻詠改名長言
宣宗        完顏珣(世宗孫,顯宗長子)本名吾睹補,又名從嘉。大定二十六年賜名珣。墓號德陵。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珣、郇、
詢        改郇國為管國,梁詢誼改名持勝 
〔太子〕        完顏守忠        忠        張行忠改名行信 
哀宗        完顏守緒(宣宗子)初名守禮,又名寧甲速。年號:正大、開興、天興        守        賈守謙改名益謙 
末帝        完顏承麟。年號:盛昌                  
        父祖無考。               
 
元(奇渥溫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鐵木真成吉思(漢譯)                 元人以胡語命名,多不避諱。草木子曰:歷代諱法甚嚴,至元朝起,自漠北風俗厚質僕,並無所諱,君臣往同名,後雖有諱法之行,不過臨文略缺其點畫而已,亦不意也。周廣業案:元之避諱大率始于成武之世。

(烈祖神元皇帝)        也速該。(父)               
太宗        窩闊台                  
昭慈皇后        乃馬真氏脫列哥那(太宗妻)               
定宗        貴由                  
欽淑皇后        姓無考,名斡兀立海迷失(定宗妻)               
憲宗        蒙哥                  
〔睿宗景襄皇帝〕初諡英武皇帝,世祖至元三年改今諡        拖雷(憲宗父,太宗弟)                  
世祖        忽必烈(憲宗弟)年號:中統、至元                 令:諸內外百司,凡進賀表章,繕寫謄籍印識者以式,其輒犯廟諱禦名者禁之。
成宗        鐵穆耳。年號:元貞、大德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成宗父,世祖子)                 僅於其諱下注「裕宗廟諱」。此注系唐宋舊式。
武宗        海山。年號:至大                 一部元史,惟程巨夫列傳言:「巨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餘無所見。
〔順宗昭聖衍孝皇帝〕        荅刺麻八刺(武宗父,成宗兄)                  
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弟)年號:皇慶、延佑                 延佑元年令:稱賀表章,元禁字樣太繁,今擬除全用禦名廟諱不考外,顯然兇惡字樣,理宜回避。至於休祥極化等字,不須回避。
延佑三年又令:表章格式,除禦名廟諱,必合回避。
英宗        碩德八刺。年號:至治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年號:泰定、致和                  
(顯宗光聖仁孝皇帝)        甘麻剌(順宗兄)               
天順帝        阿速吉八。年號:天順               
文宗        圖帖睦爾(武宗次子)年號:天曆、至順(按天曆二年正月,文宗讓位于兄明宗。八月,明宗暴崩,文宗復位。)                  
明宗        和世瓎(無負旁)(音“là)(文宗兄)年號:天曆                  
甯宗
        懿璘質班(明宗次子)年號:至順               
惠宗順帝        妥歡帖睦爾,幼名完普(甯宗兄)年號:元統、至元、至正                 《元史.本紀》:至元元年四月禁犯禦名。
昭宗        愛猷識理達蠟。年號:宣光               
後主        脫古斯帖木兒。(昭宗弟)年號:天元               

明(朱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朱元璋,初名興宗,    字國瑞。墓號陵。年號:洪武        瑞、元、璋、國、章(僅見于劉漢章易字)        明承元後,避諱之法亦甚疏。表章及一應文字,若有禦名廟諱,合依古,二名不偏廢,嫌名不諱,若有二字相連者,必須回避。書字之際,不必缺其筆劃。
胡廷瑞易名胡美
〔德祖玄皇帝〕        朱百六(高祖)                 周廣業案:世德碑惟仁祖書先考五四公諱世珍,三祖但雲某公,未嘗言諱,蓋當時祇就行第稱之,史家遂以為諱。
〔懿祖恒皇帝〕        朱四九(曾祖)                
〔熙祖裕皇帝〕        朱初一(祖)墓號祖陵。                
