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3 15:31 编辑
何伟棠说:永明体是“‘上二下三’的节律”。有文章《五言古诗每句是两个节拍吗?---对何伟棠理论的质疑》提出质疑。 质疑一:古诗句是每句两个节拍(音步)吗? 例: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些古诗诗句多数是由两个意义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如“胡马”“依北风”,一为名词作主语,一为动宾结构。但一为2字,一为三字,按人们发音习惯,每个字的音程应该差不多,不会前2字缓慢,后三字加快。所以不可能是相等的两个节拍(音步)。 按此人看法,五言诗大节奏有23、32两种,细分则分别有23、212、221、2111、32五种。 对于近体诗221节奏,也有人提出,要根据句子的具体情况分析,有的是221,有的却是212。在分析孤仄句子时,便出现分歧,比如一个仄平仄平仄的句子,按221,属于大拗,但根据这句的句意,从语法分析,却得仄平|仄|平仄,节奏为212,于是归入孤仄,正好下句是孤平,因此得出孤平救孤仄的结论。 按 何伟棠的节律,他自己解释为“节奏型或音步组合形式”。 节律,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节奏,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音步,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 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何伟棠说:“节律常规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本身的节律,它跟语言的‘自然音步’紧密相联,它的音步形式就是按‘自然音步’组合的形式。所谓按自然音步组合,就是两音节一音步,自左至右顺向划分。自然音步的‘自然’,首先表现为分析的自然,组合的自然。如四音节组合是‘2·2’,六音节组合是‘2·2·2’,这是最自然的。如果是奇数音节组合,则五音节划成‘2·3’,七音节划成‘2·2·3’,最后一音步处理为三音节步,那也是自然的。这种自然音步的结构规则,以语意、语法、语用、语境等因素不介入为前提。否则,‘2·2’的四字句就可能是‘1·3’、‘3·1’;‘2·3’的五字句就可能是‘3·2’、‘2·2·1’、‘2·1·2’等,结果是出现‘非自然’的音步组合。” 由此很明白,无论节奏、音步,讲的都是音,何伟棠强调的是“自然音步”。上面两例不同的看法是从语法节奏角度分析的。语法节奏是王力《诗词的节奏》专门讲述的。语法节奏属于“‘非自然’的音步组合”。孰是谁非,大家可以评论。 附: 五言不同的顿法属于语法结构,不属于音步。或说属于造句法,见 民初刘铁冷《作诗百法》 学诗百法之十七 研究造句法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兹将五言七言之种种句法略举于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