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41

永明体与近体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8-30 16: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30 19:46 编辑

      永明体讲四声八病,但并未形成格律,所以永明体诗人诗中并不能全部免除八病,沈约是提倡者,未必自己就条条践行,所以也不必拿沈约诗否认八病。况且沈约认为八病中只有上尾,鹤膝最忌,蜂腰,平头次之,其他四病可避可不避。上尾,鹤膝病为近体格律所继承,清代诗律书中把鹤膝误称作上尾,以为讲究诗律者须避,王力也有论述。平头病为近体换头律所代替,且作了修订,一六同平声不算病。至于蜂腰病,在唐代应试诗中或许是要避的,因唐末五代时日本省试诗阅卷文献中有关于避蜂腰的讨论,一联中上句必须避蜂腰,日本省试诗学自唐朝,格律应该也是来自唐朝。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梁大同时的刘滔论述很清楚: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律句形成于梁朝,这从诗句统计(二四平仄相异比例达百分之九十多)也可得出结论,唐代于近体诗律主要在提出粘对,如下 :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此论述不提每句字数,押韵,二四分明律句,是因这些早已是已知明了的。

      《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句有三个平声时,平平仄平仄列于首位,这是唐代观念,到清朝时便不用此句式了。

诗章中用声法式:

……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 目击道存者(仄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 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 雨数斜塍断(仄仄平平仄) 蒙县阙庄子(平仄仄平仄)永惭问津所(仄平仄平仄) 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 百行咸所咏(仄平平仄仄)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 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 无论更漏缓(平平平仄仄) 天命多羸仄(平仄平平仄)终缺九丹成(平仄仄平平) 水潢众浍来() 洊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 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

       从以上句式可以看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规律是很清楚的,同时优待平平仄平仄的特拗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点评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 这句列于三平声,却只有两个平声,是有问题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7:40
各种句式写作时总有个先后,难道排在第二第三的就不是优待?所以优待说不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7: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行咸所咏(仄平平仄仄)

三羊百度的资料,是【百行咸所该】,不是【百行咸所咏】,不知谁对谁非?

点评

日本三宝院本作百行咸所咏,从诗意来看这个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7: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17:32 编辑

洛阳王斌撰《五格四声论》,文辞郑重,体例繁多,剖析推研,忽不能别矣。魏定州刺史甄思伯,一代伟人,以为沈氏《四声谱》不依古典,妄自穿凿,乃取沈君少时文咏犯声处以诘难之。==================================

当今的【定州刺史甄思伯】,大有人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 目击道存者(仄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 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 雨数斜塍断(仄仄平平仄) 蒙县阙庄子(平仄仄平仄)永惭问津所(仄平仄平仄) 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 百行咸所咏(仄平平仄仄)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 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 无论更漏缓(平平平仄仄) 天命多羸仄(平仄平平仄)终缺九丹成(平仄仄平平) 水潢众浍来() 洊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 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

从以上句式可以看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规律是很清楚的,同时优待平平仄平仄的特拗句。
================================

100%完全符合:二五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的沈约元兢【蜂腰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17: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要加说明。因为它是从四声安排的角度,并不是平仄说,近体诗接受了这种安排。正如平头,格律诗演化成平仄相对。又如【一六】俩字,同平不为病;【三八】俩字,同平不为病;【二三】俩字,同平不为病;【三四】俩字,同平不为病。【一六】、【三八】都在奇数字上,化到格律上就成了135不论了。【二三】、【三四】俩字,属相连,所以格律中提倡相连。近体诗吸取了古风的众多合理内核才形成一种新的诗体。

点评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要加说明。因为它是从四声安排的角度,并不是平仄说,近体诗接受了这种安排。正如平头,格律诗演化成平仄相对。又如【一六】俩字,同平不为病;【三八】俩字,同平不为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7: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17: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句有三个平声时,平平仄平仄列于首位,这是唐代观念------恐怕是这种句式多而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优待。它的兴起在于江西诗派。

点评

平平仄平仄句式置于首位,不知原文何意,优待说法或许不准确,但至少说明唐代是允许此句法的,诗章中用声法式据注释者推测是诲童蒙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17:46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17:40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要加说明。因为它是从四声安排的角度,并不是平仄说,近体诗接受了这种安排。正如平头,格律诗演化成平仄相对。又如【一六】俩字,同平不为病;【三八】俩字,同平不为病;【二三】俩字,同平不为病;【三四】俩字,同平不为病。【一六】、【三八】都在奇数字上,化到格律上就成了135不论了。【二三】、【三四】俩字,属相连,所以格律中提倡相连。近体诗吸取了古风的众多合理内核才形成一种新的诗体。

为什么古人有【二三】、【三四】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呢?

点评

有不可同上同去同入规定吗?我没空去翻,你代替我找出来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17: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02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各种句式写作时总有个先后,难道排在第二第三的就不是优待?所以优待说不当

点评

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 不管王力赵执信,就是说破天,也是属于246分明的失律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17: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44
为什么古人有【二三】、【三四】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呢? ...

