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0|回复: 59

从沈约到萧纲,看“格律”的发展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28 2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9 13:01 编辑

       格律诗是不是在梁朝已存在,或说沈约的八病说已包含了格律。那么我们用格律诗的“三相”(相间相对相黏)来验证,把符合“三相”的当做是格律诗。在梁朝,沈约(441-513)的诗作数量是冒尖的,五言、七言的四句和八句诗中能完全合“三相”要求的却只有一首,还有一首折腰体,五言八句中有一首粘对得最好的是有一句大拗的。
      【咏帐诗】沈约  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隋珠既吐曜。翠被复含风。---“绝句”
.     
      【咏芙蓉诗】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折腰体”
.
      【登北固楼诗】沈约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除了第七句大拗,其他粘对正确
    但据人确定此诗是唐人所写,更说明沈约所存的粘对句子纯属偶然。
      根据例不三不立的原则,格律诗在沈约时已成形的说法不成立。符合粘对律的只一例,粘对律是格律诗的招牌,说明沈约其实根本还没注意粘对。全诗都用律句的诗都很少,说明他没有对相间也不重视,能做到相对的就更少了。
.
      他死后过去了几十年,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的诗作与沈约有很大不同。
      一是“折腰体”大幅增加,有十一首。这说明相间相对得到了重视,律句大幅增加。
     【卧疾诗】 沈痾类弩影。积弊似河鱼。讵逢龙子浴。空叹楚王菹。 
.     
     【咏疏枫诗】萎绿映葭青。疏红分浪白。花叶洒行舟。仍持送远客。
.   
     【咏单凫诗】衔苔入浅水。刷羽向沙洲。孤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留。
.
     【咏寒凫诗】回水浮轻浪。沙场弄羽衣。眇眇随山没。离离傍海飞。
.
     【赋得白羽扇诗】可怜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
.
     【咏舞诗】娇情因曲动。弱步逐风吹。悬钗随舞落。飞袖拂鬟垂。
.
     【七夕穿针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
     【水中楼影诗】水底罘罳出。萍间反宇浮。风生色不坏。浪去影恒留。
.
     【游韦黄门园诗】  息车冠盖里。停辔仲长园。檐疏远兴积。宾至羽觞繁。
.
     【杂咏诗】被空眠数觉。寒重夜风吹。罗帷非海水。那得度前知。
.
     【夜遣内人还後舟诗】锦幔扶船列。兰桡拂浪浮。去得犹文水。馀香尚满舟。
.
      二是“绝句”大量涌现,有6首。那时期一个人的诗作有6首这种诗,那是了不起的,同样是皇帝,唐太宗只有两首呢。这说明粘对律已被注意。
     【寒闺诗】  暂别两成疑。开帘生旧忆。都知未有情。更似新相识。
.
     【遥望诗】 散诞垂红帔。斜柯插玉簪。可怜无有比。恣许直千金。
.
     【梁尘诗】 依帷蒙重翠。带日聚轻红。定为歌声起。非关团扇风。
.
     【咏云诗】 浮云舒五色。玛瑙应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
.
     【采菱曲】 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
     【淫豫歌】 淫豫大如服。瞿塘不可触。金沙浮转多。桂浦忌经过。
.
       三是与唐朝不同的,唐初格律诗主要是五律,萧纲的“格律诗”则都是“五绝”。他的五律中有两首粘对也不错,但都在第七句上失粘。这说明粘对律虽已被注意,但还没有强调和普及。
     【晚日後堂诗】萧纲
      幔阴通碧砌。日影度城隅。岸柳垂长叶。窗桃落细跗。
      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赏心无与共。染翰独踟蹰。
.
     【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萧纲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
.
       在沈约同时代的名家中,创造八病说的沈约“绝句”最少,王融、谢眺虽多,但都是折腰体,说明他们的时代虽然已有人注意了24律,但没有想到粘对律。到萧纲的时代,粘对已经出现在五言中,但还没到五言八句、七言四句和七言八句中,因此格律诗还只是萌芽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形成。直到唐初才四花齐放,格律才真正登台拜帅了。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9 07: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北固楼诗】沈约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
这一首经考证是唐人诗。论文高亮。

点评

那沈约的发言权更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9 0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07: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9 13:0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9-29 07:44
【登北固楼诗】沈约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 ...

