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9|回复: 58

【炙毂子诗格--王叡】摘析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7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9-13 16:06 编辑

炙毂子诗格--王叡摘析2017.09.11修改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 上四字全用侧声。 南溪老翁垂钓归。 上四字全用平声。 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 野艇倚槛云依依。 律全用侧。
雨梦析:唐人称互律体,是指上句二四同平或二四同仄时,下句采用二四同仄句或二四同平句互救。
诗例中八月用南渓,秋山用野艇互救而称之互律

二.背律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 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雨梦析:此八句折腰体也八句折腰体形似两首绝句迭加,一二联及三四联必粘,唯二三联不粘也。否则为顺风调。诗例:
折腰体:
杜甫折腰体诗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
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有客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徵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奉寄章十侍御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拨闷
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
长年三老遥怜汝,棙柁开头捷有神。
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味入吾唇。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顺风调
1.首联顺风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此诗首联顺风,颔颈尾联粘对无误。
2.颔联顺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颈联顺风
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4.尾联顺风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顺风调只要将顺风联换另句式,则成正体也,而折腰体须换一二联或三四联才成正体。
绝句只有两联,凡失粘者均为折腰体。
三.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雨梦析:青蛇上竹一种色”,“一种”应平而侧,此文指出字合用平而用侧,称之为讦调。根据诗例,讦调也包括五连仄的大拗句。

据诗友指正修改,一并致谢!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9-8 09:3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已明说种字该平而仄是讦调,并非指五连仄,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一字现在也是当平的。

点评

一,古无平声读,‘因一字现在也是当平的’,此句是以今音论古音了,但不影响‘’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0 01:58
对,但不仅指四不分明,而应指大拗(单平或缺平。)若说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则又无法解释互律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8 1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3: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8 09:30
原文已明说种字该平而仄是讦调,并非指五连仄,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一字现在也是当平 ...

对,但不仅指四不分明,而应指大拗(单平或缺平。)若说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则又无法解释互律体。

点评

互律体的描述没有用“合用……”,“常格”之类背律和讦调时的字眼,说明互律之律不是指常格之类的格律。互律体其实就是拗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8 1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9-8 14:0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8 13:20
对,但不仅指四不分明,而应指大拗(单平或缺平。)若说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则又无法 ...

互律体的描述没有用“合用……”,“常格”之类背律和讦调时的字眼,说明互律之律不是指常格之类的格律。互律体其实就是拗救。

点评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垂釣歸。(本聯上句三平尾)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本聯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却把漁竿尋小徑,閑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5:59
赞同,是拗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0 12:32
赞同此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0 0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8 14:03
互律体的描述没有用“合用……”,“常格”之类背律和讦调时的字眼,说明互律之律不是指常格之类的格律。 ...

赞同此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 ”上四字全用侧声。 “南溪老翁垂钓归。 ”上四字全用平声。 “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 “野艇倚槛云依依。 ”律全用侧。
雨梦析:互律体于唐人诗屡见,如李白之“故人西辞黄鹤楼”,杜甫之“千朵万朵压枝低”。唐人称互律体,可入近体而不避。而今人以失替目之,是不知唐人诗格,不可以古诗句视之。此句式唐后渐式微,故今人写诗当避。
-------------------------------------------------------
互律体,个人认为是齐梁调声体,古人有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之论,这里的上下指的是上下分句,声律的重点落在分句的末字,末字前是不论四声平仄的,两句对举互律,本质上也是平衡平仄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双侧双平格。《钓翁》诗:“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依槛云依依。”
  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没错,“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应属齐梁调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0 01:39 编辑

二.背律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 “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雨梦析:此八句折腰体也。


然也
也有四句折腰体,如齐梁调诗之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点评

四句折腰应指绝句。 失粘诗统称顺风调,当中失粘谓之折腰体。白之诗顺风调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6: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雨梦析:上竹一种色,五连仄句,称之为讦调。

讦调体,实则平仄失替,种当平而仄,青蛇上竹一种色拗句也,两句累加,平声6,仄声8,大体平衡,上拗下救,拗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01: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1 19:11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8 09:30
原文已明说种字该平而仄是讦调,并非指五连仄,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一字现在也是当平 ...

一,古无平声读,‘因一字现在也是当平的’,此句是以今音论古音了,但不影响‘’此论说明唐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观点。

据炙毂子诗格所载,可见平仄二元已立,从这三种诗格中也可见从初唐到中唐虽具二四六分明的雏形,终是未脱齐梁遗风,故有后来的沈宋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近体的初级阶段离不开陈子昂等初唐四杰的实践及其所带动的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0 12: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8 14:03
互律体的描述没有用“合用……”,“常格”之类背律和讦调时的字眼,说明互律之律不是指常格之类的格律。 ...

赞同,是拗体

点评

不孤不救,不拗不救,既承认是拗体,还有否认拗救的必要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0 23: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0 2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孤不救,不拗不救,既承认是拗体,还有否认拗救的必要么

点评

既承认是拗体,还有拗救的必要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1 00:35 编辑

赵执信云,‘’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于沈宋。开元天宝间或未之尊也。大历以还,其途判然,不复相入。由宋迄元,相承无改。胜国士大夫,浸多不知者。不知者多,则知者贵矣。今则悍然不信,其不信也,由不明于分之之时。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常熟钱木庵良择,推本冯氏,著唐音审体一书,原委井然,可以采,名流问辨咸不及。‘’
--------
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信哉斯言,诗体不分,诗史不明者,可以不言格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5: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8 14:03
互律体的描述没有用“合用……”,“常格”之类背律和讦调时的字眼,说明互律之律不是指常格之类的格律。 ...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垂釣歸。(本聯上句三平尾)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本聯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却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髮對斜暉。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爲儲皇定是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

仔细分析诗例,有上下句互救之意。但此四句全非律句,故互律体应入古风

点评

推翻此看法。 此诗应划入律诗范畴。若是古风,谈他作甚? 此诗上句八月应为平平,失律了。故拗下句将本应为仄仄的音节改为平平音节(南谿),以互补平仄,使其平衡,达到律句要求,故称之互(救然后为)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6: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0 01:34
二.背律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此后第 ...