有不可同上同去同入规定吗?我没空去翻,你代替我找出来 。

点评

我不是给你找到依据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17:46
各种句式写作时总有个先后,难道排在第二第三的就不是优待?所以优待说不当 ...

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
不管王力赵执信,就是说破天,也是属于246分明的失律句!

点评

三羊就是说破天,平平仄平仄句式自唐人且至今,诗人都爱用,你如之奈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17:54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17:49
有不可同上同去同入规定吗?我没空去翻,你代替我找出来 。

我不是给你找到依据了吗?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
  元兢曰:“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点评

仅为病,只应避之,不避非不合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8:42
怪不得有强调平声相连,孤平论等,原来又是对平宽对仄严,孤仄真的没地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2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7: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科举中的大拗句不救〇仄〇仄仄,应该如何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18: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总体不错,论据充分

点评

比以前有进步,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19: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18:14
此文总体不错,论据充分

比以前有进步,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点评

你哪里看到了‘’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30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50
我不是给你找到依据了吗?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 ...

怪不得有强调平声相连,孤平论等,原来又是对平宽对仄严,孤仄真的没地位了

点评

从永明四声开始就对平宽而对仄严,永明体,25同平不是病,调声之护腰,33同平还不是病,龃龉病,中连平也不是病,但对与平对举的上去入三声却一直要求甚严,孤仄论从历史上和原理上来说都缺乏理据,根本就没必要去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2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20:51
怪不得有强调平声相连,孤平论等,原来又是对平宽对仄严,孤仄真的没地位了 ...

从永明四声开始就对平宽而对仄严,永明体,25同平不是病,调声之护腰,33同平还不是病,龃龉病,中连平也不是病,但对与平对举的上去入三声却一直要求甚严,孤仄论从历史上和原理上来说都缺乏理据,根本就没必要去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21: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9:00
比以前有进步,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你哪里看到了‘’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点评

你回车在看看楼主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2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0 21: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21:06
你哪里看到了‘’至少承认唐朝是【25四声律】‘

你回车在看看楼主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8-31 07:3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02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
这句列于三平声,却只有两个平声,是有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07:4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02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
也优待【孤平句】

……
这句列于三平声,却只有两个平声,是有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07:4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25
百行咸所咏(仄平平仄仄)

三羊百度的资料,是【百行咸所该】,不是【百行咸所咏】,不知谁对谁非? ...

日本三宝院本作百行咸所咏,从诗意来看这个对。

点评

明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07:4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8-30 17:43
《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句有三个平声时,平平仄平仄列于首位,这是唐代观念------恐怕是这种 ...

平平仄平仄句式置于首位,不知原文何意,优待说法或许不准确,但至少说明唐代是允许此句法的,诗章中用声法式据注释者推测是诲童蒙者。

点评

不加优待的主观看法,便没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31 08: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梁大同时的刘滔论述很清楚: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
这段话非常重要,三羊不妨以此重审自己的论点!

点评

这有什么重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8: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1 08: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8-31 07:43
日本三宝院本作百行咸所咏,从诗意来看这个对。

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31 08: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49
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
不管王力赵执信,就是说破天,也是属于246分明的失律句! ...

三羊就是说破天,平平仄平仄句式自唐人且至今,诗人都爱用,你如之奈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31 0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31 08:18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梁大同时的刘滔论述很清楚: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 ...

这有什么重要!

点评

关于二四平仄相异的律句构成,专家也在探索其形成过程,这段话正是专家关注的一个理论文献,这段话说的明白,梁大同年间,二五异声与二四异声并重,二四同声虽无病名,但重于二五同声。二,四居其要,即二,四是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31 08: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7:50
我不是给你找到依据了吗?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 ...

仅为病,只应避之,不避非不合律也。

点评

你没有看明白什么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8-31 09:5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1 08:40
这有什么重要!

关于二四平仄相异的律句构成,专家也在探索其形成过程,这段话正是专家关注的一个理论文献,这段话说的明白,梁大同年间,二五异声与二四异声并重,二四同声虽无病名,但重于二五同声。二,四居其要,即二,四是声律要点,以往的二三节奏已细化为二二一节奏,二四五声调要依次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0:0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1 08:40
这有什么重要!

关于二四平仄相异的律句构成,专家也在探索其形成过程,这段话正是专家关注的一个理论文献,这段话说的明白,梁大同年间,二五异声与二四异声并重,二四同声虽无病名,但重于二五同声。二,四居其要,即二,四是声律要点,以往的二三节奏已细化为二二一节奏,二四五声调要依次变化。

点评

关于二四平仄相异的律句构成,专家也在探索其形成过程,这段话正是专家关注的一个理论文献,这段话说的明白,梁大同年间,二五异声与二四异声并重,二四同声虽无病名,但重于二五同声。二,四居其要,即二,四是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5 01:53
你说变化,唐朝科举唐近体为何依旧存在,平平仄平仄 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11: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