那沈约的发言权更少了因此在原文中加上“但据人确定此诗是唐人所写,更说明沈约所存的粘对句子纯属偶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8
贡献
28060
金钱
347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9 20: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基本规范就是沈约搞定的,因此律诗在陈梁已经出现了,这是事实,没啥好论的。

点评

律诗在陈梁已经出现了但与沈约无关。沈约只完成了他的四声八病的任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9 2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8
贡献
28060
金钱
347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9 2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沈约此论甚高,后世之人皆矮化之,用心不正者多矣。

点评

沈约 写这段文时 48岁。有这么一个资料表明,此事隔不久,当时年仅17岁的 陆厥 给 沈约 写信,对《宋书》的一个文学观点提出强烈质疑如下: 厥与约书曰: 范詹事自序:“性别宫商,识清浊,特能适轻重,济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21: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9 20:44
格律诗基本规范就是沈约搞定的,因此律诗在陈梁已经出现了,这是事实,没啥好论的。 ...

律诗在陈梁已经出现了但与沈约无关。沈约只完成了他的四声八病的任务

点评

沈约高屋建瓴地提出这些理论框架,咋说与他无关?发肇端者,正是沈约之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9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8
贡献
28060
金钱
347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9 22: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29 21:44
律诗在陈梁已经出现了但与沈约无关。沈约只完成了他的四声八病的任务

沈约高屋建瓴地提出这些理论框架,咋说与他无关?发肇端者,正是沈约之徒。

点评

看来你还是有点浮躁。不要想当然,要靠事实说话,搜集例子是枯燥的繁琐的工作,但这些例子都会挺胸作证的。沈约所做的工作是声律,对格律虽有指路作用但距离还相隔遥远。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四分律与二分律是一次再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2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格律的三种形式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
三类格律形式:
1,粘式律,即诗联都是律联,律联之间以粘的关系组合成诗。
2,对式律,即以对的关系将律联组合成诗,律联之间是对而不粘的。
3,粘对混合律,即律联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时粘时对、或粘或对、粘对无常的。
粘式律,才是正规的格律形式,“三相”齐全,但在魏晋宋齐都少见,梁朝在沈约时期仍然少见,沈约以后才较多。
对式律缺少相粘或相粘随意,这种形式较多。粘对混合律,南北朝常见。
只有粘式律成为常态,格律才真正形成,只有五言七言的四句八句都形成粘式律,格律才真正形成。
所以格律形成的研究是从梁后期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22: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9 22:00
沈约高屋建瓴地提出这些理论框架,咋说与他无关?发肇端者,正是沈约之徒。 ...

看来你还是有点浮躁。不要想当然,要靠事实说话,搜集例子是枯燥的繁琐的工作,但这些例子都会挺胸作证的。沈约所做的工作是声律,对格律虽有指路作用但距离还相隔遥远。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四分律与二分律是一次再分工,怎能把第二次长征的功劳放在第一次长征者的头上?

点评

你才是想当然! 唐近体与永明体声律的相同部分,就是沈约的【蜂腰】和【上尾】! 蜂腰规则,也就是:节点在二五,声调四元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04: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30 04:31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29 22:21
看来你还是有点浮躁。不要想当然,要靠事实说话,搜集例子是枯燥的繁琐的工作,但这些例子都会挺胸作证的 ...

你才是想当然!
唐近体与永明体声律的相同部分,就是沈约的【蜂腰】和【上尾】!
蜂腰规则,也就是:节点在二五,声调四元化。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点评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   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则后须   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13:19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07: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30 04:19
你才是想当然!
唐近体与永明体声律的相同部分,就是沈约的【蜂腰】和【上尾】!
蜂腰规则,也就是:节点 ...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说内容的总纲要。

点评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7:20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07: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06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 ...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说内容的总纲要。

点评

这都没看懂?这是按你说的推理,傻瓜O(∩_∩)O  发表于 2017-9-30 07: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07: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30 07:23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06
唐近体的【相粘】与【相对】,也并未有悖于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理论的总纲要!
---------这是对的,但是他有【相粘】与【相对】的理论出现么?若按你这样说,有周颙的四声说就够了,因为它包含了沈约八病说内容的总纲要。

那不一定,永明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四声相变的【鹤膝】规则。
唐近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平仄相变的【换头】理论。
换头理论是始于元兢的《诗髓脑》。

点评

换头理论是始于元兢的《诗髓脑》。 三羊这样说,难道不对吗? 有【暗与理合,匪由思至】是近体诗,但不能说就有这种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10:04
你去论证吧,空洞的口水泡没用。你看我搜集的沈约的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除非你闭着眼睛不肯承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07: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30 07:20
那不一定,永明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四声相变的【鹤膝】规则。
唐近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平仄相变的【换头 ...

