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林的《“孤平救孤仄”论谬矣!》是潭针的战火再燃。如果是商讨帖题目是不会这样写的。 主帖应该说还没有怒火冲冠,但后面接着的两贴就不是平心静气地讨论了,有这种态度不打仗才怪呢,责任在谁,诸君一看便能明: “由以上可见这位先生论据之草率。真正孤平的律诗没有几首,怎么能证明形成“规律”?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只能起到制造混乱和误导的作用,这种态度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 “这里还要警告一点:这位“孤平救孤仄”的理论发明者还有一个毛病:在遭到别人反驳时喜欢吐脏口骂大街,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有理说理,不可动粗,骂贴会删除,这里不得不预告一声,也许是多余的话。” 下面是针叶林发的帖子,从发现问题这点来说应该是好事。 一, 孤平误判
①46.
卷569_73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李群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更,此处发gēng音,平声。 深更半夜。故无孤平。 刚刚点评 更,更加,副词,非名词更。名词更: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也不能解为深更半夜。 潭版 这是一首对联,明明是更加之义,经针泼歪解,致对不工。
刚刚点评 针叶林水平太高,正因为太高,所以高高的摔下来了,不知疼不疼?这句明明是愁更深了,歪解到夜更深了。俗话说鸵鸟钻沙堆顾头不顾尾,此之谓也。 针板 静相伴:似有所思的灯火与寂静相伴(灯火静静地燃烧着)
更向深:更声报告时间走向深夜了(雨声与更声相伴到夜深)。
-----何来失对? 刚刚点评 好。我先来分析。用针叶林著名的合掌理论。有一首诗落日与残月隔了十几行,他指出这是合掌,于是针叶林成为超唐赶宋的合掌专家。我怯怯指出,他的一首诗中有日华和明灯,应该也是合掌,他毫不客气把我的帖子删了,说我是污蔑。这里又用得上他的合掌理论了,如果用更gēng,那更与夜不又是合掌了?这样分析,正确与否,都得针叶林说了算。针叶林,这个诗作者是不是又合掌了?你坐着时光推进器去教训他一顿吧 刚刚点评
静,静静地,副词;更,更声,名词。名词对副词。“何来失对?”针叶林,再去初中部呆两年吧 针叶林说
-----“静”,不可以作名词吗?
題方干舊隠 其二(宋·李若谷)
奇峰重復疊,宅在翠屏間。僧到偏憐靜,雲留自共閑。
巖前樵徑接,門外釣舟還。老約爲鄰並,須求一畝山。
刚刚再点评
小学老师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不能做名词得放到句子里分析。
还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1.自己的翻译,静静地燃烧着,静是副词状语。
2.句子成分分析 静/相伴,状语/谓语
3.僧到偏憐靜,偏(状语)憐(谓语)靜(宾语),所以静是名词。其实是活用,古代汉语叫法是定语代替定心结构,也就是说实际是静(宅),中心词宅用定语静代替。
看来二年级还跟不上,晚上延长点自修时间吧
还有第一句的翻译也很不准确:似有所思的灯火与寂静相伴(灯火静静地燃烧着) 春灯(偏正结构名词,主语)含(动词,谓语)思(名词,宾语)静(副词,状语)相伴(动词短语,谓语,两谓语为联动),
夜雨(偏正结构名词,主语)滴(动词,谓语)愁(名词,宾语)更(副词,状语)向深(动词短语,谓语,两谓语为联动)。
工整的对联。更作名词翻译别扭。更作副词还加深了与上句的联系。
②4,
卷410_13 【直台】元稹
麋入神羊队,鸟惊海鹭眠。
----直台 元稹麋入神羊队,乌惊海鹭眠。仍教百馀日,迎送直厅前。是“乌”不是“鸟”
刚刚点评 网上多为“鸟”,但有为“乌”的,估计“乌”正确,从对偶来看“乌”也更好,乌对麋,具体物相对;鸟对麋,鸟为泛指。
③16.
卷247_9 【江上代书寄裴使君】独孤及
畴昔行藏计,只将力命推。
是“祗”(祗zhī ㄓˉ平声)不是“只”(仄声) 潭版 多音字辨析:
祗 支韵,平声 (zhī):音脂。 《尔雅·释诂》敬也。
祗 质韵,入声:与祇通,适也。
诗中祗作敬解吗? 针板 祗 古:平 ◆祗【上平四支】 无入声。 刚刚点评 针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二就是古代的通假字,本意解不通时要考虑是不是通假字。这里用敬是解不通的,要借为祇用。此通假义不是潭版乱想出来的,有字典为依据。祇,表态副词,独、但、特、只(见《广释词》)。因此写作“只”读作“只”都没问题。
④29.
卷47_39 【使还都湘东作】张九龄
牵役而无悔,坐愁只自怡。
是“秪”(dī平声)
刚刚点评 检出原字,不错。秪1.谷物刚成熟。2.再种。3.植物的根。4.古同“秖”。前三义都不对,要通假为“秖”,秖与祇义同,仄声。祇,表态副词,独、但、特、只。因此写作“只”读作“只”都没问题。
⑤17.
卷270_63 【江上柳送人】戎昱
乡泪正堪落,与君又解携。
與 •平仄两读
【康熙字典】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 音豫。
潭版 與 魚韻,平聲 (yú):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與 語韻,上聲 (yǔ):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與 御韻,去聲 (yù):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诗中與是語辭吗? 针叶林 鄉淚正堪落,與君又解攜。(江上柳送人 唐•戎昱) ------此处與:平声。【康熙字典】與: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你,白字老先生也!
刚刚点评 白字老先生的称号非针先生不可,请上来领奖,别羞答答不好意思了。與魚韻,平聲 (yú):音余。語辭。有写作欤。句头不可能是语词,因此句头不可能有读平声的。针所引用一平声一豫声,自打耳光。解“參與也。《正韻》干也。”也是糊涂学生做的事,“与君又解携”和“《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两个与字能同义吗?看来还得到初一去读几天。此读yǔ,与现在的“与”义无别。
⑥20.
卷496_32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姚合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见例17:與 •平仄两读
刚刚点评 此读yǔ,与现在的“与”义无别,和、同。與是多音字,不叫平仄两读字。平仄两读字是平仄可随便读,意义不变的,如“看”字。多音字是音随义变的。
⑦24.
卷685_15 【早发潼关】吴融
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
澹: ◆澹【下平十三覃】【上声二十七感】【去声二十八勘】,平仄两读。
刚刚点评 又把多音字当平仄两读字。糊涂呀阿哥。澹:[ dàn ]1.恬静、安然的样子; 2.水波纡缓的样子。
[ tán ]〔~台〕复姓。 小结 针叶林钻空子,以为捡到金豆子,谁知竹篮打水一场空,除了网络抄写有误的一例,凡解说的居然没有一例正确,这种水平当版主,也真是理论版的一宝了。怪不得潭版看帖后说针“腆着脸強充南郭,无耻之尤也”。 (待续) |