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21
威望521
金钱7451
贡献6693
金牌会员
 
威望- 521 点
贡献- 6693 次
金钱- 7451 枚
|
发表于 2017-11-1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1 15:42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489~537)所撰,其《陆厥传》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简要说明永明时期的声律运动与“四声”的关系:“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刚刚查搜索宫商除了音乐,还泛指音律,可借指诗律中的平仄和声韵中的四声。五音指五个音阶,不是声调,可见用五音来说声调,是比况,并不是说声调也有五个,也不是说宫商对照平声,便是平声分清浊,或分阴平阳平),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所载略同,其曰:“(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大概也是泛指声调或音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你红字部分的说法,难道能比沈约的说法更为准确吗?!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文镜秘府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