你去论证吧,空洞的口水泡没用。你看我搜集的沈约的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除非你闭着眼睛不肯承认

点评

三羊何时不承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4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8
贡献
3579
金钱
4994
发表于 2017-9-30 08: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9 20:48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 ...

    沈约 写这段文时 48岁。有这么一个资料表明,此事隔不久,当时年仅17岁的 陆厥 给 沈约 写信,对《宋书》的一个文学观点提出强烈质疑如下:

厥与约书曰:
   范詹事自序:“性别宫商,识清浊,特能适轻重,济艰难。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斯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尚书亦云:“自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或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大旨 欲“宫商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辞既美矣,理又善焉;但观历代众贤似不都闇此处,而云“此秘未睹”,近于诬乎案范云“不从根本中来”,尚书云“匪由思至”,斯则揣情谬于玄黄,擿句着其音律也 。范又云“时有会此者”,尚书云“或闇与理合”。则美咏清讴,有辞章调韵者,虽有差谬,亦有会合。推此以往,可得而言。夫思有合离,前哲同所不免,文有开塞,即事不得无之。子建所以好人讥弹,士衡所以遗恨终篇。既曰遗恨,非尽美之作。理可诋诃,君子执其诋诃,便谓合理为闇,岂如指其合理,而寄诋诃为遗恨邪。
   自魏文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龃龉妥怗之谈,操末续巅之说,兴玄黄于律吕,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睹,兹论为何所指邪?愚谓前英已早识宫征,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至于掩瑕藏疾,合少谬多,则临淄所云“人之着述,不能无病”者也。非知之而不改,谓不改则不知,斯曹、陆又称“竭情多悔,不可力强”者也。今许以有病有悔为言,则必自知无悔无病之地。引其不了不合为闇,何独诬其一合一了之明乎?意者亦质文时异,今古好殊,将急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情物,文之所急,美恶犹且相半;章句,意之所缓,故合少而谬多。义兼于斯,必非不知明矣。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洛神、池雁,便成二体之作。孟坚精正,咏史无亏于东主,平子恢富,羽猎不累于凭虚。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率意寡尤,则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赊于七步。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独宫商律吕必责其如一邪?论者乃可言未穷其致,不得言曾无先觉也。

     对此,约亦有回答,(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10: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30 10:05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30 07:20
那不一定,永明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四声相变的【鹤膝】规则。
唐近体两联之间的声律,是平仄相变的【换头 ...

换头理论是始于元兢的《诗髓脑》。
三羊这样说,难道不对吗?
有【暗与理合,匪由思至】的近体诗,但不能说就有这种理论!
厥与约书曰:
   范詹事自序:“性别宫商,识清浊,特能适轻重,济艰难。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斯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尚书亦云:“自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或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30 13:28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30 04:19
你才是想当然!
唐近体与永明体声律的相同部分,就是沈约的【蜂腰】和【上尾】!
蜂腰规则,也就是:节点 ...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
  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则后须
  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至於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
  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骚
  人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
  沈约采用了色彩与音乐的譬喻。在他看来,充满变化而不单调、不重复的声调配置才是较理想的安排,他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意思是诗文欲富有音乐性的变化,则必须针对字的音调进行交错搭配,"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是音调交错搭配,并不是专指平仄,别把它当宝——平仄在沈约是、时已定的看法属于意淫。
再引用一段:

施逢雨因而推定〈谢灵运传论〉的「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之说并非后世的「四声之说」,〈谢灵运传论〉是永明声律运动刚开始时的理论,理论内容只是「笼统主张对比性声调之安排配置而已。至於安排配置的具体方式,则多半还没有确定。」这是很有可能的情况,如果沈约在作《宋书》时已经完成《四声谱》并大力推广四声说以调声,那麼〈谢灵运传论〉中应该不至於对「四声」略过不提。而所谓「浮声」、「切响」虽是指「声调的对比现象」,但应亦非是如同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平、仄」对比。大致说来,〈谢灵运传论〉提倡诗文应协调声音的对比效果,但是这种调声观念既未使用新兴的术语,亦未有明确的调声律法,因此《宋书.谢灵运传论》这段话或许就是永明声律较早的理论。

点评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针对两个节点来说,就是四声不同的搭配。也即:前有平声,后须非平; 前有上声,后须飞上; 前有去声,后须飞去; 前有入声,后须飞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16: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0-2 05:44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13:19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
  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 ...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针对两个节点来说,就是四声不同的搭配。也即:
前有平声,后须非平;
前有上声,后须非上;
前有去声,后须非去;
前有入声,后须非入。






点评

没错呀。但能说就是平仄么,别望文生义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1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6: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30 16:17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30 16:08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针对两个节点来说,就是四声不同的搭配。也即:
前有平声,后须非平;
前有上声,后 ...

