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许传刚

从沈约到萧纲,看“格律”的发展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9 11:12 编辑

五音四声 是两个概念,具体我还没搞清,但有一点可肯定,并不是沈约从五音中分割为四声的。四声在汉语中是固有的,只是平上去笼统称为长言而被掩盖了。沈约他们一批人的功劳是把这三个声调从长言中剖析出来。五音是乐理,不是声调。是用乐理来比况四声的

点评

你错了! 《声类》,三国时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个,书已不存。关于李登与他著述《声类》的资料,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17: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29 17: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29 11:11
五音四声 是两个概念,具体我还没搞清,但有一点可肯定,并不是沈约从五音中分割为四声的。四声在汉语中是 ...

你错了!
《声类》,三国时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个,书已不存。关于李登与他著述《声类》的资料,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点评

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等于甲乙丙丁而已,共为五卷。平声原来只有平,不分清浊,始判清浊,已是《集韵》时的事了,这是有很多例证的。别根据一两句无根据的话就当宝。 “书已不存”。“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1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9: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9 19:33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0-29 17:47
你错了!
《声类》,三国时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个,书已不存。关于李登与他著述《声类》的资料,史书记 ...

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等于甲乙丙丁而已,共为五卷。平声原来只有平,不分清浊,始判清浊,已是《集韵》时的事了,这是有很多例证的。别根据一两句无根据的话就当宝。如果那时平声已分清浊,那么格律诗就会出大问题,格律诗的押韵将被推翻。
“书已不存”。“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说了等于没说。应该说《切韵》是以它们为蓝图的,它们有的切韵都有,只是因为比它们更好,才使它们惭愧地退出。

点评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23: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29 23: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29 19:31
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等于甲乙丙丁而已,共为五卷。平声原来只有平,不分清浊,始判清浊,已是《集韵》时的事了,这是有很多例证的。别根据一两句无根据的话就当宝。如果那时平声已分清浊,那么格律诗就会出大问题,格律诗的押韵将被推翻。
“书已不存”。“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说了等于没说。应该说《切韵》是以它们为蓝图的,它们有的切韵都有,只是因为比它们更好,才使它们惭愧地退出。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文镜秘府论》

点评

《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愚谓钟、蔡以还,斯人而已。” 用五音来和四声配伍,可见二者是两回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3 0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颙以前何来四声,当然只有音乐中的五音,而没有韵律中的四声了。“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分工清楚。
      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胡说八道,想当然的代圣人立言

点评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这里说的很明白!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0 15: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30 15: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30 13:01
周颙以前何来四声,当然只有音乐中的五音,而没有韵律中的四声了。“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 ...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这里说的很明白!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点评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489~537)所撰,其《陆厥传》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简要说明永明时期的声律运动与“四声”的关系:“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15:42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没错呀,那时四声还在睡觉。 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是呀。我一直这样强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0 1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0-30 15:06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这里说的很明白!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没错呀,那时四声还在睡觉。
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是呀。我一直这样强调

点评

四声的起源,是始于沈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0 1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30 15: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30 15:12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没错呀,那时四声还在睡觉。
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

四声的起源,是始于沈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6: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的起源,是一批人的功劳,不是周颙,也不是沈约

点评

也行!平上去入的称谓,可是沈约所为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0 16: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30 16: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30 16:09
四声的起源,是一批人的功劳,不是周颙,也不是沈约

也行!平上去入的称谓,可是沈约所为吧!

点评

周颙  发表于 2017-10-30 16: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30 1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周颙  发表于 2 分钟前
==============


143
主题
2227
帖子
7973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国学纵横版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威望33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贡献228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钱2756
3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四声的起源,是一批人的功劳,不是周颙,也不是沈约





怎么自相矛盾呢?

点评

不矛盾呀,理论是大家研究出来的(具体名单可看我以后的帖子),周颙写了一篇文章,名称在文章中出现  发表于 2017-10-30 1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5: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0-30 15:06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这里说的很明白!五声与四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489~537)所撰,其《陆厥传》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简要说明永明时期的声律运动与“四声”的关系:“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刚刚查搜索宫商除了音乐,还泛指音律,可借指诗律中的平仄和声韵中的四声。五音指五个音阶,不是声调,可见用五音来说声调,是比况,并不是说声调也有五个,也不是说宫商对照平声,便是平声分清浊,或分阴平阳平),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所载略同,其曰:“(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大概也是泛指声调或音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点评

你红字部分的说法,难道能比沈约的说法更为准确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1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1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1 15:42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489~537)所撰,其《陆厥传》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简要说明永明时期的声律运动与“四声”的关系:“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刚刚查搜索宫商除了音乐,还泛指音律,可借指诗律中的平仄和声韵中的四声。五音指五个音阶,不是声调,可见用五音来说声调,是比况,并不是说声调也有五个,也不是说宫商对照平声,便是平声分清浊,或分阴平阳平),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所载略同,其曰:“(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大概也是泛指声调或音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你红字部分的说法,难道能比沈约的说法更为准确吗?!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文镜秘府论》

点评

怎么又懵懂了,昨天给你解释了,你也赞同了,今又回去了?  发表于 2017-11-1 1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1 2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怎么又懵懂了,昨天给你解释了,你也赞同了,今又回去了?  发表于 1 小时前

怎么解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7: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3 07:52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0-29 23:44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 ...

《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愚谓钟、蔡以还,斯人而已。”
用五音来和四声配伍,可见二者是两回事。等于梅兰芳身边的作词者与琴师,作词者的词与琴相配,梅兰芳唱出的方能字正腔圆。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是四声不合五音,所以只听其音不辨其字这下该明白吧

点评

不同的声调,用于诗赋就是格律。格律中的声律,是讲究四声或平仄,而不是讲究五声【宫/商/徵/羽/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3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3 08: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3 07:50
《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 ...

不同的声调,用于诗赋就是格律文体。格律中的声律,是讲究四声或平仄,而不是讲究五声【宫/商/徵/羽/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2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