〔仁宗淳皇帝〕        朱世珍(父)初名英陵。墓號皇陵。(初號英陵,後改稱)                
惠帝        朱允炆(wén)(太祖孫)墓號陵。年號:建文                  
〔興宗孝康皇帝〕        朱標(惠帝父)                 興宗詔曰:宗祖廟諡稱號所以褒顯功德,非所當諱,令後惟廟諱如律回避,廟諡號稱勿諱。
成祖,初號太宗        朱棣(太祖子,興宗弟)墓號長陵。年號:永樂        棣        改滄州之無棣曰慶雲,樂安州之無棣曰海豐 
仁宗        朱高熾(成祖子)墓號獻陵。年號:洪熙                 《明史.諸王表》:「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于東宮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朝野彙編》曰:「太祖定燕王位下字識者曰:高瞻仰觀天也,厚載俯察地也,仰觀俯察甚大帝王之象,燕王聞之甚喜,且以己名應圖讖,靖難之圖實始於此。」周廣業案:此後帝名祇避下一字。

宣宗        朱瞻基(仁宗子)墓號景陵。年號:宣德                 宣德元年令:二字不偏諱,無以他字更易。
英宗        朱祁鎮(宣宗子)墓號裕陵。年號:正統、天順(按正統末,英宗親征瓦剌,兵敗蒙塵,代宗即位,翌年改元景泰。至景泰末,英宗復辟,又改元天順。故正統、天順兩年號於時間上並不銜接)        禎        正統丁卯,山西鄉試經題“維周之楨”,犯楚王諱,考官罰俸 
代宗        朱祁鈺(yù宣宗子,英宗弟)鈺通用玉字。年號:景泰                  
憲宗        朱見深(英宗長子)初名見浚。墓號茂陵。年號:成化                 科場定式令:「舉人文字凡遇禦名廟諱下一字,俱應減少點畫」。
孝宗        朱佑 (chēng憲宗子)墓號泰陵。年號:弘治                 宏治七年定科場式令:禦名廟諱及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名不偏諱,不必缺點畫,違者黜落。
武宗        朱厚照(孝宗子)墓號康陵。年號:正德        照        凡「照」字通用「照」。
世宗        朱厚熜(cōng憲宗孫)自號天河釣叟。墓號永陵。年號:嘉靖        璁        張璁正德十六年登第,嘉靖十年始避嫌改名孚敬 
〔睿宗興獻皇帝〕        朱佑抁(yǎn世宗父)墓號顯陵。                 萬曆而後,避諱之法稍密。
穆宗        朱載垕(hòu世宗子)墓號昭陵。年號:隆慶                  
神宗        朱翊(yì)鈞(穆宗子)墓號定陵。年號:萬曆        鈞        鈞州改名禹州 
光宗        朱常洛(神宗子)墓號慶陵。年號:泰昌        常、洛        天啟元年令:凡從點水加各字者,俱改為雒。各王府及文武官職有犯廟諱者,悉改之。周廣業案:凡常字皆改為嘗......或缺末筆。《日知錄》:「崇禎三年,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禎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賀烺,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壽。而光宗為太子,河南府洛陽縣及商州洛南縣,並未嘗改。」據此,則明諱之嚴,實起於天啟崇禎之世。
常作嘗,洛作雒
熹宗        朱由校(光宗子)墓號德陵。年號:天啟        由、校        天啟元年令:凡以禾交字者,俱改為較,惟督學稱,較字未宜,應改為學政。各王府及文武職官有犯者悉改之。周廣業案:初制尚不諱由字,後乃改為繇。
校作較
思宗        朱由檢(光宗子,熹宗弟)墓號思陵。年號:崇禎        檢        《日知錄》:「崇正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禦名亦須回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只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
檢作簡
大順國李自成自稱是“十世務農”,往上只能追查到六代祖宗的名字,所以大順包括開國皇帝李自成本人在內,要避諱的只有七個字,即:“自、務、明、光、安、令、成”,“成”字要寫為“晟”。
據《甲申傳信錄》卷六“李闖始末”條說李自成祖名海。他於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頒佈避諱禁令:“其一切文書避‘海、玉、光、明、印、守、自、務、忠、成’等十字,不許用。”(見《雍正肥鄉縣誌》卷二)“守”,原書作“受”,李自成父親名守忠,疑誤作“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遼(耶律氏)