没错呀。但能说就是平仄么,别望文生义了,比如  前有上声,后须飞上;飞上就是平吗?

点评

〇平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入〇〇〇。 〇上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入〇〇〇;〇平〇〇〇。 〇上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入〇〇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16: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30 16: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30 17:10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16:16
没错呀。但能说就是平仄么,别望文生义了,比如  前有上声,后须飞上;飞上就是平吗?
...

〇平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入〇〇〇。
〇上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平〇〇〇。〇入〇〇〇;〇平〇〇〇。

〇上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入〇〇〇。
〇去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去〇〇〇;〇入〇〇〇。
〇入〇〇〇;〇上〇〇〇。〇入〇〇〇;〇去〇〇〇。

永明体四声化的【平头】法则,共计12格式。唐近体继承了前6种,抛弃了后6种。可谓【去粗取精】。前6种,又可以合并简称为平仄两类,也即元兢换头理论中的换句头。也即【出句为平(仄),对句为仄(平)】法则。

〇平〇〇〇;
〇仄〇〇〇。

〇仄〇〇〇;
〇平〇〇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8
贡献
28060
金钱
347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30 18:4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羊兄比许兄明白得多。沈约的理论当时是超前的,几乎没有几个人理解,别说付诸实践了。直到唐朝才终于走完律诗成型之路。三羊兄说得好,就是唐人舍弃了部分,保留了最严格的那部分。要说诗词格律有理论家的话,沈约是真正的理论奠基人。其实,单纯从诗词格律角度理解沈约的理论,虽不错,但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度的。

点评

三羊不敢多说! 因为本班的斑竹,都是为反对而反对,从来都是自以为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4 1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10-2 09: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10-2 09:36 编辑

所谓考证,不少是想当然。其考证根据即根据诗体的区别。如诗经不可能有五言律绝。故考证者认为唐以前不可能出现律绝,有之则伪。
三国演义孔明之"大梦谁光觉?"肯定是后人编的。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是后人添的。李陵答苏武书,苏轼云:齐梁小儿为之。胡笳十八拍亦因此考定非蔡文姬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14 16: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31
你去论证吧,空洞的口水泡没用。你看我搜集的沈约的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除非你闭着眼睛不肯承认 ...

三羊何时不承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14 16: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0-14 16:31 编辑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30 18:45
看来羊兄比许兄明白得多。沈约的理论当时是超前的,几乎没有几个人理解,别说付诸实践了。直到唐朝才终于走 ...

三羊不敢多说!
因为本班的斑竹(苏星空除外),都是为反对而反对,从来都是自以为是的!

点评

谁敢对羊兄不敬,某给撑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4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8
贡献
28060
金钱
3473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0-14 2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0-14 16:30
三羊不敢多说!
因为本班的斑竹(苏星空除外),都是为反对而反对,从来都是自以为是的! ...

谁敢对羊兄不敬,某给撑腰。

点评

谢谢你的两肋插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5 1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15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10-14 20:19
谁敢对羊兄不敬,某给撑腰。

谢谢你的两肋插刀!

点评

两肋插刀把肺插穿了,看你如何行走O(∩_∩)O哈!  发表于 2017-10-19 2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20 03: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两肋插刀把肺插穿了,看你如何行走O(∩_∩)O哈!  发表于 昨天 20:29
==============================================

巧话有很多,解决不了理论探索的尴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7: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
                               梁武帝“不知四声”辨      徐宝余