四句折腰应指绝句。
失粘诗统称顺风调,当中失粘谓之折腰体。白之诗顺风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6: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0 23:11
不孤不救,不拗不救,既承认是拗体,还有否认拗救的必要么

既承认是拗体,还有拗救的必要么

点评

讦者,失也,这里也就是当平而仄,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失替的问题,问题是,失而救了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47
讦者,失也,这里也就是当平而仄,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失替的问题,问题是,失而救了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1 07:04 编辑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垂釣歸。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却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髮對斜暉。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爲儲皇定是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
与《黄鹤楼》格式一样,前四句古风,后四句格律。好像是王力吧,把这种列入古风式律诗。前为古风,便不存在什么救,硬要分析救,也就是瞎子救瞎子、瘸子救瘸子。

点评

古风句中不论平仄,故无所谓讦不讦的,也无所谓互不互律的,这点还请留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7: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讦调与五连仄句毫无关系。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因此讦调就是拗。在246位置上不合平仄者叫讦调,今叫大拗。

点评

不支持此论。不然互律体首先得称讦调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7: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1 07:49 编辑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人或作翁,垂又作重(仄声)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粘律做到了。第一句前四仄,第二句并非四平,老字仄也。因此只能说24平,拗。第三句也非四平,入字仄也。是24平,拗。第四句前四仄。因此此例分析互律有错误。
此诗是《黄鹤楼》一类,可见前四句古风,后四句格律,在唐时很有些

点评

早就注意到了老为仄,但此为唐人之论,唐音为平也说不定,姑信之无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8: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互律体是上下两句都用大拗的一种例子,那就是上句是大拗句,下句就用平仄与之相反的大拗句应之,这样上下句做到了相对,所以叫互律。按大家说的就是拗救。但我感到唐人用互律与我们说拗救理论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详谈。

点评

应是初唐的声律模式与近体不一样吧,平衡平仄、稳顺声势的做法是一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8: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7:13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讦调与五连仄句毫无 ...

不支持此论。不然互律体首先得称讦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1 08: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1 08:35 编辑

互律体首先得称讦调,是讦调中的一种方法或说其中一类而已。

点评

互律和讦调应该不是同一回事,讦调是句中失替,互律是对句互应,互相成律的一种声律模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此条仅指平仄句脚的四字,七言的第六字失律的听有拗句。即中仄中仄仄句式,当然包括五连仄句(其举诗例即是),及中仄平仄仄和仄仄中仄仄。若仅指第四字,诗例即不合,其它句式不得个个命名。但亦非指所有246失律句。

点评

赵执信《声调谱》 苒苒迹始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 悠悠心【此字必平救上句】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此第三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9: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7:26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人或作翁,垂又作重(仄声)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 ...

早就注意到了老为仄,但此为唐人之论,唐音为平也说不定,姑信之无妨

点评

我认为他指的四字均指二四两字,因一三不论故,所以统称四字,即中平中仄和中仄中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1:19
这个可以查查看,我也疑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9: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8:01
互律体是上下两句都用大拗的一种例子,那就是上句是大拗句,下句就用平仄与之相反的大拗句应之,这样上下句 ...

应是初唐的声律模式与近体不一样吧,平衡平仄、稳顺声势的做法是一样的

点评

“平衡平仄、稳顺声势的做法是一样的”,但是格律246音步的确立才叫格律,唐人应没有异议。但初会允许一些非律句参加,因此便定些名目,取个叫法,表示它们的特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9: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6:52
既承认是拗体,还有拗救的必要么

讦者,失也,这里也就是当平而仄,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失替的问题,问题是,失而救了么

点评

有的救,如互律,这种救只是求得上下句的协调,并不是真正救了上句,不是使上句脱出困境。所以我们对“救”字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抱着古人的粗腿,只认一个死理。这样认识清了,便可以得出结论,大拗其实可以不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9: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6:52
既承认是拗体,还有拗救的必要么

讦者,失也,这里也就是当平而仄,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失替的问题,问题是,失而救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09: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1 10:06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7:01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垂釣歸。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 ...

古风句中不论平仄,故无所谓讦不讦的,也无所谓互不互律的,这点还请留意。
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王力是有明言在先的,为了方便说明近体,所以把跟近体不同的进行大类划分,否则难以说明,这就是古风与近体两大类,这点跟赵执信的有齐梁调诗乱古今体倒是互应的,诗体不分,诗史不明,任意混淆格律概念,这是某的一贯做法,也是其错误根源所在,不足与言

点评

“诗体不分,诗史不明,任意混淆格律概念,这是某的一贯做法,也是其错误根源所在,不足与言”。知我者梅也,知梅者我也。 理论研究概念不清、界线不清、时代不清,再刻苦再认真也没用。费时费力,只是无用功。有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1:04
很正确,只有进入格律,才讨论讦不讦的, 因此凡说讦、互律,都与格律相关。说是古风是错误的,说是古风式律诗是对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1 1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1 08:34
互律体首先得称讦调,是讦调中的一种方法或说其中一类而已。

互律和讦调应该不是同一回事,讦调是句中失替,互律是对句互应,互相成律的一种声律模式

点评

互律是(讦调中)对句互应,互相成律的一种声律模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2:59
讦调是大拗的当时叫法。互律是讦调的方式之一。我是今天认真琢磨此文搞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