〔肅祖昭烈皇帝〕        耶律耨裡思(高祖)                 天祚帝幹統三年追尊。
〔懿祖莊敬皇帝〕        耶律薩刺德(曾祖)                 天祚帝幹統三年追尊。
〔玄祖簡獻皇帝〕        耶律勻德寔(祖)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追尊。
〔德祖宣簡皇帝〕        耶律的魯,字撒刺的,      一曰斡裡(父)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追尊。
太宗        耶律德光(太祖子),字德謹,小字堯骨,本名耀屈之。墓號懷陵。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光        《遼史.百官志》:「崇祿寺」本「光祿寺」,太宗諱改。周廣業案:「史言諱者止此一事。」 
改晉天雄軍節度範延光為範延廣,改光祿大夫為崇祿。
〔欽順皇帝〕        小字李胡,一名洪古,字奚隱(弟)                聖宗統和中追諡。興宗重熙二十一年更諡章肅,後又改為和敬。
世宗        耶律阮(太祖孫)小字兀欲。葬顯陵。年號:天祿                  
〔讓國皇帝〕        耶律倍(世宗父,太祖長子)小字圖欲。墓號顯陵。                       興宗重熙二十年又尊為義宗文獻欽義皇帝
穆宗        耶律璟(太宗長子)後更名明。小字述律,時號睡王。葬懷陵。年號:應曆                         
景宗        耶律賢(世宗子)字賢寧,小字明扆。或謂初名明記,更名賢。        墓號幹陵。年號:保寧、幹亨                 宋慶曆三年賀國母正旦使李維賢,更名寶臣 
聖宗        耶律隆緒(景宗子)    小字文殊奴。
墓號慶陵。
年號:統和、開泰、太平                 道宗嘗改年壽隆,當時本未避聖宗諱,但以廟諱為年號恐無是理,故又改年壽昌。
興宗        耶律宗真(聖宗子)字夷不 ,小字只骨,又名木不孤。
葬慶陵。
年號:景福、重熙                        真        改女真為女直 
道宗        耶律洪基(興宗子),或作弘基,字涅鄰,         小字查剌。
葬慶陵。
年號:清寧、鹹雍、大康、大安、壽昌                 宋明道元年賀國母生辰使王德基,《遼史》作王德本 
天祚帝        耶律延禧(道宗孫)字延甯,小字阿果,又字阿適。年號:幹統、天慶、保大                           禧        改興宗重熙年號為重和,姚景禧改名景行 
〔順宗大孝順聖皇帝〕        耶律浚(天祚帝父,道宗長子)小字耶魯斡                  
 附   北遼(耶律氏)
1.宣宗淳,小子涅裡。墓號永安陵。年號:建福
父宋魏王和魯斡,字阿輦。(遼興宗次子)
2.德妃蕭氏普賢女(?)(宣宗妻)年號:德興
3.梁王雅裡,字撒鸞。(遼天祚帝次子)年號:神曆
西遼(耶律氏)
1.德宗大石,字重德。年號:延慶、康國
追尊嗣元皇帝。名無考(祖)(遼太祖六代孫)
2.感天皇後蕭氏塔不煙(德宗妻)年號:鹹清
3.仁宗夷列。年號:紹興
4.承天太后普速完(仁宗妹)年號:崇福
5.末主直魯古(仁宗次子)年號:天禧
金(完顏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完顏旻,本名阿骨打。墓號睿陵(初稱和陵,熙宗皇統四年改稱)。年號:收國、天輔        旻、閔、憫        史例唯最後一名書諱,初名、本名、別名、皆不書諱,遼金二史俱阿魯圖修胱胱總裁,而遼書小字,金書本諱,蓋循舊史之文,今亦仍之。
洪遵《松漠紀聞補遺》:金人廟諱尤嚴,不許人犯。
周廣業:金自章帝以後,二名嫌名皆避,與宋法同,所異者兼避諱小字耳,蓋小字是其本諱,有在位積久而始改者,有身後追改者,故必嚴其禁也。
宋紹興十二年,改岷州為西和州
〔始祖懿憲景元皇帝〕        完顏函普。(七世祖)墓號光陵                  
〔淵穆玄德皇帝〕        完顏鳥魯(六世祖)。墓號熙陵                  
〔和靖慶安皇帝〕        完顏跋海(五世祖)。墓號建陵                  
〔獻祖純烈定昭皇帝〕        完顏綏可(高祖)。墓號輝陵                  
〔昭祖武惠成襄皇帝〕        完顏石魯(曾祖)。墓號安陵                  
〔景祖英烈惠桓皇帝〕        完顏烏古乃,時人名之活羅(祖)。墓號定陵                  