      治永明文学的学者,皆认为梁武帝“不知四声”。但是当我们来考查梁武帝关于四声的言论时,却发现梁武帝对于四声并非不懂,而是出于种种原因主观上加以排斥。
      关于武帝与四声关系的文献材料主要有四则: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阳松玠《谈薮》)[1]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梁书•沈约传》)[2]
      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约也。(《南史.沈约传》)[3]
      梁王萧衍不知四声,尝从容谓中领军朱异曰:“何者名为四声?”异答云:“天子万福,即是四声。”衍谓异:“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引)[4]
      这四段文字常常为研究四声者所引用,然梁武帝真不知四声吗?若真不知四声,何以前后会有“三问”?①
       在上举四处文献中,《谈薮》所载最前②。梁武帝以“闻在外有四声”而问沙门重公,语     《梁书》所载,则是武帝与周捨的对话。周捨在梁开国后,一度掌机密二十几年。《梁书•周捨传》载:“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虽居职屡徙,而常留省内,罕得休下。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兼掌之。日夜侍上,预机密,二十余年未尝离左右。捨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周捨为《四声切韵》作者周颙之子,其“背文讽说,音韵清辩”,当亦是承其父能。周捨卒于普通四年,则武帝问周捨四声之事当在普通四年之前。《梁书》云武帝“雅不好焉”,只有知道四声为何物,才可以言“好”与“不好”。
      《南史•沈约传》与《梁书•沈约传》大致相同。所可注意者乃在最后一句。《梁书》只云“竟不遵用”,《南史》却云“竟不遵用约也”。是不遵用沈约《四声谱》所定四声规律,还是不遵用“沈约”?学界一般认为是不遵用四声之意。不过,理解为不遵用沈约之意亦未尝不可。因为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并存无碍。若“不遵用沈约”解可通,则武帝与周捨所谈四声当别有起因。前引《梁书•周捨传》云周捨口实严密,则起因一事详略难得为外人所知。愚意以为沈约欲为台司,而周捨为之试探口风,却因四声之故而为武帝所抑。
      《文镜秘府论》所载武帝与朱异的对话,最为晚出。朱异乃是在周捨卒后执掌机密的人,其职事相当于周捨。《梁书•朱异传》:“中大通元年,迁散骑常侍。自周捨卒后,异代掌机谋,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兼掌之。”周捨卒于普通四年,则武帝与朱异的对话当在是年之后。此条所记与前三条相比,尤为详细。明言“萧衍不知四声”,并且记有萧衍“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的问话。此条所载盖有实有虚。所谓实者,萧衍问四声之目的神态,乃是“从容”,可见已不同于早年“何者为是”的好奇与无识,竟求教于沙门。所谓虚者,萧衍非不知四声,若于第一条云不知四声尚可,于此却万万不可能。平生三问,至此若还云不知,非愚即痴矣。或问,然于萧衍“天子寿考”之问如何解释?从第一条可见,臣子之所以云“天子万福”、“天子圣哲”一类语,乃是为博得武帝的喜悦。正如在《五字叠韵诗》联句中刘孝绰赋“梁王长康强”句一样,其用意奉承十分明显。然武帝对此却是全然不睬,所云“天子寿考”乃是以此为哂也,非从音声角度而发。陈寅恪云入声汉人本易分别,而口操吴音的萧衍当更易分别,今吴人精通文墨者稍加点拨即知入声为何物,何萧衍竟至再三而不能分辨耶?
梁武帝萧衍不知四声是假,有意排抑四声是真③。梁武帝何以要排抑四声?这当与梁武帝在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立场有关联。
       武帝即位之后即着手进行正乐的工作。《隋书•音乐志》载天监元年武帝下诏正乐的事,时沈约等人应诏上书,但是并未令武帝满意:
      是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多引流略,浩荡其词,皆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又制为十二笛,用笛以写通声,饮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5]。
       武帝“正乐”的工作,体现出了刚断自专的一面④。名为“正乐”,实际情况是新制据多。或据旧乐,或据新声。如《乐府诗集》卷五十引《古今乐录》云:“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亦谓之《江南弄》云。”[6]《隋志》还载有武帝改制《襄阳踏铜蹄》的情形:“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弦管。”《乐府诗集》卷五十五《晋白纻舞歌诗》前引《唐书•乐志》云:“梁武帝令沈约改其辞为《四时白纻歌》。”卷五十六《四时白纻歌》下引《古今乐录》说:“沈约云:‘《白纻》五章,敕臣约造。武帝造后两句。’”此外,被诏而作的还有《梁雅乐歌》6首、《梁三朝雅乐歌》6首、《五音曲》5首、《梁鼓吹曲》12首、《梁大壮大观舞歌》2首、《梁鞞舞歌》6首,等等。