〔世祖神武聖肅皇帝〕        完顏劾裡缽(父)墓號永陵                  
〔肅宗明睿穆憲皇帝〕        完顏頗刺淑(叔父)墓號泰陵                  
〔穆宗章順孝平皇帝〕        完顏盈哥,字烏魯完(叔父)墓號獻陵                  
〔康宗獻敏恭簡皇帝〕        完顏烏雅束,字毛路完(兄)墓號喬陵                 章宗紀泰和元年令文字須避始祖以下廟諱、小字,犯者論如律,後又禁廟諱同音字。周廣業案:以上十帝皆太宗天會間追諡,熙宗皇統初複加尊諡兼上陵名,至章宗申嚴諱禁。《日知錄》所謂「仿宋制也」。史稱景祖以前尚無文字,天輔以後漸啟文明,至泰和始定律,避諱法之密可知矣。
太宗        完顏晟(太祖弟)本名吳乞買。墓號恭陵(初號和陵,熙宗皇統四年改稱)年號:天會        與「晟」同音之字       
熙宗(初稱閔宗武靈皇帝,後改諡、廟號)        完顏亶(太祖孫)本名合刺。墓號思陵。年號:天眷、皇統                  
〔徽宗景宣皇帝〕        完顏宗峻(熙宗父,太祖子)本名繩果。墓號興陵。        浚        皇統八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史》誤作避宗雋改 
煬帝(廢帝)        完顏亮(太祖孫)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亮         
〔德宗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        完顏宗幹(煬帝父,太祖庶長子)本名斡本                  
〔太子〕        完顏光英(海陵王子)                 改鷹坊為馴鷙坊,改英國為壽國,應國為杞國 
世宗        完顏雍(太祖孫)初名褎,又名烏祿。墓號興陵。年號:大定        雍        改雍丘縣為杞縣,雍國為唐國 
〔睿宗立德顯仁啟聖廣運文武簡肅皇帝〕        完顏宗堯(世宗父,太祖子)初名宗輔,本名訛裡朵。世宗大定上尊諡,追上今名。墓號景陵。        宗、堯        初不甚諱,泰和間始厲禁之。
改宗氏為姬氏,宗州為瑞州,宗安縣名宗輔為里安,宗國為萊國
章宗        完顏璟(世宗孫)小字麻達葛。墓號道陵。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璟、景、燝        明昌元年定制,省元就禦試者,所試文卷唯犯禦名廟諱,不成文理者黜之,餘並以文字之優劣為次。
張燝改名煒,改景州為觀州,改景國為鄒國
〔顯宗體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完顏允恭(章宗父,世宗次子)本名胡土瓦,又名允迪。墓號裕陵。        允、恭、共、龔、功        令式:顯宗諱如正犯字形,只書斜畫。
衛紹王允濟更名永濟,尹安石改姓師,侯師尹改名摯。恭改為敬,宗室思恭改名思敬,白彥恭改名彥敬,改共城縣為河平,龔縣為甯陽,武功縣為武亭
衛紹王        完顏永濟(世宗子,顯宗弟)本名允濟,章宗時避顯宗諱更名。小字興勝。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永、濟、
詠        章宗時避顥宗諱,詔改充為永,大安元年則詔曰:自今于朕名不連讀,及昶詠等字,皆不須別改。
改永興縣為德興,永濟縣為豐閏,濟國為遂國,張永改名特立,《中州集》閻詠改名長言
宣宗        完顏珣(世宗孫,顯宗長子)本名吾睹補,又名從嘉。大定二十六年賜名珣。墓號德陵。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珣、郇、
詢        改郇國為管國,梁詢誼改名持勝 
〔太子〕        完顏守忠        忠        張行忠改名行信 
哀宗        完顏守緒(宣宗子)初名守禮,又名寧甲速。年號:正大、開興、天興        守        賈守謙改名益謙 
末帝        完顏承麟。年號:盛昌                  
        父祖無考。               
 
元(奇渥溫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鐵木真成吉思(漢譯)                 元人以胡語命名,多不避諱。草木子曰:歷代諱法甚嚴,至元朝起,自漠北風俗厚質僕,並無所諱,君臣往同名,後雖有諱法之行,不過臨文略缺其點畫而已,亦不意也。周廣業案:元之避諱大率始于成武之世。

(烈祖神元皇帝)        也速該。(父)               
太宗        窩闊台                  
昭慈皇后        乃馬真氏脫列哥那(太宗妻)               
定宗        貴由                  
欽淑皇后        姓無考,名斡兀立海迷失(定宗妻)               
憲宗        蒙哥                  
〔睿宗景襄皇帝〕初諡英武皇帝,世祖至元三年改今諡        拖雷(憲宗父,太宗弟)                  
世祖        忽必烈(憲宗弟)年號:中統、至元                 令:諸內外百司,凡進賀表章,繕寫謄籍印識者以式,其輒犯廟諱禦名者禁之。
成宗        鐵穆耳。年號:元貞、大德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成宗父,世祖子)                 僅於其諱下注「裕宗廟諱」。此注系唐宋舊式。
武宗        海山。年號:至大                 一部元史,惟程巨夫列傳言:「巨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餘無所見。
〔順宗昭聖衍孝皇帝〕        荅刺麻八刺(武宗父,成宗兄)                  
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弟)年號:皇慶、延佑                 延佑元年令:稱賀表章,元禁字樣太繁,今擬除全用禦名廟諱不考外,顯然兇惡字樣,理宜回避。至於休祥極化等字,不須回避。
延佑三年又令:表章格式,除禦名廟諱,必合回避。
英宗        碩德八刺。年號:至治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年號:泰定、致和                  
(顯宗光聖仁孝皇帝)        甘麻剌(順宗兄)               
天順帝        阿速吉八。年號:天順               
文宗        圖帖睦爾(武宗次子)年號:天曆、至順(按天曆二年正月,文宗讓位于兄明宗。八月,明宗暴崩,文宗復位。)                  
明宗        和世瓎(無負旁)(音“là)(文宗兄)年號:天曆                  
甯宗
        懿璘質班(明宗次子)年號:至順               
惠宗順帝        妥歡帖睦爾,幼名完普(甯宗兄)年號:元統、至元、至正                 《元史.本紀》:至元元年四月禁犯禦名。
昭宗        愛猷識理達蠟。年號:宣光               
後主        脫古斯帖木兒。(昭宗弟)年號:天元               

明(朱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朱元璋,初名興宗,    字國瑞。墓號陵。年號:洪武        瑞、元、璋、國、章(僅見于劉漢章易字)        明承元後,避諱之法亦甚疏。表章及一應文字,若有禦名廟諱,合依古,二名不偏廢,嫌名不諱,若有二字相連者,必須回避。書字之際,不必缺其筆劃。
胡廷瑞易名胡美
〔德祖玄皇帝〕        朱百六(高祖)                 周廣業案:世德碑惟仁祖書先考五四公諱世珍,三祖但雲某公,未嘗言諱,蓋當時祇就行第稱之,史家遂以為諱。
〔懿祖恒皇帝〕        朱四九(曾祖)                
〔熙祖裕皇帝〕        朱初一(祖)墓號祖陵。                
〔仁宗淳皇帝〕        朱世珍(父)初名英陵。墓號皇陵。(初號英陵,後改稱)                
惠帝        朱允炆(wén)(太祖孫)墓號陵。年號:建文                  
〔興宗孝康皇帝〕        朱標(惠帝父)                 興宗詔曰:宗祖廟諡稱號所以褒顯功德,非所當諱,令後惟廟諱如律回避,廟諡號稱勿諱。
成祖,初號太宗        朱棣(太祖子,興宗弟)墓號長陵。年號:永樂        棣        改滄州之無棣曰慶雲,樂安州之無棣曰海豐 
仁宗        朱高熾(成祖子)墓號獻陵。年號:洪熙                 《明史.諸王表》:「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于東宮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朝野彙編》曰:「太祖定燕王位下字識者曰:高瞻仰觀天也,厚載俯察地也,仰觀俯察甚大帝王之象,燕王聞之甚喜,且以己名應圖讖,靖難之圖實始於此。」周廣業案:此後帝名祇避下一字。

宣宗        朱瞻基(仁宗子)墓號景陵。年號:宣德                 宣德元年令:二字不偏諱,無以他字更易。