       无论是改制旧乐,还是摹写新声,沈约一直参与其中。由于武帝对音乐文学持雅正的态度,只注重诗歌的自然音韵,而无意于人工声律⑤。沈约虽然早在永明年间倡四声,但在天监年间的创作却是不敢声张,对武帝的文学趣味只能采取依违的态度,应诏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两书统计,沈约所作乐府诗达87首之多,占其现存诗歌总量的41%。其中,乐府诗除上举《江南弄》、《襄阳踏铜蹄》、《四时白纻歌》数首外,还有《芳树》、《临高台》、《有所思》《长安有斜行》、《拟青青河畔草》、《团扇歌》等数首同题共作的作品。而在非乐府诗方面,萧、沈二人的同题作品则较为少见,仅《古意诗》1首,及《五字叠韵诗》联句1篇。
       非但如此,沈约在齐梁之际的文坛地位也直接召来了萧衍的忌意。文学上,武帝即位 关于赐诗、赋诗赋文,史籍所载甚多,今仅据《梁书》略引数条天监年间事如下:
朏固陈本志,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乃许之。临发,舆驾复临幸,赋诗饯别。(《谢朏传》。按:史载于天监二年。)
       时高祖著《连珠》,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丘迟传》。按:史载于天监三年之前。)
      高祖因宴为诗贻惔曰:“尔是冠群后,惟余实念功。”(《柳惔传》。按:史载于天监四年以前。)
      时高祖宴华光殿,命群臣赋诗,独诏沆为二百字,三刻使成。沆于坐立奏,其文甚美。(《到沆传》。按:到沆天监五年卒,则知此事不当早于是年;又据《到洽传》,同时赋诗者还有到洽、萧琛、任昉等人。)
      (谢览)尝侍坐受敕与侍中王暕为诗答赠,其文甚工。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复合旨。乃赐诗云:“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止栋隆,信乃俱国华。”(《谢朏传附弟子览传》。按:此事史载于天监九年以前。)
       至是预曲宴,必被诏赋诗。(《柳恽传》。按:柳恽卒于天监十六年,则此事当不早于是年。)
       琛亦奉承陈昔恩,以“早簉中阳,夙忝同闬,虽迷兴运,犹荷洪慈”。上答曰:“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萧琛传》。按:此事当发生于天监年间。)
      高祖雅好虫篆,时因宴幸,命沈约、任昉等言志赋诗,孝绰亦见引。尝侍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赏,由是朝野改观焉。(《刘孝绰传》)
      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之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王僧孺传》)
       非但令群臣赋诗赋文,而且还以赏评者的身份对之加以品评。其例如下:
      是时礼乐制度,多所创革,高祖雅爱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铭》,其文甚美。……又诏为《石阙铭记》,奏之。敕曰:“太子中舍人陆倕所制《石阙铭》,辞义典雅,足为佳作。……”(《陆倕传》。按:史载于天监初年。)
      (天监初)率又为《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手敕答曰:“省赋殊佳。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卿可谓兼二子于金马矣。”又侍宴赋诗,高祖乃别赐率诗曰:“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率奉诏往返数首。其年,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诏率赋之。……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张率传》。按:赋舞马事又见于《周兴嗣传》,文字略有不同。)
      御华光殿,诏洽及沆、萧琛、任昉侍宴,赋二十韵诗,以洽辞为工,赐绢二十匹。高祖谓昉曰:“诸到可谓才子。”(《到洽传》。按:到沆天监五年卒,则华光殿赋诗当不早于此年。)
      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周兴嗣传》。按:史载于天监九年以前。)
       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萧介传》)
      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萧子恪传附弟子显传》引萧子显《自序》文)
如果文士的创作受到武帝的赏识,不但会受到金帛赏赐,而且还会得以升擢,如《袁峻传》载:“高祖雅好辞赋,时献文于南阙者相望焉,其藻丽可观,或见赏擢。(天监)六年,峻乃拟扬雄《官箴》奏之。高祖嘉焉,赐束帛。除员外散骑侍郎,直文德学士省,抄《史记》、《汉书》各二十卷。又奉敕与陆倕各制《新阙铭》,辞多不载。”《梁书》还载有刘孝绰、王规、褚翔等人因文学创作而得以超拔的事例,虽然这些事发生在天监以后,却可以推知天监年间的状况。
      武帝现存诗中与群臣相和未著于史籍的还有《清暑殿效柏梁体》、《五字叠韵诗》2首。柏梁体诗参与者有任昉、徐勉、刘汎、柳憕、谢览、张卷、王峻、陆杲、陆倕、刘洽、江葺11人,叠韵诗参与者有刘孝绰、沈约、庾肩吾、徐摛、何逊5人。