英宗        朱祁鎮(宣宗子)墓號裕陵。年號:正統、天順(按正統末,英宗親征瓦剌,兵敗蒙塵,代宗即位,翌年改元景泰。至景泰末,英宗復辟,又改元天順。故正統、天順兩年號於時間上並不銜接)        禎        正統丁卯,山西鄉試經題“維周之楨”,犯楚王諱,考官罰俸 
代宗        朱祁鈺(yù宣宗子,英宗弟)鈺通用玉字。年號:景泰                  
憲宗        朱見深(英宗長子)初名見浚。墓號茂陵。年號:成化                 科場定式令:「舉人文字凡遇禦名廟諱下一字,俱應減少點畫」。
孝宗        朱佑 (chēng憲宗子)墓號泰陵。年號:弘治                 宏治七年定科場式令:禦名廟諱及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名不偏諱,不必缺點畫,違者黜落。
武宗        朱厚照(孝宗子)墓號康陵。年號:正德        照        凡「照」字通用「照」。
世宗        朱厚熜(cōng憲宗孫)自號天河釣叟。墓號永陵。年號:嘉靖        璁        張璁正德十六年登第,嘉靖十年始避嫌改名孚敬 
〔睿宗興獻皇帝〕        朱佑抁(yǎn世宗父)墓號顯陵。                 萬曆而後,避諱之法稍密。
穆宗        朱載垕(hòu世宗子)墓號昭陵。年號:隆慶                  
神宗        朱翊(yì)鈞(穆宗子)墓號定陵。年號:萬曆        鈞        鈞州改名禹州 
光宗        朱常洛(神宗子)墓號慶陵。年號:泰昌        常、洛        天啟元年令:凡從點水加各字者,俱改為雒。各王府及文武官職有犯廟諱者,悉改之。周廣業案:凡常字皆改為嘗......或缺末筆。《日知錄》:「崇禎三年,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禎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賀烺,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壽。而光宗為太子,河南府洛陽縣及商州洛南縣,並未嘗改。」據此,則明諱之嚴,實起於天啟崇禎之世。
常作嘗,洛作雒
熹宗        朱由校(光宗子)墓號德陵。年號:天啟        由、校        天啟元年令:凡以禾交字者,俱改為較,惟督學稱,較字未宜,應改為學政。各王府及文武職官有犯者悉改之。周廣業案:初制尚不諱由字,後乃改為繇。
校作較
思宗        朱由檢(光宗子,熹宗弟)墓號思陵。年號:崇禎        檢        《日知錄》:「崇正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禦名亦須回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只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
檢作簡
大順國李自成自稱是“十世務農”,往上只能追查到六代祖宗的名字,所以大順包括開國皇帝李自成本人在內,要避諱的只有七個字,即:“自、務、明、光、安、令、成”,“成”字要寫為“晟”。
據《甲申傳信錄》卷六“李闖始末”條說李自成祖名海。他於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頒佈避諱禁令:“其一切文書避‘海、玉、光、明、印、守、自、務、忠、成’等十字,不許用。”(見《雍正肥鄉縣誌》卷二)“守”,原書作“受”,李自成父親名守忠,疑誤作“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愛新覺羅氏)
廟號        避諱物件        避諱字        備註
太祖        努爾哈赤。墓號福陵。年號:天命                
(肇祖原皇帝)        孟特穆(六世祖)               
        充善(五世祖)               
        錫寶齊篇古(高祖)               
(興祖直皇帝)        福滿(曾祖)               
(景祖翼皇帝)        覺昌安(祖)墓號永陵。               
(顯祖宣皇帝)        塔克世(父)墓號永陵。               
太宗        皇太極。墓號昭陵。年號:天聰、崇德               
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墓號孝陵。年號:順治                第二子名福全,其始固無所謂避諱 
(成宗)        多爾袞(叔父)               
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yè世祖子)墓號景陵。年號:康熙        玄、曄、