      由上举诸例可知,参与其赋诗文者既有前朝老臣,又有新进少年。如谢胐、沈约、任昉、萧琛、柳惔、柳恽、谢览、王僧孺、到沆、到洽、周兴嗣、丘迟、王暕、陆倕、张率、萧子显、袁峻、刘孝绰等等。武帝对他们多所褒奖,品评诠衡,时以“才子”相许,俨然一代文宗。其中,谢朏、萧琛、王僧孺、张率等人皆得名于永明,与沈约虽有年辈之别(与萧衍却是大体属于同代),在文学创作上却属永明时代的人物。萧衍即位之后,对他们的创作品其优劣,正是借助于皇权的力量而进行文学的干预。
       所以《梁书•文学传序》说:“(梁武帝)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同书《刘苞传》:“自高祖即位,引后进文学之士,苞及从兄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从弟沆、吴郡陆倕、张率并以文藻见知,多预宴坐,虽仕进有前后,其赏赐不殊。”《南史•文学传》也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临幸,辄令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
      关于栗事,《梁书•沈约传》云:“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则知沈约在武帝面前迫于权事,不得不作出退让,然而又于心有所不甘。故使二人关系僵持不下。
       武帝文坛宗主地位的自我体认,使得他的文学观念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坛。萧统编《文选》,其观念便是受到了萧衍的影响,这一方面已经为当今学界所熟知。一直到中大通三年,萧统去世之后,萧纲才在《与湘东王书》中如此评价当时的文风:“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疏,争事阐缓,既殊比兴,正背风骚。”(《梁书•庾肩吾传》引,《南史•庾肩吾传》同载)萧纲所批评的京师文体正是以萧衍为蒿的雅正文学观念。当萧纲入主东宫以后,以其为代表的宫体诗开始流行时,武帝也对此表示了不满。武帝的不满除了宫体诗诗体卑下外,当还有宫体诗“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同前)的原因。当然,此时的梁武帝因纠缠于皇位继承一事,并日渐倾心于佛教,于宫体诗的文学风尚已再无心深究,故将徐摛召去准备责让之时,却因徐摛“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梁书•徐摛传》)而暂且不论了。
      萧衍文坛宗主的自觉意识,与沈约在齐梁之际的文学地位直接构成了矛盾冲突。这大概是萧衍在梁初的一段时期内排抑沈约、排抑四声的一个文学因素吧。所以,在天监至中大通时期的梁代文坛,沈约四声理论并没有大行其道,反而面临来自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特别是当这一挑战来自皇权力量时,其后果自然可知。观萧统《文选》选诗、钟嵘《诗品》评诗即可知其声律论在梁初的艰难境遇。⑦其时,与沈约四声论同声相应的人物,除了天监前后的刘勰和中大同时期的刘绦外,自天监至中大通三年近30年的时间内几无任何人再加以深入探讨⑧。《梁书•王筠传》载王筠善于声韵,沈约将其《效居赋》草稿向他展示时,王筠的善识声韵使得沈约感叹道:“知音者希,真赏殆绝。”当王筠将诗作呈于沈约时,沈约再次感喟:“览所示诗,实为丽则,声和被纸,光影盈字。夔、牙接响,顾有余惭;孔翠群翔,岂不多愧。古情拙目,每伫新奇,烂然总至,权舆已尽。会昌昭发,兰挥玉振,克谐之义,宁比笙簧。思力所该,一至乎此,叹服吟研,周流忘念。”沈约遇到王筠这样善识声韵的后进诗人,十分感慨。他曾对王筠说:“自谢脁跳诸贤零落已后,平生意好,殆将都绝,不谓疲暮,复逢于君。”(同前)又曾对其伯父王志说:“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见语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数首,方知此言为实。”(《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甚至有意效仿蔡邕赠书王粲的举措,表达死后要将平生所聚之书赠与王筠。又曾在武帝面前说:“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沈约对王筠的赏识溢于言表,在今天看来确为不实之誉。沈约作为一代文宗,何以如此?仅仅是出于对后进的无私奖誉吗?其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有对永明声律命运的考虑吧!
      研究者注意到了永明文学到宫体文学的变化轨迹,却皆忽略了从永明文学到宫体文学的发展,实际上还存在着“梁初三十年”这样一个文学时段。这个文学时段,名义上是以沈约为文坛宗主,事实上是以萧衍为主导、以萧统为中心的文学新变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新变,主要表现为对永明细碎声律的反驳,以乐府诗(吴声、西曲)的自然音韵来对抗人工声律,以魏晋曹(植)、刘(桢)等人的古朴雅致来纠正永明时期沈(约)、谢(朓)等人的不良文风。直到萧统去世,萧纲继为太子,与在荆州的萧绎相为鼓应,才开始扭转这一“懦钝殊常”(萧纲《与湘东王书》)的局面。以萧纲为首的宫体诗风之所以在此一时期蔓延开来,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在声韵上对永明声律的自觉精研和努力回复亦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然,史家何以会有“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梁书•庾肩吾传》)的评论。“复逾于往时”不仅是针对于“梁初三十年”这一文学时段而言,它主要还是,或者说,更应该还是针对永明文学自觉追求声律而言的。
      萧衍排抑四声,也是与他在政治领域内排抑沈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个角度来看萧、沈之争,他们的分歧不仅仅是文学观念上的差异,更是涉及君君臣臣的关系。萧梁建国是与沈约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的。建国之后,沈约并未获得他所期望的羽赞之职,反而是周颙之子周捨青云直上,取代了沈约等人的权位。究其原因,也正与废齐之时沈约的深度参与有关。萧衍出于政治上的讳避,故对沈约有所排抑。而沈约对废齐一事常心存蒂芥,难免于人面前谈及,至为萧衍所不喜,观其赤章之事可推知一二。《梁书•沈约传》载天监十二年沈约因张稷事而迕帝旨,回家之后便病了。“因病,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召巫视之,巫言如梦。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高祖遣上省医徐奘视约疾,还具以状闻。 ……及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关于沈约之死,唐佚名《灌畦暇语》还载有《鹿葱诗》一事:“沈约以佐命勋位冠梁朝,晚年诸进用事者,忌其固位,取约所为鹿葱诗,乘间以白武帝,帝意已不能堪。未几得道士赤章事,遂大发怒。约以忧死。”⑨《鹿葱诗》如下:“野马不任骑,兔丝不任织。既非中野花,无堪麇(鹿)食。”这是一首咏物诗,其中有没有寓意,那就要看读诗的人有没有用意了。如果用事者以此诗为口实谗陷沈约,沈约也确难开释。野马是空中尘埃,兔丝是空中游丝,鹿葱则辛寒有毒。这三种事物都是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大概用事者是用此诗来印证沈约本人对身处之职有所不满吧。《梁书•沈约传》载有沈约晚年报徐勉的一段话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语词甚为凄苦。钟嵘《诗品》评其诗“清怨”。“清怨”亦当是沈约在萧梁一朝十几年政治生活的写照,不止是针对其《怀旧诗》。沈约卒后,朝臣议谥为“文”,梁武帝认为“怀情不尽曰隐”,故谥为“隐”。在武帝眼中,沈约“怀情不尽”,则置他于何地?“谥”关乎人物的盖棺定论,由此可见萧、沈之间的微妙关系⑩。
       由上述可知,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说法是不可靠的。梁武帝平生四声三问,有着时间上的先后差异,然而对四声的排抑却是前后一致的。梁初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永明声律论之所以未能大行,其根源便在于此。直到萧纲入主东宫以后,才以太子之尊大倡宫体,而永明声律也才得以借助宫体之风渐广门庭,最终演为唐代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0-29 0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四声,古人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懂。沈约将四声用于诗句,也不难。唯有将上去入为一个单元,平为一个单元与之对立,则须要长时间的诗句吟唱体验得之,这个过程从六朝到初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现在似乎还没有人研究清楚!

点评

汉语四声,古人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懂。沈约将四声用于诗句,也不难。唯有将上去入为一个单元,平为一个单元与之对立,则须要长时间的诗句吟唱体验得之,这个过程从六朝到初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现在似乎还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0-29 1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0-29 10:4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0-29 09:09
汉语四声,古人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懂。沈约将四声用于诗句,也不难。唯有将上去入为一个单元,平为一个单元与之对立,则须要长时间的诗句吟唱体验得之,这个过程从六朝到初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现在似乎还没有人研究清楚!
古音,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将五音分为四声 ,是沈约所创,连平上去入的四个称谓,都是沈约命名的。《诗髓脑》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文镜秘府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