燁        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始。雍幹之世,避諱至嚴,當時文字獄中,至以詩文筆記之對於廟諱禦名有無敬避,為順逆憑證。
玄燁以元煜字代,稱范曄為范蔚宗,玄武門改神武
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zhēn聖祖子)墓號泰陵。年號:雍正        胤、禛、
真、貞        胤以允字代,明史張佳允、申佳允、堵允錫,進士題名碑本作胤。改王士禛為士正,又改士禎 
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世宗子)墓號裕陵。年號:乾隆        弘、曆        弘曆以宏曆字代,改明弘治年號為宏治,改時憲曆為時憲書
〔太子〕        愛新覺羅永璉        璉        《論語》“瑚璉也”,試場不以命題 
仁宗        愛新覺羅顒(yóng)琰(高宗子)初名永琰。墓號昌陵。年號:嘉慶        顒、琰        簡明目錄改宋俞琰為俞琬。
《韻目》上聲二十八琰改為儉 
宣宗        愛新覺羅旻甯(仁宗子)        初名綿寧。墓號慕陵。年號:道光        寧        甯以寧代 
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zhǔ)(宣宗子)墓號定陵。年號:咸豐        寧、詝         
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文宗子)墓號惠陵。年號:祺祥、同治        淳、醇        淳寫作湻 
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tián宣宗孫,文宗嗣子)墓號崇陵。年號:光緒        湉         
〔醇賢親王〕        愛新覺羅奕譞(德宗父,文宗弟)                  
末帝(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宣宗曾孫)年號:宣統        儀        唐紹儀改名紹怡,後複之 
〔醇親王〕監國攝政王        愛新覺羅載灃(末帝父,德宗弟)                
 清朝皇帝名字避諱分作這麼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天天順(天命、天聰、順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這三朝,名字不避諱,只是在《玉牒》《實錄》等重要場合,上面貼上一個黃簽,第二個時期就是康、雍、幹的避諱。這三朝大量接觸了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就實行皇帝的名諱,就是牽扯到皇帝名字的時候,要避諱,讀音、寫字都要避諱。方法是缺末筆。《本朝敬避字樣》規定:“高宗純皇帝諱,上一字從弓從厶,用‘宏’字代。”《南省公餘錄》卷四:“《會典》中載,恭遇......高宗純皇帝諱,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書者,敬缺末筆。”第三個時期是嘉、道,改一個字,諱筆。嘉慶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綿寧”, 乾隆說愛新覺羅的後代要排輩,他就給排了,從乾隆以後“永、綿、奕、載”,“溥、毓、恒、啟”是後加的,凡是乾隆兒子輩都得帶“永”字,孫子輩都得帶“綿”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問題就來了,那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乾隆的繼位人就是嘉慶,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慮一個問題,這個“永”字是經常寫的,經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諱起來這事情就比較複雜,乾隆想了個辦法把這個“永”字改了,改成“顒琰”,這個字不常用,避諱起來就簡單一點。但是在寫的時候,還要避諱末一筆,“琰”字也要換一個寫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諱的“永”字就相對來說簡化了一點,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屬於“綿”字輩,“永、綿、奕、載”,“綿”字輩,皇帝又說了“綿”是老百姓衣服裡頭必須用的字,經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綿”字都避諱的話,就比較複雜,說改一下,皇帝把這個字變通一下,變成一個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這樣相近。這樣,天下所有的“綿”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寫的時候也不能這樣寫,皇帝再要做文章、出書、考試碰到這個“旻”字的時候,這一點不寫,這一點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個變通,變成一橫一豎,它原來是寶蓋頭下面一個“心”字,到這個時候,“心”字改成了一橫一撇,這樣來敬避一下,這是第三個時期,嘉道時期。
第四個時期就是鹹、同、光、宣,皇帝名字兩個字,第一個字不避,第二個字缺最後一筆。咸豐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綿、奕、載”,“奕詝”,這個時候又簡化了,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奕詝,第一個字不避諱了,就避諱第二個字,就避諱這個“詝”字,“詝”字怎麼避諱呢?就缺末筆,最後這一筆不寫了,諱缺,叫避諱,把它缺這一筆,就寫成奕詝就可以了,這是比原來又簡化了一點。咸豐之後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載淳。我們講了叫“永、綿、奕、載”。載淳,還是第一個字不避諱,只避諱第二個字,第二個字,載淳的“淳”跟“亨”字讀那個音,換一個寫法,載淳的“淳”這麼寫,這麼來表示避諱。再底下就是光緒,“永、綿、奕、載”嘛,光緒是“載”字輩,光緒的載湉,也有叫載湉的,“載”字不避諱,就避諱最後這個字,這個字怎麼避諱呢?就是避諱最後一筆。“口”字不封口,這要是考舉人,考進士,牽扯到這個字,如果多寫了一筆,肯定這進士、舉人都考不上,這是光緒。宣統,宣統叫溥儀,還是第一個字不避諱,第二個字避諱。“儀”字,第二個字怎麼避諱呢,叫諱缺末筆,最後這一撇不寫。
太平天國的避諱
太平天國的國諱是避國姓“洪”。洪秀全不許一般人姓洪,安徽人洪容海(封為保王)加入太平軍第一件事就是改姓“童”,他1862年投降清軍,第一件事就是把姓再改回來。1862年頒佈的《欽定敬避字樣》規定:“洪,凡用以‘鴻’、‘宏’代。”《汪悔翁乙丙日記》也說:“長毛禁人用之字,而以他字代者,如......洪(鴻、紅)。”

洪秀全父名镜扬,太平天国1862年《钦定敬避字样》规定:“镜,君王父圣讳,不准用,凡用可以‘鑑’字代。”
天父天兄的名字,洪秀全父子和東西南北翼五王的名字要避諱,一些不好的字眼,如醜、亥(和“害”同音)等要避諱,甚至有些常用字,如師(只許用於軍師、先師、後師等)、龍(只許說“寶貝龍”而不許用於取名)等也不能用,“王”、“主”等看上去比較“威風”的字同樣不允許用。
洪秀全表哥家也姓王,可因為王這個字不許用,王姓都被迫改姓汪或者黃,太平天國境內因此連一家姓王的都找不到。同樣,賴世國改賴世就,蒙得天改蒙得恩,也是為了避開避諱詞。李俊昌改李俊良,是因為北王叫韋昌辉,有個昌字,《贼情汇纂》云:“辉,改‘晖’。”无量祚曰:“避北王韦昌辉名下一字,作‘晖’或作‘煇’。受诛削却爵后不复避。”;《贼情汇纂》卷二李来芳传曰:“来芳本名開芳,因避石贼讳,故改之。”吴良祚曰:“避翼王石达开名下一字,其对待之字,谐音作‘来’、‘阶’。”
從蒙得恩等人的幾次改名(因為避諱上帝的上改名得天,又因為避諱“皇天”的天改名德恩)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避諱有逐漸加強的趨勢。
但也有例外,後期由於天京之變和石達開出走等,昌、開這些原本避諱的字變得百無禁忌,李俊昌、李開芳也因此恢復了本名,而因為洪秀全兒子洪天曾的出生,而不得不改姓“永”的太平軍將領曾天浩、曾天養、曾水源等,也總算有了認祖歸宗的自由。
許多朝代的皇帝都喜歡賜名、賜姓,洪秀全也很喜歡這一套,陳丕成改名陳玉成,李壽成改名李秀成,都是他的傑作。特別是李秀成,這個“秀”是洪秀全自己名字裡的一個字,本來除了楊秀清誰也沒資格用,特意賜給李秀成,是為了告訴天下人,他對李秀成是一千個看重,一萬個看重的。
還有個太平軍小卒叫“李世賢”,和侍王李世賢同名同姓,儘管李世賢的名字不在法定避諱清單裡,但惟恐“殿下不高興”的頂頭上司仍然大驚失色,勒令整改,這位小卒大約不過嘟囔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類幾句廢話,就被“斬首不留”了。
太平天國禁止泛用“後”字。吳良祚雲:“避天王後宮尊號。前代、外國帝王妻的‘後’改‘娉’或減筆作‘戶’。作為古代王侯和神明的‘後’,改為同音字‘後’、‘厚’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0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